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战国秦长城调查研究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a123mu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临洮县战国秦长城作为战国秦长城的一部分,采用黄土夯筑法,由墙体、墩台、烽燧、壕堑、山险、河险、障城(军事据点)等实体共同构筑成一道强有力的防御体系。后世在其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修缮沿用,直到汉武帝反击匈奴前,它都一直担负着防御匈奴南下进攻的重任。
  【关键词】临洮县;战国秦长城;防筑体系;后世沿用
  
  战国秦长城是秦昭王时期,秦国为防御匈奴族南侵而在西北地区修筑的防御工程,笔者有幸于2010年6月底至8月初参加了由西北大学段清波教授负责的甘肃省早期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作为临洮县战国秦长城调查队的一名队员,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现对临洮县战国秦长城做以初步论述。
  一、战国秦长城的现状
  临洮县战国秦长城从东向西依次经过该县5个乡镇的15个行政村:窑店镇(黄家川村、长城坡村、杨家山村、武家村、凡山村、马家坪村)——龙门镇(新永村、农盟村)——八里铺镇(窑沟村、沿川子村、高庙村、周阳洼村、宿郑家坪村)——峡口镇(马家岔村)——新添镇(南坪村)。跨老王沟、赵家沟、刺沟、尧坪沟、大峪沟、花麻沟、朱家沟、阴坡沟、皇后沟、镰刀沟十条沟壑。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勘察,统计临洮县战国秦长城总长42.2公里,长城墙体现存16.02公里,消失26.18公里。其中还包括10个墩台,16个烽燧,6段壕堑,4个城障(军事据点)。
  二、战国秦长城的防筑体系
  临洮县境内的战国秦长城采用黄土夯筑法,由墙体、墩台、烽燧、壕堑、山险、河险、障城(军事据点)等实体共同构筑成一道强有力的防御体系。由于年代久远,其遭到严重的损毁。(汉武帝灭匈奴后,该长城被废弃,现已两千多年。)长城的损毁除了长期受到冻融、风雨侵蚀、流水冲刷、沟壑发育、山体滑坡等自然原因的影响外,也和当地居民不断的开垦耕地、修建道路和现代化设施、攀爬踩踏、缺乏保护意识有着很大的关系。
  墙体是长城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临洮县战国秦长城墙体采用黄土分段、分层夯筑,所以墙体的横侧面就显现出一层一层的印记,犹如现代砖房一样,这就是夯层。夯层的厚度从5厘米到15厘米不等。在当时的水平条件下,夯层越薄说明夯筑的越好,当然也就越花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夯筑后的墙体异常结实,草木不生,直至今日,墙体上土坯的硬度也令人赞叹。因此,保存较好的墙体顶部已经被居民利用成为便道。墙体全凭人工一层层、一段段的夯筑,所以墙体每隔一段就有一道竖直的细缝,约1厘米左右,这是墙体风干后所形成的。调查发现,消失的墙体因损毁严重已难觅痕迹,现存墙体,大部也残破不堪,极少一部分保存较好,高3至5米,底宽3至6米,顶宽1至4米。保存差的墙体多成土垄、鱼脊状。其残留下的不足一米高的墙基还是可以依稀辨认。
  墙体多跨山越沟,绵延起伏,时断时续,有时大段消失,但通过发现夯层遗迹和遗留的战国秦瓦片,及墩台、烽燧、壕堑、障城的实体存在,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的辨认出长城的走向。墙体一般沿山脊、山岭修建,严格执行易守难攻的修建原则,制高点必须包括在长城内部以加大敌军进攻难度。而长城每延伸至山顶开阔平缓处(崾岘),仅依靠墙体防御敌人的进攻是不够的,所以还要修建壕堑、城障,增加墩台和烽燧的个数,以增强防御力量。如蔡家岭山顶雷祖庙,沿川子村山神庙,宿郑家坪村长城岭等开阔平缓处均有众多的密集的防御实体。
  墩台,和墙体相连且坐落于墙体之上,高出墙体几米,是士卒站岗巡视和当值之所。烽燧,就是烽火台,多修建于墙体内侧,与墙体不相连,单独存在,烽燧的中间为空,这是点狼烟所必需的。墩台、烽燧亦为黄土夯筑。现存的高度多在1至5米左右,直径3至15米左右。
  墩台比墙体高,它的作用就是瞭望,一旦发现敌情,就点狼烟报警,长城内侧的烽燧接到报警后,就会继续向内传递信息,二者需要密切配合。所以,墩台和烽燧相距不能太远,有墩台,不远处就一定有烽燧。调查发现,两者的位置选择很严格,一般都在相对较高的制高点上,因为长城蜿蜒起伏不断,相邻的两个墩台之间不可能都直接看见,所以至少要保证有一个烽燧来连接这样互相看不见的墩台。在这个烽燧的位置上,可以瞭望到那两个互相之间看不见的墩台,这样才能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墙体若经过视野开阔险要之处,墩台就可以代替烽燧,二者合二为一。此外在一些重要的沟谷口对面的山坡上也建有烽燧,因为沟谷口是敌人容易突破的地段,视野开阔的高处能把沟谷内的情况看得更清楚,在这里除了烽燧外,还建有军事据点,士兵驻军留守于此,这在起点至花麻沟口最为典型。
