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力成就“职场合伙人”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ijiaz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贡献”——在很多人眼里,用100个“out”都不足以形容这个词的古旧和不合时宜。尤其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为毫不相关的人和事浪费时间、精力,是件从原则上就很难接受的事情。可以讲业绩、讲成果、讲收获,衡量的都是工作中实实在在的进步。那么当谈贡献的时候,我们能谈些什么呢?
  管理学界有个经典的小段子。有一位很有名的管理大师叫吉姆·柯林斯,他曾经向“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请教:“我如何才能成功?”德鲁克回答他:“你问错了问题,正确的问法应该是‘我能贡献什么?’”
  事实上,在1966年出版的那本经典之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里,德鲁克就提出了“贡献”的概念。然而直到现在,大多数人仍然没有正视过这个词的作用。德鲁克描述了他看到的当时的职场人:“他们重视勤奋,但忽略成果。他们耿耿于怀的是:所服务的组织和上司是否亏待了他们,是否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他们抱怨自己没有职权,结果是做事没有效果。”快50年过去了,现在也还差不多是不是?
  实际上,很多人都喜欢把自己囚禁在一片小天地里,只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企业中个人和部门所面临的问题大多是由孤立无援和本位主义引起的:互不关心、不信任感、敌对之心、相互蔑视……我们的周围充满了这些负面情绪,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和周围人的关系。
  只靠个人或小团体可以延续这个时代吗?当然不能。这么说吧,我们很多人在职场中的岗位都是知识工作者,并不生产“实物”,生产的是构想、信息和观念。知识就是你的专长,但是只有跟其他人的产出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成果。如果不考虑自己的产出供什么人使用,不考虑如何才能结合出成果,我们的所谓专长都是无用的。因此要出成果,必须使自己有效,必须使自己的专才有效。
  为了不被时代的洪流淹没,我们必须跟其他人实现互助。超越个人的立场,和各类团体中的成员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由此产生的力量,这就是“贡献力”。
  抱团才能取暖
  山下彻是日本最大的IT公司NTT DATA的常务顾问,他在《我能贡献什么?》一书中提出了现今“社会团体”的变革,给个人工作与企业经营的标准带来了新变化。
  具体而言,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传统社会团体退化”和“新型社会团体兴起”的时期。一方面,个人主义横行的现象屡有发生,职场中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企业中的员工普遍觉察到了归属感的缺失;另一方面,网络社会蓬勃发展,人们通过社交媒体重新组合出各种新的社会团体。围绕着社会团体的这些变化,有人预言人们会被分成两类:“新型社会团体成员”和“从社会团体中脱离的人员”。
  在不可预测的社会里,当个人或者个体组织无法靠个体能力达到目的时,动员所有人的智慧就成了制胜法宝。“贡献力”会无可避免地成为时代的关键词。
  但是,如何才能摆脱孤立无援的状态呢?我们要先向对方伸出友好之手,主动向对方靠近。当对方感到困惑时,花些时间,为对方提供知识和技能,同对方一起努力。现代人每天都被自己眼前的工作所累,表面上根本无暇顾及其他。然而,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能打破界限、创造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关系的。
  此处所说的贡献力,并不仅限于志愿者式的社会贡献。首先,当事人想和对方联系在一起,必须有对等的关系,知识的交换必须是双向的,不能仅是一方的奉献活动;其次,贡献力的动机也不仅是为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实现社会的利益,做出贡献的个人也要觉得这件事有趣,自己真心想做,要以内在动力为基础。
  你怎样设定,就怎样成长


  德鲁克说:“对知识工作者来说,尤其应该重视贡献。唯有如此,才能够使他的工作真正有所贡献。”
  无论如何,你都应该通过真正的贡献,使自己大放光彩。
  在德鲁克眼中,个人能否有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你是否重视贡献。如果我们能自问:我对组织能有什么最大的贡献?这就等于是说:“我需要怎样的自我发展,我应该学习什么知识和技能,才有助于我对组织做出贡献?我应该将我的哪些优点用在我的工作上?我应为自己设定怎样的标准?”
