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美化语文教学既是一种教育理想,又是一种教育的审美规范,是教育内容与形式,教育目的与方法的统一。通过形象生动的教育,对学生高尚道德和优良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可以避免道德说教抽象、空洞、枯燥、生硬等弊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新课标下语文审美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素质;策略方法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视野下,研究和实践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审美化,不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提高学科教学绩效的必由与首选之路。
审美化语文教学的内涵包括教学内在因素的审美转化和教学外在形式的审美转化,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途径、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的审美转化。常见的语文审美化教学模式有很多,如:暗示教学模式、和谐教学模式等,本文拟探讨两种最常见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以生动直观的语言描述创设各种情境,再现教材的相关内容和景况,使学生因感受真切而进入情境。接下来,要通过情境的强化,即选择或综合运用生活的展现、实物的演示、音乐的渲染、图画的再现、角色的扮演以及语言的描绘六大途径,使情境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其感受,使其在移情和想象的作用下,变语文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进入“我他同一”、“物情交融”的身临其境的“心理场”中。这时,学生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随着情感体验的加深和弥散,其审美情感、道德情感也随之受到良好的陶冶。
例如有位教师讲《荷塘月色》,一开始他就给学生描绘了一幅“月夜图”,创设了一个“遍地月华清辉”的特定的审美情境,从而把学生导入一片融融的月色之中,一轮皓月跃出,使山山水水宛如镀上一层白银,笼上一层轻纱,显得恬静、柔和、神秘而富有诗情画意。随即教师又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三首古诗启开学生的审美心扉,使其心驰神往,情波荡漾,犹如进入一个荷叶亭亭、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优美境界。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荷塘情境中,带着一种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憧憬和领略荷塘月夜风光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由此可见,创设审美情境,是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这种审美情境所产生的审美陶冶力,与那种所谓水到渠成的“自然教育论”是有区别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致力于陶冶性审美情境的创构,以便拨动学生“美感的琴弦”,体现语文审美化教学的定向性和目的性。
二、情感教学模式
情感教学即是教师借助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
情感教学一般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一是培养学习情感。学习情感培养主要是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二是培养人生价值情感。即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三是培养社会情感。即培养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在内的积极的社会高级情感及其情感品质。
情感教学是语文审美化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情感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感染性。首先是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教师讲课时精力充沛、情绪高涨、态度祥和,学生就会受到熏染,产生愉悦振奋的情绪,思维积极,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其次,教师还应利用课文的情感因素,努力创造情感教学氛围,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例如,曾经有位老师教王愿坚的《七根火柴》的时候,一上课,积蓄在她胸中的情感就像冲出闸门的潮水,纵横奔流。她说:“火柴在生活中可以说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小小的火柴,发出过多少光?放射出多少热?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你们将看到在这一曲悲壮的赞歌中,火柴起着怎样重要的作用。”这激动人心的语言奠定了悲壮的情感氛围的基调。然后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具体情境,随着情节分析一步步推向高潮,课堂教学情感氛围的创造也一浪浪推向顶峰。
语文审美化教学中的情感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作品中景物美、形象美等客观美的表层品赏上,而应引导学生深入发掘课文中的内在美点,揭示作者通过描写景物美或形象美所体现的那种深层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不仅领略到美,而且深悟到这种美所蕴含的高尚情趣,从而把学生的心灵净化和人格建构的使命落到实处。
总之,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方法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的方法。语文审美化教学在诉诸人的理性的同时,将更多地诉诸人的情感世界和生命存在。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坚持民主的、科学的教学思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种教学模式灵活并举。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之在牢固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产生审美感悟与体验,从而达到陶冶心灵、实现人格塑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永平.初探中学审美化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0(01)
[2]陶陶.写作话语主体意识化与审美化建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23)
[3]韩振华.论语文课的审美化[J].中学语文.2012(06)
[4]张金莲.“审美化”音乐教学初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09)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素质;策略方法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视野下,研究和实践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审美化,不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提高学科教学绩效的必由与首选之路。
审美化语文教学的内涵包括教学内在因素的审美转化和教学外在形式的审美转化,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途径、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的审美转化。常见的语文审美化教学模式有很多,如:暗示教学模式、和谐教学模式等,本文拟探讨两种最常见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以生动直观的语言描述创设各种情境,再现教材的相关内容和景况,使学生因感受真切而进入情境。接下来,要通过情境的强化,即选择或综合运用生活的展现、实物的演示、音乐的渲染、图画的再现、角色的扮演以及语言的描绘六大途径,使情境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其感受,使其在移情和想象的作用下,变语文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进入“我他同一”、“物情交融”的身临其境的“心理场”中。这时,学生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随着情感体验的加深和弥散,其审美情感、道德情感也随之受到良好的陶冶。
例如有位教师讲《荷塘月色》,一开始他就给学生描绘了一幅“月夜图”,创设了一个“遍地月华清辉”的特定的审美情境,从而把学生导入一片融融的月色之中,一轮皓月跃出,使山山水水宛如镀上一层白银,笼上一层轻纱,显得恬静、柔和、神秘而富有诗情画意。随即教师又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三首古诗启开学生的审美心扉,使其心驰神往,情波荡漾,犹如进入一个荷叶亭亭、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优美境界。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荷塘情境中,带着一种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憧憬和领略荷塘月夜风光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由此可见,创设审美情境,是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这种审美情境所产生的审美陶冶力,与那种所谓水到渠成的“自然教育论”是有区别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致力于陶冶性审美情境的创构,以便拨动学生“美感的琴弦”,体现语文审美化教学的定向性和目的性。
二、情感教学模式
情感教学即是教师借助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
情感教学一般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一是培养学习情感。学习情感培养主要是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二是培养人生价值情感。即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三是培养社会情感。即培养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在内的积极的社会高级情感及其情感品质。
情感教学是语文审美化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情感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感染性。首先是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教师讲课时精力充沛、情绪高涨、态度祥和,学生就会受到熏染,产生愉悦振奋的情绪,思维积极,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其次,教师还应利用课文的情感因素,努力创造情感教学氛围,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例如,曾经有位老师教王愿坚的《七根火柴》的时候,一上课,积蓄在她胸中的情感就像冲出闸门的潮水,纵横奔流。她说:“火柴在生活中可以说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小小的火柴,发出过多少光?放射出多少热?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你们将看到在这一曲悲壮的赞歌中,火柴起着怎样重要的作用。”这激动人心的语言奠定了悲壮的情感氛围的基调。然后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具体情境,随着情节分析一步步推向高潮,课堂教学情感氛围的创造也一浪浪推向顶峰。
语文审美化教学中的情感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作品中景物美、形象美等客观美的表层品赏上,而应引导学生深入发掘课文中的内在美点,揭示作者通过描写景物美或形象美所体现的那种深层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不仅领略到美,而且深悟到这种美所蕴含的高尚情趣,从而把学生的心灵净化和人格建构的使命落到实处。
总之,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方法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的方法。语文审美化教学在诉诸人的理性的同时,将更多地诉诸人的情感世界和生命存在。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坚持民主的、科学的教学思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种教学模式灵活并举。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之在牢固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产生审美感悟与体验,从而达到陶冶心灵、实现人格塑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永平.初探中学审美化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0(01)
[2]陶陶.写作话语主体意识化与审美化建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23)
[3]韩振华.论语文课的审美化[J].中学语文.2012(06)
[4]张金莲.“审美化”音乐教学初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