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ext_ Photo_时报文化 Design_Miso对汪培珽所做的访问从她如何从职业女性转变为全职妈妈开始。“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吧?”这样的问题她显然已被问过无数次。回想9年前的决定,汪培珽坦然且坚定,“没错,很多读者都这样说。但这其实不是我的决定。我在银行业工作了将近十年,有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也曾想要回家带孩子,但总觉得这跟我对自己的设想不一样。最后因为银行要裁员,而我在裁员名单上。”
于是,“裁员”成为“推力”,还有“小孩很可爱,他们应该在妈妈的陪伴下长大,不然要在谁的陪伴下长大?自己长大吗?”几个最简单的理由,汪培珽开始全职妈妈的新生活。那年,姐姐三岁半,弟弟不到一岁。
教养实践家
很快地,三年过去了。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有一天汪培珽惊觉“天下怎么有这么受教的小孩?妈妈跟他们讲道理,他们一下子就听进去了,没有任何的阻碍。”而身边的一些父母,虽然花很多心力在孩子身上,可却因为方法不对而伤透脑筋,汪培珽觉得“这样的父母好可怜”,她想告诉他们,“这里有‘简单、好用’的方法,你们要不要来试一试?”。就这样,秉承分享、帮助的心愿,汪培珽开始整理教养经验,有系统地规划出“爱孩子也爱自己的七堂课”课程。此后,她毛遂自荐到各个小学、基金会、图书馆和成长团体积极演讲推广,期许透过自己的亲子教育实践,帮助更多的父母建立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新教养观。
2006年,汪培珽的第一本亲子教养书《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在时报文化出版,被评为“2006年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2007年续作《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更是在台湾地区掀起“念故事书给孩子听”的幼儿教养风潮。而她也被称为“实践家”——因为教养经验分享中的每一个教养主题、每一个例子,都是她亲身经历过的生活经验,对汪培珽来说,教育孩子要“真的去做,才是王道”。
喂故事的妈妈
念中文故事书、念英文故事书,在小小孩时期念故事书给宝宝听,是汪培珽的教养经验里妈妈带小小孩时“杀时间”的好方法。“在小朋友一两岁的时候,吃饱了,尿布换了,散步散了,哄也哄了,还有大把的时间怎么办?就是念故事书啊。”汪培珽觉得那个阶段的孩子虽然很小,但已经能够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他们依偎在你身旁听你讲故事的感觉,真的很棒”。
日积月累,父母故事书念得越多,小孩也越愿意听父母讲话。汪培珽常会问其他父母,“如果平时你见到孩子只是问他们‘功课做了吗?’、‘在学校有没有乖’,再不然就是骂他们事情没有做好。当你跟小孩说规矩的时候,他会听你说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在潜意识里,小孩会觉得父母平常说的话都不好听,现在要说的话也好听不到哪里,自己为什么要听?但是,当父母不断地念故事书给孩子听时,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爱,当父母要教他规矩时,他也会愿意配合。
“好品格、守规矩、有礼貌”,汪培珽不以这样的原则挑选故事书,她更在意故事“好不好听”。她以看电影为例,“电影有好看和不好看之分,故事书也有。区分故事书好不好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妈妈从头读到尾,如果觉得很好看,那就是好故事书,如果不好看那就是不好的故事书。”但是大人与孩子对于好听或者不好听的故事理解标准会不会不一样?“不会。”汪培珽否定。在她的教养实践里,她发现自己喜欢的故事,孩子也都会喜欢。她又以看电影为例,“除非是演得很文艺的电影,你看不懂,否则普通的电影是很容易分辨好或者不好的,不可能是大家讨论半天仍不知道好不好看。只要父母亲有耐心念故事,小孩都会喜欢听。”
耐心与不妥协的教养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汪培珽谨守自己的耐心,她从不威胁孩子;从不用骗的方式教育孩子;十几年来她从未打过孩子;她也从不对孩子说,“如果你再这样就会被鬼抓”、“你再这样警察会来抓你”等等这一类的话。汪培珽说,“打骂是最简单的教育方式,但孩子是很聪明的,父母用愚人政策久了之后,孩子反而会把父母的话当成耳边风。”
因此汪培珽会付出更多的力气和时间跟孩子讲道理,而孩子也因为看到妈妈花很多时间和心力在他们身上,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听从父母教养后产生的规律感和安全感,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亲子教养关系。
除了耐心,汪培珽从不向孩子妥协。她举几种父母管教孩子时常常会发生的状况:因为上班很累回家后明明想管孩子,但又想算了算了;或者要管孩子的时候想:没关系等他们长大了就会好;再或者因为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当要管孩子的时候,会觉得很内疚所以就没有办法管教。“当父母有这样想法的时候,就真的没办法管孩子了。因为小孩都很聪明。他一旦知道有漏洞可以钻,就会钻漏洞。当他开始钻漏洞的时候,就进入一种恶性循环。所以一开始就要建立父母的威信,不可以就是不可以,没有任何漏洞可以钻。”
在玩具店里,常常会看到小朋友又哭又闹地想要买玩具,而父母在旁边不知所措的尴尬场景。“我会说,没有一个小孩天生会哭会闹。那是因为他知道在地上哭闹他的要求可以得逞,而他也一定有得逞过的时候。如果他知道所做的举动不可能得逞。你知道吗?没有一个小孩是愿意白白浪费这种力气,即使你让他这么做他也不会做的。他们聪明得很。”
基因会遗传,教养方式也会遗传。有了小孩之后,父母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用自己的体会纠正那些不适合的教养方式。汪培珽以自己为例,“我觉得我有小朋友十几年来,变得越来越有气质了。”譬如,以前她会说一些口头禅“啊你神经病啊”,但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她不再说这样的话了。“如果父母不自己反省,那就是一句话:没救。”汪培珽斩钉截铁地说。这应该就是以身作则吧!
