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滨南油田滨649块区块构造复杂,纵向上小层多、平面上砂体变化快、纵向和平面上非均质性均较强,自开发以来,注水量逐年下降,从S4段层间吸水状况来看,总体吸水较差,吸水好的只占15%左右,大部分层吸水差,S4段启动压力由早期的16MPa上升到25.1MPa,平均水井注水泵压达28.0MPa,注水仍然很困难。近些年不断对滨649块欠注井进行治理,应用酸化解堵工艺初期效果显著,但措施有效期逐年变短,需要对滨649块注水伤害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提出更有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注水;伤害;机理研究;对策;效果
1 基本概况
滨649块位于滨南油田滨一区西北部,主要含油层系沙三下、沙四上,沙三段平均孔隙度18.2%,渗透率71.6×10-3μm2,沙四段平均孔隙度16.6%,渗透率30.1×10-3μm2。沙三段地面原油密度为0.869g/cm3,地面原油粘度为27.1mPa.s,沙四段地面原油密度为0.867g/cm3,地面原油粘度为29.8mPa.s,属中低渗透构造岩性油藏。
从该块S4段层间吸水状况来看,总体吸水较差,吸水好的只占15%左右,大部分层吸水差。而且注水量逐年下降。2015年至今日注水平由633方下降到330方。近些年不断对滨649块欠注井进行治理,应用酸化解堵工艺初期效果显著,但措施有效期逐年变短,由2013年的180天降至目前132天。
所以有必要对滨649块注水伤害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提出更有针对性措施。
2 储层伤害机理研究
低渗透欠注是一个系统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注入水与储层性质内外因相互作用导致的堵塞。为了找出滨649块水井欠注、低效注水的具体原因,从微观+宏观角度对滨649块注水过程中伤害机理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得出针对性的提高有效注水的对策。
2.1 微观渗流特征
沙四段平均孔隙度16.6%,渗透率30.1×10-3μm2,属低孔低渗油藏。在一定压力梯度范围内,低渗透油藏渗透率是压力梯度的函数,对低渗、特低渗油藏,普遍存在较高启动压力,尤其渗透率低于1.0×10-3μm2时,启动压力梯度急剧上升。
(1)喉道的大小和分布决定了有效渗流能力
从滨649块三块岩心实验看,孔隙大小和分布相近、不同空气渗透率的岩心,喉道的大小和分布差别大。滨649三块岩心孔隙大小和分布相近,均在15-40μm,但孔喉大小和分布差异较大,从0.4-1.6μm不等。
(2)边界层减小喉道有效流动半径
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固液界面作用下固相表面存在边界层,且平均喉道半径与边界层厚度处于同数量级时,边界层对有效渗流能力的影响较大。边界层厚度主要分布区间为 0.2~1.0μm,滨649平均孔喉半径主要分布0.7-1.5μm,两者处于同一数量级,边界层对储层有效渗流能力影响较大。
2.2 注入水水质分析及伤害机理
通过对滨649块精细泵前水、精细泵后水及井口注入水进行取样分析发现,泵前水悬浮固体含量及悬浮物颗粒直径中值偏高,含油量也有所超标,不满足注入水水质要求,对地层存在伤害。
(1)悬浮物粒径与孔喉半径适配性分析
研究表明,当颗粒粒径与孔喉直径比,即Df/Dp值大于1/3时,颗粒不能通过孔喉,形成外滤饼;1/7-1/3时对储层伤害最严重,形成内滤饼,逐渐形成堵塞;小于1/7时顺利通过孔喉,对储层无伤害。
滨649井口注入水悬浮物粒径主要集中在0.2-0.7μm,粒径中值0.475μm,且存在部分大粒径悬浮物。根据岩心实验,滨649块孔喉半径在0.7-1.5μm之间,约占50%;小于0.7μm的约占23%;大于1.5μm的约占27%。由此可知,在目前水质情况下,仅有27%的孔喉未受到伤害。
(2)原油伤害分析
随着含油量的上升,渗透率伤害程度急剧上升,含油量达到5-7mg/L时,伤害程度达到65%,从滨649块水井井口水质分析看,含油量达到2.7mg/L,对应渗透率伤害程度达到35%。
3 治理对策及效果
通过对649块储层注水伤害机理的研究,确定影响滨649块水井有效注水的主要因素后我们得出提高该区有效注水的对策。
3.1 提高注入水水质
(1)水质细分
