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听海门东洲小学吴建英老师执教苏教版第4册的识字之前,我心里不免有点犯嘀咕:识字教学通常显得枯燥无味,要想上得生动有趣是有难度的,更何况她还是借班上课呢?谁知听着听着心中不禁暗暗叫好:这的确是一节高效的识字课!
高效的课堂必定体现教者的高明之处。那么,这节课“高”在何处呢?
一、“趣”字贯穿始终
1.课前激趣
由于古汉字对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是陌生而难懂的,为了激起学生对古汉字的兴趣,在课前准备活动部分,教者安排的是猜字游戏。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古汉字,让学生根据字形猜猜是哪个汉字,然后出示该字从古至今的字体演变过程图,学生恍然大悟,同时感到汉字是如此神奇,大大激发了探索古汉字奥秘的好奇心。
2.过程有趣
如果说激起兴趣不难,那么保持兴趣就并非易事了。为了抓住低年级学生那颗易“变”的心,教者可谓煞费苦心。
如教“ 礻”字旁时,教者首先出示佛像图,向学生讲述佛像脸上“示”的含义,使学生有一个形象的认识,再充分利用电脑技术进行“变魔术”,让“示”字渐变成“礻”字旁。此举很是吸引孩子的眼球。教“衤”字旁时也用了同样的手段。教者就这样带领学生兴趣盎然地追根溯源,探究了汉字的构字规律。课堂上洋溢的那份惊奇和激动,让听课老师也情不自禁地分享了孩子学习的喜悦。
毋庸置疑,多媒体手段的合理运用,在该课的教学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教学效果是传统的单靠口头讲解说明所不可比拟的。由此想到,以往有些作秀课,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手法花哨,表面热闹,甚至有点儿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率的低下可想而知。因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训练扎实有效
该课目标明确,识、读、写训练到位。训练有过程、有要求、有指导。
为了让学生区别“礻”字旁和“衤”字旁,教者除了边范写边讲解之外,再次利用多媒体,“放大镜”的神奇应用,让学生对偏旁中的“小点”从何而来,一目了然,自然印象深刻,不易混淆,大大提高书写的准确率。
教者随时注意养成教育。朗读时,多次提醒学生读词不要拖音;书写时,及时纠正姿势;描红时,指导学生观察笔画位置。良好习惯的养成,可让学生终身受益。
另外,该课训练的层次性、拓展性、自主性也是令人称道的。
如教“福”字时,在欣赏了各种形象的“福”之后,教者适时地让学生用“福’字组词。朗读词串时,不断变换朗读形式,逐步加大朗读难度。在归类认识了教材中两种偏旁的形声字后,教者更是智慧地安排学生“到字典爷爷那儿学新字”。她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把找到的带有“礻”字旁和“衤”字旁的新字写下来,注上音,再用实物投影的手段,让全班分享某个同学的自学成果,并跟着该生朗读新字。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本课的识字量,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兴趣和能力。
整个训练过程学生参与度极高,环节紧凑,绝无拖泥带水,短时间内落实了识、写、读等各项任务。
三、渗透民族文化
本课最大亮点,当数识字教学中所浸润的文化气息。教者摒弃了落后的识字教学观念,不是简单地满足于让学生记住字音字形,而是注重民族文化的熏陶。为了渗透民族文化,教者很是用心地开发了文化资源。
如用多媒体展示“礻”字旁和“衤”字旁的来历,让学生接触到文化的本源,从而对汉字文化产生好奇心。在学生知道图片上的古人就是我们的祖先后,再让他们谈谈对祖先的了解。出示了“嫦娥奔月”图后,教者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并出示相关成语,带领学生朗读积累,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些中国古老神话的认识。这些教学环节,巧妙地传承了中华文化,渗透了民族价值观,更高层次地培养了语文素养。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福”字的教学环节,堪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教者先让学生畅谈何时给谁送去什么样的祝福,再出示“福”字,问学生在哪里见过,并讲述了倒“福”的含义,然后欣赏各种形式各种字体呈现出来的大红“福”字图片,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民族情感的浸润和审美教育。
总之,由于教者将识字教学根植在汉字文化肥沃的土壤中,使得看似呆板的汉字,焕发了它原本的生命活力,也使得复杂的汉字不再是机械的笔画的组合,而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故事……
不难看出,教者这种化枯燥为神奇的力量,来自于她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来自于她千锤万击的教学磨炼,来自于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来自于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新桥小学)责任编辑杨博
高效的课堂必定体现教者的高明之处。那么,这节课“高”在何处呢?
