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现代化建设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艰巨任务。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晚,缺乏办学经验,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都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本文重点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困境,提出了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困境;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12-0107-0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现状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围绕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及落实“意见”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看还远远没有由经验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课程吸引力不大、实效性不强的教学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教学活动中,显性逃课时有发生,出勤率较低,隐性逃课现象(看课外书、玩游戏、打瞌睡)比较突出,教学实效性不容乐观。进入新时期以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下,西方文化思潮的侵袭,网络低俗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利益至上的价值导向,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十分复杂的外部环境,教学实效性受到极大挑战。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院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错位我国高职教育至今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历史,还没有形成有一定特色的办学模式,高职教育的办学经验、办学规律尚在探索之中,一些院校办学指导思想错位。首先,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政策引导下,高职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变得日益明显,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各项工作全都围绕着市场需求,就业率成为判断高职院校优劣的主要标准,迫使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片面强调高职生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育人功能的人文学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学上,许多院校为应对扩招以后学生急剧增加的压力而采用合班上大课、甚至采取公共课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和双向交流的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科研上,课程建设、课题申报、科研经费等方面向专业课教师倾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和话语权利受到削弱和漠视。其次,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味追求人才的“第一线”,认为高职人才的培养就是培养一线的操作人员,完全注重技能,将高职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过于强调“做事”教育。由于受传统“就业至上”价值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忽视人文课程、忽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状况。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过于强调“专业对口”,强调“做事”教育,强调学生对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生“做人”教育、合作精神的培养;追求所学课程的完整性,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联合与融会贯通。
高职学生学习意识薄弱在全国各地的高考招生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录取成绩在高等院校中是比较低的。学习成绩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综合作用的结果,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象文化课基础薄弱,缺乏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热情不高,自我约束力差,遵守课堂纪律的意识淡薄,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困难。尤其是高校扩招以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空前下降。随着“90后”学生进入校园,学生思想呈现新的特点:权利意识强、责任意识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强、抗挫折能力弱。同时,高职教育以就业为指挥棒、以专业课为导向,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倾向,务实意识强化,这些都给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不容回避的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冲击高职院校的学生既生活于学校的小环境之中,又生活于社会的大环境之中。处于急剧变革中的中国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加入WTO以后,中国已经正式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并且日益遭受到全球化的冲击。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容易取其糟粕,去其精华,陷入物质享受和个人主义的泥潭。经过30年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政府基本解决了贫困和温饱问题,但由于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目前社会正处于矛盾多发期:贫富分化严重,腐败屡禁不止,信仰普遍缺失。当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学习长江大学三名学生勇救落水儿童,倡导大家见义勇为的时候,却目睹“挟尸要价”的悲哀;当谆谆教诲大学生要诚实守信的时候,却耳闻打假斗士方舟子被追杀的新闻……理论的教化在现实面前是如此苍白和无力。复杂的社会环境严重冲击了校园的教育功能,也清晰凸显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方法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曾对职业教育目的有比较完备的阐述: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是谋个性之发展;二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思想道德素质是所有素质中最重要的,诚实守信和敬业精神就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具体表现。虽然上上下下都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但实际上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却陷入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的尴尬境地。客观地说,高职院校拥有一批思想政治过硬,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但即使教师使出了浑身解数,教学实效性也依然不容乐观。
近年来,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为达成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渐改变了该课程在教学体系中被边缘化的倾向,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总结起来,在理论教学中引进了以下几种新方法。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的《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中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以后之事。案例教学法以其客观真实性、突出实践性、学生主体性、过程动态性、结果多元化的特点,进入课堂教学后受到广泛好评。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现成的理论。学生通过案例掌握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教学形式,倡导从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通过案例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表达、讨论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案例教学中,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案例教学大大地缩短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教学中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专题讲座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了调整。高职院校统一的必修课程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法律与思想道德修养,选修课形势与政策。新教材内容更加全面,政策导向性更强,但是也出现一些不足:理论性强,实践性弱;政策性强,说服力弱;归纳性强,推理性弱。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按照章节顺序进行,容易泛泛而谈,浮光掠影,因为很多相互联系的问题分散在各个章节里面,不对其进行整合就无法对一个问题全面系统地了解,专题讲座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专题讲座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真正做到教材为教学服务。例如,专题一:“三农”问题;专题二:国企改革;专题三:“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专题四: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等等。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与教学目的成效性是统一的,进行专题讲授使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的思考,不断的修正。研究的专题成为一块磨刀石,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磨砺,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而且亲身实践后得到的教学成果更富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掌握。
