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学习者的内部发生的,学习者与学习过程是不可分割的。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无论是对某一特定作业还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学习都存在认识上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动机,相应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也是不同的,这样,就造成了个体间的学习差别,并得到不同的学习结果。即学习观念(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方式→学习效果
显然,教师应当把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这直接作用于学习效果。应当承认,很多教师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尝试都取得了好的效果。让我们来看一次失败的尝试,找一找问题出在哪里。案例《圆的认识》部分典型片段如下:
一、发现问题却没有及时“提出、分析、解决”
[第一遍教学]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我们先看一部动画片好吗?
生:好!
(通过一部动画导入,正方形车轮、三角形车轮、圆形车轮的汽车比赛,看谁开得快。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师: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就明白为什么圆形车轮的车子开得快了。
教师的意图是好的,由于促进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所以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一点,学习动机很强烈。可惜的是,教师没有立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另起炉灶一步一步讲解书上的知识点,弱化了学习动机,影响了学习效果。
[改进后的第二遍教学]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我们先看一部动画片好吗?
生:好!
(通过一部动画导入,正方形车轮、三角形车轮、圆形车轮的汽车比赛,看谁开得快。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师:看了这部动画片,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圆形车轮的车子开得最快?
生2:为什么正方形车轮、三角形车轮的车子开起来一颠一颠的?
……
师:看来问题出在车轮的形状上。正方形、三角形我们都学过了,今天我们最想研究哪种形状呢?
生:圆形!
(动画片背景渐隐,但留下车轮形状。)
二、“自学”成为“自我灌输”
[第一遍教学]
师:圆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看书自学,并在圆纸片上标出。
(学生们翻开书,在书上圈圈划划地自学起来。有的学生早早看过书了,便坐在那里无所事事或装模作样地看书。大约5分钟之后,教师宣布坐端正。)
师:什么是圆心?
生: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
(师板书演示标出圆心。)
师:什么是半径?
生:圆心与圆上任意一点之间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师板书演示标出半径。)
师:什么是直径?
生: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师板书演示标出直径。)
这里看似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学生明显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一个知识,如果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是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压制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再说六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在课前预习,课堂时间应当留给大家合作、辩论、探究。
[改进后的第二遍教学]
(课前预习过了。)
师:请同学们在圆纸片上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学生们在圆纸片上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师:你是怎么标圆心的?
生1:圆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
生2:在中间一点。
生3:在圆纸片中间一点,很有可能点歪了,还是对折的方法好。
(师板书演示标出圆心。),
师:半径是怎么画出来的?
生:从圆心一直画到圆边上的线段就是半径。
(师板书演示标出半径。)
师:直径是怎么画出来的?
生1:两条半径成平角,就是直径。
生2:穿过圆心,两端都在圆边上是一条线段是直径。
师:你同意哪种说法?
生3:我认为两种说法都是对的。
(师板书演示标出直径。)
出示直径与半径的辨析题。
三、“合作学习”成为被动合作
[第一遍教学]
师:同一个圆内,半径与半径、直径与直径、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采用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前后四人一组,合作研究。然后填写汇报单。
(学生们一组一组围起来了。有个别小组的成员之间,明显非常冷淡,甚至互不说话,各干各的。有的小组里有一个特别积极的组员,不停地在组内发表意见,其他组员成了他忠实的听众。)
首先,教师一开始就给了探究的范围:半径、直径。大大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独立性受挫,不可取。其次,有的组员根本就没有合作的意图,合作学习等于零。有的组内有一名特别积极的组员,使其他组员丧失了探究的兴趣,变接受教师的灌输为接受同学的灌输,同样是不可取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组员之间进行分工合作、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合作学习的价值方才体现出来。
[改进后的第二遍教学]
(课前预先按学习层次及学生的个人意愿将学生分配成组)
师:圆到底有哪些特征呢?现在我们四人一组,先独立采用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探索,填写汇报单。然后,在组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起讨论。最后请发现特征最多的同学组内汇报,其他组员补充。
(学生们一组一组围起来合作了,组员之间交流的氛围很和谐。一个组员提出问题,其他组员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表意见甚至高声地辩论了起来。还有的组员用画图或动手操作演示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见解。)
师:老师要请发现最多的小组先汇报。
生汇报:……
其他生补充:……
四、“重结论”扼杀智慧
[第一遍教学]
师:让我们再来看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圆形车轮的车子开得最快?
(这时下课时间快到了。教师怕拖堂,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立即请一名成绩好的学生回答,然后电脑演示了一遍结论。宣布下课。)
莫顿等学者认为,学习方式分为“表层式学习方式”和“深层式学习方式”。采用表层式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学到的是零散的、孤立的、肤浅而无意义的知识材料;采用深层式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学到的是结构化的有意义的知识和内容,得到的是一种好的学习结果,具有较高的学习质量。这个案例中,教师由于怕拖堂,而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就给出了结论,极易促使学生采用“表层式学习方式”。这就违背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初衷了。
[改进后的第二遍教学]
师:让我们再来看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圆形车轮的车子开得最快?
(这时下课时间快到了。)
师: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思考。每组一张汇报单,把自己的想法写上去,一样的就不写。汇报单写好后挂在学习园地上。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下课后,大部分学生走在路上还在讨论这个问题。还有一些学生跑来告诉老师自己的想法。)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使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我们只有把握住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千万不能流于形式!
