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说一下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区别,在笔者看来,西方人对建筑是非常敬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西方人的建筑可以是神灵的居所。而中国的文化里面,人与鬼神是有距离的,建筑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人。西方人在自然中搞祭祀活动,然后把神请到神庙里短暂休息,也就是说西方的神庙是神灵在人间的‘行宫’。建筑一上来就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使命,所以西方人把它兴建的庞大、华丽是无可厚非的,以至于发展到后来,他们用了好一阵儿才能接受那些所谓的普通的、“沒有建筑师的”房屋也是建筑。与西方不同,中国人就算建了宗祠庙宇也不是为了把神灵请进来的,祭祀在自然界中举行,神灵住在天上,偶尔私访民间也会幻化成人形,所以一般的情况下,是不需要为了他们大兴土木的。也就是说,建筑在中西方人的意识层面里是有差别的。中国的建筑和中国其余的工艺品一样,更多的是使用者社会等级和文化层次的体现。所以,与其说中国建筑是为了营造一个建筑空间,不如说它是在营造一个秩序空间。
比建筑更重要的是建筑兴建之后的功用。有人说,中国人建造建筑,其实是通过建立边界,来满足人们对秩序的追求。不是像西方那样,建造居舍来自我彰显,而是通过居住在和自身身份相当的居舍中,来合理安置个人在空间、时间和社会中的位置。通过对有形空间结构的营建来强化对人的定位。虽然《红楼梦》中构筑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空间,但是正是这种无形的空间最能体现中国式文化的空间构想,而书中倾力描写的大观园更是作者曹雪芹“壮年吞之于胸,老去吐之于笔”的理想家园。
先来看一下大观园的规划,大观园的结构,并不是一般民间私家园林的那种庭院式的结构,它里面的每一个人物的居舍都是由院墙围出来的独立院落,实际上这种做法和皇家园林的那种苑囿式结构更为接近,但是规模较之苑囿式园林要小很多,而且每个单独的院落功能也很单一。但总的来说,它还是高于一般私家园林的级别。为了实现这种结构,作者故意给了这个园子一个看上去名正言顺的理由。即这个园子是用来让皇帝的妃子省亲用的。也就是说,这个园子,它虽然是坐落于臣子的府宅之中,但是它也可以看作是皇家人员出外游玩的‘离宫’,设计理论上,这样的规划是不逾矩的。然而,现实社会里,根本不存在这种苑囿式与庭院式结合的规划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它实际上是作者故意设计的一种破格的规划,看似理想浪漫,实际上却离经叛道、非常不稳定,它的合理性完全受制于君权。这种规划的结果,导致的是人的身份与其空间定位的混乱。这是一种失序的结构,它会消失也是必然的。在传统的社会制度里,空间必须要满足投射使用者身份的功能,它是用来强化社会秩序的,是用来定位人在社会中的身份的,一旦不能实现这个功能,那么它就会被淘汰。不过,这种浪漫而奇幻的规划构想,不止中国,同时代的欧洲也存在,像但丁的炼狱和皮拉内西的那些建筑狂想,这里笔者就不多加赘述了。
现在来探讨一下园内建筑的空间秩序。不同于严格恪守封建建筑礼制的荣宁府宅,大观园内建筑修建地十分随意,它里面的每一个建筑单体,都有其独特的意涵和生命力,和建筑的屋主身份交相辉映,这也符合人性大观之园的立意。关于大观园的空间顺序,有一个经典的话题。就是第74回查抄大观园的查抄顺序:园内入口(角门)-怡红院(贾宝玉)-潇湘馆(林黛玉)-秋爽斋(贾探春)-稻香村(李纨)-暖香坞(贾惜春)-紫菱洲(贾迎春),这个时候按理讲应该是效率搜查,抄最近之路走,因而可以看出,最接近正门的就是本作主人公贾宝玉,而宝玉的处所怡红院和黛玉的潇湘馆也是距贾母最近的两处。家中地位孰轻孰重一看便知。这个查抄的序列,有不少专家学者讨论过,通过这种空间序列的展开,进一步铺陈出人物之间的关系远近和人物本身于这个家族中的地位轻重,既控制着故事的发展节奏,也主导着读者对叙事发展的感知。还有,在大观园内,这种园林式空间的尊卑秩序很难通过东西南北、上下左右这种方位来体现,而主要是通过建筑里外的秩序来显现。这和我国传统的伦理秩序也是相通的,像权利机制里中心与边陲的差异一样,中国式空间横向延展、平浅的格局也将里外同人的身份、地位、行为规范、学识涵养等同起来,空间与人互相定义,不同身份地位有明显的差别。空间的里外区隔可以稳固地维系和揭示人物在社会中的不平等的关系,维系封建家族内部的等级和稳定。