按照新水质标准,对A1级水质进行细分,滨649孔喉半径主要集中在0.7-1.5um,23%小于0.7um,需要A11-A14级水质,目前精细过滤后粒径分布0.2-0.7um,中值0.475um,仅达到A13标准,需要达到A11级水质标准以上,才能满足全部孔喉注水需求。需引进纳米级水处理技术进行源头治理。
(2)沿程控制
井口水质较精细过滤出口水质明显变差,说明沿程受到污染,注水管线内细菌、杂质影响。另外注水管柱管壁细菌、杂质也是影响注入水质的重要因素。注水管线日常清洗以及水井洗井工作相当必要。
3.2 水井综合管理
受技术水平以及资金投入限制,水质不可能无限提高,加强水井综合管理是注水长效的保障。
(1)采取合理配注。过量配注大流量引起储层速敏伤害,可能冲刷地层颗粒,导致储层堵塞伤害。
(2)水井平稳注水。频繁开关井引起地层孔隙压力变化,大压差下残余油渗析出来,与水乳化增加流动阻力;细孔喉启动压力高,重新注水需克服启动前静摩擦力,井口压力急剧上升。应平稳注水,减少停井。
3.3 针对性酸化攻欠
针对滨649块注水井低渗、含油的特点,配套以表面活性剂主剂,多种酸液共同作用的降压增注体系,解除贾敏效应,提高水相渗透率。
以滨649-斜51井为例,该井2014年投注,至2015.10月欠注,累注水2x104m3,2015.10.16因系统原因泵压下降,10.18欠注,10.28恢复泵压后日注水平没有恢复原先水平,之后一直欠注。分析该井欠注原因:油压突降导致储层激动,颗粒返吐、残余油析出造成地层堵塞欠注。对于该井,采取常规酸表面解堵+缓速酸深部解堵+表活剂降压增注复合体系。初期降压增注效果显著,日增注40m3,油压下降6MPa;目前日增注28m3,累增注1524m3。2016年在滨南低渗油藏累计实施降压增注工艺6井次,累增注1.6x104m3。
4 认识及结论
(1)低渗透欠注是一个系统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注入水与储层性质内外因相互作用导致的堵塞。根据欠注原因可确定解堵方式,具体到单井需要按照一井一策或一层一策的技术要求具体论证,从而提高攻欠针对性。
(2)滨649块水井欠注主要原因为水质与孔喉的不匹配,酸化攻欠是事后補救手段,提高水质是减少欠注、提高注水效果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学武,杨正明,徐轩,刘霞霞. 注水对中低渗透储层伤害研究.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1);119-120
[2]张晓萍,张永亮.油田注水开发对储层伤害研究.内蒙古石油化工,2001,(2);21-22
[3]胡尚明.注入水中固相颗粒对储层伤害的研究.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1);130-133
关键词:注水;伤害;机理研究;对策;效果
1 基本概况
滨649块位于滨南油田滨一区西北部,主要含油层系沙三下、沙四上,沙三段平均孔隙度18.2%,渗透率71.6×10-3μm2,沙四段平均孔隙度16.6%,渗透率30.1×10-3μm2。沙三段地面原油密度为0.869g/cm3,地面原油粘度为27.1mPa.s,沙四段地面原油密度为0.867g/cm3,地面原油粘度为29.8mPa.s,属中低渗透构造岩性油藏。
从该块S4段层间吸水状况来看,总体吸水较差,吸水好的只占15%左右,大部分层吸水差。而且注水量逐年下降。2015年至今日注水平由633方下降到330方。近些年不断对滨649块欠注井进行治理,应用酸化解堵工艺初期效果显著,但措施有效期逐年变短,由2013年的180天降至目前132天。
所以有必要对滨649块注水伤害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提出更有针对性措施。
2 储层伤害机理研究
低渗透欠注是一个系统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注入水与储层性质内外因相互作用导致的堵塞。为了找出滨649块水井欠注、低效注水的具体原因,从微观+宏观角度对滨649块注水过程中伤害机理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得出针对性的提高有效注水的对策。
2.1 微观渗流特征
沙四段平均孔隙度16.6%,渗透率30.1×10-3μm2,属低孔低渗油藏。在一定压力梯度范围内,低渗透油藏渗透率是压力梯度的函数,对低渗、特低渗油藏,普遍存在较高启动压力,尤其渗透率低于1.0×10-3μm2时,启动压力梯度急剧上升。
(1)喉道的大小和分布决定了有效渗流能力
从滨649块三块岩心实验看,孔隙大小和分布相近、不同空气渗透率的岩心,喉道的大小和分布差别大。滨649三块岩心孔隙大小和分布相近,均在15-40μm,但孔喉大小和分布差异较大,从0.4-1.6μm不等。
