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句话,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低年级课本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目,语言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大纲要求的极佳载体。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 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的语言,享受审美情趣。”“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何指导学生有情有趣地朗读,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
一、范读引路,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要尊重学生独创性的理解,体现学生自己的感受。”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要求教师重新解读范读的作用。范读是用来帮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模仿感情表达用的。通过范读让学生感知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你才会乐于读书,引起共鸣。
如在教学《识字5》诵读部分时,我指名一位学生先读,当他读到“海风、海鸥、浪花”时,语气变得轻柔舒缓。我想:此刻,他的眼前呈现的一定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景象。他读完后,我随机范读了一次,当我也读到这一串词时,我的语调故意变得高昂一些,语气也加重了许多。学生在评议时说:“李明读的海风是轻轻的,浪很小,海鸥贴在海面上飞。老师读的时候,我感到海风很大,海面上的浪也很大,海鸥飞得很高。”我抓住这个时机,告诉学生老师这样读,是因为老师的感受和那位同学不一样。每个人读书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如果能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了,书就读好了。学生的读书热情由此激发。
二、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语文是母语教学,学生在生活中都在观察、体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缺乏的是不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重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引导。有的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体验,然而学生没有读出该有的情感,正是因为没有找到让学生体会的切入点,这切入点正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比如,读《看菊花》一课中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边走边看,边看边走”一句时,我借助插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让学生说说,在秋游看菊展时,在脑海中留下最深印象的情景。教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在脑海里浮现各色的菊花,有红的、黄的、白的……一朵朵盛开,一丛丛绽放,连成一片仿佛就是花的海洋,美丽的景象使游人不愿离去。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课文的意思,还能激起对美好景色的回忆和向往,同时感受到语言的优美。
三、注重体验,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不管什么题材的文章,它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教师是一座桥梁,是沟通作者、文章与学生心灵的桥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放进文本、走进课文的情境中,把自己化为课文中的一个角色,跟随作者去参与活动。
学习《母亲的恩情》一课时,引导学生抓住了关键词句“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句话揣摩品味,当学生说“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让人感动时,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为什么让你感动,能不能说得具体些?学生踊跃发言:“夜深了”说明母亲为儿子缝补衣服的时间很长;“一针针一线线”可以看出母亲为儿子缝补衣服是多么仔细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观察母亲在微弱灯光下缝补的神情,老师补充传说:古时在吴越之地,每当有家人外出,母亲或妻子就会为远行的人缝衣纳鞋。针脚越细密,预示着外出之人越平安,也越能早日归来。然后想象说话:母亲缝补得这样仔细,这样专注,是希望。在充发感知、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文中的这句话:“夜深了,母亲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四、巧作点评,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利用巧妙的点评来指导朗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听学生朗读时的感受能力异常敏锐,善于从学生的朗读中去体会和捕捉他的感受。对于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要“大力赞扬”。实际上,这种“赞扬”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要善于运用这种方式来促进其他学生把书读好,读出自己的感受。若学生读得不好,也不要急于否定,要善于引导。教师巧妙的点评还可以使课文内容得到延伸,丰富内涵。如朗读《我叫神舟号》一课中飞船弟弟说:“我叫‘神舟号’,从中国来,科学家派我来做飞行试验。”(试读出飞船弟弟自豪的语气,请几位学生进行朗读)。第一次点评:进入太空你应该感到自豪啊。第二次点评:你可是我们中国人的代表,飞入了太空应该感到高兴啊。第三次点评:非常棒,读出了飞船弟弟的自豪。这样使学生的“学”变得主动而有探索性。
五、丰富形式,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朗读形式多样,可以个别读,齐读,也可以男女生读,小组读,赛读等。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作品的体裁、风格的特点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变化中体味朗读的乐趣,由此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全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课文,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蘑菇该奖给谁》;语言文字优美或抒情性强的课文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如《小池塘》、《鲜花和星星》。另外,低年级教材中很多都是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可以把语言的音调作一些适当有趣的夸张,再辅以恰当的肢体语言,边演边读,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如《狼和小羊》、《世界真美呀》。无论选取哪种朗读方式,只要符合文章体裁,只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只要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一句话,朗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富于变化,不单一,不呆板,要能激发学生对朗读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读得趣味盎然。
