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世界经济模式的改变导致国际工程市场格局变化,新的国际工程市场格局及运作模式正在孕育。中国工程公司应抓住机会,以创新的运作模式,抢占高端国际工程市场。运作模式创新的实质是业主将未来预期现金流提前兑现,以解决当前资金短缺问题;工程公司加大当期现金投入,承担资金、时间风险,以获取未来更高收益。
关键词:经济模式 工程 市场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5(c)-065-02
近十年来,中国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传统项目越来越少、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业主支付能力变差等因素,导致中国海外工程传统运作模式进入平台期,迫切需要创新运作模式,突破发展瓶颈。
纵观国际领先的工程承包企业发展历程,大多已由BT、EPC、BOT等传统工程模式切入到以投融资服务为先导实现工程总承包,并带动后续业务发展,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业务多元化,通过投资并购获得利润增长点,由传统承包型工程业务为主转为以投资型工程业务为主,充分利用工程核心优势与投融资配套服务能力,保持国际竞争力[1]。
1 世界经济模式改变导致国际工程买方实力下滑
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前后,世界经济由美国网络科技革命主导,驱动全球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南亚、东南亚国家通过承接欧美产业梯次转移;南美、非洲等国家通过玉米、咖啡等单一经济作物出口欧美消费市场,拉动本国经济。这是国际工程买方财富的最初来源。
2000年前后至金融危机前,以美国网络科技泡沫破灭为标志,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由“美国科技革命引领”转化为“中美供需平衡维持”,具体如下。
美国国内,美联储货币刺激经济,引起地产升值,在此基础上,华尔街创新出极度复杂的金融产品,即拉长了地产升值周期,又将风险转移至社会所有经济单元,由此刺激美国民众消费信心,拉动美国经济增长十年。
中国国内,伴随2003年中国全面加入WTO,中国对外出口全面放开,外贸进入迅猛增长阶段,同时中国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亦进入高增长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加大了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带动国际资源出口国大量出口资源,财富迅速积累。由此,外贸出口形成利润,政府借债基建促进出口经济,同时进口大宗原材料,出口经济获得利润为政府基建买单,继续进口原材料,形成可持续循环。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长仅依靠三驾马车中的出口、投资,而消费萎靡,却也能保持高速增长并带动全球经济繁荣的原因。
由此,“美国货币刺激地产升值——金融创新延长地产升值周期——地产升值刺激民众消费”的美国经济内循环,与“中国外贸出口创汇——政府投资基建促进出口——出口获利为基建负债买单”的中国经济内循环,及“中国出资买资源——资源国出口得外汇”的商品货币循环,通过“美国消费印美元——中国出口换美元——中国美元买资源——资源国出口得美元”的外部联系,建立了由资源国的资源、中国的生产、美国的消费,往复循环的世界经济模式。在此模式下,国际工程买方财富得到迅速积累。
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标志着美国国内的上述经济循环走到尽头,再通过与中国的供需平衡关系,影响中国国内经济模式难以为继,继而引起资源品价格下跌,再延伸影响到广大亚、非、拉资源出口国财富增长难以维持,国际工程买房实力大大减弱,甚至出现中东、北非持续动荡等社会现象。
2 国际工程市场买方实力下滑导致国际工程业务格局变化
在上述经济模式转换下,国际工程业务市场格局也发生相应转变。
在“美国网络科技革命引领”模式下,亚、非、拉主要国际工程买方,主要是依靠承接产业转移、基础农作物出口欧美发达国家获得有限外汇。由于中国还未加入世贸组织,世界需求端未被激活,中国还未展开大规模加工制造,对国际大宗资源商品需求并不旺盛,导致这些国家外汇储备并不充裕,无法以商业形式大规模购买国际工程服务。在此基础上,亚、非、拉国家的工程市场主要由前宗主国占有,中国由于自身资金也不充裕,对国际工程市场的进入,更多的表现为政治意义的“援外项目”。
