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是活着的从前,好的传统文化都与时代相吻合,都是有生命力的。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孝文化,也要注重在现代生活中的适应性传承。我们在传承、传播和传达中,必须真正认识和践行孝道,使之传承的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年轻化。”中同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大千对于当代孝道做了如上简要的诠释。近年来,王大干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孝文化的深入解读和理解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王大千的文化意识里,不仅要做好对传统孝文化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孝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特质
《走向世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孝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极大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性格与行为模式,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一个什么样的重要地位?
王大千:引用《论语》一句话:“其孝也者,为仁之本”,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而“孝”是培养仁德的根本。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的差别很细微,而孝恰恰就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动物界中父母的对幼子亲近爱护是动物原始的本能,是谈不上感情的,小动物对父母是不会感恩的。只有人才是有感情的,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基于一种亲情的感情。儒家学说讲求“尊尊亲亲”,这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伦理学说,孝道应当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走向世界》:对比世界其他文明,尤其是基督教文明,就“孝”而言,两者有何区别?
王大千:可以说,孝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西方文化信奉基督教,讲求众人平等,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是兄弟姐妹。而在中国文化中,孝是一种长幼有序、尊亲敬老的道德规范。中国文字中,“孝”是老与子的关系,“教”是老、子和文的关系,不孝就背离了老与子的关系,不教就脱离了孝道。人人都是生命链条当中的部分,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从个人方面来说,说某个人不孝顺,就基本否定了这个人。应当说,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不论是以孝治家还是以孝治国,中国人特别看重这个最基本的元素。
孝心,就是把孝时时放在心上
《走向世界》我们经常提到“孝心”,比如说“百善孝为先”,那么怎样做才算是尽“孝心”呢?
王大千:孝是一种心意。向善之心、向孝之心人皆有之,绝大多数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认识到这个问题。什么是孝心?把孝放在心上,这就是孝心。
这个问题,在孔子的时代已经有很多人向他问起过。孔子有次说:“父母惟其疾之忧。”让自己的父母只有在他病重时才担心。我们想想看,这是多么高的标准和要求啊!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没有可以让父母好担心的,那就要时时把对父母的报恩之心放在心上。我们需要认识和做到的,时端正孝的态度,并不是说等条件好了才去尽孝,有一碗饭的时候也可以尽孝,不要等到有一锅饭的时候再去孝敬,孝不能等待,等你发达的时候已经晚了。给老人房子住、给钱花并不等于孝,要把老人放在心上,想着他们不能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要。父母对我们来说是惟一的,许多人在老人去世后,感叹从来没想到会失去父母。所以孝要从现在做起,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孔子曾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惧。”为自己的父母健在而高兴,同时也为父母的高年而忧惧。
《走向世界》:有人认为当今社会,“孝”正在逐步式微和消亡,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大千:孝是中国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不会消失的。现代生活中,尽管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人们对孝仍是持肯定态度的。所有人都看重孝的品德,没有人敢说我不孝敬父母,这样的话这个人在别人眼里就成了道德败坏的小人,在做人上站不住脚。现在的人并不是说都不孝顺了,有可能跟自己的一些个人情况有关,认识不到位、素质不高都可能导致在尽孝上做得不尽如人意,但要孝敬老人这个基本的价值观还是有的。我经常看《非诚勿扰》这个节目,我发现现在的青年人找对象,首先的条件还是要求对方要孝敬父母,强调自己是个孝顺的孩子,这就是个价值观的问题。即使是对一些不孝的负面的东西,大家也都有很大的兴趣,从另一个方面这也说明对孝的关注。所以,要正确认识孝的现状,并不是礼坏乐崩,也没有失传,只要人情在、人性在,孝就不会灭亡。
孝顺,是至亲关系的和睦与和谐
《走向世界》孝与顺是分不开的,今天年轻人提倡个性,应该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王大千:孝与顺的关系是两代人的关系。长辈要教育晚辈,但长辈不见得都是对的。限于知识、素质等个方面的因素,长辈的说教和要求有可能是错的,现实证明,家庭关系的紧张很大程度上错在老人。所以作为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处理好家庭问题,为子女做个好榜样。俗话讲厚积而薄发,父母没有做好,没有好的积累和付出,到年老了只想收获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没有把握好家庭关系,等到年老了,孩子强势了,他就会效仿,就会报复到父母的身上。
孝是和谐文化,对于子女来讲,孝顺就是要求和谐,父母也会有所偏差,不见得都是对的。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劳而不怨。”对于父母的过错,要从侧面提醒,如果得不到同意,就遵从父母的意见,即使劳苦,也无怨言。子女都能这样去做,相信家庭会很和睦,所谓的代沟也会得到弥合。从孝顺的角度看,孩子就要讲求和谐、顺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要简单地去反对或盲从,要追求和谐的最高境界。
《走向世界》:现在孝道传承中的问题出现的根源在哪里?
