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年級、专业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大二以上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550名作为调研对象。运用秩和检验方法比较和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在医学职业素养认知上的差异。 结果 学生较重视医学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而对沟通能力、科学精神及人文素养重视度相对较低,将近一半的医学生对自己的医学职业素养预期不乐观,并且随着年级增长,医学生对医德信念、敬业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自我评价逐渐降低;不同专业学生对自我职业素养预期中,临床学生比医学相关专业学生不够自信。学生普遍认为职业素养教育不能满足需求,低年级期待在课堂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教育,高年级期待开设相应课程和有针对性指导;长学制和临床五年制学生希望增设职业素养的相关课程,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期望老师平常多进行专业知识之外的职业素养的熏陶。 结论 重视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加强宣传,提振医学生的职业信心,提高职业适应能力;根据年级差异、专业要求,提供各种类别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实践活动。
关键词:医学职业素养;认知;期望;比较分析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1]。根据“全球最低基本要求”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认为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职业道德等[2,3]。这是因为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仅决定着未来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特别是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各类医学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比较不同年级、专业的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的认知和培养期待,为改进医学人才培养,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各类医学人才提供思考。
1 对象与方法
本调研在2010年6-8月期间进行,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大二以上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调研对象,发放问卷550份,有效问卷525份,有效率达95.5%。问卷利用秩和检验方法比较和分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最后采用SPSS V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此外,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查阅了职业素养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2.1.1 年级分布 本次研究对象大二学生149人,占总人数的28.38%,大三学生236人,占44.95%,大四、大五学生以及研究生共140人,占26.67%。
2.1.2 专业构成 在调研的对象中,临床专业长学制以及研究生占总人数的38.85%,临床专业五年制学生占30.67%,而预防、公管、营养、药学、检验以及护理等小专业占调查人数的30.48%。
2.1.3 男女比例 525名调研对象中,男生207名,占总人数的39.43%;女生318名,占总数的60.57%,男女比例约为1:1.5,基本符合医学院整体学生男女比例。
2.2 不同年级段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认知比较
在医学职业素养的内容构成方面,我们主要参考了杨雪梅、 周烁等[4][5]学者关于医学生职业素质的研究,形成“医德信念坚定、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文素质和有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等六项医学基本职业素养。本调研主要考虑到低年级与高年级差别,以及是否参加临床实习,重点比较大二、大三与大四及以上年级的学生对所列六项医学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
2.2.1 医学职业素养重要程度排序
不同年级段学生对六项医学职业素养中的“医德信念坚定”(P=0.035<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不同年级段学生对该观点的重要性看法不同,而对其他五项观点的重要性看法不确认有明显不同。医德信念坚定、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文素质和有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P值分别是(P=0.035,0.654,0.273,0.087,0.161,0.059)。
2.2.2 医学职业素养的自我预期
统计显示,六项医疗基本职业素养中,“医德信念坚定”(P=0.001<0.05)、“强烈的敬业精神” (P=0.000<0.05)、“严谨的科学精神” (P=0.000<0.05)和“高尚的人文素质” (P=0.002<0.05)有统计学意义,即大二、大三和大四以上的学生对这四种看法有差异。但对“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两项的预期值不能确认有明显差异。
2.2.3 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评价
分析显示,不同年级段的医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理论课、实践课”丰富(P=0.007<0.05),有统计学意义,即大二、大三、大四以上学生对此观点看法不同。而对“各种临床基础综合考试规范”、“各种医学人文讲座”“非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的评价不确定有明显差异。学生在“老师上课时,缺乏相关方面的指导” (P=0.089<0.05)和“学校基本没有该方面的培养”选项中 (P=0.024<0.05)有统计学意义,即学生对这两个观点看法不同。此外,在期望学院改进职业素养教育中,学生在“老师在平常对学生多进行职业素养的熏陶” (P=0.014<0.05)和“增设相关选修课” (P=0.007<0.05)的选择中,大二、大三和大四以上的学生态度不同。
2.3 不同专业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认知比较
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将比较的专业分为三类:临床专业五年制、临床专业长学制及研究生和预防、公管、护理、检验等医学相关专业。
2.3.1 医学职业素养重要程度排序
统计显示,三类专业的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的六项内容“医德信念坚定、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的P值是(P=0.266,0.837,0.615,0.415,0.106,0.915>0.05),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类专业的学生对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医学职业素养重要性程度的看法,不能确认有差异。 2.3.2 医学职业素养的自我预期
三类专业的学生对职业素养中“医德信念坚定、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文素质和有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的自我预期(P=0.198,0.004,0.177,0.051,0.003,0.321),无统计学差异;不过针对“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P=0.004<0.05)与“高尚的人文素质” (P=0.003<0.05)的自我预期,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同专业的自我预期存在差异。
2.3.3 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评价
