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的旅行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h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春山居图》算得上是一幅奇卷——人奇,画奇,事奇
  展开画卷,入眼便是浙江省富春山一带初秋的景色,有起伏的丘陵、云烟缭绕的村舍亭台、出没于波光间的渔翁渔船、盘旋于林间的飞禽和山间的飞瀑小桥……要在一张画纸上画出这些美景不难,但《富春山居图》用了8张画纸,画面长度甚至远远超过名画《清明上河图》。画卷越长,内容就越丰富,这就要求画中的景物不但不能重复,还得做到移步换景、步步不同,这些《富春山居图》都做到了。而之所以称它“奇”,是因为作画者黄公望当时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而且,这幅画从诞生之后,就命途多舛,最后还变成了两部分,分分离离,让人感慨。
  用七年的时间画一幅画
  此画作者黄公望是元朝人。他中年为一小吏,四十六岁下狱,等终于从昏暗的牢房走出来,细数浑噩走过的人生时,恍然发觉自己已经过了五十岁。在古代,五十岁已是人生暮年。但对于黄公望来说,从那一天起,他才决定要做些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求山、访水、学画,和心中那个最真的自己对话。此时的他已经褪去了对名利空泛的追逐,真正开始顺应本心,走遍山川、游历大江,历时二十余年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浅绛山水”风格,素雅清淡,明快透彻,着色以浅赭为主。画面色调单纯统一,减少浓淡和轻重的变化,而其色多施在山石上,用來表现深秋和早春时节及斜阳夕照的景色。
  当然,黄公望能把富春山画得如此传神,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勤奋。他晚年就居住在富春山,袖筒里始终装着笔墨。遇到独特的景致就立刻画下来,直到富春山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了然于胸时方才动笔作画,一直到他谢世前不久,这幅画才完成,前后用了七年时间。
  据说看过《富春山居图》的人去富春江游览的时候都会大吃一惊,觉得沿岸风景似曾相识,继而惊叹:“画和实景真是太像了!”可是,怎么可能像呢?这幅元朝画作画的可是六百多年前的景色,经历了明朝、清朝、民国的战乱更迭,富春山肯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原来的民居没了,小木桥塌了,还修了新的水泥桥……即便如此,游客仍旧觉得实景和画中很像,这是因为《富春山居图》画出了富春山的神韵。
  颠沛流离的古画
  伴随着王朝更迭,《富春山居图》辗转流落到了“明四家”之首沈周手里。
  据说沈周得到此画后大叹,时不时就要拿出来欣赏一番。后来他将《富春山居图》交给他人装裱。可装裱匠有个不肖的儿子,偷偷将这幅画盗走,卖给了别人。在思念成疾的情况下,沈周愣是将《富春山居图》背临了一遍,拿现在的《富春山居图》(沈周卷)和原作对比,我们会发现,沈周的背临几乎丝毫不差,仅在着色上和结尾处略有不同,这不同便是两位大师跨越时光的交流。
  之后,《富春山居图》历经多个主人,到了知名收藏家吴洪裕手里。吴洪裕膝下无子,将这幅画当亲儿子一样珍视,还为它盖了楼,楼名“云起”。等到他患病即将逝世时,舍不得自己的珍藏,令侄儿烧掉《富春山居图》。画卷丢入火盆后,侄儿偷梁换柱,用另一幅画取代了它。可是,画作已经被烧成了一大一小两段,从此,它分为两部分:《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和《富春山居图》(剩山卷)。“剩山卷”流落民间,在1956年,正式落户浙江省博物馆,并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而“无用师卷”在乾清宫中静静地存放了将近两百年,随后流落到台湾,从此,两幅真迹残卷隔海相望。直到2011年,《富春山居图·剩山卷》来到台湾与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一同展出,两幅残卷才得以重新团聚。
  虽然中间有很大一部分被火焚毁了,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用数码技术,奇妙地复原了古画中“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那优哉游哉的美感。
   小小解说员
   我是小小解说员李奕萱,来自广西桂林市汇通小学,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富春山居图》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皇帝也会看走眼
  虽说《富春山居图》的真迹被毁为两截,不过在被毁之前已经有不少仰慕者临摹仿照。这些仿制品中,人称“子明卷”的画卷还被清朝的乾隆皇帝误以为是真迹,他兴致来了就在上面题几个字,有时还叫上大臣一起题字。真正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被送到了宫中的库房里。不过,也正因为他看走眼,真的《富春山居图》才躲过这位“盖章狂魔”的频繁题字盖章。
  古画中的留白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八张纸上,接裱成一幅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作者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其中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笔墨最少,只有山,只有水,一片水沙和一段长长的留白,如同一年四季,时间流逝,岁月匆匆,船上渔夫也只是点景。画家大概是希望用减少的方式来体现繁复,这和现代的“极简主义”很像。留白是“为生命留下一个空间”,不要都塞满,又叫“余地”。
