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达尔有关民主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论述,为我们认识和分析纷繁复杂的泰国民主理路和泰国民主发展的多种制约条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泰国军队未能实现国家化、泰国民主政治文化淡薄、经济发展缓慢、文化冲突乃至政变现象频仍,而这一系列基础条件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泰国民主进程,因此如何进行民主基础性条件的建设将是泰国能否走出政变和冲突阴影的关键。
【关键词】基础性条件;达尔;泰国民主;政治文化
随着民主化浪潮的发展,民主制度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开以反民主形式存在的政权已不复存在,即使不同国家的统治者对民主仍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他们大都争先恐后地宣称自己是民主政权,借此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民主价值已经超越文化界限,获得广泛认同,民主制度正在显示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但是,在绵延至今、不断发展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少数国家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民主模式,强行推行民主制度所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这些国家民主基础性条件的缺失使得民主制度的发展呈现不稳定性。这点在泰国政治发展中表现明显。泰国自开启宪政民主以来的几十年里,数次通过军人政变结束政治危机和社会乱象,泰国民主化进程发展缓慢。2006年他信政府因军事政变下台更是被认为是“泰国政治发展的倒退,是一种逆民主化的行为”。此后,泰国政局持续动荡,泰国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可以说,民主基础性条件强弱,是民主制度建设和发展是否顺利和畅通的关键所在。
罗伯特·达尔认为,“一个国家的某些基础性或背景性条件会有利于民主的稳定”。在达尔看来,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民主存在五个关系重大的条件,分别是军队警察控制在由选举产生的官员手里、民主的信念和政治文化、不存在强大敌视民主的外部势力、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和弱小的亚文化多元主义。除此之外,达尔认为民主的有利条件还包括法治、长期的和平等其他条件。不过达尔认为这五项条件是民主的基础性条件,“这些条件如果过于脆弱,或者完全缺乏这些条件,那么民主制度不可能存在,或者,即使它存在的话,这种存在也非常不稳定”。民主的不利条件,可以看成是有利条件的相反面,指的是对民主的实现和运行起负面、消极作用的因素和条件。达尔有关民主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论述,为我们认识和分析纷繁复杂的泰国民主现象以及泰国民主发展的多种制约条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
一、民主存在与否的三个关键条件分析
1.军队和警察是否控制在由选举产生的官员手里
达尔明确指出,“如果军队和警察没有完全控制在民主选举产生的官员手里,民主政治制度就不可能获得发展、维持”。对于一个成熟的民主国家来说,军队职业化是维持和发展民主制度的必然要求,军队听从民主选举官员的指挥,是维持国家安定的基础。泰国军队长期以来处于政治中的主导地位,从1932年到1992年的60年时间里,泰国军人执政的时间占四分之五,1992年至2006年9月以前,泰国民主政治持续了12年,这是1932年以来民主政治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2006年民选的他信政府被军方政变推翻,民主政治进程中断,此后黄衫军和红衫军两大政治派别的激烈角逐,引发旷日持久的政治危机,2014年5月22日军方再次发动政变推翻民选的英拉政府。另外,泰国的军人政治还有其自身特点,就是军人与文人之间的分权制。泰国军方一般不会垄断全部的权力,其愿意将权力与文人政客进行适度分享。主要表现形式是:推选文人政客充当政府总理,维持民选政府的形象,军人尽量不直接占据内阁职位而只在幕后操纵掌握实权。因此可以说,泰国在表面上是民选民主政权,但在骨子里却更像是军人独裁政权。由此可见,泰国军队的强大和特殊地位,使得历届文人政府处于相对弱势的局面,正常的政治选举和竞争不能有效进行,政党无法正常工作。他信政府执政时期,曾试图对军队进行改革,但因触动军队旧有势力的利益而被赶下台,泰国军队无视民选结果,根据自身利益随时推翻民选政府,无视宪法,说明泰国政治缺乏军队掌握在民选政府手里这一民主的基础性条件,不但加剧了民主的脆弱性,阻挡民主化进程,还使得国家政治局势动荡,缺乏基本稳定,经济持续衰退。
2.国家是否拥有民主的政治文化和观念
达尔认为,民主化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地实现,但是在有些老牌民主国家民主制度能够经受住危機的考验,能够“驾驭大海的风浪”,是因为公民和领导人对民主的观念、价值和实践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国家拥有一种民主的政治文化。在民主政治文化的影响下,公民能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感、政治责任感以及平等观念,能够把民主视为指导人们政治实践的规范,这是稳定的民主政治的建构的动力源。对泰国来说,七八十年的民主尝试还远远不能摆脱以王权、宗教为中心形成的社会秩序。对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安排,泰国民众民主观念淡薄,公民无法平等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能为民主政治的建设提供可靠有力的支持。
