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理说,西湖就在钱塘江北岸,几脚油门过江,再小绕一下就可到达。毕竟离我住所才15公里。当然也可以换乘地铁,约莫40分钟。忙啊忙啊忙啊……时间总是不够用。可惜一年之中,去西湖边走走的愿望落空居多,偶尔在湖边有会议什么的,也是浮光掠影。但西湖在我的梦中永恒。我曾在西湖边的一幢楼里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时候站在窗口的眺望足以让我满足。有时候,恍惚会看到湖面上的船与人,如幻灯片一样。
面对西湖,我始终有一种错觉,好像自己被这水墨般的自然画卷分裂成两个人:一个在西湖边生活很久的人,一个对西湖的一草一木都了若指掌的人,一个只要一吸鼻子就嗅到熟悉气味的人。这个人活得很世俗,抽烟喝酒吹牛,时不时拍一下胸脯说,兄弟,兄弟什么的。暂时取名世俗者。另一个人却很特别,他有点儿神经质,他傻乎乎地看着西湖,他的目光是深情的,他的步伐是匀速的,他的双手总想伸出,想去拥抱整个西湖。不妨把另一个人叫作理想主义者。世俗者与理想主义者他们时不时会打架,一会儿世俗者赢,一会儿理想主义者赢,半斤八两,不分伯仲。这还算是幸运的错觉。我最担心的是多年以后,垂暮之年的我站在西湖边,他不再是个简单的理想主义者,他一事无成满脑子都是鸡零狗碎的一个糟老头,他不但不会被这湖水诱惑,反而张开无牙的嘴朝湖水里吐一口痰,然后得意洋洋地走了。如果真的那样,我宁愿他扑通一声掉了下去,无声无息地沉入湖底。这种假设十分残忍,但是非常有必要。在生活中,我好像是一个喜欢假设的人。假设是一剂安慰药,让情绪变得平和一些,让生命的体验更真实一些,可以获得某种小满足。小满足就像麻醉劑,让日子过得不痛不痒。
站在西湖边,完全可以做一个90%纯粹的人,否则真是辜负了这一湖好水。这西湖之水,虽性子软,流淌的却是真性情,这淡淡的湖之风,拂过脸颊,就像温柔之手的抚摸。累了,乏了,疲倦了,就在湖边的椅子上躺下来,像半个健康的思想者一样想一些事,不着边际的,没头没脑的,滑稽好笑的,愤愤不平的,都可以。当然也可以想点儿单纯的事,那就是到底想要怎么样的生活?四十而不惑,可是过了四十,反而更惑了。社会上的林林总总,远比小说与想象来得精彩,来得残酷,来得疯狂。小说家拖着一条“伤腿”,被现实生活甩得远远的。是喘着大气赶路,还是索性站在原地做个安静的思考者?尽管我们知道脱缰野马的狂奔总有停下来的那一刻,那一刻或许是精疲力竭,或许是自然缓慢,之前所有的狂奔最后的归宿就是这一刻歇息。但是,适当的时候停一下脚步很有必要。我说过我喜欢假设,那么我假设在某年某月某天的某个上午,我能成为西湖边的一个符号,西湖里的一滴水,一条鱼,一只虾。是什么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将自己变得无比平和。以前我热爱力量,那种穿透一切的力量。现在却时时想念那种与生俱来的平和。
我第一次来西湖,还是一个乡村少年。在老师的带领下,坐着旅游车,戴着红帽子,一群人叽叽喳喳去了杭州动物园、六和塔,好像还看到了西湖的荷叶。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美丽的荷叶,荷叶上的水珠就像珍珠一样晶莹透剔。尽管我始终觉得荷叶与种在地里的芋艿叶没有多大区别。后来,我在乡村看到了一池荷花,那种清纯脱俗之美震撼了我。从此以后,世界上的任何花在我眼里都变得平淡了,哪怕后来见到妖艳无比的蝴蝶兰。西湖的印象,更多是在我的阅读之中丰满起来。真的很感谢当年那本封面残缺的《西湖民间故事》,让我知道了白素贞与许仙,知道有一座桥叫断桥,知道了雷峰塔,知道了西湖醋鱼和西湖藕粉,知道了杭州丝绸……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想象与憧憬总是带着饥饿的味道。杭州小笼包曾经是我想象中最好吃的一道小吃。我曾经想过,如果有一天把西湖里的鱼啊虾啊全捞上来,那一定会将我们村的晒谷场堆得满满的。后来又读了一些民国文化名人笔下的西湖,那是一个悠闲、幸福且真正有味道的人生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来说,荷尔蒙一遇上西湖,世界就绚丽了。从西湖边上走过的每个姑娘都是那么美,那么亭亭玉立,那么不食人间烟火。那时候,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那时候,爱情就像西湖水,既单纯又温柔。眨眼人到中年,就像一台转了一夜的机器,声音不再流畅,脚步不再轻快。现在每次去西湖,总是感慨世界美好,而自己却蹉跎岁月。
