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轻烃录井是一种新的色谱分析技术,是气测录井的延续与补充,它具有取样简单、分析参数多、重复性和再现性等特点,通过对辽河油田潜山轻烃录井实践和应用,总结、完善该区块轻烃录井评价油气层判别标准,并在潜山水平井录井中加以验证,成为油气层解释评价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进一步提高了录井综合解释水平。
[关键词]轻烃录井 油气层 标准 应用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332-01
0 引言
在储层研究中,色谱分析技术是储层流体性质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轻烃分析是将气相色谱分离分析与样品的预处理相结合的一种简便、快速的分析技术。最新的油藏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C6~C9左右的轻烃包含的油层信息最丰富,在原油中含量最高,组份最丰富。因此重点分析C1~C9组份的轻烃分析技术在储层评价中逐渐受到重视。
轻烃组分主要包括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四大类等103个单体烃类,这些组分经过色谱分离成各个单体烃,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然后进行数学处理,归纳为如正构烷烃的百分含量、芳香烃与环烷烃的比值等几十项轻烃参数,根据这些参数的变化进行油气藏的评价。
1 轻烃录井评价油气层原理
轻烃录井是通过对钻井液、岩屑、岩心等样品进行分析,得出C1~C9含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等103个单体烃类,这些组分经过色谱分离成各个单体烃,进行定性定量检测,找出不同环境或不同储层性质条件下这些轻烃参数的变化规律,判别储层性质,对油气水层进行评价的方法[1]。
2 轻烃评价参数的选择依据
轻烃的分析参数是可以检出和定性的103个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峰面积、峰高及峰面积的百分数。这些参数无法直接应用,其原因:一是参数多,二是这些参数也只反应每个组分丰度的大小。所以,必须根据需求,从大量的信息中归纳、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应用轻烃参数识别储层的流体性质,主要依据某些组分在不同流体性质下含量会发生变化。求取参数要能够从大量数据中反应出这种变化,所以不能盲目的排列组合,其理论基础一是轻烃组分物理化学特征;二是储层原油烃类特征的主控因素及影响因素。
轻烃组分的沸点、溶解度、化学稳定性这些基本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在不同的储层性质下会发生一定规律的变化,找出不同环境或不同储层性质条件下这些轻烃参数的变化规律是用轻烃参数判别储层性质的理论依据。
C1~C4之间的烃类常温下为气体,是评价气层的主要参数。C9以后的烃类其化学性质过于稳定,受水的影响较小,含量相对较少,在轻烃评价储层性质时不予考虑。C5~C8之间的烃类组分最全,相对含量最高,相互间物理化学性质差异最大,准确定性、定量分析容易,是储层评价首选的参数。通过对一些化合物的物理性质的特点如:BZ和TOL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强,带季碳的甲基烷烃性质不稳定的特点来做分子,而环烷烃是石油烃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一般高于正构烷烃,在C9前共有34个其主要为环戊烷,环己烷和有不同取代基的正反环戊烷和环己烷,而环烷烃的化学性质又稳定,溶解度低,受破坏小的特点我们用他的稳定性在评价储层性质时做为参数的分母,通过BZ/CYC6和TOL/MCYC6的比值以及甲基环烷指数的变化以突出不同储层性质引起其他轻烃参数的变化从而来判断油层,油层含水和水层及水淹层。
3 轻烃录井在潜山油气藏解释中的应用
3.1 轻烃录井在马古潜山油气藏解释中的应用
3.1.1 轻烃录井在马古潜山评价油气层标准
在轻烃参数评价储集层含油性时,一般采用轻烃不同化合物的比值参数,选择碳数范围相近或相同、沸点相近的烃组分、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较大的参数进行对比,找出其不同储层状态下的变化规律[2]。通过对马古潜山12口井钻井液样品进行轻烃参数分析,经过数次完善和修正,建立了兴古潜山轻烃录井评价油气水层判别标准。
3.1.2 马古潜山储层特征
马古太古界潜山储集层主要为混合花岗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及其混合岩为主,夹少量侵入岩脉。太古界潜山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构造裂缝和破碎粒间孔,溶蚀成因的孔、缝及结晶成因的孔隙不发育,岩心分析孔隙度最大13.3%,最小0.6%,主要分布在2%~8%范围内,平均4.6%;岩心统计平均裂缝密度为25.3条/m,构造裂缝以中高角度裂缝为主。断块区太古界潜山油藏的埋深约为2335-3960m,油层从潜山顶部到底部均有发育,钻井揭露在潜山的上部、中部、底部各有一个油层集中发育段,油层分布受裂缝发育程度控制,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油藏类型为块状裂缝型油藏。
3.1.3 XX井应用实例
MGXX井,我们拿其中一段井段4060.0-4076.0m样品进行分析,该段轻烃异常较明显,全烃为4649.09-34894.17;出峰数为63-68;苯为33.23-293.37;甲苯为72.13-268.64;2,2二甲基丁烷, 9.28-88.89; 3,3二甲基戊烷, 8.83-31.55; BZ/CYC6,0.22-0.55;TOL/MCYC6,0.16-0.25;因此轻烃解释为油层。
