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现行课堂的小学数学探究学习规范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解构与重建。
一、现状扫描:数学课堂教学探究学习的误区
1、探究的庸俗化。新课程强调知识的形成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节数学课都需要进行探究。有的知识受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历、学习环境、学习空间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无法很好地开展探究学习,有的数学名称、概念、事实等陈述性知识也没有必要加以探究,所以教师应该灵活地掌握、适时地调整。有的老师认为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进行探究,这是对探究价值的摧毁,这样很容易导致探究的庸俗化。
2、探究的形式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探究活动走过场的情况,学生还没开始探究,老师就已经宣告结束,因为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与空间,所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没有落到实处,也就没有探究出有价值的答案,最终还是老师宣布正确答案,草草收场。
3、探究的神圣化。有的数学课上,老师把探究人为拔高,用科学家的探究性质和水平来看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追求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探究得到,追求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而不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上,从而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丧失。
4、探究的狭窄化。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的过程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许多老师只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习得,把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灌输式地“教”给学生,并且在引导学生的探究时把数学学习方法剥离出来单独开展训练,实际上仍是为知识而教,成了关于方法的知识的传授,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成了为探究而探究。
5、教师作用的边缘化和空洞化。在我们现在的教学活动中,由于要体现探究性,我们老师就让学生去讨论,但对于讨论的问题有的老师不进行精心的设计,也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引导,缺乏相应的铺垫,导致课堂上学生的讨论热烈但对问题的把握不够,最后只能由老师将“标准答案”和盘托出,或者课堂成了少数人的舞台,这种越俎代庖式的和盘托出以及以少数人的意见代替大部分同学的见解的方式对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回归正道:小学数学探究教学规范的解构与重建
针对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以上误区,笔者在对当前探究学习规范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批判的基础上,重建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切实有效的探究学习的行为规则和范式。重建的规范重点体现了以下“六变”:
1、探究情境变繁为简,让探究活动更有数学味。许多老师在创设情境时只关注有趣、热闹、新颖、独特,忽视了“情境创设是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这一内在本质,导致情境创设数学味不足,失去了情境的价值。因此,探究情境的创设应由时髦、热闹向简约、实在、有效进行回归,提升探究情境的数学味,体现情境创设的初衷和价值。
如“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中,我在课始前让学生随便说几个数,然后师生之间比一比,看谁先能确定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老师的神速一定会让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然后激发学生自己去探求,这实际就是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强烈欲望。
2、探究材料变滥为精,让探究活动更有针对性。“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探究学习中,教师精心整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基础和关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精选探究材料,选择的材料应能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利于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探究方法变忽略为重视,让探究活动更有保障性。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只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有效地开展学习,才能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4、探究空间变小为大,让探究活动更有挑战性。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教师应该拓展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切实有效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使每个学生的探究能力都得到提高,使探究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探究的功能。
5、探究结果变草率了事为“归因分析”,让探究活动更有深刻性。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而这种教育价值的体现需要教师引导、鼓励学生认真反思,进行归因分析才能得以更好的提升。不然,这些挫折、错误、失败,给学生留下的更多的是困惑,是迷茫,是挫折、失败的体现,慢慢地丧失了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或者,就是根本没有意识到失败,还在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所以教师要留一些时间给学生,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认真反思,查找探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
6、探究评价方式变单一为多元,让探究活动更有效能性。正确、合理的评价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受智力水平、年龄特点、生活阅历、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探究中表现出来的状况各不相同,探究方式也会不同,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表现,因人而评,客观、公正、激励地评定学生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一、现状扫描:数学课堂教学探究学习的误区
1、探究的庸俗化。新课程强调知识的形成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节数学课都需要进行探究。有的知识受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历、学习环境、学习空间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无法很好地开展探究学习,有的数学名称、概念、事实等陈述性知识也没有必要加以探究,所以教师应该灵活地掌握、适时地调整。有的老师认为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进行探究,这是对探究价值的摧毁,这样很容易导致探究的庸俗化。
2、探究的形式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探究活动走过场的情况,学生还没开始探究,老师就已经宣告结束,因为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与空间,所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没有落到实处,也就没有探究出有价值的答案,最终还是老师宣布正确答案,草草收场。
3、探究的神圣化。有的数学课上,老师把探究人为拔高,用科学家的探究性质和水平来看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追求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探究得到,追求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而不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上,从而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丧失。
4、探究的狭窄化。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的过程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许多老师只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习得,把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灌输式地“教”给学生,并且在引导学生的探究时把数学学习方法剥离出来单独开展训练,实际上仍是为知识而教,成了关于方法的知识的传授,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成了为探究而探究。
5、教师作用的边缘化和空洞化。在我们现在的教学活动中,由于要体现探究性,我们老师就让学生去讨论,但对于讨论的问题有的老师不进行精心的设计,也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引导,缺乏相应的铺垫,导致课堂上学生的讨论热烈但对问题的把握不够,最后只能由老师将“标准答案”和盘托出,或者课堂成了少数人的舞台,这种越俎代庖式的和盘托出以及以少数人的意见代替大部分同学的见解的方式对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回归正道:小学数学探究教学规范的解构与重建
针对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以上误区,笔者在对当前探究学习规范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批判的基础上,重建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切实有效的探究学习的行为规则和范式。重建的规范重点体现了以下“六变”:
1、探究情境变繁为简,让探究活动更有数学味。许多老师在创设情境时只关注有趣、热闹、新颖、独特,忽视了“情境创设是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这一内在本质,导致情境创设数学味不足,失去了情境的价值。因此,探究情境的创设应由时髦、热闹向简约、实在、有效进行回归,提升探究情境的数学味,体现情境创设的初衷和价值。
如“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中,我在课始前让学生随便说几个数,然后师生之间比一比,看谁先能确定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老师的神速一定会让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然后激发学生自己去探求,这实际就是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强烈欲望。
2、探究材料变滥为精,让探究活动更有针对性。“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探究学习中,教师精心整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基础和关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精选探究材料,选择的材料应能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利于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探究方法变忽略为重视,让探究活动更有保障性。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只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有效地开展学习,才能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4、探究空间变小为大,让探究活动更有挑战性。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教师应该拓展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切实有效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使每个学生的探究能力都得到提高,使探究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探究的功能。
5、探究结果变草率了事为“归因分析”,让探究活动更有深刻性。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而这种教育价值的体现需要教师引导、鼓励学生认真反思,进行归因分析才能得以更好的提升。不然,这些挫折、错误、失败,给学生留下的更多的是困惑,是迷茫,是挫折、失败的体现,慢慢地丧失了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或者,就是根本没有意识到失败,还在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所以教师要留一些时间给学生,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认真反思,查找探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
6、探究评价方式变单一为多元,让探究活动更有效能性。正确、合理的评价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受智力水平、年龄特点、生活阅历、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探究中表现出来的状况各不相同,探究方式也会不同,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表现,因人而评,客观、公正、激励地评定学生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