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企业主导型产学研结合机制是深化我国科研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重点,是我国企业在严峻的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中所应对挑战和危机的主要举措。本文通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现状和数据分析,验证了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和实践措施。
关键词: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小企业
一、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共同实现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并利用其各自优势,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而形成的技术创新形式[1]。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措施[2]。
二、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现状分析
与企业独立创新相比,产学研创新网络是基于共赢观念而建立,能分担成本与风险,分享成果和利益的系统。由于我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发展正处于初期,故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尚未真正得到很好实施。
考察期内,随着政府的引导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潜在的市场利益驱动开始显露其配置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资源的主要作用,产学研合作项目具有突出的市场性。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协同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水平依然较低[3],西部地区的协同状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各子系统内部的协同状态良好,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整体协同度较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1)政府资金投入和科技人员过度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科研导向型体制弊端明显。(2)企业远未成为合作创新的投入主体和需求主体,利益和权益上的争执严重。(3)无法有效整合游离于企业之外的大量科技资源以建立独特的企业服务支撑体系,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缺乏有效共享。(4)合作创新的组织管理能力较低,合作各方的功能发挥失常,延误了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由于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间的价值观念与利益冲突,以及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的不完善,企业从大学、科研机构获取的知识浪费严重且创新效率较低[5]。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 6000 至 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不到1/10[6]。尤其是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发展的非常关键的阶段,对长期形成的企业与大學、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开发格局如何突破,对企业主体位置如何形成等问题,都还不确定。为此,构建企业主导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迫在眉睫。
三、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利用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实力协助自己实现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在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通过机制创新对各创新主体的目标任务、资源配置等进行有效地协调与管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政府的职能为产学研创新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政府一要做好协调组织工作, 并给予必要的启动资金与政策激励,更好地发挥指导和支持的作用。二是政府为本土企业自主创新建立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提高科研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积极性以及实现政府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Ben Bommert[7]阐述了协同创新已成为大众创新的一个重要合适的方式,建议政府提高执政能力,对产学研各方的权益保护,产权界定,利益分配,合作纠纷,风险承担等提供明确的法律保障。
2、加大吸引优秀人才的力度为产学研创新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产学研合作关键是人才的流动,只有做好人才流动的工作,才有可能找准需求,找到利益的契合点,从而达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最佳效益。通过社会各界的协同,建立“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人才培养工作站。高校必须转变自己的传统办学理念、模式,为企业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Albert [8]开发了一个双边匹配模型来分析不同机构(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创新性,通过能力和亲和力的矩阵比较提出协同创新的高校更具竞争力和应用性。
3、重视评价监督机制的制定和执行,尤其是执行部分
绩效考核反映了协同创新的成败,是极为重要的环节。监督评价机制应从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始时便运行,制定相应的阶段计划,把握细节,总结经验,让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更具效率。Min Yang[9]建立关键评价指标体系和应用模型分析和评价了校企之间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能力。其实用性已被证实,校企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主要受知识,技术和信息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
4、积极推行商业模式创新理念,有效对接科研导向与市场需求
自主创新是全面的创新,首先是商业模式,其次是产品,再次是技术。科研院所、高校关心技术创新,企业关心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产品的创新一定要结合市场,结合群众需求,因此政府、金融以及产学研都要坚持以企业为主导。要进一步地将技术创新和地方进行联动,开发产业需求,把相关的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结合起来,围绕需求推动协同创新。系统安排成果研发与企业转化,构建面向市场,面向用户,更具活力的成果转化链条。
5、产学研合作各方应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合作项目,增强沟通交流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中,各方的资源融合是其本质之一。知识协同是协同创新的核心[10]。为使该合作顺利进行,参与者应从合作初期就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误解。切实做好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创新过程中的分解定位工作,学研方要不断提高自身科研实力,产方则要积极提升把握市场,应对市场的能力,以使得产学研彼此间形成良好的互补性合作关系,突出其共同利益,相同目标,将协同创新所需的知识进行有序整合。 6、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共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组建多方参与,分配合理,形式多样的产业集聚和联盟,開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健全完善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合作机制。郑善龙和林彰平探索了一种可持续的产业集聚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创新空间[11]。空间成为产业创新的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加快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发展,形成以市场为导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集成的、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
参考文献
[1] 冯锋,肖相泽,张雷勇. 产学研合作共生现象分类与网络构建研究——基于质参量兼容的扩展Logistic模型[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34(2):3-11.
[2] 刘志迎,俞仁智,徐景明,冯涛. 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的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以科大讯飞为例[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3,6(4): 311-319.
[3] 卞元超,白俊红,范天宇.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企业技术进步的关系[J]. 中国科技论坛. 2015(6):38-43.
[4] 马宁,王立. 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23):244-248.
[5] 李栋华,顾晓敏,任爱莲. 知识来源与企业创新:基于DEA的研究[J]. 科研管理. 2010,31(2):42-48.
[6] 吕诺:《内缺动力外缺载体融资不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人民日报》,2005 年1月12日第11版.
[7] Ben Bommer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J], 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2010,11(1):15-33.
[8] Albert B E, Ines M S and David P C. Endogenous Matching in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UK. 2015(3):1-38.
[9] Yang M. Evaluat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J]. Ope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5(3):75-82.
[10] 杨继瑞,杨蓉,马永坤. 协同创新理论探讨及区域发展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高校理论战线,2013(1):56-62.