一、“趣”字贯穿始终
1.课前激趣
由于古汉字对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是陌生而难懂的,为了激起学生对古汉字的兴趣,在课前准备活动部分,教者安排的是猜字游戏。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古汉字,让学生根据字形猜猜是哪个汉字,然后出示该字从古至今的字体演变过程图,学生恍然大悟,同时感到汉字是如此神奇,大大激发了探索古汉字奥秘的好奇心。
2.过程有趣
如果说激起兴趣不难,那么保持兴趣就并非易事了。为了抓住低年级学生那颗易“变”的心,教者可谓煞费苦心。
如教“ 礻”字旁时,教者首先出示佛像图,向学生讲述佛像脸上“示”的含义,使学生有一个形象的认识,再充分利用电脑技术进行“变魔术”,让“示”字渐变成“礻”字旁。此举很是吸引孩子的眼球。教“衤”字旁时也用了同样的手段。教者就这样带领学生兴趣盎然地追根溯源,探究了汉字的构字规律。课堂上洋溢的那份惊奇和激动,让听课老师也情不自禁地分享了孩子学习的喜悦。
毋庸置疑,多媒体手段的合理运用,在该课的教学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教学效果是传统的单靠口头讲解说明所不可比拟的。由此想到,以往有些作秀课,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手法花哨,表面热闹,甚至有点儿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率的低下可想而知。因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训练扎实有效
该课目标明确,识、读、写训练到位。训练有过程、有要求、有指导。
为了让学生区别“礻”字旁和“衤”字旁,教者除了边范写边讲解之外,再次利用多媒体,“放大镜”的神奇应用,让学生对偏旁中的“小点”从何而来,一目了然,自然印象深刻,不易混淆,大大提高书写的准确率。
教者随时注意养成教育。朗读时,多次提醒学生读词不要拖音;书写时,及时纠正姿势;描红时,指导学生观察笔画位置。良好习惯的养成,可让学生终身受益。
另外,该课训练的层次性、拓展性、自主性也是令人称道的。
如教“福”字时,在欣赏了各种形象的“福”之后,教者适时地让学生用“福’字组词。朗读词串时,不断变换朗读形式,逐步加大朗读难度。在归类认识了教材中两种偏旁的形声字后,教者更是智慧地安排学生“到字典爷爷那儿学新字”。她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把找到的带有“礻”字旁和“衤”字旁的新字写下来,注上音,再用实物投影的手段,让全班分享某个同学的自学成果,并跟着该生朗读新字。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本课的识字量,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兴趣和能力。
整个训练过程学生参与度极高,环节紧凑,绝无拖泥带水,短时间内落实了识、写、读等各项任务。
三、渗透民族文化
本课最大亮点,当数识字教学中所浸润的文化气息。教者摒弃了落后的识字教学观念,不是简单地满足于让学生记住字音字形,而是注重民族文化的熏陶。为了渗透民族文化,教者很是用心地开发了文化资源。
如用多媒体展示“礻”字旁和“衤”字旁的来历,让学生接触到文化的本源,从而对汉字文化产生好奇心。在学生知道图片上的古人就是我们的祖先后,再让他们谈谈对祖先的了解。出示了“嫦娥奔月”图后,教者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并出示相关成语,带领学生朗读积累,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些中国古老神话的认识。这些教学环节,巧妙地传承了中华文化,渗透了民族价值观,更高层次地培养了语文素养。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福”字的教学环节,堪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教者先让学生畅谈何时给谁送去什么样的祝福,再出示“福”字,问学生在哪里见过,并讲述了倒“福”的含义,然后欣赏各种形式各种字体呈现出来的大红“福”字图片,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民族情感的浸润和审美教育。
总之,由于教者将识字教学根植在汉字文化肥沃的土壤中,使得看似呆板的汉字,焕发了它原本的生命活力,也使得复杂的汉字不再是机械的笔画的组合,而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故事……
不难看出,教者这种化枯燥为神奇的力量,来自于她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来自于她千锤万击的教学磨炼,来自于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来自于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新桥小学)责任编辑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