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在北,湘湖往南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0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理说,西湖就在钱塘江北岸,几脚油门过江,再小绕一下就可到达。毕竟离我住所才15公里。当然也可以换乘地铁,约莫40分钟。忙啊忙啊忙啊……时间总是不够用。可惜一年之中,去西湖边走走的愿望落空居多,偶尔在湖边有会议什么的,也是浮光掠影。但西湖在我的梦中永恒。我曾在西湖边的一幢楼里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时候站在窗口的眺望足以让我满足。有时候,恍惚会看到湖面上的船与人,如幻灯片一样。
  面对西湖,我始终有一种错觉,好像自己被这水墨般的自然画卷分裂成两个人:一个在西湖边生活很久的人,一个对西湖的一草一木都了若指掌的人,一个只要一吸鼻子就嗅到熟悉气味的人。这个人活得很世俗,抽烟喝酒吹牛,时不时拍一下胸脯说,兄弟,兄弟什么的。暂时取名世俗者。另一个人却很特别,他有点儿神经质,他傻乎乎地看着西湖,他的目光是深情的,他的步伐是匀速的,他的双手总想伸出,想去拥抱整个西湖。不妨把另一个人叫作理想主义者。世俗者与理想主义者他们时不时会打架,一会儿世俗者赢,一会儿理想主义者赢,半斤八两,不分伯仲。这还算是幸运的错觉。我最担心的是多年以后,垂暮之年的我站在西湖边,他不再是个简单的理想主义者,他一事无成满脑子都是鸡零狗碎的一个糟老头,他不但不会被这湖水诱惑,反而张开无牙的嘴朝湖水里吐一口痰,然后得意洋洋地走了。如果真的那样,我宁愿他扑通一声掉了下去,无声无息地沉入湖底。这种假设十分残忍,但是非常有必要。在生活中,我好像是一个喜欢假设的人。假设是一剂安慰药,让情绪变得平和一些,让生命的体验更真实一些,可以获得某种小满足。小满足就像麻醉劑,让日子过得不痛不痒。
  站在西湖边,完全可以做一个90%纯粹的人,否则真是辜负了这一湖好水。这西湖之水,虽性子软,流淌的却是真性情,这淡淡的湖之风,拂过脸颊,就像温柔之手的抚摸。累了,乏了,疲倦了,就在湖边的椅子上躺下来,像半个健康的思想者一样想一些事,不着边际的,没头没脑的,滑稽好笑的,愤愤不平的,都可以。当然也可以想点儿单纯的事,那就是到底想要怎么样的生活?四十而不惑,可是过了四十,反而更惑了。社会上的林林总总,远比小说与想象来得精彩,来得残酷,来得疯狂。小说家拖着一条“伤腿”,被现实生活甩得远远的。是喘着大气赶路,还是索性站在原地做个安静的思考者?尽管我们知道脱缰野马的狂奔总有停下来的那一刻,那一刻或许是精疲力竭,或许是自然缓慢,之前所有的狂奔最后的归宿就是这一刻歇息。但是,适当的时候停一下脚步很有必要。我说过我喜欢假设,那么我假设在某年某月某天的某个上午,我能成为西湖边的一个符号,西湖里的一滴水,一条鱼,一只虾。是什么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将自己变得无比平和。以前我热爱力量,那种穿透一切的力量。现在却时时想念那种与生俱来的平和。
  我第一次来西湖,还是一个乡村少年。在老师的带领下,坐着旅游车,戴着红帽子,一群人叽叽喳喳去了杭州动物园、六和塔,好像还看到了西湖的荷叶。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美丽的荷叶,荷叶上的水珠就像珍珠一样晶莹透剔。尽管我始终觉得荷叶与种在地里的芋艿叶没有多大区别。后来,我在乡村看到了一池荷花,那种清纯脱俗之美震撼了我。从此以后,世界上的任何花在我眼里都变得平淡了,哪怕后来见到妖艳无比的蝴蝶兰。西湖的印象,更多是在我的阅读之中丰满起来。真的很感谢当年那本封面残缺的《西湖民间故事》,让我知道了白素贞与许仙,知道有一座桥叫断桥,知道了雷峰塔,知道了西湖醋鱼和西湖藕粉,知道了杭州丝绸……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想象与憧憬总是带着饥饿的味道。