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从古圣先贤到当代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道德的功能。老子有《德道经》留存于世,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毛泽东提出了“又红又专”的人才标准,邓小平提出了“四有新人”的人才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这些充分说明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坚持“成才”与“成人”并重,用素质和心理教育“强心”。中学历史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准确把握全面育人的内涵,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体现在中学生身上就是要求道德高尚、人格健全、文化素养高、创新意识强。当代中学生内在的情感和心理较过去学生复杂多变,学习、生活等压力也较以前增大许多,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在教学中重在培育学生的敬畏意识、明理意识。
一、要培养敬畏意识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心存敬畏是为人的一种态度,一种信念,也是一种素质,是内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自然外化。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敬畏激励的是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人们对信念的坚守。人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使自己不断警醒,激发拼搏,成就事业。
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定盘星,为人处世就有了标准,就会注意用法纪和道德约束自己,就会对违规、越轨之事不想干、不敢干,从而创造美好的人生。人生需要敬畏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敬畏权力。一个人如果把权力当作个人、家庭和小集团谋取利益的工具,就必然导致私欲膨胀。尤其是一名领导干部,既要摆正公仆位置,又要摆正权责关系,在职务面前要勤思义务,在权力面前要多想责任,少想利欲。二是要敬畏法律。法律是国家公器、天下利器。作为一种制度文明,法律维系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秩序。任何人都要服从法律。三是要敬畏生命。不仅要敬畏自己的生命,还要敬畏他人的生命、敬畏自然。近来被誉为“最美女孩”的烟台女孩刁娜,在救助伤者时不幸被撞伤,造成右腿严重骨折,她却说:“一条腿换一条命,值!”我们在称赞她富有爱心、道德高尚的时候,更应该看到她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四是要敬畏历史。历史由人民群众创造,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和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历史是我们的底气,是我们的方向,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敬畏历史就是要学习历史、尊重历史、珍惜历史、牢记历史并创造历史。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历史的厚重感和责任感,最终都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二、要培育明理意识
明事理,就是善于把握和运用事物发展的规律。世间万事万物,大到自然界、人类社会,小到我们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只有明事理,工作起来才会驾轻就熟、事半功倍,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要培育人们的明理意识。培育学生的明理意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育感恩意识。感恩是一种智慧,是精神上的宝藏,是灵魂上的健康。感恩的心能够创造出和善的心境和美好的生活。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对主动让座的人说一声“谢谢”,会激起更多人的效仿之心;对给自己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道一声“您辛苦了”,会激励人们更加努力行善积德。二是培育包容意识。包容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指标。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者无不具有宽广胸怀,无不善于在不同中谋和,在存异中聚力。包容不是纵容,而是与人为善、和谐共事:包容也不是软弱,它是豁达和涵养,是从容和自信,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理解和尊重。大学生要学习包容的智慧,加强包容的修养。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个人长远发展的保证。三是培育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表现得平常而又朴素。一个人,尽到对父母的责任,是好子女;尽到对国家的责任,是好公民;尽到对下属的责任,是好领导: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是好教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道德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着力培育中学生的敬畏意识、明理意识,不仅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而且有益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坚持“成才”与“成人”并重,用素质和心理教育“强心”。中学历史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准确把握全面育人的内涵,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体现在中学生身上就是要求道德高尚、人格健全、文化素养高、创新意识强。当代中学生内在的情感和心理较过去学生复杂多变,学习、生活等压力也较以前增大许多,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在教学中重在培育学生的敬畏意识、明理意识。
一、要培养敬畏意识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心存敬畏是为人的一种态度,一种信念,也是一种素质,是内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自然外化。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敬畏激励的是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人们对信念的坚守。人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使自己不断警醒,激发拼搏,成就事业。
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定盘星,为人处世就有了标准,就会注意用法纪和道德约束自己,就会对违规、越轨之事不想干、不敢干,从而创造美好的人生。人生需要敬畏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敬畏权力。一个人如果把权力当作个人、家庭和小集团谋取利益的工具,就必然导致私欲膨胀。尤其是一名领导干部,既要摆正公仆位置,又要摆正权责关系,在职务面前要勤思义务,在权力面前要多想责任,少想利欲。二是要敬畏法律。法律是国家公器、天下利器。作为一种制度文明,法律维系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秩序。任何人都要服从法律。三是要敬畏生命。不仅要敬畏自己的生命,还要敬畏他人的生命、敬畏自然。近来被誉为“最美女孩”的烟台女孩刁娜,在救助伤者时不幸被撞伤,造成右腿严重骨折,她却说:“一条腿换一条命,值!”我们在称赞她富有爱心、道德高尚的时候,更应该看到她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四是要敬畏历史。历史由人民群众创造,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和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历史是我们的底气,是我们的方向,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敬畏历史就是要学习历史、尊重历史、珍惜历史、牢记历史并创造历史。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历史的厚重感和责任感,最终都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二、要培育明理意识
明事理,就是善于把握和运用事物发展的规律。世间万事万物,大到自然界、人类社会,小到我们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只有明事理,工作起来才会驾轻就熟、事半功倍,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要培育人们的明理意识。培育学生的明理意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育感恩意识。感恩是一种智慧,是精神上的宝藏,是灵魂上的健康。感恩的心能够创造出和善的心境和美好的生活。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对主动让座的人说一声“谢谢”,会激起更多人的效仿之心;对给自己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道一声“您辛苦了”,会激励人们更加努力行善积德。二是培育包容意识。包容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指标。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者无不具有宽广胸怀,无不善于在不同中谋和,在存异中聚力。包容不是纵容,而是与人为善、和谐共事:包容也不是软弱,它是豁达和涵养,是从容和自信,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理解和尊重。大学生要学习包容的智慧,加强包容的修养。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个人长远发展的保证。三是培育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表现得平常而又朴素。一个人,尽到对父母的责任,是好子女;尽到对国家的责任,是好公民;尽到对下属的责任,是好领导: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是好教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道德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着力培育中学生的敬畏意识、明理意识,不仅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而且有益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