首先,威权崇拜心理在泰国民众间根深蒂固。泰国历史上的封建土地领主制经济——萨迪纳制,是一种把土地的封授与社会等级的划分联系起来的制度。从国王到各级领主对农奴进行剥削,还存在有大量奴隶,等级森严,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上半叶,这种政治制度的存在使得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19世纪末期的朱拉隆功改革作为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虽然废除了萨迪纳制,但改革后的君主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1932年后,泰国政治虽然引进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但是未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政治文化在人们观念中的统治地位。等级观念在不同阶层中都深入骨髓,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及贫富差距更是强化了这种惯性。如此就催生出了威权主义,民众形成了敬畏权威、服从上级的心理,对参与政治活动产生了敬而远之的心态。其次,普遍存在对国王的家长制崇拜观念。1782年成立至今的曼谷王朝延续了历史上的神权观念,将国王等同于宗教神明,被视为湿婆神和佛陀的化身,树立了国王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现任国王普密蓬·阿杜德不可否认更是一位好君主,他自1946年登基之日起就勤政爱民,为泰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努力,因此在泰国民众心目中有着无可比拟的道德威望,是人民的精神支柱但是在父权制规范下,国王把人民看成是子女,他自己是人民的保护者和主宰者,人民视国王为父亲,这样就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保护者与被保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恭顺和服从的价值观深入人们的观念。最后,佛教忍受顺从等思想观念普遍存在。佛教是泰国的国教,95%的泰国民众信仰上座部佛教,泰国有“黄袍佛国”之称,全国共有28200多座佛寺。“国家、王室、宗教”是泰国的立国三原则。上座部佛教中德行因果报应、前世来世轮回等佛教教义,已深入人心,甚至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几乎所有教义的使命都在于要把试图用暴力改变现有制度是徒劳的思想深印在人们的意识里,劝导人们相信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想相应的因果报应。佛教强调忍受顺从、宽容感化的价值观念,与民主思想倡导的人生而平等、积极进取等处世观相冲突,在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难民主政治思想难以建立。 3.是否存在强大的敌视民主的外部势力
达尔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受到另一个国家的支配,这个国家同时敌视它的民主政府,则民主制度不太可能发展。纵观泰国政治发展,以及今天全球民主化浪潮的趋势,这一条件泰国已基本具备。人类历史上,各种国际力量,从未向今天这样支持着民主的观念和制度,这使得20世纪最后几十年,全球的政治气候发生了划时代的转折,从而极大改善了民主发展的前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利用其成熟的民主制带给他们的优越性,历来强调民主、自由、人权的普适性,力图把他们的民主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与此同时,在东南亚地区的民主化进程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新一轮民主化浪潮席卷东南亚,在美国对民主活动的支持之下,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等民主化改革不断深化,这些国家民主化对泰国的示范、刺激和推动,为泰国民主化进程创造了较好的环境。由于不存在强大的敌视民主的外部势力,因此国际环境有利于泰国今后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有利于民主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分析
1.现代的市场经济和社会
达尔认为民主和市场资本主义是一种“对抗共生”的关系。一方面,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增长,能够消除贫穷,减少社会和政治冲突。同时市场资本主义有利于民主还是因为它的社会和政治后果,即它造就了一个庞大的追求教育,有自治权、个人自由,有私有财产权,崇尚法治和参与政府事务的中产阶级。但另一方面,达尔也看到,市场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平等,它引发了政治资源分配中的不平等,导致公民间严重的政治不平等,从而限制了多元民主的发展潜力。由于泰国经济社会结构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因此,并不具备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这一有利条件,主要表现为未能形成一个庞大的支持民主的中产阶级。泰国中产阶级人数较少,难以构成社会的主体,并且主要集中在曼谷及附近地区。