在“中美供需平衡维持”模式下,亚、非、拉等大宗商品资源丰富的国际工程买方在基于美国消费拉动中国生产、中国生产拉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逻辑下,获得充足的源于美国而经中国转手的外汇,国家财富、政府收入不断提升。此阶段,国际工程市场生机勃勃、国际工程买方不断推出各种大型工程项目、国际工程卖方竞争激烈、国际工程业务领域的理论及实践迅速发展、FIDIC彩虹系列逐渐完善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实践[2]。业务格局表现为,欧美日的主要工程公司凭借宗主及资金、技术优势,牢牢占据国际工程业务顶端,以中国为代表的经济后起之秀开始大规模、商业化地承揽顶端业务的分包工程,开始积累资金与经验技术。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美供需平衡维持”的世界经济模式被打破,对国际工程市场的影响表现为三方面。(1)昔日以宗主国身份占有国际工程主要市场的发达国家,其自身资金实力受到严重打击,无力维持既有市场份额与投资强度。(2)国际工程主要市场国仍需继续推动大规模基建,以维持国家经济增长,这种需要又由于原有增长途径失效,转而依靠基建拉动,而显得更为迫切。(3)中国在原有世界经济模式下,积累大量资金,有向国际工程业务上游拓展的主观意愿,这也是世界经济转型背景下,国际工程市场对中国工程公司的客观需求。
由此,国际工程市场中,在原有市场主导者衰落后留下的市场空白、国际工程买方却对国际工程业务更加强烈的外在需求、中国国际工程公司过去二十年积累雄厚资金及业务升级的内在动力,此三因素共同作用下,为中国工程公司进入国际工程业务高端市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3 国际工程业务格局变化导致国际工程业务模式变化
在“中美供需平衡维持”模式下,美国强劲消费、中国大规模需求,带动资源出口国获得大量财物,这些国家又是主要的国际工程买方,它们有能力为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付现金,在此基础上,国际工程的业务运作模式多为工程承包型:发达国家的国际工程承包商以EPC总包、设计、咨询等方式占有行业上游,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工程承包商以分包、BT、施工等方式占有行业下游。 但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原高端国际工程服务的卖方实力萎缩、而需求方由于世界经济原有模式失效,国内经济发展趋缓或衰退,更加寄希望于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却面临经济收入锐减的矛盾。此时,作为已经积累雄厚资金实力的中国国际工程公司,应针对市场变化,积极调整战略,适应新形势,抓住战略机遇期,创新国际工程业务运作模式,由工程承包型向工程投资型转变。
4 国际工程业务创新模式的实质是前置未来收益及风险
以笔者经历的一个项目为例,阐述新格局下国际工程业务运作的创新模式。
中非某港口项目最早于1970年代提出,初始建设模式是现汇支付的传统EPC模式。但随着金融危机爆发,项目背景已发生巨大变化,主要变现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集装箱海运格局发生较大变化,该国外贸衰退,国家经济受到影响,政府支付能力受限。为此,政府重新部署该港口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和相关的勘察、科研、融资工作。
该项目自身条件良好,从市场腹地看,在内陆转运上有天然地理优势,将成为相邻两个内陆国外贸货物的出海口。区域内既有的主要大港,年久失修,港口设备比较陈旧,码头生产效率难以提高,滞港现象突出,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集装箱业务需求。预计该港口未来运营后,将在中非地区集装箱出海及转运业务上拥有天然优势,甚至在整个西中非地区都极具竞争力。
运作该项目的限制条件是:(1)中国公司为承建该项目EPC工程,可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给业主优惠贷款,帮助业主解决工程款支付问题。但中国进出口银行给予优惠贷款的条件是:对外,业主方需配套出资EPC合同总额的15%资金;对内,希望中国公司参与建成后的运营。(2)业主方财政能力有限,无法支付此15%的配套资金,但预期该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收益较好。于是,业主将EPC工程15%配套资金的出资义务,作为获得该项目建成后运营的特许经营权条件之一,对特许经营权招标。
针对上述限制条件,相应的创新运作模式如下:中国公司为获得该项目EPC工程,同时希望获得后期运营收益,于是参股投资特许权经营,并承担特许权运营主体出资EPC建设15%配套资金的责任,既满足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对中国公司“有建必营的要求”,又为业主解决了15%配套资金的问题,拉动了EPC合同实施,还获得了后续经营期的相应收益,可谓一举多得。
5 商业模式
5.1 适用前提
要素一,项目的建设及运营在经济层面为统一整体,在实际操作层面为两个独立项目。案例中,二期港口的EPC合同与港口运营合同,是同一资产不同生命阶段内的两个项目。