王大千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从人情的角度讲,父子之间不应该互相诋毁:从法律的角度讲,也不提倡大义灭亲。父子成仇是很残忍的事情。违背了人性,对孝的造成严重的破坏。
孝是从小耳濡目染而来的,大人要做出表率。问题虽然出在现在,但根源主要不在这里,是上代人的问题。“文革”中破壞和践踏了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建设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就像建高楼大厦,建座楼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和很长的时间,而想破坏它就容易多了。
《走向世界》:这样说来行孝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要求。
王大千.其实很简单。父母想着孩子,孩子想着父母,一种自然的亲情。物质代替不了精神,这种亲情是金钱代替不了的。不在乎你有多少钱,有多高的地位,要看你有没有这个亲情,有没有尽孝之心。即使在远方,不能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可以给父母买个手机,随时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有空的时候问问家常,比给老人钱不知要好多少。
孝敬。是对生命源头的崇尚与敬畏
《走向世界》:有人说,中国人不是没有宗教,对于的祖先崇拜就是中国人的宗教,这与孝是不是有直接的关系?
王大千:是的。孔子讲“慎终追 远”,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崇尚和敬畏。我们祭祀祖宗,认为做好了就光宗耀祖,做不好就愧对祖宗,就是对生命的崇敬,对孝的认可。
我们讲孝道需要澄清对孝的误解。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有人理解为孝敬父母不能到远处去,好像束缚了我们去干事情。这只是一个片面的理解,游必有方的意思是要有方向、方式、方法,有措施。父母病了,不见得非要守在床前侍候,只要安顿好、安排好,没有后顾之忧,尽可以去远游,距离不是问题。现在养老的社会化、专业化,不能要求子女承担,要靠社会的机制来实现。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守在父母跟前尽孝已经很难做到了,能做到的就是把父母安顿好,孔子讲得“安老怀少”就是这个道理。母爱是以分离为最高境界的,鼓励子女出去干事业,没有一个母亲为了把孩子留在身边而耽误了他们的前途。
《走向世界》:大多数人认为孝就是照顾好父母,让他们老有所养;相对那些不赡养父母的人,我们是否可以说他们就是尽孝了呢?
王大千:仅仅是老有所养是不够的,还要有敬意。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乎”。我们精心饲养犬马之类的动物,目的是为了驱使。如果对父母没有一份发自内心的敬意,养父母跟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不敬何以能孝,敬是孝的最高形式。尊崇祖先是对生命的尊重,人要知道自己的来源,不知道父母是痛苦的。所以说父母是离得最近的祖先,首先应当敬父母。有了敬的思想,担当责任感会油然而生。
孝行,是用实践检验的品德
《走向世界》:现今社会,孝道缺失的现象加剧,您认为推行孝道的关键点在哪里?
王大干: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化,传统家庭关系分离,缺乏沟通交流是孝道缺失的重要原因。过去是大家庭,几代人生活在一起,长辈对晚辈的关怀,晚辈对长辈的敬重,都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家人随时都可以交流。现在大家都分开住,一家人除了些重要节日、重要活动外,极少来往。交流少了,亲情温情也在减少。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变了,观念没有跟上来,在社会变革中没有赋予孝道新的内容,没有新的孝的方式。电话让通讯方便了,但交流的却少了,打个电话就事说事,很少通过电话聊天交心。结果是造成了感情割裂、亲情淡化,孩子缺少大家庭的教育影响变得孤僻,這都与孝道教育的不到位有关。
《走向世界》孝道教育该如何建设呢?