本来这个阶层是天然的民主派,他们对于传统权贵阶层长期垄断和控制权力不满,他们教育水平较高,最具有政治觉悟,对民主价值观有较高程度的认知和追求,因此他们是泰国民主化进程中最活跃、最积极的一部分。当人数占多数的下层民众开始觉悟,要求分享民主平等权利时,中产阶级为维护自身既得利益,不能接受下层民众对民主的要求,反而站到下层民众的对立面,同传统的权贵阶层结成盟友,维护权威政治,不利于民主建设。而且,泰国社会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悬殊,造成了繁荣的现代城市与停滞的传统农村之间的鸿沟,经济利益分配失衡。当公民之间政治资源分配不平衡时,民主的道德基础和公民的政治平等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社会阶层对立,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利于民主制度的建立和稳定。
2.弱小的亚文化多元主义
达尔认为,具有相当文化同质性的国家,极有可能发展和延续民主的政治制度;相反,一个国家如果存在亚文化的严重分化与冲突,这种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而泰国社会分裂为两大政治集团,一方面是倾向保守的传统权贵阶层,代表传统精英主义文化的黄衫军,另一方面是人口众多,要求一人一票以及广泛政治参与的贫民阶层,代表草根阶层的红衫军。黄衫军和红衫军政治诉求的不同,不仅源于传统精英文化与平等自由的西方政治观念之间的冲突,更深层次原因在于两大阶层之间难以调和的经济利益矛盾。
黄衫军的核心力量主要是倾向保守的传统权贵阶层,包括皇室、军队和上层官僚,以及中产阶级和与皇室和军队经济上有密切往来的大财团。由于皇室和军队在泰国社会有着强大的社会根基和力量源泉,他们控制着泰国政治权力长达60多年,在政治文化上,黄衫军有着国王和皇室的传统影响力和感召力,传统精英主义文化色彩浓厚。而红衫军的核心力量是以他信为领导的新兴财团,以及散布在农村地区的大大小小地方寡头。他们既拥有经济实力又影响着和控制着地方政权,他信提出的扶植贫困人口的惠民政策在农民中拥有广泛的号召力。自2000年他信政府上台后,两大政治阵营开始逐步形成,支持他信的红衫军认为泰国富人和穷人、传统精英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巨大不平等没有被承认和解决,他们对于黄衫军的反抗就不会停止。红黄两方自他信下台后的不断上演街头政治运动,而不是通过法律程序寻求解决政治冲突。当两种文化的冲突波及政治领域,表现为街头低层次政治运动此起彼伏时,政治要求被看作是关系到原则、宗教信仰,关系到保持团体生存的大事时,两种政治文化难以被同化,民主政治的发展就难以延续,甚至产生动荡。而和平民主的过程,都要求用谈判、调解和妥协的方式解决政治的冲突。泰国两大政治集团的对立使得相互之间的妥协和调解短期内难以实现,政治局势的动荡增加了民主制度的不稳定性。
三、法治和长期的和平有利于发展民主
除了以上五点基础性条件以外,达尔还认为法治和长期的和平对于民主也是有利的条件。成熟的民主制度是宪政的民主,即崇尚宪法权威,在宪法框架下,依法依程序来施政与参政,执政者与普通民众均要受其约束无约束的统治者可以破坏宪政,无约束的民众同样可以破坏宪政,泰国近年来的持续动荡就说明了这一点军队可以无视法律随时发动政变,政客们可以无视法律抵制选举结果,愈演愈烈的街头政治更是体现了泰国法治建设的不完善。同时泰国政局持续动荡,这成为泰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不利条件。
1.法治弊端影響民主发展
首先,没有严格的法治,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民主的本质是由大多数人民选出来的代表来治理国家。然而,这些领袖不能按照其个人意志来治理国家,而必须依照法律治国,即推行法制而非人治。可见,民主和法治是不可分的,二者缺一不可。自1932年革命以来,泰国颁布了18部宪法(包括临时宪法)。在现行的第18部宪法之前,有7部宪法均以各种形式被废除。君主立宪制建立后的80多年中,平均每四年多推出一部宪法,寿命最短的宪法只有数月。1972—1978年的六年间,泰国共颁布了五部宪法,仅1991年就先后颁布了两部新宪法。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个国家如此频繁的立宪和废宪。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然而,泰国宪法缺乏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常常随意的遭到废除或终止,泰国的军人发动政变第一件事就是废除宪法。其次,泰国司法缺乏公正性。保证司法公正的原则之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近几年来泰国政治动荡也同司法机构执法不公有直接原因,存在司法政治化倾向。2000年,宪法法院判定副总理沙南·卡宗巴沙有罪,原因是没有申报全部财产而违法,这导致他被解职,并被判五年内不得参政。这一案例应该成为未来类似案例的先例。但是,宪法法院次年对新当选总理他信隐瞒财产案的判决却截然不同。他信在2001年大选中取得压倒性胜利,人们发现他信的财产申报有问题,他把巨额股份转移到其佣人和司机名下。因此,他面临隐瞒财产额指控,他应该受到类似沙南的惩处。但是,当时支持他信的呼声很高,民众希望他带领国家走出1997年金融危机的阴影,所以宪法法院在做出判决的时候面临很大压力。另一方面,他信利用人脉疏通关系,对宪法法院的法官施加影响。最后,法院以微弱的多数判决他信无罪。这两次判决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司法政治化这季节导致司法机构的执法不公,司法不公导致整个司法体系公信力下降,从而使人们对整个法治丧失信心。而且,司法不公不仅仅表现在政治斗争方面,更多的是反映在社会生活方面。由于泰国社会普遍盛行等级观念,因此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法律面前不平等现象。