与孩子乐在当下
“从孩子的五岁到十五岁,唯有这黄金的十年,您可以前一秒钟跟他像好朋友般说话;后一秒钟,他却可以带着天使般的脸庞依偎在您的怀里睡着。如此美妙的特别感觉,父母只有十年可以享受,一旦错过,机会永远不回头。” 在新书《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汪培珽这样写道。或者是因为写到了当代父母教养观念中的盲点,本书出版之后即在台湾引起话题。
汪培珽提醒所有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要珍惜与孩子乐在当下的时光。因为“孩子都是乐在当下的动物。你给他一些看起来很无聊的东西,但是只要他喜欢,他就可以很专注地沉迷在里面,外面的事情对他们都不重要。大人没有这样的能力。有些父母为了成就孩子,就一直在后面赶他,我的意思是小孩是不会赶的动物,只有父母才会赶。我希望父母停下脚步跟他们一起享受当下。”
“你们对着天空,张开嘴巴,干嘛啊?”,“我们想吃吃看,雪是什么味道?”这是汪培珽与孩子在英国旅行时发生的一段对话。在那一刻,孩子们那种出乎大人意料、有创意的想法,拨动汪培珽的内心。望着在雪中的姐弟俩兴奋的眼神、满足的脸庞、盈盈的笑颜,她感叹这就是“父母人生中最美好的吉光片羽”。
于是,“裁员”成为“推力”,还有“小孩很可爱,他们应该在妈妈的陪伴下长大,不然要在谁的陪伴下长大?自己长大吗?”几个最简单的理由,汪培珽开始全职妈妈的新生活。那年,姐姐三岁半,弟弟不到一岁。
教养实践家
很快地,三年过去了。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有一天汪培珽惊觉“天下怎么有这么受教的小孩?妈妈跟他们讲道理,他们一下子就听进去了,没有任何的阻碍。”而身边的一些父母,虽然花很多心力在孩子身上,可却因为方法不对而伤透脑筋,汪培珽觉得“这样的父母好可怜”,她想告诉他们,“这里有‘简单、好用’的方法,你们要不要来试一试?”。就这样,秉承分享、帮助的心愿,汪培珽开始整理教养经验,有系统地规划出“爱孩子也爱自己的七堂课”课程。此后,她毛遂自荐到各个小学、基金会、图书馆和成长团体积极演讲推广,期许透过自己的亲子教育实践,帮助更多的父母建立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新教养观。
2006年,汪培珽的第一本亲子教养书《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在时报文化出版,被评为“2006年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2007年续作《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更是在台湾地区掀起“念故事书给孩子听”的幼儿教养风潮。而她也被称为“实践家”——因为教养经验分享中的每一个教养主题、每一个例子,都是她亲身经历过的生活经验,对汪培珽来说,教育孩子要“真的去做,才是王道”。
喂故事的妈妈
念中文故事书、念英文故事书,在小小孩时期念故事书给宝宝听,是汪培珽的教养经验里妈妈带小小孩时“杀时间”的好方法。“在小朋友一两岁的时候,吃饱了,尿布换了,散步散了,哄也哄了,还有大把的时间怎么办?就是念故事书啊。”汪培珽觉得那个阶段的孩子虽然很小,但已经能够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他们依偎在你身旁听你讲故事的感觉,真的很棒”。
日积月累,父母故事书念得越多,小孩也越愿意听父母讲话。汪培珽常会问其他父母,“如果平时你见到孩子只是问他们‘功课做了吗?’、‘在学校有没有乖’,再不然就是骂他们事情没有做好。当你跟小孩说规矩的时候,他会听你说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在潜意识里,小孩会觉得父母平常说的话都不好听,现在要说的话也好听不到哪里,自己为什么要听?但是,当父母不断地念故事书给孩子听时,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爱,当父母要教他规矩时,他也会愿意配合。