[11] 吴绍棠,李燕萍. 基于协同创新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第二届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4(30):193-
.
关键词: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小企业
一、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共同实现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并利用其各自优势,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而形成的技术创新形式[1]。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措施[2]。
二、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现状分析
与企业独立创新相比,产学研创新网络是基于共赢观念而建立,能分担成本与风险,分享成果和利益的系统。由于我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发展正处于初期,故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尚未真正得到很好实施。
考察期内,随着政府的引导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潜在的市场利益驱动开始显露其配置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资源的主要作用,产学研合作项目具有突出的市场性。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协同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水平依然较低[3],西部地区的协同状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各子系统内部的协同状态良好,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整体协同度较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1)政府资金投入和科技人员过度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科研导向型体制弊端明显。(2)企业远未成为合作创新的投入主体和需求主体,利益和权益上的争执严重。(3)无法有效整合游离于企业之外的大量科技资源以建立独特的企业服务支撑体系,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缺乏有效共享。(4)合作创新的组织管理能力较低,合作各方的功能发挥失常,延误了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由于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间的价值观念与利益冲突,以及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的不完善,企业从大学、科研机构获取的知识浪费严重且创新效率较低[5]。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 6000 至 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不到1/10[6]。尤其是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发展的非常关键的阶段,对长期形成的企业与大學、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开发格局如何突破,对企业主体位置如何形成等问题,都还不确定。为此,构建企业主导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迫在眉睫。
三、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利用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实力协助自己实现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在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通过机制创新对各创新主体的目标任务、资源配置等进行有效地协调与管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政府的职能为产学研创新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政府一要做好协调组织工作, 并给予必要的启动资金与政策激励,更好地发挥指导和支持的作用。二是政府为本土企业自主创新建立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提高科研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积极性以及实现政府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Ben Bommert[7]阐述了协同创新已成为大众创新的一个重要合适的方式,建议政府提高执政能力,对产学研各方的权益保护,产权界定,利益分配,合作纠纷,风险承担等提供明确的法律保障。
2、加大吸引优秀人才的力度为产学研创新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产学研合作关键是人才的流动,只有做好人才流动的工作,才有可能找准需求,找到利益的契合点,从而达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最佳效益。通过社会各界的协同,建立“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人才培养工作站。高校必须转变自己的传统办学理念、模式,为企业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Albert [8]开发了一个双边匹配模型来分析不同机构(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创新性,通过能力和亲和力的矩阵比较提出协同创新的高校更具竞争力和应用性。
3、重视评价监督机制的制定和执行,尤其是执行部分
绩效考核反映了协同创新的成败,是极为重要的环节。监督评价机制应从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始时便运行,制定相应的阶段计划,把握细节,总结经验,让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更具效率。Min Yang[9]建立关键评价指标体系和应用模型分析和评价了校企之间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能力。其实用性已被证实,校企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主要受知识,技术和信息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
4、积极推行商业模式创新理念,有效对接科研导向与市场需求
自主创新是全面的创新,首先是商业模式,其次是产品,再次是技术。科研院所、高校关心技术创新,企业关心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产品的创新一定要结合市场,结合群众需求,因此政府、金融以及产学研都要坚持以企业为主导。要进一步地将技术创新和地方进行联动,开发产业需求,把相关的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结合起来,围绕需求推动协同创新。系统安排成果研发与企业转化,构建面向市场,面向用户,更具活力的成果转化链条。
5、产学研合作各方应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合作项目,增强沟通交流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中,各方的资源融合是其本质之一。知识协同是协同创新的核心[10]。为使该合作顺利进行,参与者应从合作初期就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误解。切实做好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创新过程中的分解定位工作,学研方要不断提高自身科研实力,产方则要积极提升把握市场,应对市场的能力,以使得产学研彼此间形成良好的互补性合作关系,突出其共同利益,相同目标,将协同创新所需的知识进行有序整合。 6、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共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组建多方参与,分配合理,形式多样的产业集聚和联盟,開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健全完善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合作机制。郑善龙和林彰平探索了一种可持续的产业集聚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创新空间[11]。空间成为产业创新的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加快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发展,形成以市场为导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集成的、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
参考文献
[1] 冯锋,肖相泽,张雷勇. 产学研合作共生现象分类与网络构建研究——基于质参量兼容的扩展Logistic模型[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34(2):3-11.
[2] 刘志迎,俞仁智,徐景明,冯涛. 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的技术与市场协同创新——以科大讯飞为例[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3,6(4): 311-319.
[3] 卞元超,白俊红,范天宇.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企业技术进步的关系[J]. 中国科技论坛. 2015(6):38-43.
[4] 马宁,王立. 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23):244-248.
[5] 李栋华,顾晓敏,任爱莲. 知识来源与企业创新:基于DEA的研究[J]. 科研管理. 2010,31(2):42-48.
[6] 吕诺:《内缺动力外缺载体融资不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人民日报》,2005 年1月12日第11版.
[7] Ben Bommer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J], 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2010,11(1):15-33.
[8] Albert B E, Ines M S and David P C. Endogenous Matching in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UK. 2015(3):1-38.
[9] Yang M. Evaluat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J]. Ope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5(3):75-82.
[10] 杨继瑞,杨蓉,马永坤. 协同创新理论探讨及区域发展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高校理论战线,2013(1):56-62.
[11] 吴绍棠,李燕萍. 基于协同创新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第二届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4(30):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