在过去几年中,反对双重标准执法的运动已经引起了泰国社会和政坛的高度关注。最后,无论什么样的民主都是有规则的,然而在泰国的民主政治中,政党和政客往往不能严格遵守规则,这突出表现在选举过程中。泰国有《选举法》,也有主持和监督选举的选举委员会,但违反《选举法》和选举规则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政治家们做不到诚实守法,不尊重民意和自由独立的选举结果,而是大搞金钱选举,以至于不择手段,不惜使用暴力来获得选票。民主是人们自由表达意志和选择领导的制度,在此过程中,不能有任何强制力干扰或影响人们的自由选择,更不能有暴力和暴力威胁破坏和毁灭这种自由。在这个意义上,民主是一种极其脆弱的制度,因为它不依赖于某种强制力,而是建立在自觉遵守规则基础之上的。因此,当人们特别是政治家们不能自觉遵守民主的规则时,不懂得尊重和保护人们的这种自由权利时,民主政治就会变成一场乱象丛生的闹剧和悲剧。此外,泰国普遍缺乏民主法治教育,许多民众对民主,以及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不甚了解,知晓民主的人群主要限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精英阶层,而真正了解民主真谛的人则少之又少。 2.政治动乱和社会动荡影响民主进程
自1932年民党领导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设立了国会,颁布了宪法,泰国开启了民主政治时代。然而,由于王室复辟、军队干政等因素,泰国民主化之路迄今已经走过80多年,但是一直不畅,文官政府短命,政变频发,宪法频频更换,政局持续动荡。新世纪以来,泰国政局的动荡并没有减弱,“军人干政、政客弄权、群氓政治、金钱政治等政治乱相仍频频上演、层出不穷。”2006年9月19日,陆军总司令颂提发动军事政变,宣布解散他信领导的看守内阁。在这之后的短短三年之内,泰国产生了四位总理。与此同时,民盟支持者和反独联支持者轮番走上街头,多次造成严重的流血冲突。2009年4月,反独联示威者在帕塔亚与警方多次发生冲突迫使泰国政府宣布取消东盟系列峰会,更是让与会者震惊,让世界舆论哗然。2013年英拉总理迫于街头压力解散众议院。近几年,泰国政局更加动荡不已,街头政治运动频仍,暴力冲突不断,政府频繁更迭。
四、结论
达尔认为,“以同样的标准来看,如果一个国家缺乏上述这些条件,或者将命题假设中的所有肯定换成否定的条件强有力地存在,一个国家几乎肯定是由一个非民主体制统治的。那些具有混合条件的国家中,如果多元政体从根本上是存在的,它有可能是不稳定的;在某些国家,体制在多头政体和民主体制之间摇摆不定”。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除泰国不存在强大的敌视民主的外部势力以外,其余有利于民主的基础性条件,泰国均不具备,因此今后泰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极有可能呈现不稳定状态,或在威权和民主政体之间徘徊。
泰国若要保持正常的政治与民主发展,走出随时可能的政变阴影,就必须促进军队的职业化与非政治化,处理好军队与文人政府的关系;而且需要提高公民的平等观念,加强对民众民主法治意识的培养;同时需要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培养强大的中产阶级;另外,坦诚的政治对话有利于调解黄衫军和红衫军之间的政治矛盾。忽略民主基础性条件的建设,单纯注重民主的形式,不仅不利于泰国的民主化进程,反而还会发生倒退。在未来的民主化道路上,泰国遇到了严峻的挑战,未来民主基础性条件的建设能否得到改善,能否培养出成熟的民主政治文化、能否发展经济为民主发展提供所需物质条件和能否将王室和军队两大权力行为体的地位和功能重新定位,这关系到泰国未来民主化的成败,也将是泰国走出政变阴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海立.民主的倒退与民主的尴尬:泰国政变的合法性分析[J].南洋问题研究,2007,01:42-49
[2]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姚仁权.民主条件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
[4]张锡镇.泰国民主政治的悲哀与出路[J].和平与发展,2014,05:103-115+12
[5]陈利.泰国民主制度脆弱性之根源探析[J].国际论坛,2011,03:75-78+81
[6]岳蓉:《法律规范与社会信任:泰国行政变革的个案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
[7]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M].曹海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注释:
[1]赵海立,《民主的倒退与民主的尴尬:泰国政变的合法性分析》,《南洋问题研究》2007年第一期,第42页。
[2]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出版,第115页
[3]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出版,第115页
[4]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出版,第115页
[5]姚仁权:《民主条件论》,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博士论文,第32页
[6]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出版,第157页
[7]陈利,《泰国民主制度脆弱性之根源探析》,《国际论坛》2011年第5期,第76页
[8]岳蓉、徐扬,《法律规范与社会信任:泰国行政变革的个案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第139页
[9]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出版,第140页