(2)边界层减小喉道有效流动半径
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固液界面作用下固相表面存在边界层,且平均喉道半径与边界层厚度处于同数量级时,边界层对有效渗流能力的影响较大。边界层厚度主要分布区间为 0.2~1.0μm,滨649平均孔喉半径主要分布0.7-1.5μm,两者处于同一数量级,边界层对储层有效渗流能力影响较大。
2.2 注入水水质分析及伤害机理
通过对滨649块精细泵前水、精细泵后水及井口注入水进行取样分析发现,泵前水悬浮固体含量及悬浮物颗粒直径中值偏高,含油量也有所超标,不满足注入水水质要求,对地层存在伤害。
(1)悬浮物粒径与孔喉半径适配性分析
研究表明,当颗粒粒径与孔喉直径比,即Df/Dp值大于1/3时,颗粒不能通过孔喉,形成外滤饼;1/7-1/3时对储层伤害最严重,形成内滤饼,逐渐形成堵塞;小于1/7时顺利通过孔喉,对储层无伤害。
滨649井口注入水悬浮物粒径主要集中在0.2-0.7μm,粒径中值0.475μm,且存在部分大粒径悬浮物。根据岩心实验,滨649块孔喉半径在0.7-1.5μm之间,约占50%;小于0.7μm的约占23%;大于1.5μm的约占27%。由此可知,在目前水质情况下,仅有27%的孔喉未受到伤害。
(2)原油伤害分析
随着含油量的上升,渗透率伤害程度急剧上升,含油量达到5-7mg/L时,伤害程度达到65%,从滨649块水井井口水质分析看,含油量达到2.7mg/L,对应渗透率伤害程度达到35%。
3 治理对策及效果
通过对649块储层注水伤害机理的研究,确定影响滨649块水井有效注水的主要因素后我们得出提高该区有效注水的对策。
3.1 提高注入水水质
(1)水质细分
按照新水质标准,对A1级水质进行细分,滨649孔喉半径主要集中在0.7-1.5um,23%小于0.7um,需要A11-A14级水质,目前精细过滤后粒径分布0.2-0.7um,中值0.475um,仅达到A13标准,需要达到A11级水质标准以上,才能满足全部孔喉注水需求。需引进纳米级水处理技术进行源头治理。
(2)沿程控制
井口水质较精细过滤出口水质明显变差,说明沿程受到污染,注水管线内细菌、杂质影响。另外注水管柱管壁细菌、杂质也是影响注入水质的重要因素。注水管线日常清洗以及水井洗井工作相当必要。
3.2 水井综合管理
受技术水平以及资金投入限制,水质不可能无限提高,加强水井综合管理是注水长效的保障。
(1)采取合理配注。过量配注大流量引起储层速敏伤害,可能冲刷地层颗粒,导致储层堵塞伤害。
(2)水井平稳注水。频繁开关井引起地层孔隙压力变化,大压差下残余油渗析出来,与水乳化增加流动阻力;细孔喉启动压力高,重新注水需克服启动前静摩擦力,井口压力急剧上升。应平稳注水,减少停井。
3.3 针对性酸化攻欠
针对滨649块注水井低渗、含油的特点,配套以表面活性剂主剂,多种酸液共同作用的降压增注体系,解除贾敏效应,提高水相渗透率。
以滨649-斜51井为例,该井2014年投注,至2015.10月欠注,累注水2x104m3,2015.10.16因系统原因泵压下降,10.18欠注,10.28恢复泵压后日注水平没有恢复原先水平,之后一直欠注。分析该井欠注原因:油压突降导致储层激动,颗粒返吐、残余油析出造成地层堵塞欠注。对于该井,采取常规酸表面解堵+缓速酸深部解堵+表活剂降压增注复合体系。初期降压增注效果显著,日增注40m3,油压下降6MPa;目前日增注28m3,累增注1524m3。2016年在滨南低渗油藏累计实施降压增注工艺6井次,累增注1.6x104m3。
4 认识及结论
(1)低渗透欠注是一个系统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注入水与储层性质内外因相互作用导致的堵塞。根据欠注原因可确定解堵方式,具体到单井需要按照一井一策或一层一策的技术要求具体论证,从而提高攻欠针对性。
(2)滨649块水井欠注主要原因为水质与孔喉的不匹配,酸化攻欠是事后補救手段,提高水质是减少欠注、提高注水效果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学武,杨正明,徐轩,刘霞霞. 注水对中低渗透储层伤害研究.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1);119-120
[2]张晓萍,张永亮.油田注水开发对储层伤害研究.内蒙古石油化工,2001,(2);21-22
[3]胡尚明.注入水中固相颗粒对储层伤害的研究.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1);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