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有关“学校教学”和“家庭教学”的话题屡见不鲜,什么阐明两者关系呀,什么两者兼顾发展呀,层出不穷。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此问题上,提出自己的一点教学探索即“小学教育6+1”工程的初步设想。
“6+1”,不难看出,这是个熟之又熟的“名字”——体育彩票中的一种投注模式。但在教学实践的运用上,却又赋予了它新的“生命”。“6”联系当前教学时间和实践,等值于“6小时学校正规教学学时”,系指学校的正规教学指标、计划、内容、活动等的完成过程;“1”等值于“1小时家庭教学学时”,系指“学校教学”外家庭(以家庭单位为主,也含家庭延伸部分的社会教学)对孩子进行一系列教学、培育活动的总和。也就是说,用“6+1”完整诠释了“学校教学”和“家庭教学”的相互关系和教学运用。“6+1”工程有着三方面的概念释解。
释解一:主要是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和现状,从“人本”理念、人性化的角度,更广、更深地考虑到了教师、父母、孩子的定位和相互关系,也充分考虑了受教育对象的年龄、生理、认知、感悟、接受、吸收消化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校教学”和“家庭教学”的概念、实际组成及运用分配,给予进一步的量化、明细化、科学化。
释解二:表明了“学校教学”和“家庭教学”的相互关系,“6”和“1”密不可分,前者是基础,后者不是前者的补充和附加,而是当前小学教育的两个组成部分,后者是前者的延伸,甚至是更深、更高层次。
释解三:“学校教学”也就是“6”的部分构成了其基础部分,是其产生效用的主体部分,对此大家都能达成一定的共识。但当前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家长——我们施行孩子成长、成才“蓝天计划”的主体,对“1”部分存在相当大的忽视和误解。笔者在此更强调这深化的“1”部分。据笔者翻阅近几年所有“体育彩票6+1”的中奖记录,只中“6”部分,最高奖额也只有20来万,当附上“1”之后,不用再多解释——500万怎么而来,一夜暴富又怎么而生?我想“小学教育”的“6+1”有着相同的等值效用,我们要这个“6”,更要这个“1”。只要你加上“1”了,只要你完整、正确地运用了“6+1”模式,效果是百倍的,是惊人的,是出乎意料的。
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不可能医治百病,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十全十美,“小学教育6+1”也是如此,它虽然不是教学领域的一次“地震”,但真真切切地为我们带来不菲的社会价值,有着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确确实实给我们带来一股“冲击波”,一股新的“绿意”。
一、岗位责任制的明细化
提出“6+1”,无非是让我们更明确,学校老师和每位家长,都是对孩子实施教育和栽培的主体,他们的目的和方向是一致的,只是不同位置上的不同个体,相互分工和责任不同,一个是承担“6”部分,一个是承担“1”部分,两者必须是牢固联系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正如要完成一场接力比赛,老师将接力棒传给家长,家长再把接力棒传给老师,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保持联系和信任,在不同位置上朝同一方向形成凝聚力,达成合力。要求给自身以正确的定位,不断履行自己的责任,才能完成同一个目标,这也是“6+1”的真正含义。
二、对当前小学教育现状的一次真正检验
当前,小学教育中要么对孩子“要求”过高,要么是硬软件缺陷,无法真正量化教学时间,也无法做到科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达到教与学的效果对等性和一致性,从而导致一些教学实践出现偏差。当前全国各个地方都存在一些超出孩子正常的接受度和适应度,给孩子加班加点的偏激做法。如在学校中开展早自修、晚自修、周末辅导,或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学习班等(虽然浙江省有关部门专门对此作了禁绝令,但一些学校对孩子进行变相的加班加点现象仍比比皆是)。一些家长也总是用时间来衡量孩子的“家庭作业”,片面延长或缩短正常的“家庭教学时间”,这对我们施行教学的主体来说,出发点和愿望可能是好的,但违背了客观规律,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而“6+1”刚好可以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学校教学”必需部分浓缩成“6”,未尽部分延伸到“1”,反过来也一样,“家庭教学”必需部分凝聚成“1”,未完部分转嫁给“6”。我们只要在“6”和“1”两者不同的“工时”里提高单位时间效率,并巩固两者的合力关系,就能事半而功倍,也能从根本上避免上述“顶风做案”和“违理而行之”的负面做法。
三、真正修正“唯成绩论”和“禁止公布学生成绩、排列名次”做法
