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病程在3个月之内的分泌性中耳炎(OME)患者66例(80耳),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0耳使用静脉滴注抗生素头孢哌酮进行治疗,而治疗组37耳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进行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均是5天。之后比较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40耳中19耳治愈,10耳好转,11耳无效,总有效率为72.50%;而治疗组40耳中22耳治愈,13耳好转,5耳无效,總有效率为87.50%,由此可见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糖皮质激素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治愈率,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分泌性中耳炎;疗效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的疾病[1],以听力下降及中耳积液为主要特征的耳鼻喉科常见病。通常使用常规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来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满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分析糖皮质激素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取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病程在3个月内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6例(80耳),全部患者经耳鼻喉科门诊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0耳,平均年龄为32.6岁,病程为6天-3个月,平均病程为1个月;而治疗组平均年龄为32.3岁,病程为5天-3个月,平均病程为1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头孢哌酮1g静脉滴注治疗,每日2次;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治疗,两者治疗周期均为5天。治疗2周后进行复查,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价标准:复查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鼓膜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鼓膜内陷有所减轻,活动性好;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鼓膜活动度差,病情加重。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到目前为止,分泌性中耳炎病因未明,被认为可能与患者咽喉感染、免疫反应及功能障碍相关[3]。其中,咽鼓管的通气功能障碍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通常需要清除鼓室积液,减少中耳负压等症状。此外,还需进行抗菌治疗,防止感染。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变态反应药物,可以抑制炎性细胞聚集、趋化、分泌及游走,阻碍肥大细胞释放过敏物质,抑制补体蛋白分泌,从而发挥抗炎作用和免疫抑制。同时,它还可以增加血管张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改善充血[4]。本次研究表明,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糖皮质激素对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显著,且较为安全[5],显著改善了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生活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闫宏岭,陈丽君.克拉霉素联合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4,(19):2304-2305.
[2]李拥军,王瑛.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方法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8):117-117.
[3]陈广力.青霉素G钠针剂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报告[J].海峡药学,2014,(3):107-108.
[4]王景丽,刘锡滨,魏红娟等.鼓室内注射氨溴索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3):55-55.
[5]陆伟明.12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生,2011,49(8):141-142.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病程在3个月之内的分泌性中耳炎(OME)患者66例(80耳),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0耳使用静脉滴注抗生素头孢哌酮进行治疗,而治疗组37耳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进行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均是5天。之后比较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40耳中19耳治愈,10耳好转,11耳无效,总有效率为72.50%;而治疗组40耳中22耳治愈,13耳好转,5耳无效,總有效率为87.50%,由此可见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糖皮质激素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治愈率,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分泌性中耳炎;疗效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的疾病[1],以听力下降及中耳积液为主要特征的耳鼻喉科常见病。通常使用常规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来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满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分析糖皮质激素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取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病程在3个月内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6例(80耳),全部患者经耳鼻喉科门诊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0耳,平均年龄为32.6岁,病程为6天-3个月,平均病程为1个月;而治疗组平均年龄为32.3岁,病程为5天-3个月,平均病程为1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头孢哌酮1g静脉滴注治疗,每日2次;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治疗,两者治疗周期均为5天。治疗2周后进行复查,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价标准:复查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鼓膜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鼓膜内陷有所减轻,活动性好;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鼓膜活动度差,病情加重。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到目前为止,分泌性中耳炎病因未明,被认为可能与患者咽喉感染、免疫反应及功能障碍相关[3]。其中,咽鼓管的通气功能障碍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通常需要清除鼓室积液,减少中耳负压等症状。此外,还需进行抗菌治疗,防止感染。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变态反应药物,可以抑制炎性细胞聚集、趋化、分泌及游走,阻碍肥大细胞释放过敏物质,抑制补体蛋白分泌,从而发挥抗炎作用和免疫抑制。同时,它还可以增加血管张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改善充血[4]。本次研究表明,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糖皮质激素对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显著,且较为安全[5],显著改善了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生活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闫宏岭,陈丽君.克拉霉素联合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4,(19):2304-2305.
[2]李拥军,王瑛.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方法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8):117-117.
[3]陈广力.青霉素G钠针剂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报告[J].海峡药学,2014,(3):107-108.
[4]王景丽,刘锡滨,魏红娟等.鼓室内注射氨溴索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3):55-55.
[5]陆伟明.12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生,2011,49(8):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