  现存的墩台在自然损毁坍塌后,多呈馒头、小山丘、卧鲸状,中间部分大,与墙体相连接的部分则很小。烽燧在自然损毁后,多坍塌成圆锥、圆柱、不规则的方体等。但绝大部分墩台和烽燧都已经被人为挖掘破坏的只剩下1米左右高的基座,然后人们用土将其堆成一个高几米、直径2至5米不等的较规范的圆锥体,当地人将其称为插牌,是用动物(较早时用小孩)来祭天求福的活动场所。
  壕堑,修建在墙体外侧地势平缓的山坡上,一道或两道,一般紧邻且与墙体平行。在地势平缓处修建壕堑可以弥补地势上的不足,加强整体的防御功能。从现存状况看,壕堑遭到了很大的损毁。最大的苍鹰嘴壕堑长354米,宽5~8米,深1~7米,壁立如削,壕堑剖面整体呈“凹”形,止点处呈“U”形。可见其原来的规模是很庞大的。而两道平行的壕堑,就如“川”字一样,中间的两部分就是壕沟,第一竖是长城墙体、第二竖为挖掘壕沟后形成的障碍墙,两道壕堑中间的障碍墙高、宽不等,长度和壕沟长度保持一致。挖掘两道壕堑只需一道障碍墙,而障碍墙是不用夯筑的,因此该地区壕堑多为两道。敌人要想从此地势平缓处进攻,就必须先越过一道或两道壕沟和障碍墙,再越过长城墙体,难度可想而知。壕堑的基本形制现多呈“凹”形、或“U”形,壕沟内或为农田,或杂草丛生,早已废弃。
  堑,也是修长城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铲削来改变山体的坡度,使平缓的山体变得更加的陡峭,经过削堑后的山体高达十米左右,极大的增加了敌人进攻的难度,利于防守,在冷兵器时代,敌人很难突破这道防线。因地制宜的同时也节省了时间、人力、物力。若堑后的山体高度不够,还需在削堑好的山体上部再夯筑墙体,这种经过堑削后直接使用或堑削后再加筑墙体的长城就是山险墙。而地势极为险要的地段不需要削堑,可直接作为山险使用。此次调查发现几段山险墙,如马家坪村鸡冠子梁、沿川子村牟家嘴山梁、苏家壑岘山梁,堑削后的墙体外侧高达十米左右,其险要足以抵挡敌军。但这也有可能是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流水冲涮、融冻后,上部的墙体随着沟壑发育、山体滑坡而消失了。地势险要地段修筑墙体确实很困难,但通过削堑山体,构筑山险墙或直接利用山险的方式来构筑长城的防御体系就解决了这个难题,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也达到了很好的防御效果。
  临洮县境内的战国秦长城跨过十条大小不一的沟壑,敌军不易从山高坡陡处发动进攻,但从这些为季节性的河沟谷地进攻就比较容易。“然而墙体又不可能修建于沟底,秦人就只能使用木材,做成一排排高大结实的木栅来防御敌人的进攻,这就是河险”。和其它地区相比,秦人对临洮地区众多河沟谷地的防御明显很重视,除使用木栅外,如花麻沟口还有军事据点、烽燧、墩台,阳坡沟和皇后沟沟底均有排列整齐的陷马坑(口径1至2米,深5至10米左右),朱家沟和镰刀沟沟底均发现长城墙体,尤其是镰刀沟底的墙体仍有一米多高,底宽两米左右,这些都是对河沟谷底进行重点防守的实例。
  调查发现,有一道通过削堑而形成较陡堑面的墙与长城墙体相连,伸向墙体内侧几十米且末端连接着一个烽燧,这样的建筑实体多在山顶或山梁处。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站在这道视野很开阔的墙上,巡逻士兵一旦发现敌情,就可以迅速走向这道墙末端的烽燧,点燃狼烟报警,加强了防御报警的作用,这就是障城。此外,秦人还要修建一定的房屋,来解决那些长期坚守长城的士兵的吃住问题,这些房屋都利用长城的墙体,只需修建三面,就建成一个面积从几十至上百平米不等的军事据点,这些建在平缓的山顶、山梁处的据点,同壕堑、城障、墩台和烽燧一起加强了此处的防御力量,弥补地势的不足。后来的老百姓多把这些据点建成寺庙。
  三、后世对战国秦长城的沿用
  调查中我们发现长城沿线一直都残留着战国时期秦国所独有的内饰麻点纹、外饰绳纹的瓦片,而典型的秦汉风格的内饰布纹、外饰绳纹的瓦片也很多。这就是我们断定长城年代的有力依据。
  《史记匈奴列传》载:“秦昭王时,伐义渠,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在比秦昭王长城位置更向北的地区修建了秦始皇长城,但是两条长城在西端的起点都在临洮,所以此时秦昭王长城肯定会作为第二道抵御匈奴的防线被继续使用。秦末,天下大乱,匈奴再次南侵至秦昭王长城。而汉初至武帝以前,西汉王朝一直未能反攻匈奴,故此,秦昭王长城必定得到了西汉王朝大规模的修缮和沿用。可见在武帝以前,西汉王朝必定修缮沿用了秦昭王长城,以抗拒匈奴南侵,这就是为什么在调查中也发现了很多典型的秦汉风格的外饰绳纹、内饰布纹的瓦片,而在许多段落的墙体中之所以夹杂有瓦片,就是因为西汉王朝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而导致的。
  武帝时,通过多次战争打击,将匈奴赶走后,西汉王朝在秦始皇长城更北的地方修建了汉长城,秦昭王长城才被弃用。所以汉武帝以后风格的遗物,在此次调查中一个也没有发现。可见,秦昭王长城修好后直至汉武帝反击匈奴前都是防御匈奴南下的有力屏障。
  因为后世对秦昭王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沿用,可以猜测其最初修建的长城并没有这么完善的防御体系,这都是后世在其原有基础上不断修缮而成的。我们看到的早已不是秦昭王长城的原貌了。
  
  参考文献:
  [1]彭曦.战国秦长城考察与研究[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
  [2]史党社,田静.追寻秦昭王长城[J].文博,2004(6).