[10]张锡缜,《泰国民主政治的悲哀与出路》,《和平与发展》2014年第5期,第107页
[11]羅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吉林人民出版社,曹海军等译,第366页
【关键词】基础性条件;达尔;泰国民主;政治文化
随着民主化浪潮的发展,民主制度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开以反民主形式存在的政权已不复存在,即使不同国家的统治者对民主仍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他们大都争先恐后地宣称自己是民主政权,借此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民主价值已经超越文化界限,获得广泛认同,民主制度正在显示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但是,在绵延至今、不断发展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少数国家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民主模式,强行推行民主制度所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这些国家民主基础性条件的缺失使得民主制度的发展呈现不稳定性。这点在泰国政治发展中表现明显。泰国自开启宪政民主以来的几十年里,数次通过军人政变结束政治危机和社会乱象,泰国民主化进程发展缓慢。2006年他信政府因军事政变下台更是被认为是“泰国政治发展的倒退,是一种逆民主化的行为”。此后,泰国政局持续动荡,泰国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可以说,民主基础性条件强弱,是民主制度建设和发展是否顺利和畅通的关键所在。
罗伯特·达尔认为,“一个国家的某些基础性或背景性条件会有利于民主的稳定”。在达尔看来,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民主存在五个关系重大的条件,分别是军队警察控制在由选举产生的官员手里、民主的信念和政治文化、不存在强大敌视民主的外部势力、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和弱小的亚文化多元主义。除此之外,达尔认为民主的有利条件还包括法治、长期的和平等其他条件。不过达尔认为这五项条件是民主的基础性条件,“这些条件如果过于脆弱,或者完全缺乏这些条件,那么民主制度不可能存在,或者,即使它存在的话,这种存在也非常不稳定”。民主的不利条件,可以看成是有利条件的相反面,指的是对民主的实现和运行起负面、消极作用的因素和条件。达尔有关民主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论述,为我们认识和分析纷繁复杂的泰国民主现象以及泰国民主发展的多种制约条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
一、民主存在与否的三个关键条件分析
1.军队和警察是否控制在由选举产生的官员手里
达尔明确指出,“如果军队和警察没有完全控制在民主选举产生的官员手里,民主政治制度就不可能获得发展、维持”。对于一个成熟的民主国家来说,军队职业化是维持和发展民主制度的必然要求,军队听从民主选举官员的指挥,是维持国家安定的基础。泰国军队长期以来处于政治中的主导地位,从1932年到1992年的60年时间里,泰国军人执政的时间占四分之五,1992年至2006年9月以前,泰国民主政治持续了12年,这是1932年以来民主政治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2006年民选的他信政府被军方政变推翻,民主政治进程中断,此后黄衫军和红衫军两大政治派别的激烈角逐,引发旷日持久的政治危机,2014年5月22日军方再次发动政变推翻民选的英拉政府。另外,泰国的军人政治还有其自身特点,就是军人与文人之间的分权制。泰国军方一般不会垄断全部的权力,其愿意将权力与文人政客进行适度分享。主要表现形式是:推选文人政客充当政府总理,维持民选政府的形象,军人尽量不直接占据内阁职位而只在幕后操纵掌握实权。因此可以说,泰国在表面上是民选民主政权,但在骨子里却更像是军人独裁政权。由此可见,泰国军队的强大和特殊地位,使得历届文人政府处于相对弱势的局面,正常的政治选举和竞争不能有效进行,政党无法正常工作。他信政府执政时期,曾试图对军队进行改革,但因触动军队旧有势力的利益而被赶下台,泰国军队无视民选结果,根据自身利益随时推翻民选政府,无视宪法,说明泰国政治缺乏军队掌握在民选政府手里这一民主的基础性条件,不但加剧了民主的脆弱性,阻挡民主化进程,还使得国家政治局势动荡,缺乏基本稳定,经济持续衰退。
2.国家是否拥有民主的政治文化和观念
达尔认为,民主化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地实现,但是在有些老牌民主国家民主制度能够经受住危機的考验,能够“驾驭大海的风浪”,是因为公民和领导人对民主的观念、价值和实践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国家拥有一种民主的政治文化。在民主政治文化的影响下,公民能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感、政治责任感以及平等观念,能够把民主视为指导人们政治实践的规范,这是稳定的民主政治的建构的动力源。对泰国来说,七八十年的民主尝试还远远不能摆脱以王权、宗教为中心形成的社会秩序。对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安排,泰国民众民主观念淡薄,公民无法平等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能为民主政治的建设提供可靠有力的支持。