幸好还有湘湖。
隔着一条钱塘江,湘湖以一种静悄悄的方式将自己的美树立起来,不喧嚣,不华丽,有点儿“冷”,又有点率真。繁华虽不如西湖,名声虽不及西湖,但山水相依之紧密,西湖不如湘湖,若论自然与灵性,恐怕也是湘湖稍胜一筹。西湖有西湖的成熟之美,湘湖也有湘湖的素颜之怜。明代诗人张岱说得好:湘湖如处子,视娗羞涩,犹及见其未嫁时也。钱塘江的水养了两个湖,却让两个湖性格迥异。如果说钱塘江是一条巨龙,那么西湖与湘湖就是这条巨龙的两只眼睛,这两只眼睛差不多大小,一只落在杭州主城区,是老牌明星;另一只落在萧山城西,是后起之秀。从地理位置上看,西湖在北,湘湖往南。南北相望,情深意长。
湘湖与我更为亲近一些。我看着这个湖的华丽变身,十年光阴,湘湖再次成了一个大湖;十年光阴,湘湖从八千年的历史里复活了。我也看着这些时间原子从湘湖里平静地消逝,就像水融于水中一样。当年我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在尚未恢复成湖的湘湖边上游荡,仿佛就是在等待着什么……就像贺知章当年从湘湖边启航,远游,挣得一世名声,暮年归来,终于有了《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生活就是一条直线加半径。直线就是西湖至乡村老家,全长50公里。圆心就在钱塘江南岸的湘湖,半径就是15公里。终其一生,可能也就是在这条直线上和半径内滑动。细细想来,远不如当年贺知章奔赴长安的无畏……湘湖太近了,近得我只要一闭上眼睛,她就躺在了我的额前。湘湖的上空弥漫着西湖的水汽,而西湖的上空同样响亮着湘湖的风声。她们交织在一起。我的日常生活也与湘湖勾结在了一起,我每个月都会从她边上走过,每个月都会穿过她的隧道,每个月都会闻着她的味道。因为湘湖往南,因为母亲在南。
(责任编辑: 李璐)
面对西湖,我始终有一种错觉,好像自己被这水墨般的自然画卷分裂成两个人:一个在西湖边生活很久的人,一个对西湖的一草一木都了若指掌的人,一个只要一吸鼻子就嗅到熟悉气味的人。这个人活得很世俗,抽烟喝酒吹牛,时不时拍一下胸脯说,兄弟,兄弟什么的。暂时取名世俗者。另一个人却很特别,他有点儿神经质,他傻乎乎地看着西湖,他的目光是深情的,他的步伐是匀速的,他的双手总想伸出,想去拥抱整个西湖。不妨把另一个人叫作理想主义者。世俗者与理想主义者他们时不时会打架,一会儿世俗者赢,一会儿理想主义者赢,半斤八两,不分伯仲。这还算是幸运的错觉。我最担心的是多年以后,垂暮之年的我站在西湖边,他不再是个简单的理想主义者,他一事无成满脑子都是鸡零狗碎的一个糟老头,他不但不会被这湖水诱惑,反而张开无牙的嘴朝湖水里吐一口痰,然后得意洋洋地走了。如果真的那样,我宁愿他扑通一声掉了下去,无声无息地沉入湖底。这种假设十分残忍,但是非常有必要。在生活中,我好像是一个喜欢假设的人。假设是一剂安慰药,让情绪变得平和一些,让生命的体验更真实一些,可以获得某种小满足。小满足就像麻醉劑,让日子过得不痛不痒。
站在西湖边,完全可以做一个90%纯粹的人,否则真是辜负了这一湖好水。这西湖之水,虽性子软,流淌的却是真性情,这淡淡的湖之风,拂过脸颊,就像温柔之手的抚摸。累了,乏了,疲倦了,就在湖边的椅子上躺下来,像半个健康的思想者一样想一些事,不着边际的,没头没脑的,滑稽好笑的,愤愤不平的,都可以。当然也可以想点儿单纯的事,那就是到底想要怎么样的生活?四十而不惑,可是过了四十,反而更惑了。社会上的林林总总,远比小说与想象来得精彩,来得残酷,来得疯狂。小说家拖着一条“伤腿”,被现实生活甩得远远的。是喘着大气赶路,还是索性站在原地做个安静的思考者?尽管我们知道脱缰野马的狂奔总有停下来的那一刻,那一刻或许是精疲力竭,或许是自然缓慢,之前所有的狂奔最后的归宿就是这一刻歇息。但是,适当的时候停一下脚步很有必要。我说过我喜欢假设,那么我假设在某年某月某天的某个上午,我能成为西湖边的一个符号,西湖里的一滴水,一条鱼,一只虾。是什么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将自己变得无比平和。以前我热爱力量,那种穿透一切的力量。现在却时时想念那种与生俱来的平和。