杭州小笼包曾经是我想象中最好吃的一道小吃。我曾经想过,如果有一天把西湖里的鱼啊虾啊全捞上来,那一定会将我们村的晒谷场堆得满满的。后来又读了一些民国文化名人笔下的西湖,那是一个悠闲、幸福且真正有味道的人生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来说,荷尔蒙一遇上西湖,世界就绚丽了。从西湖边上走过的每个姑娘都是那么美,那么亭亭玉立,那么不食人间烟火。那时候,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那时候,爱情就像西湖水,既单纯又温柔。眨眼人到中年,就像一台转了一夜的机器,声音不再流畅,脚步不再轻快。现在每次去西湖,总是感慨世界美好,而自己却蹉跎岁月。
  幸好还有湘湖。
  隔着一条钱塘江,湘湖以一种静悄悄的方式将自己的美树立起来,不喧嚣,不华丽,有点儿“冷”,又有点率真。繁华虽不如西湖,名声虽不及西湖,但山水相依之紧密,西湖不如湘湖,若论自然与灵性,恐怕也是湘湖稍胜一筹。西湖有西湖的成熟之美,湘湖也有湘湖的素颜之怜。明代诗人张岱说得好:湘湖如处子,视娗羞涩,犹及见其未嫁时也。钱塘江的水养了两个湖,却让两个湖性格迥异。如果说钱塘江是一条巨龙,那么西湖与湘湖就是这条巨龙的两只眼睛,这两只眼睛差不多大小,一只落在杭州主城区,是老牌明星;另一只落在萧山城西,是后起之秀。从地理位置上看,西湖在北,湘湖往南。南北相望,情深意长。
  湘湖与我更为亲近一些。我看着这个湖的华丽变身,十年光阴,湘湖再次成了一个大湖;十年光阴,湘湖从八千年的历史里复活了。我也看着这些时间原子从湘湖里平静地消逝,就像水融于水中一样。当年我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在尚未恢复成湖的湘湖边上游荡,仿佛就是在等待着什么……就像贺知章当年从湘湖边启航,远游,挣得一世名声,暮年归来,终于有了《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生活就是一条直线加半径。直线就是西湖至乡村老家,全长50公里。圆心就在钱塘江南岸的湘湖,半径就是15公里。终其一生,可能也就是在这条直线上和半径内滑动。细细想来,远不如当年贺知章奔赴长安的无畏……湘湖太近了,近得我只要一闭上眼睛,她就躺在了我的额前。湘湖的上空弥漫着西湖的水汽,而西湖的上空同样响亮着湘湖的风声。她们交织在一起。我的日常生活也与湘湖勾结在了一起,我每个月都会从她边上走过,每个月都会穿过她的隧道,每个月都会闻着她的味道。因为湘湖往南,因为母亲在南。
  (责任编辑: 李璐)
其他文献
一  你想必熟悉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有一处地下洞穴,住着一群被缚的囚徒,他们把映射在墙上的影子当成真实,而其中一个囚徒终于挣脱枷锁,上升到外面,虽然一开始觉得痛苦,但终于见到太阳以及阳光下一切美好的事物。枷锁对应的是传统、惯例、教条等,“打破这些束缚需要罕见的激情和勇敢”,“这个获得了自由的人对洞穴及其阴影和居民,都持一种强烈的轻蔑态度”,“难以忍受生活在他们中间”[1]。上升意味着第一次解放,不过
期刊
从广州迁居杭州,已经整整五年,这期间,总是会遇到人问:“杭州好还是广州好?”事实上这问题是不可能有答案的,就好比一个诗人去问一只猫咪:“我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得到的答案总是一声“妙”。毫无意义。对于我而言,在杭州是生活在一幅国画里,广州则是生活在一部电影里。电影里好热闹,声与影,光与电,故事的跌宕起伏宛如广州城高高低低的密集楼房;国画里好安静,纸与墨,线与形,点滴泼墨宛如散落在杭州城这里那里的美丽
期刊