  [3]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十[M].中华书局,1982.
  
  作者简介:钱礼宁(1986—),男,陕西安康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08级古代史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史。
  
其他文献
入冬以后,随着冷空气的不断侵袭,气候变化较大,昼夜温差悬殊。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血液中的化学成分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会发生痉挛性收缩,使抵抗力和适应性随之降低。再有,由于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旺盛,使胃和十二指肠的负担加重,因而容易导致胃病发生。尤其是原来患有胃病的病人在秋季很容易复发。秋凉以后预防胃病发作需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一、饮食要规律、卫生。进餐有时过早、有时过晚,可口的就吃
期刊
有人说,管理的秘诀就在于沟通沟通再沟通,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在如今提倡以人为本的时代,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增进理解取得互信进而达到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既定目标的状态是一种很和谐很有效的管理方式。在学校管理中,人的因素尤为突出,因为要想实现育人目标,教师是关键要素。而教师潜能的激发和行为趋向的主动性往往与管理者的有效管理有关,沟通又是有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有效的沟通有很多种方式,本文就听评课沟通方式
期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的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使农民彻底摆脱贫穷,走上小康之路,除了使农民拥有较为富足的物质生活之外,还要拥有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着力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其目的在于让农民既要有米袋子、菜篮子,还要有书架子和戏台子,说到底就是要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
期刊
【摘要】陕西韩城市梁带村发现的两周时代墓地,目前共清理大墓6座,出土青铜礼器百余件。本文拟结合文献资料,对传世的芮国铜器和梁带村已发表的青铜礼器资料进行综合研究。  【关键词】梁带村;芮国;铜器    梁带村隶属陕西省韩城市昝村镇,位于市区东北7公里黄河西岸的台地上,遗址紧临黄河。在梁带村及其附近地区约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发现两周时期墓葬103、车马坑17座。初步确定,梁带村村北一带为一处西周晚期
期刊
【摘要】传媒生态是传媒发展的环境与动力之一。本文分析了传媒生态构成要素及传媒生态如何才能做到平衡。  【关键词】传媒生态;平衡;和谐;发展    “所谓生态,它通常是指在一个生物群落及其生存发展的系统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联制约所达到的相对的平衡结构。”[1]生态代表着一个具有相当复杂性和流动性的系统。媒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密切的
期刊
【摘要】标志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某些原因,标志设计的误区不断突显出来。本文对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误区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为今后的标志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标志设计;误区    标志源于古代的岩画或图腾,从无到有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标志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发展至今标志已经成为企业、团体、个人的精神写照
期刊
生命从何而来?健康生命从何开始?历代名医对此做出了独特的阐述。而藏医学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与长寿状况基本上在父母双方的因缘和合、遗传的基因、受孕的年龄、受孕的时间、受孕时的生活规律等方面就已成型了。可以说在藏医的视野里,善待生命、呵护生命是从生命的起点开始的。因此只有天时地利人合,才能揭开一个健康生命的旅程。  成书于1300年的藏医巨著《四部医典》中,对胚胎形成的先决条件已有了独到而又非常科学的认
期刊
【摘要】排球规则的修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目的在于均衡攻防矛盾,促进比赛的竞争性观赏性,使排球运动更具魅力。发球擦网落入对方有效区内为发球成功,自由防守队员作用明显,专门培养尚待加强,每球得分制等新规则。比赛节奏加快对运动员提出全方位要求。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排球竞赛规则的修改对排球技战术带来的变化与创新,旨在使技战术能与规则同步并进使球队尽快适应甚至起到先发制人的作用。  【关键词】排球
期刊
【摘要】本文围绕初中音乐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创新情境、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音乐;创新能力;关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德育为中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由于音乐艺术有它固有的特质,而这一固有的特质使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它
期刊
【摘要】建立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举措。在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进程中,要调动高校内外各方面力量,整合资源,建立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并使其作用得到最佳发挥。  【关键词】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并明确指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