其他文献
打电话给同学欣宜,没想到她正受邀在英国伦敦参加某部电影的全球首映式,我惊讶得很:“才一年多没联系,你竟然真的实现了多年的梦想,成为一名资深电影人,太厉害啦!”欣宜笑着告诉我:“这次又是票根帮了我。”  一年多前,欣宜在微信朋友圈晒了一组票根图,那是由600多张电影票和几十张各地电影节通行证组成的贴本和拼贴画。她从中学时就喜欢看电影,上大学后更是想尽办法去一些电影节现场。那天是欣宜的30岁生日,她想
期刊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有些同学可能会因为还没有想明白以后要做什么,而感到焦虑。当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我也没有想好,也非常迷茫。  我从清华提前一年毕业,当时对学术没有兴趣,觉得要先去经商。但是,纠结一晚后,我还是决定出国读书。  在霍普金斯的5年读博生活很辛苦。有一门生物学课程前后3次考试,我只有一次及格,最后只得到一个B-。我直到博士三年级才有了一点儿感觉,到了博士五年级,我才感到,原来我
期刊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备受关注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名单中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中国核潜艇事业奠基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2017年人民大会堂,一位90多岁的老人站在代表们中间,习近平总书记挪开前排的椅子,握住他的手,一再邀请他坐到自己身旁,这位老人也是黄旭华。是什么让他得到如此礼遇呢?  你能做到吗  1958年春的一天,黄旭华接到研究所通知,去北京开会。
期刊
《人间草木》:散发着草木清香的日子  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大概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  他对这些“人间草木”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一种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却不愿将之据为己有的喜爱。他还有一颗天然活泼的童心,那种散漫的稚气,总是在草草几笔中冒出来。  他写葡萄是这样的,“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
期刊
岁月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冲刷了多少的回忆,然而您那和蔼的面庞,却始终被我铭记在脑海深处……  那是一个再平淡不过的上学日。吃完午饭,我来到教师办公室,您并不在,您桌上的电脑屏幕却亮着,一台小电扇正呼呼运转。这不是浪费电吗?看到这一幕,我“心如刀割”,冲到您的桌前寻找电源开关,半晌都没有找到,我便不假思索地关了总电源,随后一蹦一跳地离开了。  下午上您的美术课,临下课前,您却让那位关了电源的孩子到
期刊
我和姥姥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过面了。  从小,我就和爸爸妈妈离开家乡,来到了遥远又陌生的城市——长春,这是从南向北的跨越,因为遥远,回家乡的次数屈指可数,也让我对那小小的村庄有了无比深沉的向往與依赖。  姥姥在老家,我在新的城市,这之间仿佛隔了几座高山、几条大河那般不可跨越,而我也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牵挂。  在老家,姥姥种菜、拾废品、清扫大街,这些工作,听着就叫人心疼,可在姥姥眼里却有滋有味,照她的话
期刊
我真正了解谦逊是在看了央视的《人生》之后,叱咤风云的许鞍华大导演,谦逊地道出自己的不足。许鞍华之所以功成名就源于她的才华横溢,但更重要的不正是那份谦逊吗?心怀谦逊,方能吟啸徐行,万里无阻。  心懷谦逊,察纳雅言,且看上古帝王所为。  唐太宗从善如流,听取魏征之言,开“贞观之治”之局;秦孝公虚心纳谏,从商鞅之言行变法,富国强兵,称雄六国。他们虽身为帝王,却心怀谦逊,虚心听取大臣之谏,才使国富民安。正
期刊
前几天我到一位摄影家朋友的家,翻阅了一本名为《失明的摄影师》的书籍。这是一本由诸多失明摄影师完成的摄影散文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来自墨西哥一个教授视力障碍人群摄影的公益机构——“感觉之眼”。  眼睛本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过双眼便可看到纷繁的线条、斑斓的色彩。但如果窗户被关上了呢?在黑暗的房间里,大脑需要负责思考,想象构建现实,因此对盲人来说,世界就尽在“感觉之眼”中了。  单单是书里的那些摄影
期刊
贾茜:在看了电影《白日梦想家》后,从此我人生的终极梦想之地,就是冰岛。你再也无法从地球上其他任何角落,找到比冰岛更像外星球的地貌。寸草不生的蛮荒大地,一秒钟就能穿越到史前星球;终年不眠的火山,爆发一次足以震撼人的双眸。在我的眼里,冰岛就是一片孤独的净土。冰岛的风,冰岛的火山,冰岛的一切,都像精灵的呢喃,让人分不清梦境还是现实。这里的人们仿佛生活在童话里,保持着最童真的心,就连小房子也都是五彩斑斓的
期刊
“君若真有意,万物皆有情。”汪曾祺先生曾說过,人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恰似草木中蕴藏着的丰富多彩的人生况味。我想,也是太爱了,物我交融般醉了吧。  “君若真有意,万物皆有情。”先生希望人们读他的作品时心中能找到共鸣,能沐浴着阳光,品一杯清茶,最好是坐在摇椅上,气定神闲,悠然自得。当我掩卷沉思时,或许是心灵的慰藉与共鸣,或是小中见大的人生启示,或是令人遐想的哲思。此刻的我,真心想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