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科研的作用日益彰显,它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重要性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所认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便成了中小学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向教科研要质量要效益”的口号越喊越响。于是,许多学校纷纷选题进行研究,“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的局面已经形成,许多学校也正因为教育科研搞得好,成了学校的一大特色。但有不少学校在搞教育科研时陷入了一种怪圈,雷声大雨点小倒也有情可原,可不是本着为教育教学服务,搞教育科研存在一种“伪状态”,确实给人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
表现一:开题隆重,结题无声。
某校好不容易申请了一个国家级重点课题,开题会搞得非常隆重,上级领导来了,上上级领导也来了。开题祝词热情洋溢,开题报告详尽具体,上级领导充分赞扬,上上级领导话语中肯,教师们身受感染,干劲倍增,跃跃欲试。开题会结束,课题研究的任务似乎完成了一半,至于研究过程好像并不那么重要,等到了结题时间,东拼西凑几篇论文或校内出本论文集子,美其名曰“科研成果”,其含金量多少那就另外一回事了。于是,这个国家级重点实验课题也就悄无声息地算是结题了。
表现二:鉴定热烈,推广冷清。
某校教师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其研究成果终于有了眉目,于是,学校费尽心思请到了上级权威机构来做鉴定,鉴定会非常热烈,什么研究报告、当场演示,如此这般。会议结束,权威机构出具鉴定结果,证明通过鉴定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推广。此后,便束之高阁,再也无人问津了,至于推广不推广,怎样推广,如何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也就只能且听“下回分解”了。
其实,这些“科研成果”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有了这些“科研成果”,便有了学校炫耀的资本、提高知名度的招牌了。什么“我们承担了国家级某某重点课题”“我们的科研成果通过了某某权威机构的认定”,似乎说话间口气顿时大了,身价增了,学校的知名度也提高了。同时,有了这些“科研成果”,学校就有了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更重要的是还迎合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口味,何乐而不为呢?这种现象让人啼笑皆非,痛心不已。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变味的“海市蜃楼”式的教育科研现象,真正使教育科研落到实处并使之落地开花,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推动教育教学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需要上下联动,笔者对此有如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作为要搞教育科研的学校,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
1. 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克服教育科研的功利倾向
学校在进行教育科研、参与课题研究时,不应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要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而研究,为学校的持续发展而研究,真正为教育教学注入新鲜活水。搞教育科研不是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为了给学校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让学校笼上一层虚假的光芒,把教育科研当成“点缀”。因此,要从事教育科研的学校,必须去掉急功近利的思想,教育科研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 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
学校在选题立项进行研究时,勿好高骛远,求高求大,盲目地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档次,也不能做“模仿秀”,别人研究什么,自己也跟着研究什么,更不能挂狗头卖膏药,甚至连膏药也不卖。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研究范围大小适中、问题难易适度的课题。因为范围大,容易空,无从下手,难度大,又无力研究;小课题涉及的范围小,内容具体,方法比较简单,容易取得成果。但不能选取难度太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没有理论上的难度,也没有实践上的困难,不用下大功夫,所以,常常没有研究价值。
3. 从问题开始,注重教育科研的全过程
众所周知,教育科研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个根本上。有些学校虽然很重视教育科研,但不重视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导致了教育科研的表面化,失去了教育科研的真正意义。为此,学校在课题立项后,应特别重视研究的过程,多调查多研究,调查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了教育科研的过程,其结果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作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应做好以下几点:
1. 严格课题管理
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应严格课题管理,尤其是一些重点实验课题不能随便下放,不能不管什么样的学校都能轻易申请到国家级重点实验课题,不能随便给什么规范化学校也不是的单位挂上“某某国家级重点实验课题实验基地”的牌子,如果这样的话,那国家级重点实验课题的分量就会让人怀疑。针对这种情况,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可建立一种评估制度,先对要申请课题立项的学校进行评估,确定等级,像建筑公司承包工程一样,什么资质的建筑公司可承包什么样的工程,低资质的公司干不出优良工程,一个农村盖民房的工程队建不起高楼大厦。同样,学校被评定成什么等级,便有资格申请什么级别的课题。这样,一些重点课题或国家级课题就不会漫天飞,造成泛滥之势。
2. 建立监督机制
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在下放课题之后,不能坐等丰收,应建立一种长效的监督机制,定期到课题立项的学校走走,做做阶段性调查,听听阶段性汇报,看看立项课题进展情况如何,有无阶段性成果,研究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帮助解决等,应拿出有针对性指导性意见。如果发现研究不利或根本就没进行研究,就要考虑是否撤回立项课题。当然,课题立项的学校应主动邀请一些专家进行指导。这样,立项的课题就不会成为“空中楼阁”或研而不结的课题。
3. 重视成果推广
