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孝道的传承与弘扬

来源 :走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ai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是活着的从前,好的传统文化都与时代相吻合,都是有生命力的。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孝文化,也要注重在现代生活中的适应性传承。我们在传承、传播和传达中,必须真正认识和践行孝道,使之传承的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年轻化。”中同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大千对于当代孝道做了如上简要的诠释。近年来,王大干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孝文化的深入解读和理解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王大千的文化意识里,不仅要做好对传统孝文化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孝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特质
  《走向世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孝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极大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性格与行为模式,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一个什么样的重要地位?
  王大千:引用《论语》一句话:“其孝也者,为仁之本”,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而“孝”是培养仁德的根本。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的差别很细微,而孝恰恰就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动物界中父母的对幼子亲近爱护是动物原始的本能,是谈不上感情的,小动物对父母是不会感恩的。只有人才是有感情的,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基于一种亲情的感情。儒家学说讲求“尊尊亲亲”,这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伦理学说,孝道应当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走向世界》:对比世界其他文明,尤其是基督教文明,就“孝”而言,两者有何区别?
  王大千:可以说,孝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西方文化信奉基督教,讲求众人平等,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是兄弟姐妹。而在中国文化中,孝是一种长幼有序、尊亲敬老的道德规范。中国文字中,“孝”是老与子的关系,“教”是老、子和文的关系,不孝就背离了老与子的关系,不教就脱离了孝道。人人都是生命链条当中的部分,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从个人方面来说,说某个人不孝顺,就基本否定了这个人。应当说,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不论是以孝治家还是以孝治国,中国人特别看重这个最基本的元素。
  孝心,就是把孝时时放在心上
  《走向世界》我们经常提到“孝心”,比如说“百善孝为先”,那么怎样做才算是尽“孝心”呢?
  王大千:孝是一种心意。向善之心、向孝之心人皆有之,绝大多数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认识到这个问题。什么是孝心?把孝放在心上,这就是孝心。
  这个问题,在孔子的时代已经有很多人向他问起过。孔子有次说:“父母惟其疾之忧。”让自己的父母只有在他病重时才担心。我们想想看,这是多么高的标准和要求啊!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没有可以让父母好担心的,那就要时时把对父母的报恩之心放在心上。我们需要认识和做到的,时端正孝的态度,并不是说等条件好了才去尽孝,有一碗饭的时候也可以尽孝,不要等到有一锅饭的时候再去孝敬,孝不能等待,等你发达的时候已经晚了。给老人房子住、给钱花并不等于孝,要把老人放在心上,想着他们不能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要。父母对我们来说是惟一的,许多人在老人去世后,感叹从来没想到会失去父母。所以孝要从现在做起,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孔子曾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惧。”为自己的父母健在而高兴,同时也为父母的高年而忧惧。
  《走向世界》:有人认为当今社会,“孝”正在逐步式微和消亡,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大千:孝是中国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不会消失的。现代生活中,尽管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人们对孝仍是持肯定态度的。所有人都看重孝的品德,没有人敢说我不孝敬父母,这样的话这个人在别人眼里就成了道德败坏的小人,在做人上站不住脚。现在的人并不是说都不孝顺了,有可能跟自己的一些个人情况有关,认识不到位、素质不高都可能导致在尽孝上做得不尽如人意,但要孝敬老人这个基本的价值观还是有的。我经常看《非诚勿扰》这个节目,我发现现在的青年人找对象,首先的条件还是要求对方要孝敬父母,强调自己是个孝顺的孩子,这就是个价值观的问题。即使是对一些不孝的负面的东西,大家也都有很大的兴趣,从另一个方面这也说明对孝的关注。所以,要正确认识孝的现状,并不是礼坏乐崩,也没有失传,只要人情在、人性在,孝就不会灭亡。
  孝顺,是至亲关系的和睦与和谐
  《走向世界》孝与顺是分不开的,今天年轻人提倡个性,应该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王大千:孝与顺的关系是两代人的关系。长辈要教育晚辈,但长辈不见得都是对的。限于知识、素质等个方面的因素,长辈的说教和要求有可能是错的,现实证明,家庭关系的紧张很大程度上错在老人。所以作为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处理好家庭问题,为子女做个好榜样。俗话讲厚积而薄发,父母没有做好,没有好的积累和付出,到年老了只想收获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没有把握好家庭关系,等到年老了,孩子强势了,他就会效仿,就会报复到父母的身上。
  孝是和谐文化,对于子女来讲,孝顺就是要求和谐,父母也会有所偏差,不见得都是对的。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劳而不怨。”对于父母的过错,要从侧面提醒,如果得不到同意,就遵从父母的意见,即使劳苦,也无怨言。子女都能这样去做,相信家庭会很和睦,所谓的代沟也会得到弥合。从孝顺的角度看,孩子就要讲求和谐、顺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要简单地去反对或盲从,要追求和谐的最高境界。
  《走向世界》:现在孝道传承中的问题出现的根源在哪里?
