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师戴娣为鸡年特别设计了家居配饰,搭配一桌子的家乡年菜和几瓶喜庆的花,节日气氛刚刚好。这些年大多在国外,过年的她直言,比起年味,她更看重、把过年的仪式感化解在日常生活里。
走进戴娣家,窗边的餐桌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只见满是鸡仔和鸡蛋图案的桌布上,摆满油亮饱满的栗子、八宝饭、素春卷和肉圆,热腾腾的包子和大颗圆子……一派生机。餐桌空处撒满了蛋白色、淡黄、中国红和玫红的布藝小鸡,这是戴娣创办的生活方式品牌Oshadai为了鸡年春节特别赶制的新品,看上去就像一群小鸡围桌偷啄食。搭配的餐具和餐布则是红、黄两色,搪瓷茶壶也是同样配色,红色玻璃细口矮瓶里插着喜庆的南天竹,衬得一旁的金橘和草莓更加明艳照人。
大家都说如今的年越过越淡,戴娣倒也看得“淡泊”,她不想刻意去复刻年味,因为最复原不了的就是时间。她已经有五六年没回老家过年了,因为平时隔三岔五就回去,工厂也设在南通,随时随地能跟家人吃饭。相形之下,戴娣更看重的是平日里的相聚与陪伴,而不是非得过年这一天才是团圆。当然,在戴娣心里,过年一直具有至高无上的仪式感。小时候对新一年的憧憬都搁在春节这几天:大雪天里深一脚浅一脚跑去打糕人家里,排队等上一整天也甘心;初一早晨有压岁钱拿,哪怕只有10块也开心;大年三十会有新棉衣,妈妈还会在棉衣外面缝上可脱卸的漂亮罩衫,这独一份的美丽值得自己骄傲一整年;平常做错事心里总是七上八下,唯独过年撒开花,犯了错父母也不会打骂…如今南方的冬天很少下雪了,她过年记忆里很多自然、人情的东西都渐行渐远,成了不敢轻易触碰的回忆。好在,食物仍然可以保持原样。戴娣指着桌上一盘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冷盘告诉我们,这是她老家江苏南通每逢春节必备的年菜“姜丝肉”,吃起来脆脆香香,别有一番故土滋味。边上一盘用木耳、金针菇、咸菜、胡萝卜、笋干等十几样细丝做的什锦菜,以及白煮一大锅灌香肠、舌头和猪肚,也都是客人一来就能上桌的冷盘,可以夹上两片冒着热气的馒头片配着吃。再备一些肉圆、青菜,炸几个春卷,就着热鸡汤或者酽酽的热茶喝,最后来一碗小圆子收尾,春节不要太多追忆,就是这样一一吃过去也是幸福的!
最近几年的春节,戴娣都在国外旅行中度过,她的先生是法国人,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了19年,是个热爱这片土地的“中国女婿”,他还特别自豪于拿到了上海首批永久居住证。对于在外过年的乡愁,戴娣的经验是飞得越远才越能放下牵挂。她还记得第一次在国外过年是在巴黎,国内的年三十晚上正是巴黎的大白天。这种时差不仅仅是时空上的,也是思绪上的,尽管周遭没有过年的氛围,可心里还是会记得,她跑去超市一看,结果过年的东西一应俱全,颇感惊喜。而如今她早已习惯在国外过年,她会做上一桌中国菜,而且一定要有圆子。“以前过年,初一早上一定要吃红枣圆子汤,团团又圆圆嘛。”糯米软糯柔滑贴着胃,一碗下去,她就知道一切都妥帖了。
戴娣觉得自己对过日子的细致继承自父亲——他是一名钟表师,摆弄了一辈子的精密零件,过年家里打扫、挂卷帘画、添置盘碗都是他一手操持的;而自己对布置和装饰的爱好承自母亲,印象里每年大年三十,母亲都还在埋头织着第二天要给孩子们穿的新毛衣…直到现在,老人家还会在过年时给戴娣织围巾,过年穿新衣的传统在这个物质早已极大丰富的年代,其实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温暖。
对戴娣来说,过年家里不可缺少的物件无非两样:饭碗和靠枕。各种纯色的碗搭配各式餐垫、杯垫,在戴娣手中能变幻出风格迥异的餐桌。器具、面料和织物也是她每次旅行背回来最多的东西。戴娣自我解析这是源自安全感的需要,“东西越多我越不怕,因为笃定可以应付任何场合的需要”。
对于仪式感,很多人是到了过节时才摆上台面来敬重。但对戴娣来说,这是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里的。她是一个早起心情好就会给浴室花洒绑上百里香和薄荷来开启新鲜一日的人,“这不是硬拗,而是对生活、对食物、对自己认真的态度,也是一种善意和尊重”。而过年就应该开心,尽情吃喝、购物,是善待自己和家人的时刻——对于成年人来说,就是让自己更快乐。今年过年,戴娣计划和先生去新西兰,一个他们已经去过不下5次的国家,这一回他们选择在除夕夜入住一座城堡酒店,到时给自己做上一桌中国年菜,真精彩!