3.2 轻烃录井在大民屯凹陷潜山油气藏解释中的应用
3.2.1 轻烃录井在大民屯凹陷潜山评价油气层标准
在轻烃参数评价储集层含油性时,一般采用轻烃不同化合物的比值参数,选择碳数范围相近或相同、沸点相近的烃组分、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较大的参数进行对比,找出其不同储层状态下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大民屯凹陷潜山12口井钻井液样品进行轻烃参数分析,经过数次完善和修正,建立了大民屯凹陷潜山轻烃录井评价油气水层判别标准。
3.2.2 大民屯凹陷潜山储层特征
辽河盆地的高凝油藏主要分布在大民屯凹陷,主要产油层为中上元古界大红峪组和高于庄组及太古界,油气来至第三系生油层,储集岩主要为白云岩、花岗岩、石英岩和含泥白云岩,其次为黑云母片斜长麻岩、变粒岩。储层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和微裂缝,构造裂缝以张裂缝为主,据J15井岩心统计,岩心裂缝密度为74.2条/m,裂缝开度绝大部分为0.01~0.05mm,平均值为0.044mm,平均裂缝孔隙度0.38%,裂缝渗透率为1.44~47.0610-3μm2,储集岩孔隙度平均值为3.4%,为低孔低渗储层,其余为非储集岩。
辽河盆地高凝油田的地质特点非常复杂,主要表现在:其一,是储层类型多、油藏类型复杂。储层分为微裂缝孔隙储油(主要是花岗岩和元古界白云岩)和孔隙储油;其二,是以高含蜡量、高凝固点、高析蜡温度为主的高凝油,原油性质【3】非常特殊,特别是原油凝固点最高达67℃,可称为世界之最。
4 结束语
轻烃录井是一门新兴的录井技术,能够获取丰富的而重要的油气层信息,该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经济、有效的录井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相信通过大量的分析实验,该项技术在结合试油资料统计分析及归纳基础上,寻找轻烃变化规律,完善该技术方法,将会逐步形成一套准确的轻烃录井分析方法。当然由于轻烃技术在录井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刚刚开始,许多地球化学指标的意义本身具有不成熟性和多解性,某些地球化学指标的石油地质意义需要在应用中进一步验证、修改和完善,解释精度还有待于提高,但我们相信我们也有能力,在今后的轻烃录井中,不段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员工的工作能力,不断完善轻烃的解释参数,为今后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可信的轻烃录井资料。
参考文献
[1] 赵静凯;罗梅;孙恒君;;大位移井和水平井综合录井技术探讨[J];录井工程;2006年04期
[2] 李国荟;罐装岩屑轻烃录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2年03期
[3] 陈英毅、邱田民,现场录井快速评价方法研究,录井工程,2006.2
[关键词]轻烃录井 油气层 标准 应用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332-01
0 引言
在储层研究中,色谱分析技术是储层流体性质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轻烃分析是将气相色谱分离分析与样品的预处理相结合的一种简便、快速的分析技术。最新的油藏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C6~C9左右的轻烃包含的油层信息最丰富,在原油中含量最高,组份最丰富。因此重点分析C1~C9组份的轻烃分析技术在储层评价中逐渐受到重视。
轻烃组分主要包括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四大类等103个单体烃类,这些组分经过色谱分离成各个单体烃,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然后进行数学处理,归纳为如正构烷烃的百分含量、芳香烃与环烷烃的比值等几十项轻烃参数,根据这些参数的变化进行油气藏的评价。
1 轻烃录井评价油气层原理
轻烃录井是通过对钻井液、岩屑、岩心等样品进行分析,得出C1~C9含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等103个单体烃类,这些组分经过色谱分离成各个单体烃,进行定性定量检测,找出不同环境或不同储层性质条件下这些轻烃参数的变化规律,判别储层性质,对油气水层进行评价的方法[1]。
2 轻烃评价参数的选择依据
轻烃的分析参数是可以检出和定性的103个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峰面积、峰高及峰面积的百分数。这些参数无法直接应用,其原因:一是参数多,二是这些参数也只反应每个组分丰度的大小。所以,必须根据需求,从大量的信息中归纳、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应用轻烃参数识别储层的流体性质,主要依据某些组分在不同流体性质下含量会发生变化。求取参数要能够从大量数据中反应出这种变化,所以不能盲目的排列组合,其理论基础一是轻烃组分物理化学特征;二是储层原油烃类特征的主控因素及影响因素。
轻烃组分的沸点、溶解度、化学稳定性这些基本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在不同的储层性质下会发生一定规律的变化,找出不同环境或不同储层性质条件下这些轻烃参数的变化规律是用轻烃参数判别储层性质的理论依据。