  王大千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从人情的角度讲,父子之间不应该互相诋毁:从法律的角度讲,也不提倡大义灭亲。父子成仇是很残忍的事情。违背了人性,对孝的造成严重的破坏。
  孝是从小耳濡目染而来的,大人要做出表率。问题虽然出在现在,但根源主要不在这里,是上代人的问题。“文革”中破壞和践踏了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建设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就像建高楼大厦,建座楼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和很长的时间,而想破坏它就容易多了。
  《走向世界》:这样说来行孝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要求。
  王大千.其实很简单。父母想着孩子,孩子想着父母,一种自然的亲情。物质代替不了精神,这种亲情是金钱代替不了的。不在乎你有多少钱,有多高的地位,要看你有没有这个亲情,有没有尽孝之心。即使在远方,不能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可以给父母买个手机,随时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有空的时候问问家常,比给老人钱不知要好多少。
  孝敬。是对生命源头的崇尚与敬畏
  《走向世界》:有人说,中国人不是没有宗教,对于的祖先崇拜就是中国人的宗教,这与孝是不是有直接的关系?
  王大千:是的。孔子讲“慎终追 远”,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崇尚和敬畏。我们祭祀祖宗,认为做好了就光宗耀祖,做不好就愧对祖宗,就是对生命的崇敬,对孝的认可。
  我们讲孝道需要澄清对孝的误解。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有人理解为孝敬父母不能到远处去,好像束缚了我们去干事情。这只是一个片面的理解,游必有方的意思是要有方向、方式、方法,有措施。父母病了,不见得非要守在床前侍候,只要安顿好、安排好,没有后顾之忧,尽可以去远游,距离不是问题。现在养老的社会化、专业化,不能要求子女承担,要靠社会的机制来实现。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守在父母跟前尽孝已经很难做到了,能做到的就是把父母安顿好,孔子讲得“安老怀少”就是这个道理。母爱是以分离为最高境界的,鼓励子女出去干事业,没有一个母亲为了把孩子留在身边而耽误了他们的前途。
  《走向世界》:大多数人认为孝就是照顾好父母,让他们老有所养;相对那些不赡养父母的人,我们是否可以说他们就是尽孝了呢?
  王大千:仅仅是老有所养是不够的,还要有敬意。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乎”。我们精心饲养犬马之类的动物,目的是为了驱使。如果对父母没有一份发自内心的敬意,养父母跟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不敬何以能孝,敬是孝的最高形式。尊崇祖先是对生命的尊重,人要知道自己的来源,不知道父母是痛苦的。所以说父母是离得最近的祖先,首先应当敬父母。有了敬的思想,担当责任感会油然而生。
  孝行,是用实践检验的品德
  《走向世界》:现今社会,孝道缺失的现象加剧,您认为推行孝道的关键点在哪里?
  王大干: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化,传统家庭关系分离,缺乏沟通交流是孝道缺失的重要原因。过去是大家庭,几代人生活在一起,长辈对晚辈的关怀,晚辈对长辈的敬重,都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家人随时都可以交流。现在大家都分开住,一家人除了些重要节日、重要活动外,极少来往。交流少了,亲情温情也在减少。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变了,观念没有跟上来,在社会变革中没有赋予孝道新的内容,没有新的孝的方式。电话让通讯方便了,但交流的却少了,打个电话就事说事,很少通过电话聊天交心。结果是造成了感情割裂、亲情淡化,孩子缺少大家庭的教育影响变得孤僻,這都与孝道教育的不到位有关。
  《走向世界》孝道教育该如何建设呢?
  王大千:从小要学孝道,要读经典。经典就是种子,是能生根发芽的。流行文化很热闹,也很容易接受,但这只是馒头,种下馒头是发不了芽的。经典历经千年仍有活力,就在于经典给我们判断的能力,这就是智慧。社会越复杂,判断力要求就越高,就需要从经典中汲取知识,满足选择和判断对人的更高的要求。
  《走向世界》:具体到现实生活,该如何传承孝道?
  王大干孝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生活化、现代化、社会化、年轻化。让文化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学到本领。过去街坊邻居住在一起,见面要行礼、打招呼,这是孝道文化中最基本的内容。但是现在不行了,住进了单元房,邻居老死不相往来。孩子忙着学特长,不相互交流,大人也不来往,人与人之间交往太少,缺乏共同交流的能力。个人虽然优秀,但缺乏共同协调的能力,不会处理家庭、社会关系,造成婚姻家庭危机,社会关系紧张,这样的人不能称之为成功人士。
  《走向世界》:孔子基金会在孝道弘扬方面有什么样的举措?
  王大千:我们正在尝试做孝文化社区,已经建设了30多家孔子文化社区。现在社区中的居民交流太少,影响传统道德的弘扬。在社区里建论语广场、文化墙,搞传统道德演讲,提倡道德和孝心。章丘山水泉城社区,把每栋楼的一层作为公共场所,大人孩子都可以在这里玩耍交流,邻里之间的关系比过去好了,小区居民的道德也有了提高。所以倡导孝道要从社区入手,从儿童入手,改善家庭和邻里关系。
  《走向世界》:对于单个家庭有无加强孝德方面的尝试?