要素二,项目建成后的经营预期良好,而业主无力承担EPC建设费用。案例中,阿比让旧港设施陈旧、拥挤,本项目建成后,天然条件优于区域其他港口,经营预期良好,但业主无法满足EPC+F模式下出资15%配套资金的要求。
要素三,我方在争取工程承包权同时,对该类资产的运营有一定战略需求。中国港湾在港口建设领域经验丰富,正寻求进入港口运营领域,对运营该资产有战略需求。
要素四,存在与拟建/拟运营资产类型相同、能即刻产生现金流、未来与拟建资产在运营层面可顺利衔接的既有资产。一期港口项目同样为中方承建,目前已具备运营条件,中方拟建的二期港口紧邻一期港口,业主与拟运营方约定在二期港口建设期内可运营一期码头,在二期码头具备运营条件时,向业主支付一期码头设备剩余价值后,将一期港口设备平移至二期港口。
要素五,暂时运营该既有资产的意义在于,获得即刻现金流,减小运营项目本身风险,更重要的是能从运营收益中为拟建项目提供配套资金。案例中,一期港口已由中方建成,拟建的二期港口,由于业主无法提供配套资金,转而将提供配套资金作为招标港口运营公司的条件,中标人通过运营一期港口的收益,为二期港口提供配套资金。
要素六,运营主体包含经验丰富的国际运营商及当地利益成分,有利于减小项目运营风险。中方参股的运营主体中包含国际知名海运商、港口运营商及当地成分,在业务及当地资源支持上减小项目运营风险。
要素七,以小股比参与运营项目,撬动大额EPC合同的同时,减小对运营的投资风险。中方控制对运营主体的投资额度,并压低运营主体的注册资本,尽量以运营收益支撑运营。案例中,股东对运营公司的实际出资仅限于运营协议签署后,需立刻向业主支付的进场费,后续资金需求由项目运营收益或项目贷款解决。
要素八,运营主体中,中方除获得股东收益外,争取获得相关延伸收益。案例中,中方通过小股比参与运营,不仅撬动了大额主业EPC合同,在获得运营收益并控制运营投资风险的基础上,还争取到了港口设备维护等延伸收益。
5.2 商业模型
这种模式是在项目未来经营预期良好,而业主无力承担EPC建设费用的情况下,总承包商以获取项目未来经营期某种权益的形式,先行支付对应资金,以带动贷款等其他建设资金到位,从而启动整个EPC项目,并获得未来经营期相关权益。
对项目业主而言,其实质是,将未来经营期的现金流提前兌现,以解决当前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对工程公司而言,其实质是,加大当期现金投入,承担资金、时间风险,在未来获取更高收益。
参考文献
[1] 王学军,杨虎.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PPP”模式的应用与实践[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16).
[2] 刘莉.FIDIC合同条件下国际工程投标报价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1).
关键词:经济模式 工程 市场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5(c)-065-02
近十年来,中国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传统项目越来越少、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业主支付能力变差等因素,导致中国海外工程传统运作模式进入平台期,迫切需要创新运作模式,突破发展瓶颈。
纵观国际领先的工程承包企业发展历程,大多已由BT、EPC、BOT等传统工程模式切入到以投融资服务为先导实现工程总承包,并带动后续业务发展,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业务多元化,通过投资并购获得利润增长点,由传统承包型工程业务为主转为以投资型工程业务为主,充分利用工程核心优势与投融资配套服务能力,保持国际竞争力[1]。
1 世界经济模式改变导致国际工程买方实力下滑
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前后,世界经济由美国网络科技革命主导,驱动全球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南亚、东南亚国家通过承接欧美产业梯次转移;南美、非洲等国家通过玉米、咖啡等单一经济作物出口欧美消费市场,拉动本国经济。这是国际工程买方财富的最初来源。
2000年前后至金融危机前,以美国网络科技泡沫破灭为标志,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由“美国科技革命引领”转化为“中美供需平衡维持”,具体如下。
美国国内,美联储货币刺激经济,引起地产升值,在此基础上,华尔街创新出极度复杂的金融产品,即拉长了地产升值周期,又将风险转移至社会所有经济单元,由此刺激美国民众消费信心,拉动美国经济增长十年。