加强实践教学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要求“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关于实践教学的目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实践教学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如配合“三农问题”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走访农户家庭,调查了解农户的家庭收入中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的情况,税费改革对农民的影响,以“我给总理写封信”为题畅谈自己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建议;配合“国企改革”的专题,以“微软应该分拆与否”为题举行辩论会,理解我国《反垄断法》出台的背景及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等。学生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和感悟,往往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加深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方案建议
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正是广大教师的积极探索,依靠不断总结出来的教学改革成果,才扭转了在学生心目中“读书无用”的错误认识,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基本达到了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回答了高等院校德育“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的历史命题。但是,教学改革大多是零星的、分散的个人行为,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改革的成果感性认识多,理性归纳少,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都需要加强,以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改革成果。
加强教师研修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事实说明,办好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有一批专业素质高、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有一批政治立场坚定、道德高尚、业务精通的高素质的教师。与专业课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政策性强、变化快的特点。正处于急剧变革时期的中国社会,改革的历史进程必然要反映到教材中,但教材总是滞后于现实,所以,教师的研究学习十分必要。如果教师不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不能掌握最新的理论成果,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根本无法保证的。2008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的培训在全国展开,但力度还远远不够,高职院校的教师参加研究学习的比例小、和理论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少、走出国门的机会几乎没有。理论课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外交等多门学科,对教师的理论功底、社会人文科学的素养要求较高,只有热爱学习、拥有开阔视野的教师才能胜任。
合理设置班级规模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合班的授课方式,班级人数平均在150人左右,高校扩招以后规模更是有增无减。合班教学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利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双向互动的教学规律。一些院校出于控制办学成本的考虑和苦于扩招以后办学条件的限制,对于必修的公共课程基本采取合班授课,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忽视了学校教书育人的办学宗旨,违背了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价值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班级授课规模以不超过80人为宜,班级规模过大有弊无利,有条件的院校最好单班授课。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2]嘉玛.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发展现状[N].中华读书报,2003-08-06.
[3]王红姝.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3).
作者简介:
胡晓红(1967—),女,陕西宁强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困境;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12-0107-0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现状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围绕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及落实“意见”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看还远远没有由经验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课程吸引力不大、实效性不强的教学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教学活动中,显性逃课时有发生,出勤率较低,隐性逃课现象(看课外书、玩游戏、打瞌睡)比较突出,教学实效性不容乐观。进入新时期以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下,西方文化思潮的侵袭,网络低俗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利益至上的价值导向,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十分复杂的外部环境,教学实效性受到极大挑战。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院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错位我国高职教育至今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历史,还没有形成有一定特色的办学模式,高职教育的办学经验、办学规律尚在探索之中,一些院校办学指导思想错位。首先,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政策引导下,高职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变得日益明显,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各项工作全都围绕着市场需求,就业率成为判断高职院校优劣的主要标准,迫使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片面强调高职生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育人功能的人文学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学上,许多院校为应对扩招以后学生急剧增加的压力而采用合班上大课、甚至采取公共课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和双向交流的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科研上,课程建设、课题申报、科研经费等方面向专业课教师倾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和话语权利受到削弱和漠视。其次,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味追求人才的“第一线”,认为高职人才的培养就是培养一线的操作人员,完全注重技能,将高职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过于强调“做事”教育。由于受传统“就业至上”价值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忽视人文课程、忽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状况。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过于强调“专业对口”,强调“做事”教育,强调学生对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生“做人”教育、合作精神的培养;追求所学课程的完整性,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联合与融会贯通。