显然,教师应当把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这直接作用于学习效果。应当承认,很多教师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尝试都取得了好的效果。让我们来看一次失败的尝试,找一找问题出在哪里。案例《圆的认识》部分典型片段如下:
一、发现问题却没有及时“提出、分析、解决”
[第一遍教学]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我们先看一部动画片好吗?
生:好!
(通过一部动画导入,正方形车轮、三角形车轮、圆形车轮的汽车比赛,看谁开得快。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师: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就明白为什么圆形车轮的车子开得快了。
教师的意图是好的,由于促进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所以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一点,学习动机很强烈。可惜的是,教师没有立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另起炉灶一步一步讲解书上的知识点,弱化了学习动机,影响了学习效果。
[改进后的第二遍教学]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我们先看一部动画片好吗?
生:好!
(通过一部动画导入,正方形车轮、三角形车轮、圆形车轮的汽车比赛,看谁开得快。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师:看了这部动画片,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圆形车轮的车子开得最快?
生2:为什么正方形车轮、三角形车轮的车子开起来一颠一颠的?
……
师:看来问题出在车轮的形状上。正方形、三角形我们都学过了,今天我们最想研究哪种形状呢?
生:圆形!
(动画片背景渐隐,但留下车轮形状。)
二、“自学”成为“自我灌输”
[第一遍教学]
师:圆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看书自学,并在圆纸片上标出。
(学生们翻开书,在书上圈圈划划地自学起来。有的学生早早看过书了,便坐在那里无所事事或装模作样地看书。大约5分钟之后,教师宣布坐端正。)
师:什么是圆心?
生: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
(师板书演示标出圆心。)
师:什么是半径?
生:圆心与圆上任意一点之间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师板书演示标出半径。)
师:什么是直径?
生: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师板书演示标出直径。)
这里看似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学生明显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一个知识,如果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是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压制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再说六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在课前预习,课堂时间应当留给大家合作、辩论、探究。
[改进后的第二遍教学]
(课前预习过了。)
师:请同学们在圆纸片上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学生们在圆纸片上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师:你是怎么标圆心的?
生1:圆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
生2:在中间一点。
生3:在圆纸片中间一点,很有可能点歪了,还是对折的方法好。
(师板书演示标出圆心。),
师:半径是怎么画出来的?
生:从圆心一直画到圆边上的线段就是半径。
(师板书演示标出半径。)
师:直径是怎么画出来的?
生1:两条半径成平角,就是直径。
生2:穿过圆心,两端都在圆边上是一条线段是直径。
师:你同意哪种说法?
生3:我认为两种说法都是对的。
(师板书演示标出直径。)
出示直径与半径的辨析题。
三、“合作学习”成为被动合作
[第一遍教学]
师:同一个圆内,半径与半径、直径与直径、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采用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前后四人一组,合作研究。然后填写汇报单。
(学生们一组一组围起来了。有个别小组的成员之间,明显非常冷淡,甚至互不说话,各干各的。有的小组里有一个特别积极的组员,不停地在组内发表意见,其他组员成了他忠实的听众。)
首先,教师一开始就给了探究的范围:半径、直径。大大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独立性受挫,不可取。其次,有的组员根本就没有合作的意图,合作学习等于零。有的组内有一名特别积极的组员,使其他组员丧失了探究的兴趣,变接受教师的灌输为接受同学的灌输,同样是不可取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组员之间进行分工合作、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合作学习的价值方才体现出来。
[改进后的第二遍教学]
(课前预先按学习层次及学生的个人意愿将学生分配成组)
师:圆到底有哪些特征呢?现在我们四人一组,先独立采用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探索,填写汇报单。然后,在组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起讨论。最后请发现特征最多的同学组内汇报,其他组员补充。
(学生们一组一组围起来合作了,组员之间交流的氛围很和谐。一个组员提出问题,其他组员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表意见甚至高声地辩论了起来。还有的组员用画图或动手操作演示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见解。)
师:老师要请发现最多的小组先汇报。
生汇报:……
其他生补充:……
四、“重结论”扼杀智慧
[第一遍教学]
师:让我们再来看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圆形车轮的车子开得最快?
(这时下课时间快到了。教师怕拖堂,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立即请一名成绩好的学生回答,然后电脑演示了一遍结论。宣布下课。)
莫顿等学者认为,学习方式分为“表层式学习方式”和“深层式学习方式”。采用表层式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学到的是零散的、孤立的、肤浅而无意义的知识材料;采用深层式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学到的是结构化的有意义的知识和内容,得到的是一种好的学习结果,具有较高的学习质量。这个案例中,教师由于怕拖堂,而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就给出了结论,极易促使学生采用“表层式学习方式”。这就违背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初衷了。
[改进后的第二遍教学]
师:让我们再来看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圆形车轮的车子开得最快?
(这时下课时间快到了。)
师: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思考。每组一张汇报单,把自己的想法写上去,一样的就不写。汇报单写好后挂在学习园地上。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下课后,大部分学生走在路上还在讨论这个问题。还有一些学生跑来告诉老师自己的想法。)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使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我们只有把握住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千万不能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