王大千:从小要学孝道,要读经典。经典就是种子,是能生根发芽的。流行文化很热闹,也很容易接受,但这只是馒头,种下馒头是发不了芽的。经典历经千年仍有活力,就在于经典给我们判断的能力,这就是智慧。社会越复杂,判断力要求就越高,就需要从经典中汲取知识,满足选择和判断对人的更高的要求。
《走向世界》:具体到现实生活,该如何传承孝道?
王大干孝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生活化、现代化、社会化、年轻化。让文化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学到本领。过去街坊邻居住在一起,见面要行礼、打招呼,这是孝道文化中最基本的内容。但是现在不行了,住进了单元房,邻居老死不相往来。孩子忙着学特长,不相互交流,大人也不来往,人与人之间交往太少,缺乏共同交流的能力。个人虽然优秀,但缺乏共同协调的能力,不会处理家庭、社会关系,造成婚姻家庭危机,社会关系紧张,这样的人不能称之为成功人士。
《走向世界》:孔子基金会在孝道弘扬方面有什么样的举措?
王大千:我们正在尝试做孝文化社区,已经建设了30多家孔子文化社区。现在社区中的居民交流太少,影响传统道德的弘扬。在社区里建论语广场、文化墙,搞传统道德演讲,提倡道德和孝心。章丘山水泉城社区,把每栋楼的一层作为公共场所,大人孩子都可以在这里玩耍交流,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过去好了,小区居民的道德也有了提高。所以倡导孝道要从社区入手,从儿童入手,改善家庭和邻里关系。
《走向世界》:对于单个家庭有无加强孝德方面的尝试?
王大千:孝其实是精神的愉悦,要让父母老有所乐。我们还尝试建设了孝心网,提倡每个家庭出一部家书,把老照片、传家宝都放在上面,让每个家庭成员、亲戚朋友都可以在网上享受家的感觉。这种方式是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相对于现实生活来讲,比较简便快捷,也更现代化。还有网上宗祠家谱、网墓网祭,在追思祖先的清明时节,身居海外的游子不可能到祖先坟前扫墓,但可以在网上祭奠祖先,实现生者对死者的约会与缅怀。
编辑/杜启洪
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特质
《走向世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孝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极大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性格与行为模式,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一个什么样的重要地位?
王大千:引用《论语》一句话:“其孝也者,为仁之本”,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而“孝”是培养仁德的根本。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的差别很细微,而孝恰恰就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动物界中父母的对幼子亲近爱护是动物原始的本能,是谈不上感情的,小动物对父母是不会感恩的。只有人才是有感情的,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基于一种亲情的感情。儒家学说讲求“尊尊亲亲”,这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伦理学说,孝道应当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走向世界》:对比世界其他文明,尤其是基督教文明,就“孝”而言,两者有何区别?
王大千:可以说,孝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西方文化信奉基督教,讲求众人平等,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是兄弟姐妹。而在中国文化中,孝是一种长幼有序、尊亲敬老的道德规范。中国文字中,“孝”是老与子的关系,“教”是老、子和文的关系,不孝就背离了老与子的关系,不教就脱离了孝道。人人都是生命链条当中的部分,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从个人方面来说,说某个人不孝顺,就基本否定了这个人。应当说,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不论是以孝治家还是以孝治国,中国人特别看重这个最基本的元素。
孝心,就是把孝时时放在心上
《走向世界》我们经常提到“孝心”,比如说“百善孝为先”,那么怎样做才算是尽“孝心”呢?