时间才是自由的反义词。  ——《存在与时间与虚无》  杀死时间  第一个提倡虚度时间的是一个叫保罗·奥斯特的外国人。奥斯特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一个天主教家庭,在哈佛攻读博士时,奥斯特就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与虚无》。这本看似哲学的著作其实更像一本宗教宣言。在里面他首次提出了一种观点:时间是人类的负担。在他看来,人生并不像一条射线,更像是安装电脑软件时的进度条。  “不是我们在利用时
期刊
在创作这篇创作谈之前,我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写过小说了。一年多前,我正在写一个和暴露狂有关的故事,大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已经清晰了,但中间我却停了下来,原因是在一个关键情节点上面卡住了。这不是什么特殊状况,因为我偏好情节性强的东西,所以经常需要在一些关键环节上反复推演甚至推倒重来。但这次我却没有坚持下去,因为我突然觉得很没意思。  很长时间里,我一直都困扰于一个问题:我到底要写什么。这个问题就像
期刊
前不久,我和魏烨吃了顿饭,距离我们上一次吃饭已经过去了半年。这半年内,他因为旧疾复发,从此与酒和辛辣的食物绝缘,换过一次工作后,原本进展顺利的项目突然间推翻重来,回到原点。算起来,他已经整整一年没有碰小说了。  我多少能够理解他的处境——这当然基于一些我们的共同之处:都来自南方小城;都不怎么善于同别人打交道;就算平日里更喜欢待在自己的空间里,对于自己究竟想在大城市实现什么并不那么明晰,但仍然受不了
期刊
紫薇花开  那么多花,燃烧在隐秘部位  水,柔软之物,如石油,如无法逃避的催化剂  你躲开了这个夏天,却躲不开它的芬芳  在深山古寺,远方的火点燃了你的眉毛  痛苦于所有比拟,痛苦于《诗经》意象  一起泅渡,其实是干果饱腹  一起采蜜,其实是一场游戏  一句装饰的话,却于葳蕤的季节误入歧途  夏天是一场宿命,在花瓣的陷阱里  迷宫样的巷道,漫长的香气  使你隐居的血液暴晒于阳光下  你制造的死亡,
期刊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题记  洪武二十年,明朝朝廷派汤和在沿海建立了59座卫所城,抵御东海倭寇。龙湾宁村所,是其中之一。所城原南门外数十亩的练兵场上,常常练着一套拳——“洪拳”,那是看家护院的真把式。十几公里外的永昌堡,英桥王氏在“洪拳”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王家拳”。倭寇进犯数次,英桥王氏守护家堡,永昌不倒,传为佳话。  丁酉鸡年,朽月某日黄昏,二爷站在他的小柜台里
期刊
是在张岱的《西湖梦寻》中读到这首诗的。它附在《六贤祠》一篇的后面,起初并未引起我的注意,直到不知第几次重读张岱,视线突然被吸引,始觉张明弼这位明末文人真是西湖的知音,杭州的知音,山水烟霞的知音。  六贤祠  张明弼  山川亦自有声气,西湖不易与人热。  五日京兆王弇州,冷面臬司号寒铁。  原与湖山非久要,心胸不复留风月。  犹议当时李邺侯,西泠尚未通舟楫。  惟有林苏白乐天,真与烟霞相接纳。  风
期刊
驶过坡道,是大片的开阔地。李挪迈下车,掀起一阵轻微的黄尘。她迷了眼,举目望过去,天是蓝的,什么都没有。房屋灰蒙蒙地朝前压,仿佛大路之上的另一条大路,盖过了她和身后的车辆,她感觉自己必须随之奔跑。  接车司机说,这边气候很好,不会太冷,也不会太热,虽然天干有风,倒也没有沙尘暴的困扰。  “有风?那有大坝吗?”她刮着指甲边缘的倒刺,眼睛往外瞟着,脸上显出走神带来的不耐烦。  一圈都是果树和干枯的河滩,
期刊
陈鹏与我共同在鲁院学习四个月,之前我与他并不相识。四个月里也是后来剩下半个月时候开始说话。原因是我比他大一轮,他既是新华社云南分社记者,又是国家二级运动员,足球踢得保持专业水准。身材自然挺拔,气质自然不凡,属于年轻有为又风华正茂一代楷模。所以退避三舍,恪守代际鸿沟不可逾越规矩,与我同代几位老兄喝酒睡觉,无所事事,醒来听说陈鹏组织起来“花儿”小组,郑重其事研讨文学,热烈争论至深夜,不在酒肆更不上茶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