教育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强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彻底打消学校怕成果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实际意义,怕忙于成果推广而影响了教育教学成绩,怕忙于成果推广而给学校工作带来麻烦等顾虑,要让学校积极响应而不是采取回避态度。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激励机制和政策,建立集行政、科研、学校于一体的网络体系,多管齐下,真正使科研成果的推广落到实处并应用在教育教学上。这样,不至于造成资源的浪费,达到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表现一:开题隆重,结题无声。
某校好不容易申请了一个国家级重点课题,开题会搞得非常隆重,上级领导来了,上上级领导也来了。开题祝词热情洋溢,开题报告详尽具体,上级领导充分赞扬,上上级领导话语中肯,教师们身受感染,干劲倍增,跃跃欲试。开题会结束,课题研究的任务似乎完成了一半,至于研究过程好像并不那么重要,等到了结题时间,东拼西凑几篇论文或校内出本论文集子,美其名曰“科研成果”,其含金量多少那就另外一回事了。于是,这个国家级重点实验课题也就悄无声息地算是结题了。
表现二:鉴定热烈,推广冷清。
某校教师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其研究成果终于有了眉目,于是,学校费尽心思请到了上级权威机构来做鉴定,鉴定会非常热烈,什么研究报告、当场演示,如此这般。会议结束,权威机构出具鉴定结果,证明通过鉴定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推广。此后,便束之高阁,再也无人问津了,至于推广不推广,怎样推广,如何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也就只能且听“下回分解”了。
其实,这些“科研成果”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有了这些“科研成果”,便有了学校炫耀的资本、提高知名度的招牌了。什么“我们承担了国家级某某重点课题”“我们的科研成果通过了某某权威机构的认定”,似乎说话间口气顿时大了,身价增了,学校的知名度也提高了。同时,有了这些“科研成果”,学校就有了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更重要的是还迎合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口味,何乐而不为呢?这种现象让人啼笑皆非,痛心不已。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变味的“海市蜃楼”式的教育科研现象,真正使教育科研落到实处并使之落地开花,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推动教育教学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需要上下联动,笔者对此有如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作为要搞教育科研的学校,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
1. 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克服教育科研的功利倾向
学校在进行教育科研、参与课题研究时,不应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要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而研究,为学校的持续发展而研究,真正为教育教学注入新鲜活水。搞教育科研不是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为了给学校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让学校笼上一层虚假的光芒,把教育科研当成“点缀”。因此,要从事教育科研的学校,必须去掉急功近利的思想,教育科研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 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
学校在选题立项进行研究时,勿好高骛远,求高求大,盲目地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档次,也不能做“模仿秀”,别人研究什么,自己也跟着研究什么,更不能挂狗头卖膏药,甚至连膏药也不卖。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研究范围大小适中、问题难易适度的课题。因为范围大,容易空,无从下手,难度大,又无力研究;小课题涉及的范围小,内容具体,方法比较简单,容易取得成果。但不能选取难度太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没有理论上的难度,也没有实践上的困难,不用下大功夫,所以,常常没有研究价值。
3. 从问题开始,注重教育科研的全过程
众所周知,教育科研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个根本上。有些学校虽然很重视教育科研,但不重视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导致了教育科研的表面化,失去了教育科研的真正意义。为此,学校在课题立项后,应特别重视研究的过程,多调查多研究,调查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了教育科研的过程,其结果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作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应做好以下几点:
1. 严格课题管理
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应严格课题管理,尤其是一些重点实验课题不能随便下放,不能不管什么样的学校都能轻易申请到国家级重点实验课题,不能随便给什么规范化学校也不是的单位挂上“某某国家级重点实验课题实验基地”的牌子,如果这样的话,那国家级重点实验课题的分量就会让人怀疑。针对这种情况,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可建立一种评估制度,先对要申请课题立项的学校进行评估,确定等级,像建筑公司承包工程一样,什么资质的建筑公司可承包什么样的工程,低资质的公司干不出优良工程,一个农村盖民房的工程队建不起高楼大厦。同样,学校被评定成什么等级,便有资格申请什么级别的课题。这样,一些重点课题或国家级课题就不会漫天飞,造成泛滥之势。
2. 建立监督机制
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在下放课题之后,不能坐等丰收,应建立一种长效的监督机制,定期到课题立项的学校走走,做做阶段性调查,听听阶段性汇报,看看立项课题进展情况如何,有无阶段性成果,研究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帮助解决等,应拿出有针对性指导性意见。如果发现研究不利或根本就没进行研究,就要考虑是否撤回立项课题。当然,课题立项的学校应主动邀请一些专家进行指导。这样,立项的课题就不会成为“空中楼阁”或研而不结的课题。
3. 重视成果推广
教育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强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彻底打消学校怕成果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实际意义,怕忙于成果推广而影响了教育教学成绩,怕忙于成果推广而给学校工作带来麻烦等顾虑,要让学校积极响应而不是采取回避态度。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激励机制和政策,建立集行政、科研、学校于一体的网络体系,多管齐下,真正使科研成果的推广落到实处并应用在教育教学上。这样,不至于造成资源的浪费,达到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