我第一次来西湖,还是一个乡村少年。在老师的带领下,坐着旅游车,戴着红帽子,一群人叽叽喳喳去了杭州动物园、六和塔,好像还看到了西湖的荷叶。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美丽的荷叶,荷叶上的水珠就像珍珠一样晶莹透剔。尽管我始终觉得荷叶与种在地里的芋艿叶没有多大区别。后来,我在乡村看到了一池荷花,那种清纯脱俗之美震撼了我。从此以后,世界上的任何花在我眼里都变得平淡了,哪怕后来见到妖艳无比的蝴蝶兰。西湖的印象,更多是在我的阅读之中丰满起来。真的很感谢当年那本封面残缺的《西湖民间故事》,让我知道了白素贞与许仙,知道有一座桥叫断桥,知道了雷峰塔,知道了西湖醋鱼和西湖藕粉,知道了杭州丝绸……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想象与憧憬总是带着饥饿的味道。杭州小笼包曾经是我想象中最好吃的一道小吃。我曾经想过,如果有一天把西湖里的鱼啊虾啊全捞上来,那一定会将我们村的晒谷场堆得满满的。后来又读了一些民国文化名人笔下的西湖,那是一个悠闲、幸福且真正有味道的人生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来说,荷尔蒙一遇上西湖,世界就绚丽了。从西湖边上走过的每个姑娘都是那么美,那么亭亭玉立,那么不食人间烟火。那时候,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那时候,爱情就像西湖水,既单纯又温柔。眨眼人到中年,就像一台转了一夜的机器,声音不再流畅,脚步不再轻快。现在每次去西湖,总是感慨世界美好,而自己却蹉跎岁月。
幸好还有湘湖。
隔着一条钱塘江,湘湖以一种静悄悄的方式将自己的美树立起来,不喧嚣,不华丽,有点儿“冷”,又有点率真。繁华虽不如西湖,名声虽不及西湖,但山水相依之紧密,西湖不如湘湖,若论自然与灵性,恐怕也是湘湖稍胜一筹。西湖有西湖的成熟之美,湘湖也有湘湖的素颜之怜。明代诗人张岱说得好:湘湖如处子,视娗羞涩,犹及见其未嫁时也。钱塘江的水养了两个湖,却让两个湖性格迥异。如果说钱塘江是一条巨龙,那么西湖与湘湖就是这条巨龙的两只眼睛,这两只眼睛差不多大小,一只落在杭州主城区,是老牌明星;另一只落在萧山城西,是后起之秀。从地理位置上看,西湖在北,湘湖往南。南北相望,情深意长。
湘湖与我更为亲近一些。我看着这个湖的华丽变身,十年光阴,湘湖再次成了一个大湖;十年光阴,湘湖从八千年的历史里复活了。我也看着这些时间原子从湘湖里平静地消逝,就像水融于水中一样。当年我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在尚未恢复成湖的湘湖边上游荡,仿佛就是在等待着什么……就像贺知章当年从湘湖边启航,远游,挣得一世名声,暮年归来,终于有了《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生活就是一条直线加半径。直线就是西湖至乡村老家,全长50公里。圆心就在钱塘江南岸的湘湖,半径就是15公里。终其一生,可能也就是在这条直线上和半径内滑动。细细想来,远不如当年贺知章奔赴长安的无畏……湘湖太近了,近得我只要一闭上眼睛,她就躺在了我的额前。湘湖的上空弥漫着西湖的水汽,而西湖的上空同样响亮着湘湖的风声。她们交织在一起。我的日常生活也与湘湖勾结在了一起,我每个月都会从她边上走过,每个月都会穿过她的隧道,每个月都会闻着她的味道。因为湘湖往南,因为母亲在南。
(责任编辑: 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