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4-005
“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后世对项羽的评价中最统一的一个观点。而项羽其他的特点则众说纷纭。在民间,正面评价远多于负面评价。
我曾看到过一句话:人生三大悲哀——美人迟暮,英雄末路,江郎才尽。项羽是当之无愧的三大悲哀之一,因此他也就成了可歌可泣的末路英雄,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渲染和滤镜,在许多影视作品和小说中他几乎被刻画成一位无所不能却生不逢时的豪杰。在电视剧《神话》中,项羽是一位霸气,勇猛,重义气的西楚霸王,快意恩仇,敢爱敢恨。这般艺术形象堪称完美,而《史记》中所呈现的“鸿门宴”里的优柔寡断和头脑简单,“活埋降兵”时的残暴,“分封诸侯”中的目光短浅等缺点则丝毫没有被提及。
多亏了这些编剧和作者的以讹传讹,让我在儿时对项羽这般英雄豪杰敬仰不已。司马迁也在《史记》里评论道:“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于是项羽的优点就被人们大肆吹捧,而项羽的缺点则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毕竟瑕不掩瑜嘛——以至于忽略了司马迁的后半句评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岂不谬哉!”
直到读《史记》前我都一直以为项羽的失败只是天不时地不利,还为一代英雄含恨陨落黯然神伤过。可惜太史公大人击碎了影视编剧和小说作者们为我编织的美梦,让我清醒地意识到项王并非十全十美,他的失败事实上也主要归咎于人不和。
当我意识到这点时,陡然生出一种羞愧和被戏弄的感觉。恐怕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因为我们都曾浸润在“项羽是末路英雄,只是生不逢时”的思维惯性中。这实在是怨不得我们愚昧,而是他的现代艺术形象多是正面的英雄好汉,与“报喜不报忧”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们未深入了解历史之前这些艺术形象先将一军,蒙蔽了我们一无所知的双眼。司马迁虽然有些小心思,故意将项羽写得勇猛无比,却始终还是客观公正地陈述了历史事实,而这些影视作品和小说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实在是有失偏颇,易产生误解。
那么为什么历史事实会被“扭曲”以至于如此?不妨以《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为例分析分析罢。《三国演义》是部小说,作者罗贯中在历史事实上加以改编,最终著成了这部亦真亦假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然而《三国演义》再如何经典仍然无法抹去罗贯中的笔触是主观而非客观的这一事实。清代章学诚曾这样评论道:“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 鲁迅更是直言:“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由此可见其中个情节万万不可当作真实历史。
而《三国志》则老老实实地陈述着历史,即使会偶失妥当,仍能在叙事中做到公正客观,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
现代影视作品就如同三国演义般,主追求艺术想象,导致其与历史产生了误差,而如《史记》等史书才是真正地记录历史。
所以依我来看,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艺术应当在基本尊重历史人物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适当加工,平衡好歷史真实与艺术创作,否则导致了人们对历史的错误认识,那可就大事不妙了。
“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后世对项羽的评价中最统一的一个观点。而项羽其他的特点则众说纷纭。在民间,正面评价远多于负面评价。
我曾看到过一句话:人生三大悲哀——美人迟暮,英雄末路,江郎才尽。项羽是当之无愧的三大悲哀之一,因此他也就成了可歌可泣的末路英雄,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渲染和滤镜,在许多影视作品和小说中他几乎被刻画成一位无所不能却生不逢时的豪杰。在电视剧《神话》中,项羽是一位霸气,勇猛,重义气的西楚霸王,快意恩仇,敢爱敢恨。这般艺术形象堪称完美,而《史记》中所呈现的“鸿门宴”里的优柔寡断和头脑简单,“活埋降兵”时的残暴,“分封诸侯”中的目光短浅等缺点则丝毫没有被提及。
多亏了这些编剧和作者的以讹传讹,让我在儿时对项羽这般英雄豪杰敬仰不已。司马迁也在《史记》里评论道:“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于是项羽的优点就被人们大肆吹捧,而项羽的缺点则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毕竟瑕不掩瑜嘛——以至于忽略了司马迁的后半句评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岂不谬哉!”
直到读《史记》前我都一直以为项羽的失败只是天不时地不利,还为一代英雄含恨陨落黯然神伤过。可惜太史公大人击碎了影视编剧和小说作者们为我编织的美梦,让我清醒地意识到项王并非十全十美,他的失败事实上也主要归咎于人不和。
当我意识到这点时,陡然生出一种羞愧和被戏弄的感觉。恐怕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因为我们都曾浸润在“项羽是末路英雄,只是生不逢时”的思维惯性中。这实在是怨不得我们愚昧,而是他的现代艺术形象多是正面的英雄好汉,与“报喜不报忧”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们未深入了解历史之前这些艺术形象先将一军,蒙蔽了我们一无所知的双眼。司马迁虽然有些小心思,故意将项羽写得勇猛无比,却始终还是客观公正地陈述了历史事实,而这些影视作品和小说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实在是有失偏颇,易产生误解。
那么为什么历史事实会被“扭曲”以至于如此?不妨以《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为例分析分析罢。《三国演义》是部小说,作者罗贯中在历史事实上加以改编,最终著成了这部亦真亦假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然而《三国演义》再如何经典仍然无法抹去罗贯中的笔触是主观而非客观的这一事实。清代章学诚曾这样评论道:“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 鲁迅更是直言:“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由此可见其中个情节万万不可当作真实历史。
而《三国志》则老老实实地陈述着历史,即使会偶失妥当,仍能在叙事中做到公正客观,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
现代影视作品就如同三国演义般,主追求艺术想象,导致其与历史产生了误差,而如《史记》等史书才是真正地记录历史。
所以依我来看,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艺术应当在基本尊重历史人物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适当加工,平衡好歷史真实与艺术创作,否则导致了人们对历史的错误认识,那可就大事不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