“好品格、守规矩、有礼貌”,汪培珽不以这样的原则挑选故事书,她更在意故事“好不好听”。她以看电影为例,“电影有好看和不好看之分,故事书也有。区分故事书好不好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妈妈从头读到尾,如果觉得很好看,那就是好故事书,如果不好看那就是不好的故事书。”但是大人与孩子对于好听或者不好听的故事理解标准会不会不一样?“不会。”汪培珽否定。在她的教养实践里,她发现自己喜欢的故事,孩子也都会喜欢。她又以看电影为例,“除非是演得很文艺的电影,你看不懂,否则普通的电影是很容易分辨好或者不好的,不可能是大家讨论半天仍不知道好不好看。只要父母亲有耐心念故事,小孩都会喜欢听。”
耐心与不妥协的教养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汪培珽谨守自己的耐心,她从不威胁孩子;从不用骗的方式教育孩子;十几年来她从未打过孩子;她也从不对孩子说,“如果你再这样就会被鬼抓”、“你再这样警察会来抓你”等等这一类的话。汪培珽说,“打骂是最简单的教育方式,但孩子是很聪明的,父母用愚人政策久了之后,孩子反而会把父母的话当成耳边风。”
因此汪培珽会付出更多的力气和时间跟孩子讲道理,而孩子也因为看到妈妈花很多时间和心力在他们身上,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听从父母教养后产生的规律感和安全感,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亲子教养关系。
除了耐心,汪培珽从不向孩子妥协。她举几种父母管教孩子时常常会发生的状况:因为上班很累回家后明明想管孩子,但又想算了算了;或者要管孩子的时候想:没关系等他们长大了就会好;再或者因为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当要管孩子的时候,会觉得很内疚所以就没有办法管教。“当父母有这样想法的时候,就真的没办法管孩子了。因为小孩都很聪明。他一旦知道有漏洞可以钻,就会钻漏洞。当他开始钻漏洞的时候,就进入一种恶性循环。所以一开始就要建立父母的威信,不可以就是不可以,没有任何漏洞可以钻。”
在玩具店里,常常会看到小朋友又哭又闹地想要买玩具,而父母在旁边不知所措的尴尬场景。“我会说,没有一个小孩天生会哭会闹。那是因为他知道在地上哭闹他的要求可以得逞,而他也一定有得逞过的时候。如果他知道所做的举动不可能得逞。你知道吗?没有一个小孩是愿意白白浪费这种力气,即使你让他这么做他也不会做的。他们聪明得很。”
基因会遗传,教养方式也会遗传。有了小孩之后,父母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用自己的体会纠正那些不适合的教养方式。汪培珽以自己为例,“我觉得我有小朋友十几年来,变得越来越有气质了。”譬如,以前她会说一些口头禅“啊你神经病啊”,但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她不再说这样的话了。“如果父母不自己反省,那就是一句话:没救。”汪培珽斩钉截铁地说。这应该就是以身作则吧!
与孩子乐在当下
“从孩子的五岁到十五岁,唯有这黄金的十年,您可以前一秒钟跟他像好朋友般说话;后一秒钟,他却可以带着天使般的脸庞依偎在您的怀里睡着。如此美妙的特别感觉,父母只有十年可以享受,一旦错过,机会永远不回头。” 在新书《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汪培珽这样写道。或者是因为写到了当代父母教养观念中的盲点,本书出版之后即在台湾引起话题。
汪培珽提醒所有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要珍惜与孩子乐在当下的时光。因为“孩子都是乐在当下的动物。你给他一些看起来很无聊的东西,但是只要他喜欢,他就可以很专注地沉迷在里面,外面的事情对他们都不重要。大人没有这样的能力。有些父母为了成就孩子,就一直在后面赶他,我的意思是小孩是不会赶的动物,只有父母才会赶。我希望父母停下脚步跟他们一起享受当下。”
“你们对着天空,张开嘴巴,干嘛啊?”,“我们想吃吃看,雪是什么味道?”这是汪培珽与孩子在英国旅行时发生的一段对话。在那一刻,孩子们那种出乎大人意料、有创意的想法,拨动汪培珽的内心。望着在雪中的姐弟俩兴奋的眼神、满足的脸庞、盈盈的笑颜,她感叹这就是“父母人生中最美好的吉光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