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福茗茶10多年来在中国大陆的成功,不仅与布点战略有关,也和其经营管理策略密不可分。天福茗茶对旗下的1000多家连锁店直营,由总公司下面分设五大片区垂直管理,采用的模式是给予这些片区的主要管理者部分股权,由他们负责这些店铺的管理。
提起茶叶,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说起有人用17年时间把茶叶做到了1040家连锁店、年营业收入近20亿元人民币,大家一定很吃惊。天福茗茶就是这样一个传奇创造者。
入股市倾家荡产,赴大陆绝境逢生
1980年,46岁的李瑞河在台湾创建天仁茗茶。早年的李瑞河,茶农出生,生活艰辛。靠着亲朋的资助,才得以创办天仁茗茶——专门销售自产茶叶的连锁店。因此,李瑞河一直谨慎前行,兢兢业业。到1989年,他已经在台湾开了60余家连锁店,积累约30亿元新台币的财富,成为台湾首屈一指的茶王。
赞誉、褒扬纷至沓来。李瑞河凭借多年来连续投资从无失误的良好商业头脑,赢得台湾工商业界的巨大荣誉。但是,荣誉的背后,往往潜藏着极大的危机。
1988年和1989年,李瑞河开始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都走过的多元化发展之旅,先后涉足茶艺业、参药业、观光业、金融业,组建天仁集团并成立天仁证券金融服务公司。
这时候一场巨大的金融风暴席卷了台湾——1990年6月,金融危机给台湾股市造成毁灭性打击,股指从12500点急剧下降到2600点,李瑞河的证券公司遭受极其惨重的损失,公司被迫宣布破产。天仁集团被出售,以偿还债务。李瑞河瞬间变得不名一文。
1992年,58岁的李瑞河“流落”大陆,回到了他的祖籍所在地——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翌年,李瑞河凭着以往建立的良好信用,向友人借贷创业资金,成立了福建优山合作茶场,设立福州天元制茶厂。1994年他在漳浦县盘陀镇买地建厂,创建天福茶庄,建成属于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
李瑞河在福州开了几家天福茗茶店后,便把目光瞄准了北京、上海,同时开拓沿海市场,但真正使天福茗茶在大陆市场开发时期度过难关的,是李瑞河20年前在台湾创出的优秀品牌——人参乌龙茶。
一天,福州天元茶厂总经理李世伟接待了来自广东汕头的郑先生。郑先生远道而来的目的是想代理天仁人参乌龙茶的经销。原来许多在闽南、汕头的台湾商人,把台湾天仁的茶王做为礼品在应酬中赠送大陆朋友。广东人历来注重食补,得知茶王里加有人参,更视珍品,可是当时却没有门路买到。李世伟不知道茶王到底有多受欢迎,只是告诉郑先生,要买得先付定金。郑先生想先买50箱茶王,价格50万元人民币。结果郑先生第二次来,竟真的扛了50万元人民币,因怕路上出事,还带个保镖相陪。李世伟一下子傻眼了,于是他开始托台湾朋友跑单帮似的几箱几箱带进茶王,终于凑足50箱,交给郑先生。自此以后,不仅郑先生的要求量从50箱增加到100箱、200箱,许多广东、闽南茶商也闻风而来。
李瑞河1995年成立潮汕分公司,主力产品就是天仁茶王。一开店,茶王产品就大热卖。过年时,茶王卖到半夜2点,因为缺货不得不关门休息,结果店员要把铁门拉下来,客人还不干了!