  关于自我发展,我们所知的还很有限。但是我们可以断言:一般人都是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和要求成长起来的。自己认为应有怎样的成就,就会有怎样的成长。如果对自己的要求不严,就只能原地踏步,不会有任何发展。反之,如果对自己要求很高,就很可能成长为杰出的人物,而所费的工夫也不见得比那些没出息的人更多。
  拥有贡献思维的人,会善于发现和培养所有人际关系中的共同体。他们会体会到成就感和连带感,创造出新的知识。贡献力并不只是为了他人做出贡献,也是为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组织生活和工作,更好地发挥自己所拥有的能力。
  如今,许多人和组织都面临着孤立和本位主义的问题。破冰的关键,就在于超越自身立场和利害关系的贡献力。一个人不能对所属的组织没有贡献。人都是要对自己的团队做出贡献的,在被身边的人认同之后,人们才会有向团队外贡献的实力和信心。如果与本来应该为之作贡献的组织背道而驰,想要完成自我实现的话,那就只会停留在“自我满足”或者是“逃避”中了。
  在这种相互刺激的过程中,超乎寻常的经营理念很可能就诞生了。
  做个“活的搜索引擎”
  人在多种复杂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新想法、新思维、新创造。
  小团队以外的世界多姿多彩,那里有很多和我们不同的人,他们拥有与我们不同的思想、知识范畴和工作方法。而且,我们与这些人之间不是上下级关系,可以平等交流。与持有不同立场的人在原始甚至混乱的状态中交流,往往更容易产生令人难忘的体验。在饭桌上彼此表露心声、推心置腹,往往也更容易产生信任和默契。
  “啊,原来还可以这么想啊!”
  “啊,这事还能这样做啊!”
  和周围人聊天,你会发现棘手的问题变得很容易解决,而且与不同人的交流构筑起了互相学习的关系。和公司内不同部门的同事聊聊天,你很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团体中存在的价值。有时,这
  可能引起你工作观的改变。
  在现实与虚拟结合的社会新团体中,这种感觉愈加强烈。如果没有可以信赖、可以相互贡献的朋友,你将一事无成。
  这种人脉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之为“搜集情报的能力”。如果有客户出其不意地问到自己专业外的问题的话,你将再也不必为此苦恼。如果你贡献的范围更广、人缘更好,每当问题出现时,只要你一发问,就可能得到同伴详细的讲解和建议。
  随着协同作战的朋友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深刻,你同周围人之间会越来越默契,并发现自己的价值,你所掌握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这样,相互合作的每个人都会不断成长,其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这就是“贡献力的循环”。
  成为可视化的枢纽
  每个人的专业技能都很高超,但都各自为战,因此他们的成果也都无法结合在一起—这是很多大公司都存在的弊病,它深深地困扰着管理者们。其实,这种情况都是因为人员的专业性不足所造成的。
  此处所说的专业性,不单单是指人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捕捉时机、认真工作、知晓工作方法也是专业性的表现形式。具备全方位的专业性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要想成为真正的人才,首先就要在更广阔的人际关系中积累经验、扬长避短。
  那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打破僵局,培养出具有专业性的人才呢?
  作为组织,应该首先创造一个可视化的工作环境,其次设置一个非正式的交流场所,消除部门员工之间的意识壁垒。隐藏起来的知识被逐渐公开,个人才能逐渐融合到众人智慧当中,并且实现网络化。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这些活动的主导者,成为可视化的枢纽和关键。
其他文献
在广告行业,流行着这样一幅对联—  上联:一天晚上两个甲方三更半夜四处催图只好周五加班到周六早上七点画好八点传完九点上床睡觉十分痛苦;  下联:十点才过九分甲方八个短信七个电话居然要六处调整加五张图纸四个小时交三个文本两天只睡一个小时。  一位广告人跟我们读起这幅对联时,谈笑风生、神色自若,但中途忽然停下来反省了一下:“这么残酷的现实,我说起来怎么这么淡定?原来我早就习惯了……”  广告行业在今天
期刊
