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鉴赏题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而在考试中,学生往往因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涵义而失分。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关注诗歌的标题、作者、注解、意象及命题本身所包涵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关键词]诗歌鉴赏 标题 作者 注解 意象
诗词鉴赏题较难把握,失分较多。究其原因,大多是没读懂诗词。如何才能在考场上又快又准地把握古诗词呢?关注暗示,挖掘隐含信息来解答诗歌鉴赏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从诗歌标题、作者、注解、意象及题目本身等五方面隐含的信息加以分析挖掘,了解关注暗示读懂诗词的方法。
一、关注诗题,挖掘隐含的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好的作品是非常注重对题目的提炼的。诗歌的题目中一般包括了时间、地点、题材、环境、情感等信息,因而诗歌鉴赏要关注题目(有的词曲只有词牌曲牌而没有题目,有的诗歌在题目位置只标明体式“五律”“五绝”或“七律”“七绝”而没有题目,这另当别论),要善于从题目中去捕捉有效的信息。如2002年的高考试题《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中的“洛城”表明李白是在异乡,而“笛”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常有怀人思乡的独特含义。假如明确了这一问题,答题就容易了,
例: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内容?你是怎样知道的?
参考答案:读书能为思想增加“源头活水”。从题目“观书有感”得知。而如果不关注题目,就难以准确把握全诗内容,也许会以为这是一首写景诗……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也就是要通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风格来评价他的诗。作者的经历、思想、风格往往对作者的写作内容有很大的影响。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租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积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刽歌《行路难》。
问: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
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把握诗歌内容,结合李白的身世经历自然得出以上答案。
三、分析意象。挖掘隐含的信息
意象是倾注作者情感、表达内容主旨的诗歌形象,鉴赏诗歌通常要通过把握意象去把握意境,把握思想情感或内容主旨。因此,诗歌鉴赏要高度关注整首诗所描绘的意象,在感知全诗意象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全诗的内容主旨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
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问:第二联两旬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明确传统意象燕子在古诗词中,长表惜春伤秋、渲染离愁、寄托相思、感伤时事的情感,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是答题关键。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四、参考注释。挖掘隐含的信息
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这些文字或说明某一词语的含义,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或点明写作的时间、背景。或是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流露怎样的思想情感。关注这些注释往往是我们把握作者情感的一条捷径。
如2004年全国卷(青海)《江城子》,作者是欧阳炯,出题者标明该词写于五代,我们知道五代是历史上藩政割据严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朝代,五代的词人也多数是抒发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及昔盛今衰的感叹。所以,明白“五代”这一暗示。对该词主旨的把握就简单多了。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咪素堞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聿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令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问: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结合注释(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诗人借咏碟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五、分析题千。挖掘隐含的信息
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让它为我所用。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对此学生应注意挖掘把握。抓住题千来分析诗歌无疑为解读诗歌找到了一把钥匙。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淮上渔者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花中。
问题:透过诗中渔家欢乐的表象,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分析:该问题中的“表象”二字就极具暗示性。它确定了答案的指向是“欢乐的表象”的相反面(也就是“不欢乐”)。试想:白头老人,以船为家,风波浪中,打鱼为生,虽钓得新鱼,煮鱼为食,然被生活所逼的无奈,也跃然纸上。诗人以此入诗,表现的是渔者生活的艰辛,表达的是对渔者深深的同情、哀伤。
答案:体会到了渔家生活的艰辛,作者对渔者的深切同情。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根据诗句内容和题干中的“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作者“代”将身处潇湘的魏二“思”,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
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总之,关注暗示,挖掘题目、作者、意象、注释等隐含的信息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技巧。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因而我们要增强意识,养成习惯,掌握技巧。当然,在掌握一些诗歌常识和鉴赏技巧的同时,还应力所能及地多读诗歌,增加积累,积累得多,越容易理解诗歌。
[关键词]诗歌鉴赏 标题 作者 注解 意象
诗词鉴赏题较难把握,失分较多。究其原因,大多是没读懂诗词。如何才能在考场上又快又准地把握古诗词呢?关注暗示,挖掘隐含信息来解答诗歌鉴赏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从诗歌标题、作者、注解、意象及题目本身等五方面隐含的信息加以分析挖掘,了解关注暗示读懂诗词的方法。
一、关注诗题,挖掘隐含的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好的作品是非常注重对题目的提炼的。诗歌的题目中一般包括了时间、地点、题材、环境、情感等信息,因而诗歌鉴赏要关注题目(有的词曲只有词牌曲牌而没有题目,有的诗歌在题目位置只标明体式“五律”“五绝”或“七律”“七绝”而没有题目,这另当别论),要善于从题目中去捕捉有效的信息。如2002年的高考试题《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中的“洛城”表明李白是在异乡,而“笛”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常有怀人思乡的独特含义。假如明确了这一问题,答题就容易了,
例: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内容?你是怎样知道的?
参考答案:读书能为思想增加“源头活水”。从题目“观书有感”得知。而如果不关注题目,就难以准确把握全诗内容,也许会以为这是一首写景诗……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也就是要通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风格来评价他的诗。作者的经历、思想、风格往往对作者的写作内容有很大的影响。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租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积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刽歌《行路难》。
问: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
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把握诗歌内容,结合李白的身世经历自然得出以上答案。
三、分析意象。挖掘隐含的信息
意象是倾注作者情感、表达内容主旨的诗歌形象,鉴赏诗歌通常要通过把握意象去把握意境,把握思想情感或内容主旨。因此,诗歌鉴赏要高度关注整首诗所描绘的意象,在感知全诗意象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全诗的内容主旨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
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问:第二联两旬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明确传统意象燕子在古诗词中,长表惜春伤秋、渲染离愁、寄托相思、感伤时事的情感,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是答题关键。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四、参考注释。挖掘隐含的信息
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这些文字或说明某一词语的含义,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或点明写作的时间、背景。或是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流露怎样的思想情感。关注这些注释往往是我们把握作者情感的一条捷径。
如2004年全国卷(青海)《江城子》,作者是欧阳炯,出题者标明该词写于五代,我们知道五代是历史上藩政割据严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朝代,五代的词人也多数是抒发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及昔盛今衰的感叹。所以,明白“五代”这一暗示。对该词主旨的把握就简单多了。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咪素堞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聿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令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问: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结合注释(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诗人借咏碟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五、分析题千。挖掘隐含的信息
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让它为我所用。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对此学生应注意挖掘把握。抓住题千来分析诗歌无疑为解读诗歌找到了一把钥匙。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淮上渔者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花中。
问题:透过诗中渔家欢乐的表象,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分析:该问题中的“表象”二字就极具暗示性。它确定了答案的指向是“欢乐的表象”的相反面(也就是“不欢乐”)。试想:白头老人,以船为家,风波浪中,打鱼为生,虽钓得新鱼,煮鱼为食,然被生活所逼的无奈,也跃然纸上。诗人以此入诗,表现的是渔者生活的艰辛,表达的是对渔者深深的同情、哀伤。
答案:体会到了渔家生活的艰辛,作者对渔者的深切同情。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根据诗句内容和题干中的“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作者“代”将身处潇湘的魏二“思”,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
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总之,关注暗示,挖掘题目、作者、意象、注释等隐含的信息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技巧。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因而我们要增强意识,养成习惯,掌握技巧。当然,在掌握一些诗歌常识和鉴赏技巧的同时,还应力所能及地多读诗歌,增加积累,积累得多,越容易理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