王大千:孝是一种心意。向善之心、向孝之心人皆有之,绝大多数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认识到这个问题。什么是孝心?把孝放在心上,这就是孝心。
这个问题,在孔子的时代已经有很多人向他问起过。孔子有次说:“父母惟其疾之忧。”让自己的父母只有在他病重时才担心。我们想想看,这是多么高的标准和要求啊!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没有可以让父母好担心的,那就要时时把对父母的报恩之心放在心上。我们需要认识和做到的,时端正孝的态度,并不是说等条件好了才去尽孝,有一碗饭的时候也可以尽孝,不要等到有一锅饭的时候再去孝敬,孝不能等待,等你发达的时候已经晚了。给老人房子住、给钱花并不等于孝,要把老人放在心上,想着他们不能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要。父母对我们来说是惟一的,许多人在老人去世后,感叹从来没想到会失去父母。所以孝要从现在做起,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孔子曾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惧。”为自己的父母健在而高兴,同时也为父母的高年而忧惧。
《走向世界》:有人认为当今社会,“孝”正在逐步式微和消亡,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大千:孝是中国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不会消失的。现代生活中,尽管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人们对孝仍是持肯定态度的。所有人都看重孝的品德,没有人敢说我不孝敬父母,这样的话这个人在别人眼里就成了道德败坏的小人,在做人上站不住脚。现在的人并不是说都不孝顺了,有可能跟自己的一些个人情况有关,认识不到位、素质不高都可能导致在尽孝上做得不尽如人意,但要孝敬老人这个基本的价值观还是有的。我经常看《非诚勿扰》这个节目,我发现现在的青年人找对象,首先的条件还是要求对方要孝敬父母,强调自己是个孝顺的孩子,这就是个价值观的问题。即使是对一些不孝的负面的东西,大家也都有很大的兴趣,从另一个方面这也说明对孝的关注。所以,要正确认识孝的现状,并不是礼坏乐崩,也没有失传,只要人情在、人性在,孝就不会灭亡。
孝顺,是至亲关系的和睦与和谐
《走向世界》孝与顺是分不开的,今天年轻人提倡个性,应该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王大千:孝与顺的关系是两代人的关系。长辈要教育晚辈,但长辈不见得都是对的。限于知识、素质等个方面的因素,长辈的说教和要求有可能是错的,现实证明,家庭关系的紧张很大程度上错在老人。所以作为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处理好家庭问题,为子女做个好榜样。俗话讲厚积而薄发,父母没有做好,没有好的积累和付出,到年老了只想收获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没有把握好家庭关系,等到年老了,孩子强势了,他就会效仿,就会报复到父母的身上。
孝是和谐文化,对于子女来讲,孝顺就是要求和谐,父母也会有所偏差,不见得都是对的。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劳而不怨。”对于父母的过错,要从侧面提醒,如果得不到同意,就遵从父母的意见,即使劳苦,也无怨言。子女都能这样去做,相信家庭会很和睦,所谓的代沟也会得到弥合。从孝顺的角度看,孩子就要讲求和谐、顺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要简单地去反对或盲从,要追求和谐的最高境界。
《走向世界》:现在孝道传承中的问题出现的根源在哪里?
王大千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从人情的角度讲,父子之间不应该互相诋毁:从法律的角度讲,也不提倡大义灭亲。父子成仇是很残忍的事情。违背了人性,对孝的造成严重的破坏。
孝是从小耳濡目染而来的,大人要做出表率。问题虽然出在现在,但根源主要不在这里,是上代人的问题。“文革”中破壞和践踏了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建设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就像建高楼大厦,建座楼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和很长的时间,而想破坏它就容易多了。
《走向世界》:这样说来行孝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要求。
王大千.其实很简单。父母想着孩子,孩子想着父母,一种自然的亲情。物质代替不了精神,这种亲情是金钱代替不了的。不在乎你有多少钱,有多高的地位,要看你有没有这个亲情,有没有尽孝之心。即使在远方,不能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可以给父母买个手机,随时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有空的时候问问家常,比给老人钱不知要好多少。
孝敬。是对生命源头的崇尚与敬畏
《走向世界》:有人说,中国人不是没有宗教,对于的祖先崇拜就是中国人的宗教,这与孝是不是有直接的关系?