中国国内,伴随2003年中国全面加入WTO,中国对外出口全面放开,外贸进入迅猛增长阶段,同时中国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亦进入高增长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加大了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带动国际资源出口国大量出口资源,财富迅速积累。由此,外贸出口形成利润,政府借债基建促进出口经济,同时进口大宗原材料,出口经济获得利润为政府基建买单,继续进口原材料,形成可持续循环。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长仅依靠三驾马车中的出口、投资,而消费萎靡,却也能保持高速增长并带动全球经济繁荣的原因。
由此,“美国货币刺激地产升值——金融创新延长地产升值周期——地产升值刺激民众消费”的美国经济内循环,与“中国外贸出口创汇——政府投资基建促进出口——出口获利为基建负债买单”的中国经济内循环,及“中国出资买资源——资源国出口得外汇”的商品货币循环,通过“美国消费印美元——中国出口换美元——中国美元买资源——资源国出口得美元”的外部联系,建立了由资源国的资源、中国的生产、美国的消费,往复循环的世界经济模式。在此模式下,国际工程买方财富得到迅速积累。
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标志着美国国内的上述经济循环走到尽头,再通过与中国的供需平衡关系,影响中国国内经济模式难以为继,继而引起资源品价格下跌,再延伸影响到广大亚、非、拉资源出口国财富增长难以维持,国际工程买房实力大大减弱,甚至出现中东、北非持续动荡等社会现象。
2 国际工程市场买方实力下滑导致国际工程业务格局变化
在上述经济模式转换下,国际工程业务市场格局也发生相应转变。
在“美国网络科技革命引领”模式下,亚、非、拉主要国际工程买方,主要是依靠承接产业转移、基础农作物出口欧美发达国家获得有限外汇。由于中国还未加入世贸组织,世界需求端未被激活,中国还未展开大规模加工制造,对国际大宗资源商品需求并不旺盛,导致这些国家外汇储备并不充裕,无法以商业形式大规模购买国际工程服务。在此基础上,亚、非、拉国家的工程市场主要由前宗主国占有,中国由于自身资金也不充裕,对国际工程市场的进入,更多的表现为政治意义的“援外项目”。
在“中美供需平衡维持”模式下,亚、非、拉等大宗商品资源丰富的国际工程买方在基于美国消费拉动中国生产、中国生产拉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逻辑下,获得充足的源于美国而经中国转手的外汇,国家财富、政府收入不断提升。此阶段,国际工程市场生机勃勃、国际工程买方不断推出各种大型工程项目、国际工程卖方竞争激烈、国际工程业务领域的理论及实践迅速发展、FIDIC彩虹系列逐渐完善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实践[2]。业务格局表现为,欧美日的主要工程公司凭借宗主及资金、技术优势,牢牢占据国际工程业务顶端,以中国为代表的经济后起之秀开始大规模、商业化地承揽顶端业务的分包工程,开始积累资金与经验技术。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美供需平衡维持”的世界经济模式被打破,对国际工程市场的影响表现为三方面。(1)昔日以宗主国身份占有国际工程主要市场的发达国家,其自身资金实力受到严重打击,无力维持既有市场份额与投资强度。(2)国际工程主要市场国仍需继续推动大规模基建,以维持国家经济增长,这种需要又由于原有增长途径失效,转而依靠基建拉动,而显得更为迫切。(3)中国在原有世界经济模式下,积累大量资金,有向国际工程业务上游拓展的主观意愿,这也是世界经济转型背景下,国际工程市场对中国工程公司的客观需求。
由此,国际工程市场中,在原有市场主导者衰落后留下的市场空白、国际工程买方却对国际工程业务更加强烈的外在需求、中国国际工程公司过去二十年积累雄厚资金及业务升级的内在动力,此三因素共同作用下,为中国工程公司进入国际工程业务高端市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3 国际工程业务格局变化导致国际工程业务模式变化
在“中美供需平衡维持”模式下,美国强劲消费、中国大规模需求,带动资源出口国获得大量财物,这些国家又是主要的国际工程买方,它们有能力为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付现金,在此基础上,国际工程的业务运作模式多为工程承包型:发达国家的国际工程承包商以EPC总包、设计、咨询等方式占有行业上游,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工程承包商以分包、BT、施工等方式占有行业下游。 但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原高端国际工程服务的卖方实力萎缩、而需求方由于世界经济原有模式失效,国内经济发展趋缓或衰退,更加寄希望于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却面临经济收入锐减的矛盾。此时,作为已经积累雄厚资金实力的中国国际工程公司,应针对市场变化,积极调整战略,适应新形势,抓住战略机遇期,创新国际工程业务运作模式,由工程承包型向工程投资型转变。
4 国际工程业务创新模式的实质是前置未来收益及风险
以笔者经历的一个项目为例,阐述新格局下国际工程业务运作的创新模式。