统计显示,不同专业的学生针对学校在医学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评价中,就六项医学职业素养中的“各种临床基础综合考试规范”(P=0.037<0.05)和“各种医学人文讲座”(P=0.008<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同专业看法存在差异。对“理论课、实践课”丰富(P=0.373>0.05);“安排较长时间的临床接触”(P=0.927>0.05);“安排非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P=0.756>0.05)的评价,无统计学差异。值得关注的是“缺乏相关具有吸引力的课程” (P=0.048<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不同专业对此有不同看法。此外,在期望学院改进职业素养教育中,对“期望老师平常多进行职业素养的熏陶” (P=0.032<0.05)、 “增设一些有关职业素养的宣传” (P=0.031<0.05)和 “增设相关选修课” (P=0.046<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不同专业看法不同。
3 讨论
分析显示,学生普遍较重视医学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而对沟通能力、科学精神及人文素养重视度相对较低。且在目前教育环境下,将近一半的医学生对自己的医学职业素养预期并不乐观。学生期待增加与职业素养培育相關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在医学职业素养某些具体内容认识上存在差异。
3.1不同年级的医学生随着年级增长,医学生对医德信念、敬业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素质[6]的自我评价逐渐降低。分析显示,年级越高,职业素养的培训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普遍认为临床实践机会丰富,但教师课堂指导较少,高年级学生期望不仅在课堂上多进行职业素养的熏陶,同时期望增设相关选修课程。可否针对该现象采取一定措施,如增设临床职业素养培训实践活动,由导师现身说法,及时指导和培训。此外,还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职业认同,提振职业信心。
3.2不同专业学生对自我职业素养预期中,临床学生比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相对悲观,可能与临床职业素养要求高或临床学生对职业素养重视不够有关。临床专业学生普遍比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更认可学校各种临床基础综合考试规范,这是主要是因为,这些临床基础技能是未来医生必备的能力。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更期望老师平常多进行专业知识之外的职业素养的熏陶,而长学制和临床五年制学生更希望增设职业素养的相关课程。为此,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形式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实践活动是提振职业信心,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保障。
3.3显然,目前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仍须做大量的研究工作。2001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写到:“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该《刚要》为医学职业素养的教育和改革指明了方向。201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出台了《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7],根据此项方案,医学院旨在通过塑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的培养计划,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职业型和创新型的卓越医学人才。可以说这是一次针对医学人才培养模式[8]的改革,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期待医学人才培养呈现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1]余钰等.长学制医学生职业素养拓展课程探[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 32(4)70-72.
[2]张肇达,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25.
[3]巴德年.面向21世纪的我国高等医学教育[J].中国医学杂志,2001.81(15):897—898.
[4]周烁等.关于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1):83—84.
[5]杨雪梅. 论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3):430—431.
[6]梅珊珊.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现代商务工业,2009.(7):211—212.
[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务处.《上海交通大学卓越医学教育计划方案(讨论稿)》
[8]东风兰.美国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河北大学, 2005.
关键词:医学职业素养;认知;期望;比较分析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1]。根据“全球最低基本要求”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认为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职业道德等[2,3]。这是因为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仅决定着未来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特别是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各类医学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比较不同年级、专业的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的认知和培养期待,为改进医学人才培养,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各类医学人才提供思考。
1 对象与方法
本调研在2010年6-8月期间进行,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大二以上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调研对象,发放问卷550份,有效问卷525份,有效率达95.5%。问卷利用秩和检验方法比较和分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医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最后采用SPSS V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此外,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查阅了职业素养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2.1.1 年级分布 本次研究对象大二学生149人,占总人数的28.38%,大三学生236人,占44.95%,大四、大五学生以及研究生共140人,占26.67%。
2.1.2 专业构成 在调研的对象中,临床专业长学制以及研究生占总人数的38.85%,临床专业五年制学生占30.67%,而预防、公管、营养、药学、检验以及护理等小专业占调查人数的30.48%。
2.1.3 男女比例 525名调研对象中,男生207名,占总人数的39.43%;女生318名,占总数的60.57%,男女比例约为1:1.5,基本符合医学院整体学生男女比例。
2.2 不同年级段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认知比较
在医学职业素养的内容构成方面,我们主要参考了杨雪梅、 周烁等[4][5]学者关于医学生职业素质的研究,形成“医德信念坚定、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文素质和有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等六项医学基本职业素养。本调研主要考虑到低年级与高年级差别,以及是否参加临床实习,重点比较大二、大三与大四及以上年级的学生对所列六项医学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
2.2.1 医学职业素养重要程度排序
不同年级段学生对六项医学职业素养中的“医德信念坚定”(P=0.035<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不同年级段学生对该观点的重要性看法不同,而对其他五项观点的重要性看法不确认有明显不同。医德信念坚定、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文素质和有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P值分别是(P=0.035,0.654,0.273,0.087,0.161,0.059)。