首先,威权崇拜心理在泰国民众间根深蒂固。泰国历史上的封建土地领主制经济——萨迪纳制,是一种把土地的封授与社会等级的划分联系起来的制度。从国王到各级领主对农奴进行剥削,还存在有大量奴隶,等级森严,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上半叶,这种政治制度的存在使得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19世纪末期的朱拉隆功改革作为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虽然废除了萨迪纳制,但改革后的君主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1932年后,泰国政治虽然引进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但是未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政治文化在人们观念中的统治地位。等级观念在不同阶层中都深入骨髓,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及贫富差距更是强化了这种惯性。如此就催生出了威权主义,民众形成了敬畏权威、服从上级的心理,对参与政治活动产生了敬而远之的心态。其次,普遍存在对国王的家长制崇拜观念。1782年成立至今的曼谷王朝延续了历史上的神权观念,将国王等同于宗教神明,被视为湿婆神和佛陀的化身,树立了国王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现任国王普密蓬·阿杜德不可否认更是一位好君主,他自1946年登基之日起就勤政爱民,为泰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努力,因此在泰国民众心目中有着无可比拟的道德威望,是人民的精神支柱但是在父权制规范下,国王把人民看成是子女,他自己是人民的保护者和主宰者,人民视国王为父亲,这样就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保护者与被保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恭顺和服从的价值观深入人们的观念。最后,佛教忍受顺从等思想观念普遍存在。佛教是泰国的国教,95%的泰国民众信仰上座部佛教,泰国有“黄袍佛国”之称,全国共有28200多座佛寺。“国家、王室、宗教”是泰国的立国三原则。上座部佛教中德行因果报应、前世来世轮回等佛教教义,已深入人心,甚至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几乎所有教义的使命都在于要把试图用暴力改变现有制度是徒劳的思想深印在人们的意识里,劝导人们相信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想相应的因果报应。佛教强调忍受顺从、宽容感化的价值观念,与民主思想倡导的人生而平等、积极进取等处世观相冲突,在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难民主政治思想难以建立。 3.是否存在强大的敌视民主的外部势力
达尔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受到另一个国家的支配,这个国家同时敌视它的民主政府,则民主制度不太可能发展。纵观泰国政治发展,以及今天全球民主化浪潮的趋势,这一条件泰国已基本具备。人类历史上,各种国际力量,从未向今天这样支持着民主的观念和制度,这使得20世纪最后几十年,全球的政治气候发生了划时代的转折,从而极大改善了民主发展的前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利用其成熟的民主制带给他们的优越性,历来强调民主、自由、人权的普适性,力图把他们的民主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与此同时,在东南亚地区的民主化进程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新一轮民主化浪潮席卷东南亚,在美国对民主活动的支持之下,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等民主化改革不断深化,这些国家民主化对泰国的示范、刺激和推动,为泰国民主化进程创造了较好的环境。由于不存在强大的敌视民主的外部势力,因此国际环境有利于泰国今后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有利于民主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分析
1.现代的市场经济和社会
达尔认为民主和市场资本主义是一种“对抗共生”的关系。一方面,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增长,能够消除贫穷,减少社会和政治冲突。同时市场资本主义有利于民主还是因为它的社会和政治后果,即它造就了一个庞大的追求教育,有自治权、个人自由,有私有财产权,崇尚法治和参与政府事务的中产阶级。但另一方面,达尔也看到,市场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平等,它引发了政治资源分配中的不平等,导致公民间严重的政治不平等,从而限制了多元民主的发展潜力。由于泰国经济社会结构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因此,并不具备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这一有利条件,主要表现为未能形成一个庞大的支持民主的中产阶级。泰国中产阶级人数较少,难以构成社会的主体,并且主要集中在曼谷及附近地区。本来这个阶层是天然的民主派,他们对于传统权贵阶层长期垄断和控制权力不满,他们教育水平较高,最具有政治觉悟,对民主价值观有较高程度的认知和追求,因此他们是泰国民主化进程中最活跃、最积极的一部分。当人数占多数的下层民众开始觉悟,要求分享民主平等权利时,中产阶级为维护自身既得利益,不能接受下层民众对民主的要求,反而站到下层民众的对立面,同传统的权贵阶层结成盟友,维护权威政治,不利于民主建设。而且,泰国社会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悬殊,造成了繁荣的现代城市与停滞的传统农村之间的鸿沟,经济利益分配失衡。当公民之间政治资源分配不平衡时,民主的道德基础和公民的政治平等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社会阶层对立,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利于民主制度的建立和稳定。