中非某港口项目最早于1970年代提出,初始建设模式是现汇支付的传统EPC模式。但随着金融危机爆发,项目背景已发生巨大变化,主要变现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集装箱海运格局发生较大变化,该国外贸衰退,国家经济受到影响,政府支付能力受限。为此,政府重新部署该港口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和相关的勘察、科研、融资工作。
该项目自身条件良好,从市场腹地看,在内陆转运上有天然地理优势,将成为相邻两个内陆国外贸货物的出海口。区域内既有的主要大港,年久失修,港口设备比较陈旧,码头生产效率难以提高,滞港现象突出,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集装箱业务需求。预计该港口未来运营后,将在中非地区集装箱出海及转运业务上拥有天然优势,甚至在整个西中非地区都极具竞争力。
运作该项目的限制条件是:(1)中国公司为承建该项目EPC工程,可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给业主优惠贷款,帮助业主解决工程款支付问题。但中国进出口银行给予优惠贷款的条件是:对外,业主方需配套出资EPC合同总额的15%资金;对内,希望中国公司参与建成后的运营。(2)业主方财政能力有限,无法支付此15%的配套资金,但预期该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收益较好。于是,业主将EPC工程15%配套资金的出资义务,作为获得该项目建成后运营的特许经营权条件之一,对特许经营权招标。
针对上述限制条件,相应的创新运作模式如下:中国公司为获得该项目EPC工程,同时希望获得后期运营收益,于是参股投资特许权经营,并承担特许权运营主体出资EPC建设15%配套资金的责任,既满足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对中国公司“有建必营的要求”,又为业主解决了15%配套资金的问题,拉动了EPC合同实施,还获得了后续经营期的相应收益,可谓一举多得。
5 商业模式
5.1 适用前提
要素一,项目的建设及运营在经济层面为统一整体,在实际操作层面为两个独立项目。案例中,二期港口的EPC合同与港口运营合同,是同一资产不同生命阶段内的两个项目。
要素二,项目建成后的经营预期良好,而业主无力承担EPC建设费用。案例中,阿比让旧港设施陈旧、拥挤,本项目建成后,天然条件优于区域其他港口,经营预期良好,但业主无法满足EPC+F模式下出资15%配套资金的要求。
要素三,我方在争取工程承包权同时,对该类资产的运营有一定战略需求。中国港湾在港口建设领域经验丰富,正寻求进入港口运营领域,对运营该资产有战略需求。
要素四,存在与拟建/拟运营资产类型相同、能即刻产生现金流、未来与拟建资产在运营层面可顺利衔接的既有资产。一期港口项目同样为中方承建,目前已具备运营条件,中方拟建的二期港口紧邻一期港口,业主与拟运营方约定在二期港口建设期内可运营一期码头,在二期码头具备运营条件时,向业主支付一期码头设备剩余价值后,将一期港口设备平移至二期港口。
要素五,暂时运营该既有资产的意义在于,获得即刻现金流,减小运营项目本身风险,更重要的是能从运营收益中为拟建项目提供配套资金。案例中,一期港口已由中方建成,拟建的二期港口,由于业主无法提供配套资金,转而将提供配套资金作为招标港口运营公司的条件,中标人通过运营一期港口的收益,为二期港口提供配套资金。
要素六,运营主体包含经验丰富的国际运营商及当地利益成分,有利于减小项目运营风险。中方参股的运营主体中包含国际知名海运商、港口运营商及当地成分,在业务及当地资源支持上减小项目运营风险。
要素七,以小股比参与运营项目,撬动大额EPC合同的同时,减小对运营的投资风险。中方控制对运营主体的投资额度,并压低运营主体的注册资本,尽量以运营收益支撑运营。案例中,股东对运营公司的实际出资仅限于运营协议签署后,需立刻向业主支付的进场费,后续资金需求由项目运营收益或项目贷款解决。
要素八,运营主体中,中方除获得股东收益外,争取获得相关延伸收益。案例中,中方通过小股比参与运营,不仅撬动了大额主业EPC合同,在获得运营收益并控制运营投资风险的基础上,还争取到了港口设备维护等延伸收益。
5.2 商业模型
这种模式是在项目未来经营预期良好,而业主无力承担EPC建设费用的情况下,总承包商以获取项目未来经营期某种权益的形式,先行支付对应资金,以带动贷款等其他建设资金到位,从而启动整个EPC项目,并获得未来经营期相关权益。
对项目业主而言,其实质是,将未来经营期的现金流提前兌现,以解决当前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对工程公司而言,其实质是,加大当期现金投入,承担资金、时间风险,在未来获取更高收益。
参考文献
[1] 王学军,杨虎.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PPP”模式的应用与实践[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16).
[2] 刘莉.FIDIC合同条件下国际工程投标报价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