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直接的施教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这必然是当今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创新为目标,利用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励学生在勇敢质疑、大胆想象中培养出一种创新个性。笔者将在文中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个性这一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记得某次课间休息时,当我和学生说到中国排球队进入世界杯,他们个个激动异常,议论纷纷,以致于上课铃声响了也不知道,我当时没有把脸沉下来,而是一直笑眯眯地耐心等待。当孩子们反应过来,很歉意地安静下时,我灵机一动问道:“看你们刚才的样子,个个都懂得与国家荣辱与共。不过要想中国取得更大的胜利,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学生们齐声响亮回答:“努力学习!”那节课,学生学得尤其认真,这使我明白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于是我大胆地做了以下尝试:
1.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我放下了高高在上的老师架子,真正成为了学生们的朋友。每上完一堂课,我让学生以自己感受来评价老师的教学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足或无法接受,并特意表扬和感谢那些提出意见的学生,不足的地方我认真分析,力求改进。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更和谐。
2. 营造师生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课堂教学的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是否建立了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是否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在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把自己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转变为与学生拥有平等席位的对话者,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语文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显而易见,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课堂教学所倡导的起点也就是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真正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师生在教与学中进步,在教与学中体验到快乐。
3. 给予学生鼓励、肯定的评价
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才能,可以最大限度地收到开发学生智力,激发他们创造才能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表扬学生,尽量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学完《小摄影师》后,我让学生想想小摄影师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有的学生说小摄影师在回家路上被车撞了;有的说高尔基亲自到小男孩的教室去了……我充分尊重他们的看法,坚持无错原则,对他们给予了鼓励和肯定。
二、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我们在上每一堂新课时,先让学生根据老师指导的学习方向自己读课文,去猎取文中的内容,然后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质疑——老师引思——学生解疑”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读课文后知道了什么,哪里不明白,然后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解决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如学生对回答的问题意见不一致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学中如果学生发表了有独创性的意见,提出了有创造性的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带动和激发全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即使有的学生所发表的意见离题较远,教师也不要横加干涉,而是给予鼓励,让其大胆想、大胆说,此时教师再指出问题的要点,及时点拨导向,引导学生思维。这样做不但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还培养了学生自觉质疑问难、设法解疑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爱因斯坦曾说:“幻想的才能对于我们来说要比我在知识上的才能更有意义。”“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打破定势,大胆想象,进行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双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小学生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将这种想象力转换成一种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出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去想象。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尽量说与别人不同的话,创编与别人不同的句子,提与别人不同的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思考方式,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具体表现,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
总之,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工具学科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活动是在宽松的气氛中进行的,教师的关爱、激励,小伙伴的合作互动,都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手执金钥匙去开启智慧的大门。教师要在这样亲和互助的环境中,培养其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最终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记得某次课间休息时,当我和学生说到中国排球队进入世界杯,他们个个激动异常,议论纷纷,以致于上课铃声响了也不知道,我当时没有把脸沉下来,而是一直笑眯眯地耐心等待。当孩子们反应过来,很歉意地安静下时,我灵机一动问道:“看你们刚才的样子,个个都懂得与国家荣辱与共。不过要想中国取得更大的胜利,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学生们齐声响亮回答:“努力学习!”那节课,学生学得尤其认真,这使我明白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于是我大胆地做了以下尝试:
1.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我放下了高高在上的老师架子,真正成为了学生们的朋友。每上完一堂课,我让学生以自己感受来评价老师的教学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足或无法接受,并特意表扬和感谢那些提出意见的学生,不足的地方我认真分析,力求改进。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更和谐。
2. 营造师生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课堂教学的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是否建立了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是否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在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把自己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转变为与学生拥有平等席位的对话者,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语文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显而易见,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课堂教学所倡导的起点也就是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真正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师生在教与学中进步,在教与学中体验到快乐。
3. 给予学生鼓励、肯定的评价
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才能,可以最大限度地收到开发学生智力,激发他们创造才能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表扬学生,尽量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学完《小摄影师》后,我让学生想想小摄影师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有的学生说小摄影师在回家路上被车撞了;有的说高尔基亲自到小男孩的教室去了……我充分尊重他们的看法,坚持无错原则,对他们给予了鼓励和肯定。
二、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我们在上每一堂新课时,先让学生根据老师指导的学习方向自己读课文,去猎取文中的内容,然后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质疑——老师引思——学生解疑”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读课文后知道了什么,哪里不明白,然后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解决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如学生对回答的问题意见不一致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学中如果学生发表了有独创性的意见,提出了有创造性的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带动和激发全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即使有的学生所发表的意见离题较远,教师也不要横加干涉,而是给予鼓励,让其大胆想、大胆说,此时教师再指出问题的要点,及时点拨导向,引导学生思维。这样做不但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还培养了学生自觉质疑问难、设法解疑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爱因斯坦曾说:“幻想的才能对于我们来说要比我在知识上的才能更有意义。”“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打破定势,大胆想象,进行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双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小学生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将这种想象力转换成一种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出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去想象。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尽量说与别人不同的话,创编与别人不同的句子,提与别人不同的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思考方式,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具体表现,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
总之,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工具学科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活动是在宽松的气氛中进行的,教师的关爱、激励,小伙伴的合作互动,都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手执金钥匙去开启智慧的大门。教师要在这样亲和互助的环境中,培养其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最终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