语文教学,是有声的艺术。朗读能使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朗读能使学生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我想,加强朗读教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朗读训练,只要教师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定能让学生体验到朗读的情趣,从而热爱朗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 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的语言,享受审美情趣。”“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何指导学生有情有趣地朗读,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
一、范读引路,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要尊重学生独创性的理解,体现学生自己的感受。”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要求教师重新解读范读的作用。范读是用来帮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模仿感情表达用的。通过范读让学生感知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你才会乐于读书,引起共鸣。
如在教学《识字5》诵读部分时,我指名一位学生先读,当他读到“海风、海鸥、浪花”时,语气变得轻柔舒缓。我想:此刻,他的眼前呈现的一定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景象。他读完后,我随机范读了一次,当我也读到这一串词时,我的语调故意变得高昂一些,语气也加重了许多。学生在评议时说:“李明读的海风是轻轻的,浪很小,海鸥贴在海面上飞。老师读的时候,我感到海风很大,海面上的浪也很大,海鸥飞得很高。”我抓住这个时机,告诉学生老师这样读,是因为老师的感受和那位同学不一样。每个人读书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如果能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了,书就读好了。学生的读书热情由此激发。
二、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语文是母语教学,学生在生活中都在观察、体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缺乏的是不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重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引导。有的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体验,然而学生没有读出该有的情感,正是因为没有找到让学生体会的切入点,这切入点正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比如,读《看菊花》一课中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边走边看,边看边走”一句时,我借助插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让学生说说,在秋游看菊展时,在脑海中留下最深印象的情景。教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在脑海里浮现各色的菊花,有红的、黄的、白的……一朵朵盛开,一丛丛绽放,连成一片仿佛就是花的海洋,美丽的景象使游人不愿离去。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课文的意思,还能激起对美好景色的回忆和向往,同时感受到语言的优美。
三、注重体验,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不管什么题材的文章,它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教师是一座桥梁,是沟通作者、文章与学生心灵的桥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放进文本、走进课文的情境中,把自己化为课文中的一个角色,跟随作者去参与活动。
学习《母亲的恩情》一课时,引导学生抓住了关键词句“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句话揣摩品味,当学生说“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让人感动时,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为什么让你感动,能不能说得具体些?学生踊跃发言:“夜深了”说明母亲为儿子缝补衣服的时间很长;“一针针一线线”可以看出母亲为儿子缝补衣服是多么仔细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观察母亲在微弱灯光下缝补的神情,老师补充传说:古时在吴越之地,每当有家人外出,母亲或妻子就会为远行的人缝衣纳鞋。针脚越细密,预示着外出之人越平安,也越能早日归来。然后想象说话:母亲缝补得这样仔细,这样专注,是希望。在充发感知、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文中的这句话:“夜深了,母亲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四、巧作点评,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利用巧妙的点评来指导朗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听学生朗读时的感受能力异常敏锐,善于从学生的朗读中去体会和捕捉他的感受。对于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要“大力赞扬”。实际上,这种“赞扬”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要善于运用这种方式来促进其他学生把书读好,读出自己的感受。若学生读得不好,也不要急于否定,要善于引导。教师巧妙的点评还可以使课文内容得到延伸,丰富内涵。如朗读《我叫神舟号》一课中飞船弟弟说:“我叫‘神舟号’,从中国来,科学家派我来做飞行试验。”(试读出飞船弟弟自豪的语气,请几位学生进行朗读)。第一次点评:进入太空你应该感到自豪啊。第二次点评:你可是我们中国人的代表,飞入了太空应该感到高兴啊。第三次点评:非常棒,读出了飞船弟弟的自豪。这样使学生的“学”变得主动而有探索性。
五、丰富形式,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朗读形式多样,可以个别读,齐读,也可以男女生读,小组读,赛读等。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作品的体裁、风格的特点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变化中体味朗读的乐趣,由此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全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课文,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蘑菇该奖给谁》;语言文字优美或抒情性强的课文我让学生配乐朗读,如《小池塘》、《鲜花和星星》。另外,低年级教材中很多都是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可以把语言的音调作一些适当有趣的夸张,再辅以恰当的肢体语言,边演边读,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如《狼和小羊》、《世界真美呀》。无论选取哪种朗读方式,只要符合文章体裁,只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只要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一句话,朗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富于变化,不单一,不呆板,要能激发学生对朗读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读得趣味盎然。
语文教学,是有声的艺术。朗读能使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朗读能使学生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我想,加强朗读教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朗读训练,只要教师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定能让学生体验到朗读的情趣,从而热爱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