建筑单体的话,拿5开间的怡红院来看,宝玉的卧室在屋子最里面的末间,然后是大丫鬟袭人在次间,小丫鬟们则主要在明间活动,她们不能进入内室,身份更卑微的家政人员或是外人一般就只能在门厅、走廊、檐下、台阶处或者院墙以外的区域活动。这种差别可以和现代建筑中的经常探讨的私密与公共来类比,只是在大观园,越私密的空间意味着能够进入这个空间的人的身份地位越尊贵;越卑下、越贫贱的人活动的范围越靠外、越少。不同的空间之间通过隔断、门槛区隔开,这些边界与门槛所反映出的次序观与空间层次感是帮助人们感知空间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秩序实际上是礼制与伦理的规范在空间上的投射。因为存在着明确的空间秩序与伦理关系、身份地位的对应,而一旦秩序被逾越,那么就很难继续维持空间的稳定。所以中国式空间对秩序的执念究其根源其实是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稳定的追求。
参考文献
[1]Christian,Norberg-Schulz.Genius Loci,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M].New York:Rizzoli,1979.
[2]欧丽娟.贾宝玉的 〈四时即事诗〉:乐园的开幕颂歌,诗论红楼梦[M].台北:里仁书局,2001.
[3]欧丽鹃.论大观园的空间文化——以屋舍、方位、席次为中心[J].汉学研究,2010,28(3):99-134.
[4]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6.46-65.
[5]计成,刘乾先.园冶[M].长春:吉林出版社,1998.63-69.
[6]李晓东,杨茳善.中国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李晓东,庄庆华.中国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迟海韵,性别:女,出生年月:199207,院校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籍贯:山东烟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比建筑更重要的是建筑兴建之后的功用。有人说,中国人建造建筑,其实是通过建立边界,来满足人们对秩序的追求。不是像西方那样,建造居舍来自我彰显,而是通过居住在和自身身份相当的居舍中,来合理安置个人在空间、时间和社会中的位置。通过对有形空间结构的营建来强化对人的定位。虽然《红楼梦》中构筑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空间,但是正是这种无形的空间最能体现中国式文化的空间构想,而书中倾力描写的大观园更是作者曹雪芹“壮年吞之于胸,老去吐之于笔”的理想家园。
先来看一下大观园的规划,大观园的结构,并不是一般民间私家园林的那种庭院式的结构,它里面的每一个人物的居舍都是由院墙围出来的独立院落,实际上这种做法和皇家园林的那种苑囿式结构更为接近,但是规模较之苑囿式园林要小很多,而且每个单独的院落功能也很单一。但总的来说,它还是高于一般私家园林的级别。为了实现这种结构,作者故意给了这个园子一个看上去名正言顺的理由。即这个园子是用来让皇帝的妃子省亲用的。也就是说,这个园子,它虽然是坐落于臣子的府宅之中,但是它也可以看作是皇家人员出外游玩的‘离宫’,设计理论上,这样的规划是不逾矩的。然而,现实社会里,根本不存在这种苑囿式与庭院式结合的规划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它实际上是作者故意设计的一种破格的规划,看似理想浪漫,实际上却离经叛道、非常不稳定,它的合理性完全受制于君权。这种规划的结果,导致的是人的身份与其空间定位的混乱。这是一种失序的结构,它会消失也是必然的。在传统的社会制度里,空间必须要满足投射使用者身份的功能,它是用来强化社会秩序的,是用来定位人在社会中的身份的,一旦不能实现这个功能,那么它就会被淘汰。不过,这种浪漫而奇幻的规划构想,不止中国,同时代的欧洲也存在,像但丁的炼狱和皮拉内西的那些建筑狂想,这里笔者就不多加赘述了。