一贯以来我们都对学生学期成绩等进行综合排名,并逐一进行公布。于是问题来了,老师、家长过分重视学生的书面成绩,“望子成龙”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一边是拼命加压打气,一边是橡皮层面张力限制,最终气球“一触即爆”。而相反,我们的一些主管部门“脚痛医脚”,索性来了个“一刀切”,禁止对学生所有成绩和排名进行公布,从而使问题更趋复杂化,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我们知道,现在举国上下推行法治,而一个国家的文明恰在于她的公正、公开和公平,而衡量制度文明、社会文明等的发展恰在于她的法治化、透明化和科学化的程度。“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已成为我们时代前进的推动力量,难道现在我们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去扼杀学务上的公开和透明,而强行禁止“学务公开”、禁止“成绩和排名公布”吗?看来问题不出在这,问题真正出在教学主体的我们本身,问题出在“公众意识”和“公共评价”上。是我们(包括一些老师和家长等)的认知和价值观念在作怪,这些我们所必须具备的东西反而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片面的“唯成绩论”滞后了我们更深一层的“意识”,阻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而“6+1”则为我们指出了根本出路。正确的“成绩论”应该综合考虑和评价孩子的每一次学习成绩,也就是说,对学习成绩作再一次的“科学界定”:学习成绩,包括两部分,一是“学校教学”取得——“6”(进行折算),二是“家庭教学”所得——“1”。假如我们进行考核、公布的正是“6”+“1”的综合成绩,这样问题就自然会迎刃而解了。我们考虑了多方因素,科学测算了“学校教学”和“家庭教学”的成绩。尤其是“1”部分充分突出了家庭因素的作用,家长的责任和教学能力,以及在教学育才上的实践成果。这样也就充分调动了家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会无故、无理地一味将责任和担子推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成绩不是孩子单方面的事,相反,成绩的好差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事,这样父母们也就不会片面认为只是自己孩子的智商高低、努力程度的差异,而是和孩子间相互“合作”的结果,“一切成绩是我们共同取得的”“一切责任由我们共同承担”。假如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公众”做到了这一点,达到了这样的一致性,我们又何惧“成绩公布负面论”,又何苦去“禁而杀之”?
四、反思“5+2”模式
即5天(星期一至星期五)“学校教学”,外加2天(双休日)“家庭教学”。
笔者认为,“5+2”模式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其一,我们国家早就实行“双休日”制度,对每个生命个体来说,应该是充分考虑到了身体因素(体力和精力合理分配),工作效率等因素。而且国家还在1994年规定了劳动者个体的带薪休假制度,这些都充分考虑到了劳逸结合和身体、心理的科学调节,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国家文明建设的发展程度。对于孩子来说,这样一个正在茁壮成长的生命体,我们必须尊重他的生命机理和成长规律,去精心呵护他、教育他,而不是刻意破坏他、干扰他,拔苗而助长,终使其毁于一旦。我们不能一味夸大“2”字,给“2”字过多的内容和任务,相反应该赋予它更多的自由空间、遐想空间、创意空间。其二,“5+2”刻意分离了“学校教学”和“家庭教学”的承接作用,“强调”了两者教学的时间差(“5天学校教学”完成后,才来开展“2天的家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了“家庭教学”,导致丧失时效性,也不能将“学校教学”和“家庭教学”在最短时间内有效链接、融合在一起,导致两者教学内容的断层和效能的割裂,起不了它应有的效用。这不能不说是其理论的致命败笔。相反,“6+1”工程却将时效性、融合性视作其“生命线”,两部分“教学”如乳溶于水般无隙。其存在的现实价值在于单位时间的效率和效用,在平日间的点滴积累和沉淀,在于步骤性和循序性,在于“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紧凑性、完整性和统一性。
“小学教育6+1”工程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和设想,不能仅仅放置书本,束之高阁,而只有不同社会主体(部门和个人)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考虑了教育者和受教育对象的关系和现实体现形式,完整认证、整合了身边可利用的各方资源,做到真正掌握了,灵活运用了,才能达到它的最大实践效果。也坚信“6+1”人人都参与了,人人都会中这“500万大奖”!