走进戴娣家,窗边的餐桌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只见满是鸡仔和鸡蛋图案的桌布上,摆满油亮饱满的栗子、八宝饭、素春卷和肉圆,热腾腾的包子和大颗圆子……一派生机。餐桌空处撒满了蛋白色、淡黄、中国红和玫红的布藝小鸡,这是戴娣创办的生活方式品牌Oshadai为了鸡年春节特别赶制的新品,看上去就像一群小鸡围桌偷啄食。搭配的餐具和餐布则是红、黄两色,搪瓷茶壶也是同样配色,红色玻璃细口矮瓶里插着喜庆的南天竹,衬得一旁的金橘和草莓更加明艳照人。
大家都说如今的年越过越淡,戴娣倒也看得“淡泊”,她不想刻意去复刻年味,因为最复原不了的就是时间。她已经有五六年没回老家过年了,因为平时隔三岔五就回去,工厂也设在南通,随时随地能跟家人吃饭。相形之下,戴娣更看重的是平日里的相聚与陪伴,而不是非得过年这一天才是团圆。当然,在戴娣心里,过年一直具有至高无上的仪式感。小时候对新一年的憧憬都搁在春节这几天:大雪天里深一脚浅一脚跑去打糕人家里,排队等上一整天也甘心;初一早晨有压岁钱拿,哪怕只有10块也开心;大年三十会有新棉衣,妈妈还会在棉衣外面缝上可脱卸的漂亮罩衫,这独一份的美丽值得自己骄傲一整年;平常做错事心里总是七上八下,唯独过年撒开花,犯了错父母也不会打骂…如今南方的冬天很少下雪了,她过年记忆里很多自然、人情的东西都渐行渐远,成了不敢轻易触碰的回忆。好在,食物仍然可以保持原样。戴娣指着桌上一盘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冷盘告诉我们,这是她老家江苏南通每逢春节必备的年菜“姜丝肉”,吃起来脆脆香香,别有一番故土滋味。边上一盘用木耳、金针菇、咸菜、胡萝卜、笋干等十几样细丝做的什锦菜,以及白煮一大锅灌香肠、舌头和猪肚,也都是客人一来就能上桌的冷盘,可以夹上两片冒着热气的馒头片配着吃。再备一些肉圆、青菜,炸几个春卷,就着热鸡汤或者酽酽的热茶喝,最后来一碗小圆子收尾,春节不要太多追忆,就是这样一一吃过去也是幸福的!
最近几年的春节,戴娣都在国外旅行中度过,她的先生是法国人,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了19年,是个热爱这片土地的“中国女婿”,他还特别自豪于拿到了上海首批永久居住证。对于在外过年的乡愁,戴娣的经验是飞得越远才越能放下牵挂。她还记得第一次在国外过年是在巴黎,国内的年三十晚上正是巴黎的大白天。这种时差不仅仅是时空上的,也是思绪上的,尽管周遭没有过年的氛围,可心里还是会记得,她跑去超市一看,结果过年的东西一应俱全,颇感惊喜。而如今她早已习惯在国外过年,她会做上一桌中国菜,而且一定要有圆子。“以前过年,初一早上一定要吃红枣圆子汤,团团又圆圆嘛。”糯米软糯柔滑贴着胃,一碗下去,她就知道一切都妥帖了。
戴娣觉得自己对过日子的细致继承自父亲——他是一名钟表师,摆弄了一辈子的精密零件,过年家里打扫、挂卷帘画、添置盘碗都是他一手操持的;而自己对布置和装饰的爱好承自母亲,印象里每年大年三十,母亲都还在埋头织着第二天要给孩子们穿的新毛衣…直到现在,老人家还会在过年时给戴娣织围巾,过年穿新衣的传统在这个物质早已极大丰富的年代,其实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温暖。
对戴娣来说,过年家里不可缺少的物件无非两样:饭碗和靠枕。各种纯色的碗搭配各式餐垫、杯垫,在戴娣手中能变幻出风格迥异的餐桌。器具、面料和织物也是她每次旅行背回来最多的东西。戴娣自我解析这是源自安全感的需要,“东西越多我越不怕,因为笃定可以应付任何场合的需要”。
对于仪式感,很多人是到了过节时才摆上台面来敬重。但对戴娣来说,这是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里的。她是一个早起心情好就会给浴室花洒绑上百里香和薄荷来开启新鲜一日的人,“这不是硬拗,而是对生活、对食物、对自己认真的态度,也是一种善意和尊重”。而过年就应该开心,尽情吃喝、购物,是善待自己和家人的时刻——对于成年人来说,就是让自己更快乐。今年过年,戴娣计划和先生去新西兰,一个他们已经去过不下5次的国家,这一回他们选择在除夕夜入住一座城堡酒店,到时给自己做上一桌中国年菜,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