2.弱小的亚文化多元主义
达尔认为,具有相当文化同质性的国家,极有可能发展和延续民主的政治制度;相反,一个国家如果存在亚文化的严重分化与冲突,这种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而泰国社会分裂为两大政治集团,一方面是倾向保守的传统权贵阶层,代表传统精英主义文化的黄衫军,另一方面是人口众多,要求一人一票以及广泛政治参与的贫民阶层,代表草根阶层的红衫军。黄衫军和红衫军政治诉求的不同,不仅源于传统精英文化与平等自由的西方政治观念之间的冲突,更深层次原因在于两大阶层之间难以调和的经济利益矛盾。
黄衫军的核心力量主要是倾向保守的传统权贵阶层,包括皇室、军队和上层官僚,以及中产阶级和与皇室和军队经济上有密切往来的大财团。由于皇室和军队在泰国社会有着强大的社会根基和力量源泉,他们控制着泰国政治权力长达60多年,在政治文化上,黄衫军有着国王和皇室的传统影响力和感召力,传统精英主义文化色彩浓厚。而红衫军的核心力量是以他信为领导的新兴财团,以及散布在农村地区的大大小小地方寡头。他们既拥有经济实力又影响着和控制着地方政权,他信提出的扶植贫困人口的惠民政策在农民中拥有广泛的号召力。自2000年他信政府上台后,两大政治阵营开始逐步形成,支持他信的红衫军认为泰国富人和穷人、传统精英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巨大不平等没有被承认和解决,他们对于黄衫军的反抗就不会停止。红黄两方自他信下台后的不断上演街头政治运动,而不是通过法律程序寻求解决政治冲突。当两种文化的冲突波及政治领域,表现为街头低层次政治运动此起彼伏时,政治要求被看作是关系到原则、宗教信仰,关系到保持团体生存的大事时,两种政治文化难以被同化,民主政治的发展就难以延续,甚至产生动荡。而和平民主的过程,都要求用谈判、调解和妥协的方式解决政治的冲突。泰国两大政治集团的对立使得相互之间的妥协和调解短期内难以实现,政治局势的动荡增加了民主制度的不稳定性。
三、法治和长期的和平有利于发展民主
除了以上五点基础性条件以外,达尔还认为法治和长期的和平对于民主也是有利的条件。成熟的民主制度是宪政的民主,即崇尚宪法权威,在宪法框架下,依法依程序来施政与参政,执政者与普通民众均要受其约束无约束的统治者可以破坏宪政,无约束的民众同样可以破坏宪政,泰国近年来的持续动荡就说明了这一点军队可以无视法律随时发动政变,政客们可以无视法律抵制选举结果,愈演愈烈的街头政治更是体现了泰国法治建设的不完善。同时泰国政局持续动荡,这成为泰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不利条件。
1.法治弊端影響民主发展
首先,没有严格的法治,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民主的本质是由大多数人民选出来的代表来治理国家。然而,这些领袖不能按照其个人意志来治理国家,而必须依照法律治国,即推行法制而非人治。可见,民主和法治是不可分的,二者缺一不可。自1932年革命以来,泰国颁布了18部宪法(包括临时宪法)。在现行的第18部宪法之前,有7部宪法均以各种形式被废除。君主立宪制建立后的80多年中,平均每四年多推出一部宪法,寿命最短的宪法只有数月。1972—1978年的六年间,泰国共颁布了五部宪法,仅1991年就先后颁布了两部新宪法。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个国家如此频繁的立宪和废宪。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然而,泰国宪法缺乏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常常随意的遭到废除或终止,泰国的军人发动政变第一件事就是废除宪法。其次,泰国司法缺乏公正性。保证司法公正的原则之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近几年来泰国政治动荡也同司法机构执法不公有直接原因,存在司法政治化倾向。2000年,宪法法院判定副总理沙南·卡宗巴沙有罪,原因是没有申报全部财产而违法,这导致他被解职,并被判五年内不得参政。这一案例应该成为未来类似案例的先例。但是,宪法法院次年对新当选总理他信隐瞒财产案的判决却截然不同。他信在2001年大选中取得压倒性胜利,人们发现他信的财产申报有问题,他把巨额股份转移到其佣人和司机名下。因此,他面临隐瞒财产额指控,他应该受到类似沙南的惩处。但是,当时支持他信的呼声很高,民众希望他带领国家走出1997年金融危机的阴影,所以宪法法院在做出判决的时候面临很大压力。另一方面,他信利用人脉疏通关系,对宪法法院的法官施加影响。最后,法院以微弱的多数判决他信无罪。这两次判决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司法政治化这季节导致司法机构的执法不公,司法不公导致整个司法体系公信力下降,从而使人们对整个法治丧失信心。而且,司法不公不仅仅表现在政治斗争方面,更多的是反映在社会生活方面。由于泰国社会普遍盛行等级观念,因此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法律面前不平等现象。在过去几年中,反对双重标准执法的运动已经引起了泰国社会和政坛的高度关注。最后,无论什么样的民主都是有规则的,然而在泰国的民主政治中,政党和政客往往不能严格遵守规则,这突出表现在选举过程中。泰国有《选举法》,也有主持和监督选举的选举委员会,但违反《选举法》和选举规则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政治家们做不到诚实守法,不尊重民意和自由独立的选举结果,而是大搞金钱选举,以至于不择手段,不惜使用暴力来获得选票。民主是人们自由表达意志和选择领导的制度,在此过程中,不能有任何强制力干扰或影响人们的自由选择,更不能有暴力和暴力威胁破坏和毁灭这种自由。在这个意义上,民主是一种极其脆弱的制度,因为它不依赖于某种强制力,而是建立在自觉遵守规则基础之上的。因此,当人们特别是政治家们不能自觉遵守民主的规则时,不懂得尊重和保护人们的这种自由权利时,民主政治就会变成一场乱象丛生的闹剧和悲剧。此外,泰国普遍缺乏民主法治教育,许多民众对民主,以及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不甚了解,知晓民主的人群主要限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精英阶层,而真正了解民主真谛的人则少之又少。 2.政治动乱和社会动荡影响民主进程
