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比较与启示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19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设置作为翻译专业学科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研究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高等院校翻译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环节。分别对两地共计14所高校的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进行多角度对比分析,旨在为我国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有益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本科翻译专业 课程设置 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
  一、背景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翻译工作始终是沟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桥梁。2005年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公布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翻译专业(专业代码:050255S)正式获批,成为少数试点高校的目录外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1]自此我国翻译专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至2010年,全国已有31所高校获批设置本科翻译专业。与学科建设的迅猛发展相比,人才培养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的合格人才其缺口高达90%,市场上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只占总数的5%,特别是真正合格的高级中译英定稿人才不足百人。另据复旦大学何刚强教授观察,翻译专业在总体上还没有完全跟上形势的变化发展,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配备与调整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显得有些滞后或不适应。[2]我国大陆地区翻译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在多大程度上与课程设置有关?课程设置中的哪些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由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环节入手,通过与香港高校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意在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完善和丰富我国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
  二、课程设置的参照标准——人才培养目标
  1.我国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双语基本功、丰富的百科知识、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了解中外社会文化, 熟悉翻译基础理论, 掌握多种文体笔译技能和交替传译技能, 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 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 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各种机构(部门)的实用类文本和一般难度科技文本的笔译、交替传译、涉外交际等工作。[3]
  2.香港高校翻译专业本科培养目标
  在香港这样一个多语言、多文化的地区,翻译在日常生活和专业领域中都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培养“全人”型翻译人才就成了香港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要培养出能适应不同语言环境及文化背景、并且有信心从事翻译工作及相关的教育、公共关系、新闻媒体等工作的翻译人才。
  内地与香港地区对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翻译人才。强调翻译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能为社会所用,符合国家发展的利益需求。培养目标实现的渠道是课程;课程设置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托,内地与香港基本相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比分析其课程设置异同的前提。如果两地的培养目标不同那么相应的课程设置也就不具可比性了。
  三、调查
  香港地区:香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一个多世纪的英属殖民地的历史,使得香港成为了一个多语言、多元文化汇集的地方。英汉互译也就成了各种文化交流的必然环节。香港共有政府资助的大学八所,除香港科技大学外,其余七所(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岭南学院、香港公开大学) 或设有翻译系, 或设有翻译(学) 研究中心。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岭南大学是最早为翻译开办独立学系的两所大学。[4]因此对这七所大学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充分说明香港地区目前翻译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环节的基本情况。
  中国内地:课程设置是整个课程系统中联系课程计划与课程实施的重要纽带,它不仅涉及“教学计划与方案”、“学习材料”还涉及到“学校器材与学校设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崛起,我国高校也加大了翻译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如建设同声传译的同传室;配备计算机辅助翻译所需的计算机设备;开发相关软件等等,因此“学校器材与学校设备”不再是束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教学计划与方案”所涉及的课程设置问题。抽取国内七所高校(北京2所,广东2所,天津1所,上海1所,大连1所),调查其翻译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情况,探讨羁绊翻译能力培养因素在课程设置环节的体现。
  四、分析
  1.理论课程与实践的比重
  以往对香港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认识认为其教学目标更倾向务实,商业气太浓, 从而影响了其教学和研究的深度;而内地恰好相反,太注重理论的研究脱离了实际应用的语言环境,导致学生学而无用。香港地区翻译理论能力培养课程45门占所有课程比例的68.2%,从数量上看已经和内地高校理论课程数量相当。而内地高校的实践能力培养课程17门,数量虽然和香港地区的21门还有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已经很小。由此可见两地都对各自翻译课程的设置做了充分的思考,认识到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必须进行合理科学的比例配置,否则都会对翻译人才培养的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2.跨学科课程设置
  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都认识到了培养翻译人才的跨学科特性的重要性,因此在课程设置的理论能力培养环节都开设了相当一部分的跨学科理论课程。内地高校设置翻译专业关联课程21门,占理论课程总数的47.7%;香港地区开设23门占理论课程总数的51.1%。两地相关理论课程设置的数量都占到了理论课程总数的近一半。这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翻译人才培养的复合型特性。
  3.译者的职业素养