“6+1”,不难看出,这是个熟之又熟的“名字”——体育彩票中的一种投注模式。但在教学实践的运用上,却又赋予了它新的“生命”。“6”联系当前教学时间和实践,等值于“6小时学校正规教学学时”,系指学校的正规教学指标、计划、内容、活动等的完成过程;“1”等值于“1小时家庭教学学时”,系指“学校教学”外家庭(以家庭单位为主,也含家庭延伸部分的社会教学)对孩子进行一系列教学、培育活动的总和。也就是说,用“6+1”完整诠释了“学校教学”和“家庭教学”的相互关系和教学运用。“6+1”工程有着三方面的概念释解。
释解一:主要是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和现状,从“人本”理念、人性化的角度,更广、更深地考虑到了教师、父母、孩子的定位和相互关系,也充分考虑了受教育对象的年龄、生理、认知、感悟、接受、吸收消化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校教学”和“家庭教学”的概念、实际组成及运用分配,给予进一步的量化、明细化、科学化。
释解二:表明了“学校教学”和“家庭教学”的相互关系,“6”和“1”密不可分,前者是基础,后者不是前者的补充和附加,而是当前小学教育的两个组成部分,后者是前者的延伸,甚至是更深、更高层次。
释解三:“学校教学”也就是“6”的部分构成了其基础部分,是其产生效用的主体部分,对此大家都能达成一定的共识。但当前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家长——我们施行孩子成长、成才“蓝天计划”的主体,对“1”部分存在相当大的忽视和误解。笔者在此更强调这深化的“1”部分。据笔者翻阅近几年所有“体育彩票6+1”的中奖记录,只中“6”部分,最高奖额也只有20来万,当附上“1”之后,不用再多解释——500万怎么而来,一夜暴富又怎么而生?我想“小学教育”的“6+1”有着相同的等值效用,我们要这个“6”,更要这个“1”。只要你加上“1”了,只要你完整、正确地运用了“6+1”模式,效果是百倍的,是惊人的,是出乎意料的。
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不可能医治百病,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十全十美,“小学教育6+1”也是如此,它虽然不是教学领域的一次“地震”,但真真切切地为我们带来不菲的社会价值,有着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确确实实给我们带来一股“冲击波”,一股新的“绿意”。
一、岗位责任制的明细化
提出“6+1”,无非是让我们更明确,学校老师和每位家长,都是对孩子实施教育和栽培的主体,他们的目的和方向是一致的,只是不同位置上的不同个体,相互分工和责任不同,一个是承担“6”部分,一个是承担“1”部分,两者必须是牢固联系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正如要完成一场接力比赛,老师将接力棒传给家长,家长再把接力棒传给老师,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保持联系和信任,在不同位置上朝同一方向形成凝聚力,达成合力。要求给自身以正确的定位,不断履行自己的责任,才能完成同一个目标,这也是“6+1”的真正含义。
二、对当前小学教育现状的一次真正检验
当前,小学教育中要么对孩子“要求”过高,要么是硬软件缺陷,无法真正量化教学时间,也无法做到科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达到教与学的效果对等性和一致性,从而导致一些教学实践出现偏差。当前全国各个地方都存在一些超出孩子正常的接受度和适应度,给孩子加班加点的偏激做法。如在学校中开展早自修、晚自修、周末辅导,或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学习班等(虽然浙江省有关部门专门对此作了禁绝令,但一些学校对孩子进行变相的加班加点现象仍比比皆是)。一些家长也总是用时间来衡量孩子的“家庭作业”,片面延长或缩短正常的“家庭教学时间”,这对我们施行教学的主体来说,出发点和愿望可能是好的,但违背了客观规律,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而“6+1”刚好可以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学校教学”必需部分浓缩成“6”,未尽部分延伸到“1”,反过来也一样,“家庭教学”必需部分凝聚成“1”,未完部分转嫁给“6”。我们只要在“6”和“1”两者不同的“工时”里提高单位时间效率,并巩固两者的合力关系,就能事半而功倍,也能从根本上避免上述“顶风做案”和“违理而行之”的负面做法。
三、真正修正“唯成绩论”和“禁止公布学生成绩、排列名次”做法