  王大千:孝其实是精神的愉悦,要让父母老有所乐。我们还尝试建设了孝心网,提倡每个家庭出一部家书,把老照片、传家宝都放在上面,让每个家庭成员、亲戚朋友都可以在网上享受家的感觉。这种方式是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相对于现实生活来讲,比较简便快捷,也更现代化。还有网上宗祠家谱、网墓网祭,在追思祖先的清明时节,身居海外的游子不可能到祖先坟前扫墓,但可以在网上祭奠祖先,实现生者对死者的约会与缅怀。
  编辑/杜启洪
其他文献
巍巍大汉帝国,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2007年山东东平县出土的批彩色壁画墓,就是这些财富中一颗闪亮的珍珠。  东平,历史文化悠久,尤其是在两汉时期兴盛一时,地属东平国,现境内有大量汉代文化遗存,目前发现遗址52处、墓地42处,集中在汉东平国都城周围。汉代墓葬有石椁墓、砖室墓、石室墓等多种样式,多次发现汉代壁画墓,证明东平在汉代不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流行在墓室中装饰壁画的风俗。 
期刊
有人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眼睛,从中能体现出这个城市的灵魂样貌。提起青岛的博物馆,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青岛博物馆、海军博物馆这些历史悠久、声名在外的“大眼睛”。实际上,青岛还有许多值得细品的“点睛”博物馆一一这一个个别有味道的灵动秀“眼”,或专业或特色,让人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青岛、认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虽然它们的知名度尚未飞升,但却不乏瑰丽神奇、妙趣横生之处。  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即
期刊
自从进入商业时代,新兴词汇如雨后春笋般批量生产,如天女散花般大量传播,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目不暇接也要接,不接是不行的,不接就“Out”了,跟不上时代步伐了。好吧,那就愉快或者无奈地接受各种新兴词汇吧。于是,大家在酒桌上,在文章里,几乎在任何需要“表达”的场合,中西词汇混合着说,新老词汇搭配着用,好一派“混搭”风光。  混搭也是一个新兴的中文词汇。據说,它脱胎于英文Mix and Match,
期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漫步中国太阳城——德州,次第林立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绚烂多姿的公园景观……一幅幅令人心醉的靓丽和谐新画卷展现眼前。这是德州飞速发展的真实写照,是德州城市建设的累累硕果。近几年来,德州市新建、改造30多条道路、10多座桥梁,全面开展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各项功能明显提升。在城市建设的大潮中,活跃着一支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队伍——德州市财政评审。
期刊
青春接力,接力中国!  90年前,一批接受了新思想的青年,充当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开辟了中国民主与科学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基。  60年前,无数青年投身新中国建设的热潮,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忘我工作,用热血与汗水完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积累。  30年前,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一代青年在世界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带来30年经济的突飞猛进,令世界刮目相看。  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这一
期刊
英雄的颂歌    上世纪50至70年代是一段崇尚英雄的火红岁月。  什么样的人是英雄?电影《英雄儿女》应该给出了标准答案。大凡40岁开外的人眼前定会浮现出片中王成手持爆破筒,从战壕中一跃而出的英雄形象,耳边也一定会响起那首曲调激昂的《英雄赞歌》。“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王成的形象,在相当长时间里,是中国军事题材电影人物形象的标杆,也成为那个时代青年人形象的代表。  对刚刚解放的中国而言,电影以
期刊
新建成的泰安市儿童福利院坐落于巍峨的泰山脚下,是一所集医疗、康复、特教、护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福利机构。在这个承载了全社会关心、关注和关爱的地方,共收养孤儿和弃婴160余名。  福玉是生活在泰安市儿童福利院的一个很特别的孩子,身高不到1.2米,已被确诊为“侏儒”。他是1999年被送到福利院的,身世不明,据猜测,可能是1998年出生后被遗弃的。  福玉在福利院生活了10多年。福利院的爸爸妈妈们都亲昵
期刊
郭英华选择中国人物画来进行艺途上的锤炼,无疑是他对自己能力的最好检验,因此他像一个目标明确的行者,每一步都结结实实地指向前方,指向他心中温暖的高地。  关注生活,表现生活,讴歌生活,这是郭英华多年来所孜孜不倦追求的。它像一个重要的命题,在画家的心里牢牢地扎下了根——观察、关注,情随时代;表现、描述,有感生发;讴歌、赞美,赋予诗意的表达。总之,在生活中发现,在现实中思考,在岁月中讲述着自己的情感经历
期刊
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贤人的地方。这个建筑群和北京的故宫、承德的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建筑群體。从汉代开始,修筑孔庙就成为国家的事了。而唐代至元代,其间有修建也有焚毁,但是孔庙已经初具规模。明清时期是孔庙的完型时期,经过不断地扩建和修治,许多的肢體已上升为皇帝的规格。  在孔庙,共保存了各个历史时期碑石上千块,而在孔庙大门东墙外面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碑刻,则表
期刊
论语《子张篇》 孔子的教育观    【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释义】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评析】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并不笼统反对博学强记,因为人类知识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认真记忆,不断巩固,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种借鉴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