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事而信”以治国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canyu0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学而》载,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所说的“国”与今天的“国”在含义上有差别。那时的“国”是在一个大家共认的“君主”(当时的代表是周天子)的领导下,有一定独立性的诸侯国。那么,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国呢?
  儒家讲仁爱,讲人伦的社会秩序,讲德治为主的人文化成,努力使人生及社会的发展构筑于向前向善的“正能量”基础之上。但是,这种正义是拥有力量的“正义”,并非完全靠纯粹“德业”的感化。夏、商、周三代的兴衰说明,仁德和力量的适当配合才能维护国家的正常运转,使国家走向兴盛。儒家所反对的仅仅是力量的变态运用,即暴力的泛滥。
  “道”,引导,引申为治理。此字用得极为恰切,亦与我们今天的观念不谋而合。道家老子讲“以道莅天下”,孔子同样认为,应以道治国,国才能得治。治理国家,使国家正常发展,本身即蕴含了维护自身运转的理念——行于大道、行于常道。在“道”上行走,有前行者,有后行者,前行者引导后行者,整个共同体才能不断进步。基于引导的治理,是“共治”而非单纯的“以上率下”,是类似于治水的“疏导”而非外在强力的“堵导”,是自身含于其中的“引导”而非立于其侧的“督导”。
  儒家的很多观念术语,既有内修的成分,也有外王的建功立业的内涵。修身齐家包含着治国的内涵,治国又以修身齐家为基础。孔子数语之中,此“道”推展开来,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教等方方面面,暗含理念、制度、操作等不同层面;但操作伊始,却在于一个“敬”字。《周易·坤》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本为立身之道,这里为何用在对事上?“敬”字,左半边是“茍(jì)”,《说文解字》解“茍”字为“自我告诫、自我反省”之义;右半边“攵”由“攴(pū)”字演化而来,古同“扑”,有用戒尺或棍、鞭敲打的意思。由“心敬”“自敬”,发展至对人对事的慎重和礼仪。后来,宋明时期的儒学家认为,“敬”彻上彻下,可以打通形上形下;彻内彻外,能够兼具内修与外业。所以,这个“敬”字连通了个人修养与社会事业。深入的“内敬”之修,自然能够延伸至国政之事。如无“内敬”之修,在对待国民之大事上,那样的“外敬”只能是修饰和假装出来的。更有甚者,会对涉及私利私名之事非常“勤勉”,而对于国于民皆有大利之事,则得过且过,马虎松懈。
  据《左传》宣公二年载,佐政大夫赵盾(约前655—前601)多次劝谏国君晋灵公姬夷皋,晋灵公感到非常厌烦,就派武艺高强的鉏麑(chú ní)去暗杀赵盾。一天黎明前,鉏麑潜入赵家,摸到赵盾的住房,发现门已经大开了。原来,趙盾已盛服准备上朝,因为时间还早,就静坐养神,可能头脑里还在思谋着如何去劝国君。这种勤勉和正直感动了鉏麑,他为难地在门外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便一头撞死在门口的槐树下。其实,鉏麑是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赵盾时刻不忘恭敬国君(指按时上朝理政),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于国于君皆不忠。而背弃国君的命令(虽然这个命令是不对的,但在当时却必须执行),又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还不如自己去死!
  赵盾勤敬国事,竟然感动了刺客!
  (作者为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
其他文献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政史类资料汇编,保存了自帝尧至东周初年的一些重要史料,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政治、军事、礼制、官制、法制、天文、地理、音乐、舞蹈和教育诸多领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我国上古治国理政经验之总结,对研究我国上古历史,具有重大价值。一  先秦时期,《尚书》称为《书》。汉以后才称为《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尚书》的作者是谁,已经无从考证。《尚书》中有《尧典》《舜典
期刊
儒家篇(六)  西方学者认为,儒家主要关注三件事:教育、礼仪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给双方带来的实际好处。教育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学习经典,每个人都可以效法古代的正人君子,在言行上无疵;礼仪的重要性在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一整套美好的行为习惯继承古人,在言行上无瑕;而上下级有区分,在言行上就会无误。这中间,“教育”是排在第一位的,人从生到死,一直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是终身学习,是学习型人生。  那
期刊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东坡志林·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中写道,街中小孩儿听人说三国的故事,或哭或喜。可见,早在北宋年间,有关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就已深入人心,诸葛亮在当时也已家喻户晓。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评价《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在老百姓眼里,诸葛亮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化身;在感怀寄寓的人心中,诸葛亮又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
期刊
九、以德服人的全球治理方式  “天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观念。在传统社会,中国人一向重视“天下”,而相对忽视“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或天下平是传统中国人的最高追求。  “天下”顾名思义就是天之所覆的普天之下,相当于今天的全世界或全球。如何治理天下?中国古人有一套自己的理念。《中庸》认为治理天下国家有“九经”,即九大原则: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
期刊
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德言为太子舍人,方属时乱,恐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傥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各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访于都市。有苍头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予食,
期刊
隋唐五代:盛衰治乱变奏曲(九)三、盛世的危机——问题出在哪里?  在“开元盛世”这样一幅欣欣向荣的图景背后,究竟潜藏着何种危机呢?为什么会有这种危机呢?有道是,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走向盛世的道理都是一样的,盛衰转化的隐忧各有各的不同。就唐玄宗时代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制度创新不足引起的失序问题,具体地讲,就是土地兼并之后引发的“逃户”问题、兵役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此引发
期刊
《三国演义》第一句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绘画的交流和互相借鉴也是如此。  人类社会不发达时期,不仅东西方绘画区别巨大,就在中国境内,南北东西各地的绘画也是不同的。那时候,地方画派的特点很鲜明,尤其是南北的画风更是截然不同。  先談中西画的区别。中西最早的绘画主要都是以面的形式表现,也有以线的形式表现的,但很少。中国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岩画、彩陶画、镶嵌图、漆绘,差不多都是以面的形
期刊
《资治通鉴》选读  上命有司为安禄山起第于亲仁坊a,敕令但穷壮丽,不限财力。既成,具幄帟器皿,充牣其中,有帖白檀床二b,皆长丈,阔六尺;银平脱屏风c,帐一方一丈八尺;于厨厩之物皆饰以金银,金饭罂二d,银淘盆二,皆受五斗e,织银丝筐及笊篱各一;他物称是。虽禁中服御之物,殆不及也。上每令中使为禄山护役,筑第及造储偫赐物,常戒之曰:“胡眼大,勿令笑我。”  禄山入新第,置酒,乞降墨敕请宰相至第f。是日,
期刊
明朝灭亡之后,各地尚有不少武装力量继续与清军周旋。在这些反清武装中,势力较强、影响较大的要数郑成功。他曾以厦门、金门为基地,长期组织抗清斗争。在北上抗清接连遭遇挫折后,郑成功于1661年挥师渡海,发起收复台湾之战,从荷兰人手中夺回台湾岛,使得这座宝岛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一、立志收复台湾  16世纪后半叶,荷兰开始崛起,很快就建立起强大的海上力量。17世纪初,荷兰政府开始在其亚洲殖民地建立东印度公司
期刊
古代从政者的六门必修课(三)一、乐:领导修养  什么是“乐”?就是音乐。这个字的繁体写作“樂”。  “乐”是五声八音之总名。您看“樂”这个文字的字形,就像丝弦绑在木上,上面还有调弦器呢,“樂”就是活脱脱的一把琴瑟,后来引申指音乐,包括人唱的“音”和乐器弹奏的“音”两个方面。所以班固说音乐来自人的本性,能够沁入骨髓。(《汉书·礼乐志》:“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