一贯以来我们都对学生学期成绩等进行综合排名,并逐一进行公布。于是问题来了,老师、家长过分重视学生的书面成绩,“望子成龙”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一边是拼命加压打气,一边是橡皮层面张力限制,最终气球“一触即爆”。而相反,我们的一些主管部门“脚痛医脚”,索性来了个“一刀切”,禁止对学生所有成绩和排名进行公布,从而使问题更趋复杂化,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我们知道,现在举国上下推行法治,而一个国家的文明恰在于她的公正、公开和公平,而衡量制度文明、社会文明等的发展恰在于她的法治化、透明化和科学化的程度。“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已成为我们时代前进的推动力量,难道现在我们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去扼杀学务上的公开和透明,而强行禁止“学务公开”、禁止“成绩和排名公布”吗?看来问题不出在这,问题真正出在教学主体的我们本身,问题出在“公众意识”和“公共评价”上。是我们(包括一些老师和家长等)的认知和价值观念在作怪,这些我们所必须具备的东西反而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片面的“唯成绩论”滞后了我们更深一层的“意识”,阻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而“6+1”则为我们指出了根本出路。正确的“成绩论”应该综合考虑和评价孩子的每一次学习成绩,也就是说,对学习成绩作再一次的“科学界定”:学习成绩,包括两部分,一是“学校教学”取得——“6”(进行折算),二是“家庭教学”所得——“1”。假如我们进行考核、公布的正是“6”+“1”的综合成绩,这样问题就自然会迎刃而解了。我们考虑了多方因素,科学测算了“学校教学”和“家庭教学”的成绩。尤其是“1”部分充分突出了家庭因素的作用,家长的责任和教学能力,以及在教学育才上的实践成果。这样也就充分调动了家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会无故、无理地一味将责任和担子推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成绩不是孩子单方面的事,相反,成绩的好差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事,这样父母们也就不会片面认为只是自己孩子的智商高低、努力程度的差异,而是和孩子间相互“合作”的结果,“一切成绩是我们共同取得的”“一切责任由我们共同承担”。假如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公众”做到了这一点,达到了这样的一致性,我们又何惧“成绩公布负面论”,又何苦去“禁而杀之”?
四、反思“5+2”模式
即5天(星期一至星期五)“学校教学”,外加2天(双休日)“家庭教学”。
笔者认为,“5+2”模式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其一,我们国家早就实行“双休日”制度,对每个生命个体来说,应该是充分考虑到了身体因素(体力和精力合理分配),工作效率等因素。而且国家还在1994年规定了劳动者个体的带薪休假制度,这些都充分考虑到了劳逸结合和身体、心理的科学调节,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国家文明建设的发展程度。对于孩子来说,这样一个正在茁壮成长的生命体,我们必须尊重他的生命机理和成长规律,去精心呵护他、教育他,而不是刻意破坏他、干扰他,拔苗而助长,终使其毁于一旦。我们不能一味夸大“2”字,给“2”字过多的内容和任务,相反应该赋予它更多的自由空间、遐想空间、创意空间。其二,“5+2”刻意分离了“学校教学”和“家庭教学”的承接作用,“强调”了两者教学的时间差(“5天学校教学”完成后,才来开展“2天的家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了“家庭教学”,导致丧失时效性,也不能将“学校教学”和“家庭教学”在最短时间内有效链接、融合在一起,导致两者教学内容的断层和效能的割裂,起不了它应有的效用。这不能不说是其理论的致命败笔。相反,“6+1”工程却将时效性、融合性视作其“生命线”,两部分“教学”如乳溶于水般无隙。其存在的现实价值在于单位时间的效率和效用,在平日间的点滴积累和沉淀,在于步骤性和循序性,在于“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紧凑性、完整性和统一性。
“小学教育6+1”工程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和设想,不能仅仅放置书本,束之高阁,而只有不同社会主体(部门和个人)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考虑了教育者和受教育对象的关系和现实体现形式,完整认证、整合了身边可利用的各方资源,做到真正掌握了,灵活运用了,才能达到它的最大实践效果。也坚信“6+1”人人都参与了,人人都会中这“500万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