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十分重要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一堂课要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提?先提什么?再提什么?几个问题按怎样的关系组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在课堂提问方式的“优化”上着力。课堂提问方式的优化能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这样不但能达到理解、巩固新知识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明确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学生们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二、幅射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幅射式提问就是抓住新知内容的本质与核心,围绕与它有关的旧知进行提问,让学生把新知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学生在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可这样提问:联系我们前面学过的“分数、除法与比的关系”的知识,谁能用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来说明比的基本性质?这样提问,不但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渐进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渐进式提问就是甲问题是乙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乙问题是甲问题的深入和继续。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有很强的逻辑性,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如学习小数乘法4.38×1.3时,在小数乘以小数法则推导过程中,可这样提问:(1)这道题被乘数和乘数各有几位小数?(2)怎样使被乘数和乘数都变成整数?这时,积会发生什么变化?(3)要使积保持不变,应如何处理积的小数点的位置?(4)你能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说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吗?这四个问题层层深入,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概括出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法则,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四、矛盾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矛盾式提问就是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时,可提问:“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乒乓球比赛时不能把比分14∶7化简成2∶1呢?”这样提问,将学生引入了矛盾的漩涡,引发学生辩论,最后经过教师点化,统一认识,由此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印象会十分深刻,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五、发散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式提问就是从多方面、多角度、正面或反面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求得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根据这一条件,可提出如下问题:(1)乙数与甲数的比为几比几?(2)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3)乙数是甲数的几倍?(4)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5)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6)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7)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8)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9)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这样对于同一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六、多向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七、启发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半亩池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蓝天白云投影水面,给人以错觉:究竟是水在天上还是天在水中?投石入水,水破天开,水还是水,天依旧是天。学生在遇到学习难点时也会有类似的疑惑,教师应以“问”为石,开启学生心志,启发其思维,使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解决问题,寻找规律。如在教学《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让学生首先想想:我们的生活中什么形状和正方形最接近?它的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接着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如何去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因这几个问题带有较强的启发性,所以能够探究出方法的学生很多,并基本上能够完整地讲述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也处于一种“愤而启之”的状态。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一门精深的艺术,每个教师都必须做到精心设计、耐心听取、正确评价,使每个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培养学生“敢问”、“能问”、“善问”的精神;使现代教育指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精神得到真正的贯彻,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能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
一、明确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学生们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二、幅射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幅射式提问就是抓住新知内容的本质与核心,围绕与它有关的旧知进行提问,让学生把新知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学生在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可这样提问:联系我们前面学过的“分数、除法与比的关系”的知识,谁能用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来说明比的基本性质?这样提问,不但揭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渐进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渐进式提问就是甲问题是乙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乙问题是甲问题的深入和继续。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有很强的逻辑性,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如学习小数乘法4.38×1.3时,在小数乘以小数法则推导过程中,可这样提问:(1)这道题被乘数和乘数各有几位小数?(2)怎样使被乘数和乘数都变成整数?这时,积会发生什么变化?(3)要使积保持不变,应如何处理积的小数点的位置?(4)你能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说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吗?这四个问题层层深入,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概括出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法则,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四、矛盾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矛盾式提问就是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时,可提问:“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乒乓球比赛时不能把比分14∶7化简成2∶1呢?”这样提问,将学生引入了矛盾的漩涡,引发学生辩论,最后经过教师点化,统一认识,由此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印象会十分深刻,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五、发散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式提问就是从多方面、多角度、正面或反面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求得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根据这一条件,可提出如下问题:(1)乙数与甲数的比为几比几?(2)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3)乙数是甲数的几倍?(4)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5)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6)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7)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8)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9)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这样对于同一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六、多向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七、启发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半亩池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蓝天白云投影水面,给人以错觉:究竟是水在天上还是天在水中?投石入水,水破天开,水还是水,天依旧是天。学生在遇到学习难点时也会有类似的疑惑,教师应以“问”为石,开启学生心志,启发其思维,使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解决问题,寻找规律。如在教学《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让学生首先想想:我们的生活中什么形状和正方形最接近?它的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接着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如何去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因这几个问题带有较强的启发性,所以能够探究出方法的学生很多,并基本上能够完整地讲述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也处于一种“愤而启之”的状态。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一门精深的艺术,每个教师都必须做到精心设计、耐心听取、正确评价,使每个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培养学生“敢问”、“能问”、“善问”的精神;使现代教育指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精神得到真正的贯彻,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能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