茶王的“火”从潮汕开始,向南“烧”到广州,向西“烧”到贵州,向北扩至漳州、泉州、福州及至上海。茶王需求量大,台湾供货不及时,因此从1995年11月起,李瑞河推出天福茶王系列,从台湾进口原料,在大陆天福茶厂制作、包装。
迅速布点争第一,率先卡位占商机
李瑞河在熟悉中国大陆市场之后就发现“种茶是不赚钱的”,于是在进入中国大陆后第二年就为天福定下自产、自销、自营的经营路线,以经营茶叶连锁店的形式打入市场,截至2010年12月5日为止,天福集团已开设茶业直营连锁店1040家,其中海外店1家(加拿大温哥华店)。
大上海区经理林志峰,将天福茗茶成功的秘密归功于布点早。远在1994年,上海1300万居民每年每人仅消费200千克茶叶时,天福茗茶就已经在上海最热闹的五大行政区开设分店,到了现在平均每人每年消费800千克茶叶时,其他竞争者已无法与天福抗衡,因为天福零售点集中起来的采购量,在市场上已经足够规模,可以做任何的削价竞争。
茶叶不是民生必需品,处于消费链后端,天福的布点策略是选取福建、上海、北京等这些有饮茶传统、消费水平高的大城市开始,并依此扩点拓面,辐射周边。于是天福茗茶在华北、华东、华南迅速地从单点向外扩张。
如何抓住高消费力的人,是连锁店选址评估的重点。天福集团总经理李家麟先生回忆起2005年进驻合肥时,评估了许久,一直不敢开店,直到家乐福前往展店,天福才决定进驻卖场,果然吸引到高消费人群,销售情况竟比一般门市多出近50%。
天福茗茶10多年来在中国大陆的成功,不仅与布点战略有关,也和其经营管理策略密不可分。天福茗茶对旗下的1000多家连锁店直营,由总公司下面分设的华南、华北、华东、华西和华中五大片区垂直管理,采用的模式是给予这些片区的主要管理者部分股权,由他们负责这些店铺的管理。并通过出让部分股权的方式,把这些管理层的利益与天福捆绑在一起。
随需而变获利丰,灵活变通赢市场
1994年12月8日,天福茗茶在上海华山路靠近静安希尔顿大酒店、国际贵都大酒店的黄金地段诞生。
华山店开张后,天福集团总经理陈志英自认为有了经验,第二家反其道而行之,按台湾的经验开到社区,选在西区水城路、茅台路的一个社区附近。可门店一开便门可罗雀,一下子摔了一个大跟斗。
接受惨痛教训,第三家特选在繁华的淮海路附近,考虑到淮海路旺铺租费太高,就在离此路仅5家门面的重庆中路上开店,但奇怪的是,上海人就是不愿屈尊移步这一点点路去买茶叶,连锁店只能惨淡经营。
有了三次开店的经验,第四家店的选址陈志英格外小心。也真巧,当时人民广场地铁商场对外招租。对于这个地区,陈志英想都没想就欣然设店。人民广场是上海的心脏地区,邻近南京路、淮海路,广场地铁又是1号线、2号线交接处,每天人流如潮,有人潮还怕没有生意?
但奇怪的事又来了,尽管地铁通道人流不息,可谁都匆匆来匆匆去,绝大多数人不愿在商店门口停留片刻。一年下来,几家连锁店不但没有赚到钱,还亏了120多万元人民币,这对踌躇满志的陈志英打击不小。
吃一堑,长一智。陈志英屡遭挫折,考虑问题更全面了。第六家连锁店试着在徐家汇太平洋百货开店中店,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竟一炮打红。
总结经验,他这才发现其中的奥妙:原先上海的茶叶店十分传统、守旧,活象个中药铺。“天福”一到上海,便以台湾经验来陈列展示店内商品,精心装潢中凸显出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当时多数大陆消费者一时还无法适应天福茗茶店的格调。把独树一帜的连锁店开到大百货商场,“天福”讲究的装潢比较容易与百货商场的风格相融合,欣然入店购买茶叶的消费者也就络绎不绝。有了第一家店中店的模式,随后,第一八百伴、百盛、伊势丹等高档商场的店中店一家比一家开得好。
产品方面,天福茗茶在进入上海市场时也曾遭到极大挫折。回忆刚进入上海市场的那段时间,陈志英至今仍历历在目,“刚到上海时,犯了一个最大的战略错误。台湾人喜欢喝乌龙茶,我们就错误地认为,上海人也一定喜欢喝。我们试探着推出了30种乌龙茶,而绿茶仅3种。当地的消费者进店一看全是乌龙茶,话都不讲一句,扭头就走。接连输了钱我们才幡然醒悟,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饮茶习惯,这是长时间形成的,决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
经历一系列错误尝试后,天福茗茶摸索出一套本土化策略方案,根据大陆市场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人有着不同的饮茶习惯这一特点,天福将各地市场分为八大区经营,如北京重视官场文化,天福产品根据消费需求,让产品尽量展现精致、大气;长江流域的人们爱喝绿茶,天福便组织绿茶货源;西南省份离不开普洱茶、红茶,天福就主推后发酵的红茶或普洱茶;华南经济发达,市场对铁观音、普洱茶需求较高,天福便对症下药,推展各类产品。
针对大环境不景气以及天灾人祸,天福也善于灵活变通。例如2003年SARS期间,全中国几乎都处在冻结状态,外出购物的人少了许多,自然也让当时拥有上百家门市店的天福业绩下滑。对此,天福调整营销规则,开通电话购物专线,让客户不出门,在家也能买到天福茗茶。
茶叶、丝织品与瓷器,自古即是传统中国的代称,然而,能把茶叶做到亿元的却只有天福茗茶。从无到有,将触角伸到制茶、食品加工、连锁茶艺馆、餐饮、旅游、教育等领域,天福茗茶取势布局,盘活了整个茶叶市场棋局,其经营思想值得业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