总有学生跟我说:老师,听说国内不承认英国的硕士学位。我问在那里听说的?学生说是听来的。我再问,你去教育部留学认证网站查询过吗?学生:没有。我再问:那你为什么这么担心呢?你是更相信教育部的官方网站,还是网上的小道消息?  每天我都会接到类似这样的“傻”问题。“英国硕士不被承认”基于这样的一个论据:时间太短(英国硕士一年毕业,美国硕士两到三年毕业,中国硕士三年毕业)。换句话说,它的逻辑是:读书时间越长
期刊
针对这些问题,《职场》杂志联合“手机腾讯网”,发起了一次“职场人加班大调查”。调查共有50852位职场人参与。其中,有19356名网友写下了自己对加班的评论。  在这次调查里,有57.5%的职场人在25岁以下,有76%左右的职场人是基层员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加班现象在各行业中非常普遍,44.3%的职场人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偶尔加班的人只占28.2%。  在网络数字反馈上,我们也能看到,职场人
期刊
罗宋汤:天蝎  前调:清高倔强  底色:容易受伤  看到汤,很多人会下意识觉得不重要,请千万不要误会。在西餐中,优质的汤不但第一个出场为客人暖胃,更决定了你对整个一餐饭的印象。天蝎座的醒目注定了要第一个出场,不管境遇如何,他们心中的自己都与众不同。当然旁人也很容易注目,就像罗宋汤上面的酸奶油和莳萝香菜,清高和敏感中伴着独树一帜的倔强。  罗宋汤又酸又甜,天蝎座也喜怒无常,其实他们很看重自己的空间,
期刊
在平淡的办公室里,双鱼的温柔、射手的热烈、天秤的风范,最易让人心中掀起涟漪。但如果你把电光火石、无伤大雅的情感调剂上升为人生大事,他们可能就会怪你干嘛那么认真。  判答姐:  你好,想了很久还是决定写这封信,想和你聊的不是我自己,而是我的双鱼座男上司。  他性格温和、平易近人,我们从没红过一次脸。对我的过失毛病,他也总是适时提点,我对他既尊敬又依赖。有时单独相处,他语气温柔,表现出的包容体贴如同男
期刊
职场中有许多加班的残酷现象。“老板一句话,加班加到老。”比如客户等着自己的老板确认,可是老板白天在忙别的事情,不停开会,下属自然不敢催促。为了等老板一句话,从客户、到乙方,可能全部在等。等老板忙完了,已到晚上七八点钟,简单说一句:“好”,下面的一干人等才能得以全部解放。  —职场就是这么残酷,处在越底端的人,“被加班”的可能性就越大。  有权利决定加班的人,往往不会考虑他人的时间  如果你期待老板
期刊
曾经有位广告界资深人士,写下过这样一段话—“广告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万家灯火熄灭,在天色泛白的时候踏着晨露姗姗归来,感受着人间。”  一旦你选择了广告人这个职业,你的命运就似乎与“加班”联系了起来。考察市场,研究消费者,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了解甲方需求,然后开始创作,在创作中不断修正……8小时内完不成,又不想落人后,不想被老板骂,不想失去这工作,如此一来,不加班还能怎样?  威汉营销传播集团董事
期刊
广告的理论存在于解构哲学之中、诗之中、文学批评之中、精神分析之中、禅宗的精神之中、时尚评论之中、漫画文本之中、马克思主义之中……广告理论不存在于广告学与行销学中。  所有我所知道关于消费者的一切,都是从“我自己”身上得来的。我就是骑着50cc Scooter的通勤OL;我就是一年消费不到两次的健身房会员;我就是无车阶级;我就是刷卡积点兑换赠品的妇女;我就是收听午夜爱乐广播的失眠者;我就是不知道送朋
期刊
Wendel在一家知名公关公司做到了中层,他负责一支10余人的团队,工作多年的他攻克了工作中的各种难关,只有一件事让他感觉无计可施,那就是同新来的实习生交流沟通的环节,这是在他经验之外的事情。很多前来应聘的大学毕业生,对于工作,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可不可以不加班?”  这是怎样的一群人啊?  不消说,如今的实习生们几乎是清一色的90后,他们被认为是社会中的异化分子,从前他们的行为方式一直被大人
期刊
叶茂中在广告界,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传奇人物。“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这些耳熟能详的广告词都是出自他的策划。  叶茂中很酷,但为了做好广告,他什么都会关注。他会看《故事会》,也会跟着农业频道学习种菜经验。他的公司内部有严酷的竞争,文案都会让两个小组同时PK;他也会催促差点失恋的男员工赶紧放下工作去尼泊尔追回女朋友。  所谓广告,是无数点滴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