现在来探讨一下园内建筑的空间秩序。不同于严格恪守封建建筑礼制的荣宁府宅,大观园内建筑修建地十分随意,它里面的每一个建筑单体,都有其独特的意涵和生命力,和建筑的屋主身份交相辉映,这也符合人性大观之园的立意。关于大观园的空间顺序,有一个经典的话题。就是第74回查抄大观园的查抄顺序:园内入口(角门)-怡红院(贾宝玉)-潇湘馆(林黛玉)-秋爽斋(贾探春)-稻香村(李纨)-暖香坞(贾惜春)-紫菱洲(贾迎春),这个时候按理讲应该是效率搜查,抄最近之路走,因而可以看出,最接近正门的就是本作主人公贾宝玉,而宝玉的处所怡红院和黛玉的潇湘馆也是距贾母最近的两处。家中地位孰轻孰重一看便知。这个查抄的序列,有不少专家学者讨论过,通过这种空间序列的展开,进一步铺陈出人物之间的关系远近和人物本身于这个家族中的地位轻重,既控制着故事的发展节奏,也主导着读者对叙事发展的感知。还有,在大观园内,这种园林式空间的尊卑秩序很难通过东西南北、上下左右这种方位来体现,而主要是通过建筑里外的秩序来显现。这和我国传统的伦理秩序也是相通的,像权利机制里中心与边陲的差异一样,中国式空间横向延展、平浅的格局也将里外同人的身份、地位、行为规范、学识涵养等同起来,空间与人互相定义,不同身份地位有明显的差别。空间的里外区隔可以稳固地维系和揭示人物在社会中的不平等的关系,维系封建家族内部的等级和稳定。
建筑单体的话,拿5开间的怡红院来看,宝玉的卧室在屋子最里面的末间,然后是大丫鬟袭人在次间,小丫鬟们则主要在明间活动,她们不能进入内室,身份更卑微的家政人员或是外人一般就只能在门厅、走廊、檐下、台阶处或者院墙以外的区域活动。这种差别可以和现代建筑中的经常探讨的私密与公共来类比,只是在大观园,越私密的空间意味着能够进入这个空间的人的身份地位越尊贵;越卑下、越贫贱的人活动的范围越靠外、越少。不同的空间之间通过隔断、门槛区隔开,这些边界与门槛所反映出的次序观与空间层次感是帮助人们感知空间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秩序实际上是礼制与伦理的规范在空间上的投射。因为存在着明确的空间秩序与伦理关系、身份地位的对应,而一旦秩序被逾越,那么就很难继续维持空间的稳定。所以中国式空间对秩序的执念究其根源其实是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稳定的追求。
参考文献
[1]Christian,Norberg-Schulz.Genius Loci,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M].New York:Rizzoli,1979.
[2]欧丽娟.贾宝玉的 〈四时即事诗〉:乐园的开幕颂歌,诗论红楼梦[M].台北:里仁书局,2001.
[3]欧丽鹃.论大观园的空间文化——以屋舍、方位、席次为中心[J].汉学研究,2010,28(3):99-134.
[4]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6.46-65.
[5]计成,刘乾先.园冶[M].长春:吉林出版社,1998.63-69.
[6]李晓东,杨茳善.中国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李晓东,庄庆华.中国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迟海韵,性别:女,出生年月:199207,院校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籍贯:山东烟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