自1932年民党领导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设立了国会,颁布了宪法,泰国开启了民主政治时代。然而,由于王室复辟、军队干政等因素,泰国民主化之路迄今已经走过80多年,但是一直不畅,文官政府短命,政变频发,宪法频频更换,政局持续动荡。新世纪以来,泰国政局的动荡并没有减弱,“军人干政、政客弄权、群氓政治、金钱政治等政治乱相仍频频上演、层出不穷。”2006年9月19日,陆军总司令颂提发动军事政变,宣布解散他信领导的看守内阁。在这之后的短短三年之内,泰国产生了四位总理。与此同时,民盟支持者和反独联支持者轮番走上街头,多次造成严重的流血冲突。2009年4月,反独联示威者在帕塔亚与警方多次发生冲突迫使泰国政府宣布取消东盟系列峰会,更是让与会者震惊,让世界舆论哗然。2013年英拉总理迫于街头压力解散众议院。近几年,泰国政局更加动荡不已,街头政治运动频仍,暴力冲突不断,政府频繁更迭。
四、结论
达尔认为,“以同样的标准来看,如果一个国家缺乏上述这些条件,或者将命题假设中的所有肯定换成否定的条件强有力地存在,一个国家几乎肯定是由一个非民主体制统治的。那些具有混合条件的国家中,如果多元政体从根本上是存在的,它有可能是不稳定的;在某些国家,体制在多头政体和民主体制之间摇摆不定”。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除泰国不存在强大的敌视民主的外部势力以外,其余有利于民主的基础性条件,泰国均不具备,因此今后泰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极有可能呈现不稳定状态,或在威权和民主政体之间徘徊。
泰国若要保持正常的政治与民主发展,走出随时可能的政变阴影,就必须促进军队的职业化与非政治化,处理好军队与文人政府的关系;而且需要提高公民的平等观念,加强对民众民主法治意识的培养;同时需要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培养强大的中产阶级;另外,坦诚的政治对话有利于调解黄衫军和红衫军之间的政治矛盾。忽略民主基础性条件的建设,单纯注重民主的形式,不仅不利于泰国的民主化进程,反而还会发生倒退。在未来的民主化道路上,泰国遇到了严峻的挑战,未来民主基础性条件的建设能否得到改善,能否培养出成熟的民主政治文化、能否发展经济为民主发展提供所需物质条件和能否将王室和军队两大权力行为体的地位和功能重新定位,这关系到泰国未来民主化的成败,也将是泰国走出政变阴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海立.民主的倒退与民主的尴尬:泰国政变的合法性分析[J].南洋问题研究,2007,01:42-49
[2]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姚仁权.民主条件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
[4]张锡镇.泰国民主政治的悲哀与出路[J].和平与发展,2014,05:103-115+12
[5]陈利.泰国民主制度脆弱性之根源探析[J].国际论坛,2011,03:75-78+81
[6]岳蓉:《法律规范与社会信任:泰国行政变革的个案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
[7]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M].曹海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注释:
[1]赵海立,《民主的倒退与民主的尴尬:泰国政变的合法性分析》,《南洋问题研究》2007年第一期,第42页。
[2]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出版,第115页
[3]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出版,第115页
[4]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出版,第115页
[5]姚仁权:《民主条件论》,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博士论文,第32页
[6]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出版,第157页
[7]陈利,《泰国民主制度脆弱性之根源探析》,《国际论坛》2011年第5期,第76页
[8]岳蓉、徐扬,《法律规范与社会信任:泰国行政变革的个案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第139页
[9]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出版,第140页
[10]张锡缜,《泰国民主政治的悲哀与出路》,《和平与发展》2014年第5期,第107页
[11]羅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吉林人民出版社,曹海军等译,第3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