C1~C4之间的烃类常温下为气体,是评价气层的主要参数。C9以后的烃类其化学性质过于稳定,受水的影响较小,含量相对较少,在轻烃评价储层性质时不予考虑。C5~C8之间的烃类组分最全,相对含量最高,相互间物理化学性质差异最大,准确定性、定量分析容易,是储层评价首选的参数。通过对一些化合物的物理性质的特点如:BZ和TOL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强,带季碳的甲基烷烃性质不稳定的特点来做分子,而环烷烃是石油烃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一般高于正构烷烃,在C9前共有34个其主要为环戊烷,环己烷和有不同取代基的正反环戊烷和环己烷,而环烷烃的化学性质又稳定,溶解度低,受破坏小的特点我们用他的稳定性在评价储层性质时做为参数的分母,通过BZ/CYC6和TOL/MCYC6的比值以及甲基环烷指数的变化以突出不同储层性质引起其他轻烃参数的变化从而来判断油层,油层含水和水层及水淹层。
3 轻烃录井在潜山油气藏解释中的应用
3.1 轻烃录井在马古潜山油气藏解释中的应用
3.1.1 轻烃录井在马古潜山评价油气层标准
在轻烃参数评价储集层含油性时,一般采用轻烃不同化合物的比值参数,选择碳数范围相近或相同、沸点相近的烃组分、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较大的参数进行对比,找出其不同储层状态下的变化规律[2]。通过对马古潜山12口井钻井液样品进行轻烃参数分析,经过数次完善和修正,建立了兴古潜山轻烃录井评价油气水层判别标准。
3.1.2 马古潜山储层特征
马古太古界潜山储集层主要为混合花岗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及其混合岩为主,夹少量侵入岩脉。太古界潜山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构造裂缝和破碎粒间孔,溶蚀成因的孔、缝及结晶成因的孔隙不发育,岩心分析孔隙度最大13.3%,最小0.6%,主要分布在2%~8%范围内,平均4.6%;岩心统计平均裂缝密度为25.3条/m,构造裂缝以中高角度裂缝为主。断块区太古界潜山油藏的埋深约为2335-3960m,油层从潜山顶部到底部均有发育,钻井揭露在潜山的上部、中部、底部各有一个油层集中发育段,油层分布受裂缝发育程度控制,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油藏类型为块状裂缝型油藏。
3.1.3 XX井应用实例
MGXX井,我们拿其中一段井段4060.0-4076.0m样品进行分析,该段轻烃异常较明显,全烃为4649.09-34894.17;出峰数为63-68;苯为33.23-293.37;甲苯为72.13-268.64;2,2二甲基丁烷, 9.28-88.89; 3,3二甲基戊烷, 8.83-31.55; BZ/CYC6,0.22-0.55;TOL/MCYC6,0.16-0.25;因此轻烃解释为油层。
3.2 轻烃录井在大民屯凹陷潜山油气藏解释中的应用
3.2.1 轻烃录井在大民屯凹陷潜山评价油气层标准
在轻烃参数评价储集层含油性时,一般采用轻烃不同化合物的比值参数,选择碳数范围相近或相同、沸点相近的烃组分、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较大的参数进行对比,找出其不同储层状态下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大民屯凹陷潜山12口井钻井液样品进行轻烃参数分析,经过数次完善和修正,建立了大民屯凹陷潜山轻烃录井评价油气水层判别标准。
3.2.2 大民屯凹陷潜山储层特征
辽河盆地的高凝油藏主要分布在大民屯凹陷,主要产油层为中上元古界大红峪组和高于庄组及太古界,油气来至第三系生油层,储集岩主要为白云岩、花岗岩、石英岩和含泥白云岩,其次为黑云母片斜长麻岩、变粒岩。储层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和微裂缝,构造裂缝以张裂缝为主,据J15井岩心统计,岩心裂缝密度为74.2条/m,裂缝开度绝大部分为0.01~0.05mm,平均值为0.044mm,平均裂缝孔隙度0.38%,裂缝渗透率为1.44~47.0610-3μm2,储集岩孔隙度平均值为3.4%,为低孔低渗储层,其余为非储集岩。
辽河盆地高凝油田的地质特点非常复杂,主要表现在:其一,是储层类型多、油藏类型复杂。储层分为微裂缝孔隙储油(主要是花岗岩和元古界白云岩)和孔隙储油;其二,是以高含蜡量、高凝固点、高析蜡温度为主的高凝油,原油性质【3】非常特殊,特别是原油凝固点最高达67℃,可称为世界之最。
4 结束语
轻烃录井是一门新兴的录井技术,能够获取丰富的而重要的油气层信息,该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经济、有效的录井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相信通过大量的分析实验,该项技术在结合试油资料统计分析及归纳基础上,寻找轻烃变化规律,完善该技术方法,将会逐步形成一套准确的轻烃录井分析方法。当然由于轻烃技术在录井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刚刚开始,许多地球化学指标的意义本身具有不成熟性和多解性,某些地球化学指标的石油地质意义需要在应用中进一步验证、修改和完善,解释精度还有待于提高,但我们相信我们也有能力,在今后的轻烃录井中,不段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员工的工作能力,不断完善轻烃的解释参数,为今后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可信的轻烃录井资料。
参考文献
[1] 赵静凯;罗梅;孙恒君;;大位移井和水平井综合录井技术探讨[J];录井工程;2006年04期
[2] 李国荟;罐装岩屑轻烃录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2年03期
[3] 陈英毅、邱田民,现场录井快速评价方法研究,录井工程,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