2.2.2 医学职业素养的自我预期
统计显示,六项医疗基本职业素养中,“医德信念坚定”(P=0.001<0.05)、“强烈的敬业精神” (P=0.000<0.05)、“严谨的科学精神” (P=0.000<0.05)和“高尚的人文素质” (P=0.002<0.05)有统计学意义,即大二、大三和大四以上的学生对这四种看法有差异。但对“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两项的预期值不能确认有明显差异。
2.2.3 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评价
分析显示,不同年级段的医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理论课、实践课”丰富(P=0.007<0.05),有统计学意义,即大二、大三、大四以上学生对此观点看法不同。而对“各种临床基础综合考试规范”、“各种医学人文讲座”“非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的评价不确定有明显差异。学生在“老师上课时,缺乏相关方面的指导” (P=0.089<0.05)和“学校基本没有该方面的培养”选项中 (P=0.024<0.05)有统计学意义,即学生对这两个观点看法不同。此外,在期望学院改进职业素养教育中,学生在“老师在平常对学生多进行职业素养的熏陶” (P=0.014<0.05)和“增设相关选修课” (P=0.007<0.05)的选择中,大二、大三和大四以上的学生态度不同。
2.3 不同专业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认知比较
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将比较的专业分为三类:临床专业五年制、临床专业长学制及研究生和预防、公管、护理、检验等医学相关专业。
2.3.1 医学职业素养重要程度排序
统计显示,三类专业的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的六项内容“医德信念坚定、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的P值是(P=0.266,0.837,0.615,0.415,0.106,0.915>0.05),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类专业的学生对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医学职业素养重要性程度的看法,不能确认有差异。 2.3.2 医学职业素养的自我预期
三类专业的学生对职业素养中“医德信念坚定、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文素质和有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的自我预期(P=0.198,0.004,0.177,0.051,0.003,0.321),无统计学差异;不过针对“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P=0.004<0.05)与“高尚的人文素质” (P=0.003<0.05)的自我预期,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同专业的自我预期存在差异。
2.3.3 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评价
统计显示,不同专业的学生针对学校在医学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评价中,就六项医学职业素养中的“各种临床基础综合考试规范”(P=0.037<0.05)和“各种医学人文讲座”(P=0.008<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同专业看法存在差异。对“理论课、实践课”丰富(P=0.373>0.05);“安排较长时间的临床接触”(P=0.927>0.05);“安排非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P=0.756>0.05)的评价,无统计学差异。值得关注的是“缺乏相关具有吸引力的课程” (P=0.048<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不同专业对此有不同看法。此外,在期望学院改进职业素养教育中,对“期望老师平常多进行职业素养的熏陶” (P=0.032<0.05)、 “增设一些有关职业素养的宣传” (P=0.031<0.05)和 “增设相关选修课” (P=0.046<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不同专业看法不同。
3 讨论
分析显示,学生普遍较重视医学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而对沟通能力、科学精神及人文素养重视度相对较低。且在目前教育环境下,将近一半的医学生对自己的医学职业素养预期并不乐观。学生期待增加与职业素养培育相關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在医学职业素养某些具体内容认识上存在差异。
3.1不同年级的医学生随着年级增长,医学生对医德信念、敬业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素质[6]的自我评价逐渐降低。分析显示,年级越高,职业素养的培训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普遍认为临床实践机会丰富,但教师课堂指导较少,高年级学生期望不仅在课堂上多进行职业素养的熏陶,同时期望增设相关选修课程。可否针对该现象采取一定措施,如增设临床职业素养培训实践活动,由导师现身说法,及时指导和培训。此外,还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职业认同,提振职业信心。
3.2不同专业学生对自我职业素养预期中,临床学生比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相对悲观,可能与临床职业素养要求高或临床学生对职业素养重视不够有关。临床专业学生普遍比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更认可学校各种临床基础综合考试规范,这是主要是因为,这些临床基础技能是未来医生必备的能力。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更期望老师平常多进行专业知识之外的职业素养的熏陶,而长学制和临床五年制学生更希望增设职业素养的相关课程。为此,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形式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实践活动是提振职业信心,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保障。
3.3显然,目前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仍须做大量的研究工作。2001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写到:“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该《刚要》为医学职业素养的教育和改革指明了方向。201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出台了《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7],根据此项方案,医学院旨在通过塑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的培养计划,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职业型和创新型的卓越医学人才。可以说这是一次针对医学人才培养模式[8]的改革,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期待医学人才培养呈现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1]余钰等.长学制医学生职业素养拓展课程探[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 32(4)70-72.
[2]张肇达,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25.
[3]巴德年.面向21世纪的我国高等医学教育[J].中国医学杂志,2001.81(15):897—898.
[4]周烁等.关于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1):83—84.
[5]杨雪梅. 论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3):430—431.
[6]梅珊珊.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现代商务工业,2009.(7):211—212.
[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务处.《上海交通大学卓越医学教育计划方案(讨论稿)》
[8]东风兰.美国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河北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