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应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泵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84例需实施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按患者住院尾号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平均动脉压状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治疗组患者呼吸频率及心率同对照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及平均动脉压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泵注麻醉方法在小儿短小手术临床中效果显著,对患者神经系统影响较小。
【关键词】小儿短小手术;氯胺酮;丙泊酚;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84例需实施手术治疗患者,其中,男61例,女2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62±1.03岁;并按患者住院尾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42例,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01-0.02mg/kg,开放静脉通道,采用静脉滴注的方法,缓慢滴注咪唑安定0.1mg/kg和氯胺酮2mg/kg实施麻醉诱导。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在术中采用微泵泵注的方法,泵注氯胺酮40-60μg/(kg·min);治疗组患者在术中采用微泵泵注的方法,泵注氯胺酮20-40μg/(kg·min)和丙泊酚40-60μg/(kg·min);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
1.3评价标准无效:实施麻醉后,对患者进行肌肉牵拉时,出现显著不适反应;有效:实施麻醉后,对患者进行肌肉牵拉时,患者出现轻微不适感,但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显效:实施麻醉后,对患者进行肌肉牵拉时,没有不适感,且患者肌肉松弛度较好,可确保手术顺利完成[1]。麻醉总有效率=(显效患者例数+有效患者例数)/总选取患者例数×100.00%。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治疗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为97.62%(41/42),其中,32例为显效,占76.19%,9例为有效,占21.43%,1例为无效,占2.38%;对照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为78.57%(33/42),其中,17例为显效,占40.48%,16例为有效,占38.09%,9例为无效,占21.43%。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治疗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平均动脉压状况治疗组患者麻醉前呼吸频率为(26.34±8.24)次/分,心率为(98.64±12.36)次/分,血氧饱和度为(99.26±0.64)%,平均动脉压为(12.26±2.51)kPa,麻醉后呼吸频率为(21.08±6.81)次/分,心率为(101.65±11.87)次/分,血氧饱和度为(96.03±3.41)%,平均动脉压为(11.62±3.21)kPa;对照组患者麻醉前呼吸频率为(25.89±9.42)次/分,心率为(97.55±11.65)次/分,血氧饱和度为(98.65±0.93)%,平均动脉压为(12.81±2.84)kPa,麻醉后呼吸频率为(31.24±9.15)次/分,心率为(139.58±18.67)次/分,血氧饱和度为(96.35±3.15)%,平均动脉压为(12.54±2.64)kPa。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平均动脉压状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治疗组患者呼吸频率及心率同对照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及平均动脉压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討论
基于小儿机体没有发育完善的特点,因此在对患者实施麻醉时,应采取科学、合理的麻醉措施,有效提高患者麻醉效果。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临床上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麻醉效果。氯胺酮为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静脉全麻药剂,该药剂可选择性的抑制患者丘脑内侧核,对脊髓网状结构束的上行传导具有一定的阻滞作用。其可使患者出现分离麻醉状态,具有显著镇痛、遗忘、浅镇静及僵直状等特点,让患者进入梦境、产生幻觉。丙泊酚为一种新型快速、持续时间短的静脉麻醉药剂,且在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发生率较低,两种药剂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患者麻醉效果,确保患者手术顺利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对小儿麻醉具有显著效果,确保患者手术顺利进行。如本次研究中,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的治疗组患者,其麻醉总有效率为97.62%,显著优于单独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的对照组患者的,P<0.05。因此,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泵注麻醉方法值得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菊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泵注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520-521.
【关键词】小儿短小手术;氯胺酮;丙泊酚;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84例需实施手术治疗患者,其中,男61例,女2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62±1.03岁;并按患者住院尾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42例,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01-0.02mg/kg,开放静脉通道,采用静脉滴注的方法,缓慢滴注咪唑安定0.1mg/kg和氯胺酮2mg/kg实施麻醉诱导。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在术中采用微泵泵注的方法,泵注氯胺酮40-60μg/(kg·min);治疗组患者在术中采用微泵泵注的方法,泵注氯胺酮20-40μg/(kg·min)和丙泊酚40-60μg/(kg·min);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
1.3评价标准无效:实施麻醉后,对患者进行肌肉牵拉时,出现显著不适反应;有效:实施麻醉后,对患者进行肌肉牵拉时,患者出现轻微不适感,但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显效:实施麻醉后,对患者进行肌肉牵拉时,没有不适感,且患者肌肉松弛度较好,可确保手术顺利完成[1]。麻醉总有效率=(显效患者例数+有效患者例数)/总选取患者例数×100.00%。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治疗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为97.62%(41/42),其中,32例为显效,占76.19%,9例为有效,占21.43%,1例为无效,占2.38%;对照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为78.57%(33/42),其中,17例为显效,占40.48%,16例为有效,占38.09%,9例为无效,占21.43%。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治疗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平均动脉压状况治疗组患者麻醉前呼吸频率为(26.34±8.24)次/分,心率为(98.64±12.36)次/分,血氧饱和度为(99.26±0.64)%,平均动脉压为(12.26±2.51)kPa,麻醉后呼吸频率为(21.08±6.81)次/分,心率为(101.65±11.87)次/分,血氧饱和度为(96.03±3.41)%,平均动脉压为(11.62±3.21)kPa;对照组患者麻醉前呼吸频率为(25.89±9.42)次/分,心率为(97.55±11.65)次/分,血氧饱和度为(98.65±0.93)%,平均动脉压为(12.81±2.84)kPa,麻醉后呼吸频率为(31.24±9.15)次/分,心率为(139.58±18.67)次/分,血氧饱和度为(96.35±3.15)%,平均动脉压为(12.54±2.64)kPa。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平均动脉压状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治疗组患者呼吸频率及心率同对照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及平均动脉压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討论
基于小儿机体没有发育完善的特点,因此在对患者实施麻醉时,应采取科学、合理的麻醉措施,有效提高患者麻醉效果。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临床上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麻醉效果。氯胺酮为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静脉全麻药剂,该药剂可选择性的抑制患者丘脑内侧核,对脊髓网状结构束的上行传导具有一定的阻滞作用。其可使患者出现分离麻醉状态,具有显著镇痛、遗忘、浅镇静及僵直状等特点,让患者进入梦境、产生幻觉。丙泊酚为一种新型快速、持续时间短的静脉麻醉药剂,且在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发生率较低,两种药剂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患者麻醉效果,确保患者手术顺利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对小儿麻醉具有显著效果,确保患者手术顺利进行。如本次研究中,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的治疗组患者,其麻醉总有效率为97.62%,显著优于单独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的对照组患者的,P<0.05。因此,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泵注麻醉方法值得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菊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泵注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5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