  透过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内地高校对翻译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存在“内外失衡”现象。在开设的9门相关职业素养培养课程中,除了“速记”以外,其他8门涉及文化的相关课程,其中能涉及到西方文化课程的有7门,占到了总数的87.5%;而涉及到中国文化的课程只占两门(“翻译名著赏析”中西方文化都涉及)。这一点在香港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情况略好。香港地区更侧重“双语”,即便是文化方面也要从中西的角度设置课程,所以我们多见到“比较”、“双语”、“理解能力”等字眼。培养翻译人才必须注重外语与汉语并重、中西文化并重。而目前由于翻译专业还多依附于外国语学院展开教学,即便独立成院师资也还多以外国语专业相关的教师为主,所以对汉语、中国文化的课程设置显得力不从心。然而这种失衡的状况必定会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尤其对中国文化外译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4.翻译工具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翻译的准确与高效同等重要。翻译人才必须要与时俱进掌握最新最快的翻译工具。这其中包括翻译工具书的使用,也包括翻译软件的使用、网络浏览工具的使用等等。但是这些已经在被广泛应用的翻译辅助工具却在两地的翻译课程设置中被忽视了。虽然这部分课程不可能占有太大比重,但是绝不应该是目前的状况,香港地区开设了三门相关课程,而内地高校在这方面只开设了一门“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课程。熟练使用翻译工具,也是翻译人才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五、启示
  1.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虽然研究显示“重实践”的香港高校已经提高了其理论课程的比例;“重理论”的中国内地高校也适时地加大了实践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分量。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追求的是人才的实用性,但是在培养过程中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比例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最佳效果,才能达到科学合理的平衡?这是我们在未来的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值得思考和斟酌的问题。
  2.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连续性原则要求直线式的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这是有效的纵向组织的一个主要原则”。[5]依据这一原则,现有的课程设置只是关注了学生在校期间的研修课程,但对于日后从事翻译职业的相关内容涉及很少。比如翻译项目管理、译文的修订与编辑、译者的职业组织与机构等等。[6]开设这些课程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活动和日后的工作都有很大帮助。
  3.特色化课程设置
  翻译人才的培养就个人而言要求学校培养“复合型”的翻译人才。这一点是没错的,它符合国家的利益,符合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但对于学校而言应该培养“专攻型”翻译人才。每个学校根据自己学校整体发展方向,特色办学的需要,有倾向性地设置本学校翻译专业的课程,做到有特色。这两点并不矛盾,国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翻译人才的培养就不可能是单一的,那么每个学校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因此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变。
  4.完善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复合型人才是能够掌握多种领域知识的人才。尽管我国高校提出了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但是缺乏专门的机构进行跨学科的课程设置,而翻译专业教师往往也只关注本学科领域知识的扩展和创新,对于和翻译相关的其他学科无力开展课程。因此,高校跨学科的课程和学术研究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号上。为确保能高校培养出真正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必须建立跨学科的课程体系。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高校,都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或专家咨询团体,针对国家在各个领域的需求,设置翻译专业的外围课程,优化相关课程的设置,充分利用学校其他院系的教学资源,使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更立体化。
  参考文献:
  [1]穆雷,郑敏慧.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设计探索[J].中国翻译,2006(5).
  [2]何刚强.切实聚焦应用,务实培育译才[J].上海翻译,2010(1).
  [3]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编写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讨论稿)[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柯平,鲍川运.世界各地高校的口笔译专业与翻译研究机构[J].中国翻译,2002(5).
  [5]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6]文军,穆雷.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教学,2009(4).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检测miR-34c及其靶基因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中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miR-34c及其靶基因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目的:观察脉络宁注射液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血压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脉络宁注
在日前召开的2006无线通信应用国际峰会上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副局长谢飞波透露,我国目前已经着手进行第三代移动通信扩展频率的规划和下一代(第四代)移动频率规划,规划的重点
郑国民、张心科在《百年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指出,在语文教育研究中,不能只重视所谓理论研究而忽视历史研究,因为无古不成今,鉴古可知今。
目的探讨门静脉自然转流及非转流情况下保留半肝动脉血供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方法将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C组。A组保留肝左、肝中动脉血供及尾状叶动脉、门
2003年我国手机产业在国家进一步拉动内需的作用下,继续呈快速增长态势。今年1-11月,累计生产1.45亿部,销售1.4亿部,同比增长分别达到49%和48.3%,预计今年国内用户需求为6000万部左右,出
目的探讨岩藻糖转移酶9(alpha(1,3)fucosyltransferase9,FUT9)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宫颈癌(其中21例合并转移淋巴结,39例无转
摘要:怀旧主题是琦君散文的重要特点。她的散文追忆过去、怀念故人、思念故乡,把现实生活与怀乡恋旧情绪渗透在一起。她散文中的怀旧情绪也正代表了一批大陆去台作家的心绪。这种怀旧是浓郁的乡愁、乡恋,也是在精神上对传统的认同和回归。  关键词:琦君散文 怀旧  琦君,被称为“台湾文坛闪亮的恒星”,她的散文影响了台湾几代人;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橘子红了》也曾轰动海峡两岸。怀恋家乡风物和故乡人的怀旧散文是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新时代我国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体现。振兴本科教育的现实需求以及医学学科和医学教育的自身需求决定了医学本科院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摘要:本文从后现代文化理论视角出发,借鉴后现代理论和性别文化批评理论,分析池莉小说叙事对“二元对立”传统小说叙事理念的反叛、对传统性别文化书写的文本转换、后现代语境中大众文化的视听盛宴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后现代文化理论 池莉小说 文化内涵 叙事策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池莉小说叙事倍受评论界的关注。本文从后现代文化语境这一角度切入池莉小说,揭示池莉小说叙事的后现代文化内涵和叙事策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