王大千:是的。孔子讲“慎终追 远”,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崇尚和敬畏。我们祭祀祖宗,认为做好了就光宗耀祖,做不好就愧对祖宗,就是对生命的崇敬,对孝的认可。
我们讲孝道需要澄清对孝的误解。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有人理解为孝敬父母不能到远处去,好像束缚了我们去干事情。这只是一个片面的理解,游必有方的意思是要有方向、方式、方法,有措施。父母病了,不见得非要守在床前侍候,只要安顿好、安排好,没有后顾之忧,尽可以去远游,距离不是问题。现在养老的社会化、专业化,不能要求子女承担,要靠社会的机制来实现。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守在父母跟前尽孝已经很难做到了,能做到的就是把父母安顿好,孔子讲得“安老怀少”就是这个道理。母爱是以分离为最高境界的,鼓励子女出去干事业,没有一个母亲为了把孩子留在身边而耽误了他们的前途。
《走向世界》:大多数人认为孝就是照顾好父母,让他们老有所养;相对那些不赡养父母的人,我们是否可以说他们就是尽孝了呢?
王大千:仅仅是老有所养是不够的,还要有敬意。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乎”。我们精心饲养犬马之类的动物,目的是为了驱使。如果对父母没有一份发自内心的敬意,养父母跟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不敬何以能孝,敬是孝的最高形式。尊崇祖先是对生命的尊重,人要知道自己的来源,不知道父母是痛苦的。所以说父母是离得最近的祖先,首先应当敬父母。有了敬的思想,担当责任感会油然而生。
孝行,是用实践检验的品德
《走向世界》:现今社会,孝道缺失的现象加剧,您认为推行孝道的关键点在哪里?
王大干: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化,传统家庭关系分离,缺乏沟通交流是孝道缺失的重要原因。过去是大家庭,几代人生活在一起,长辈对晚辈的关怀,晚辈对长辈的敬重,都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家人随时都可以交流。现在大家都分开住,一家人除了些重要节日、重要活动外,极少来往。交流少了,亲情温情也在减少。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变了,观念没有跟上来,在社会变革中没有赋予孝道新的内容,没有新的孝的方式。电话让通讯方便了,但交流的却少了,打个电话就事说事,很少通过电话聊天交心。结果是造成了感情割裂、亲情淡化,孩子缺少大家庭的教育影响变得孤僻,這都与孝道教育的不到位有关。
《走向世界》孝道教育该如何建设呢?
王大千:从小要学孝道,要读经典。经典就是种子,是能生根发芽的。流行文化很热闹,也很容易接受,但这只是馒头,种下馒头是发不了芽的。经典历经千年仍有活力,就在于经典给我们判断的能力,这就是智慧。社会越复杂,判断力要求就越高,就需要从经典中汲取知识,满足选择和判断对人的更高的要求。
《走向世界》:具体到现实生活,该如何传承孝道?
王大干孝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生活化、现代化、社会化、年轻化。让文化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学到本领。过去街坊邻居住在一起,见面要行礼、打招呼,这是孝道文化中最基本的内容。但是现在不行了,住进了单元房,邻居老死不相往来。孩子忙着学特长,不相互交流,大人也不来往,人与人之间交往太少,缺乏共同交流的能力。个人虽然优秀,但缺乏共同协调的能力,不会处理家庭、社会关系,造成婚姻家庭危机,社会关系紧张,这样的人不能称之为成功人士。
《走向世界》:孔子基金会在孝道弘扬方面有什么样的举措?
王大千:我们正在尝试做孝文化社区,已经建设了30多家孔子文化社区。现在社区中的居民交流太少,影响传统道德的弘扬。在社区里建论语广场、文化墙,搞传统道德演讲,提倡道德和孝心。章丘山水泉城社区,把每栋楼的一层作为公共场所,大人孩子都可以在这里玩耍交流,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过去好了,小区居民的道德也有了提高。所以倡导孝道要从社区入手,从儿童入手,改善家庭和邻里关系。
《走向世界》:对于单个家庭有无加强孝德方面的尝试?
王大千:孝其实是精神的愉悦,要让父母老有所乐。我们还尝试建设了孝心网,提倡每个家庭出一部家书,把老照片、传家宝都放在上面,让每个家庭成员、亲戚朋友都可以在网上享受家的感觉。这种方式是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相对于现实生活来讲,比较简便快捷,也更现代化。还有网上宗祠家谱、网墓网祭,在追思祖先的清明时节,身居海外的游子不可能到祖先坟前扫墓,但可以在网上祭奠祖先,实现生者对死者的约会与缅怀。
编辑/杜启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