高职学生学习意识薄弱在全国各地的高考招生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录取成绩在高等院校中是比较低的。学习成绩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综合作用的结果,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象文化课基础薄弱,缺乏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热情不高,自我约束力差,遵守课堂纪律的意识淡薄,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困难。尤其是高校扩招以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空前下降。随着“90后”学生进入校园,学生思想呈现新的特点:权利意识强、责任意识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强、抗挫折能力弱。同时,高职教育以就业为指挥棒、以专业课为导向,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倾向,务实意识强化,这些都给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不容回避的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冲击高职院校的学生既生活于学校的小环境之中,又生活于社会的大环境之中。处于急剧变革中的中国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加入WTO以后,中国已经正式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并且日益遭受到全球化的冲击。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容易取其糟粕,去其精华,陷入物质享受和个人主义的泥潭。经过30年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政府基本解决了贫困和温饱问题,但由于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目前社会正处于矛盾多发期:贫富分化严重,腐败屡禁不止,信仰普遍缺失。当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学习长江大学三名学生勇救落水儿童,倡导大家见义勇为的时候,却目睹“挟尸要价”的悲哀;当谆谆教诲大学生要诚实守信的时候,却耳闻打假斗士方舟子被追杀的新闻……理论的教化在现实面前是如此苍白和无力。复杂的社会环境严重冲击了校园的教育功能,也清晰凸显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方法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曾对职业教育目的有比较完备的阐述: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是谋个性之发展;二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思想道德素质是所有素质中最重要的,诚实守信和敬业精神就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具体表现。虽然上上下下都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但实际上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却陷入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的尴尬境地。客观地说,高职院校拥有一批思想政治过硬,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但即使教师使出了浑身解数,教学实效性也依然不容乐观。
近年来,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为达成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渐改变了该课程在教学体系中被边缘化的倾向,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总结起来,在理论教学中引进了以下几种新方法。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的《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中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以后之事。案例教学法以其客观真实性、突出实践性、学生主体性、过程动态性、结果多元化的特点,进入课堂教学后受到广泛好评。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现成的理论。学生通过案例掌握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教学形式,倡导从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通过案例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表达、讨论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案例教学中,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案例教学大大地缩短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教学中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专题讲座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了调整。高职院校统一的必修课程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法律与思想道德修养,选修课形势与政策。新教材内容更加全面,政策导向性更强,但是也出现一些不足:理论性强,实践性弱;政策性强,说服力弱;归纳性强,推理性弱。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按照章节顺序进行,容易泛泛而谈,浮光掠影,因为很多相互联系的问题分散在各个章节里面,不对其进行整合就无法对一个问题全面系统地了解,专题讲座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专题讲座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真正做到教材为教学服务。例如,专题一:“三农”问题;专题二:国企改革;专题三:“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专题四: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等等。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与教学目的成效性是统一的,进行专题讲授使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的思考,不断的修正。研究的专题成为一块磨刀石,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磨砺,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而且亲身实践后得到的教学成果更富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掌握。
加强实践教学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要求“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关于实践教学的目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实践教学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如配合“三农问题”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走访农户家庭,调查了解农户的家庭收入中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的情况,税费改革对农民的影响,以“我给总理写封信”为题畅谈自己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建议;配合“国企改革”的专题,以“微软应该分拆与否”为题举行辩论会,理解我国《反垄断法》出台的背景及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等。学生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和感悟,往往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加深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方案建议
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正是广大教师的积极探索,依靠不断总结出来的教学改革成果,才扭转了在学生心目中“读书无用”的错误认识,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基本达到了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回答了高等院校德育“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的历史命题。但是,教学改革大多是零星的、分散的个人行为,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改革的成果感性认识多,理性归纳少,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都需要加强,以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改革成果。
加强教师研修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事实说明,办好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有一批专业素质高、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有一批政治立场坚定、道德高尚、业务精通的高素质的教师。与专业课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政策性强、变化快的特点。正处于急剧变革时期的中国社会,改革的历史进程必然要反映到教材中,但教材总是滞后于现实,所以,教师的研究学习十分必要。如果教师不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不能掌握最新的理论成果,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根本无法保证的。2008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的培训在全国展开,但力度还远远不够,高职院校的教师参加研究学习的比例小、和理论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少、走出国门的机会几乎没有。理论课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外交等多门学科,对教师的理论功底、社会人文科学的素养要求较高,只有热爱学习、拥有开阔视野的教师才能胜任。
合理设置班级规模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合班的授课方式,班级人数平均在150人左右,高校扩招以后规模更是有增无减。合班教学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利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双向互动的教学规律。一些院校出于控制办学成本的考虑和苦于扩招以后办学条件的限制,对于必修的公共课程基本采取合班授课,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忽视了学校教书育人的办学宗旨,违背了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价值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班级授课规模以不超过80人为宜,班级规模过大有弊无利,有条件的院校最好单班授课。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2]嘉玛.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发展现状[N].中华读书报,2003-08-06.
[3]王红姝.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3).
作者简介:
胡晓红(1967—),女,陕西宁强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