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将阅读与写作作为两个独立的模块去讲授,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阅读后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文章的写作技巧,在写作时又觉得无话可写,以致所写内容空洞,读之味同嚼蜡.实际上,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学生阅读的厚度与宽度决定了他写作的深度.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分析学生的阅读动力与阅读需要为切入口,进一步对语文课堂应怎样引导学生阅读、怎样让学生保持阅读兴趣、怎样积累写作素材进行探讨,从而达到以读促写,自信快乐地写作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促写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的涵养非常丰富,听说读写必不可少,其中的写更是承载着表达情感和沟通交流的重任.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将它们割裂成为独立的教学板块.学习的断裂,造成了知识衔接不畅的尴尬局面.其实,有读才有感,有感才有情,在读中不断思索,才能实现创作灵感的爆发.在以往的作文课上,教师经常把写作教学复杂化,课上把写作技巧讲得头头是道,但是离开了课堂,学生还是一头雾水.
既然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什么我们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学生有时还会在家长、教师的高压下进行机械般地“啃”呢?笔者从一个“医者”的角度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望闻问切——发现“症状”
1症状一:阅读动力不足
语文教学常常局限于课本的条条框框,一篇思想含义深刻的古文,教师经常只是教出中心思想、时代悲剧,或者在字词句子翻译上过于用力.“肢解”式学习,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失去了读的兴趣,更谈不上有感悟.教师的读并不等于学生的读,教师的悟也不等于学生的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思考.”[1]笔者任教于农村学校,阅读动力不足是导致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学生认为阅读是无趣和无意义的活动。阅读动力不足,导致阅读教学难以形成预想的效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就曾提出“有意义学习”的概念,他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就此而言,让学生懂得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写作中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它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急功近利的阅读,只会造成阅读疲劳,甚至抗拒阅读.
2症状二:阅读时间不足
初中生学习的课程较多,每天疲于完成各科的作业,部分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需要到校外接受补习.如此这般,学生能够坐下来好好阅读的时间并不多.苏霍姆林斯基曾分析道:“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1]家庭作业负担大而导致阅读时间的缩减,是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绊脚石.所以,语文教师应牢牢把握课堂时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分配好时间,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汲取写作的养分.
3症状三:阅读资源匮乏
本学年,七年级教材进行改版,开始使用部编版的语文教材,新教材要求学生在本学期内完成《西游记》《朝花夕拾》《猎人笔记》《镜花缘》的阅读,并提出“多读书、读好书、好讀书、读整本的书”的导向.这个导向无疑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发展的.但这看似简单的任务,对于一些农村中学来说,却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学生、家长不重视,不可能自行购买书籍;另一方面,学校资源不足,不能完全满足这方面的阅读需要.这是一个现实的难点.
这三种症状阻碍了学生阅读的发展.那作为教师应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去读、去悟、去积累写作素材呢?
二、化被动为主动——诊治“症状”
1诊治一:提高阅读兴趣,让课堂成为阅读的大本营
课堂是学生阅读的大本营.教师如果能好好地把握课堂,效果会事半功倍.如学习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借用了余映潮老师“一文为主,多文联读”,以及“为课文找朋友”的好方法[2].同时联读了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告诉我们:人要诚实执着;再联读当代诗人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告诉我们:不要丧失希望和斗志,要热爱生活.最后,与学生一起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领起,试写几句话.联读的意义在于不动声色地“诱惑”学生去读,增加阅读的容量,从更广更深的方向去体味作品的美感,感悟同一范畴的作品中蕴含的道理.如果就课论课,未免索然无味,学生只有读进去,才可能悟出来.
又如上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让学生抓住“在晶莹泪光中的背影”去读,引导学生体味父亲的背影留给“我”的想象与感情.课后要求学生寻找与本文感情或抒写角度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因为经过平常的联读训练,学生已掌握一定的阅读流程,所以表现得兴趣盎然,找出的作品有龙应台的《目送》、三毛的《背影》等.这时学生已能体会《背影》中的真情,这样的顿悟过程,其实也是灵感迸发的过程.教师可趁热打铁,要求学生从“泪光中的背影”入手,去写一篇作文,只要写出内心真实的感受即可,不必过于雕饰词汇.这时学生愿意写,也有话可写.联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文中来,又自觉地延伸到课外去,寻找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这对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感悟人生哲理,从而提升写作欲望是非常重要的.[3]
2诊治二:利用网络优势,共建阅读家园
现代社会是网络社会,教学也需与时俱进.农村孩子的学习资源比较缺乏,但是使用手机和电脑也很普遍.所以,在课余时间,我利用QQ和微信,开了“我阅读我快乐”的学习群,邀请全班的孩子及家长一起参与到沟通中来.班上一位同学的爸爸是书商,拥有的资源比较丰富,见识也比较广,他经常在群里讲一些从书上看到的故事和知识,同时向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阅读资源,如《格林》《读者》《意林》《作文与考试(初中版)》,还有一些涵括军事、演讲、运动方面的书籍,以低月租的方式,让我们进行无限量的阅读.大家非常感兴趣,讨论得如火如荼,效果非常好. 学生最反感的是“强迫”.但如能紧密地结合现代化的资源,多角度、多形式地帮助学生拓展阅读面,学生会欣然接受,并乐在其中.
3诊治三:抓住经典中的形象,让阅读成为“悦读”
经典名著篇幅长,内容深奥.阅读经典名著,在学生看来是非常难的.鉴于此,可尝试在引导学生读“大部头”前,先从其中的经典人物入手,选取最吸引学生的部分,重点研读,甚至通过话剧、课本剧的方式进行演绎.要进行演绎,学生就会自觉地阅读,读得越多,理解感悟程度越高,心情就会越轻松,接下来就自然而然地去读原著了.经典著作中有很多养分,它能带给学生无限的想象与享受.学生从中带出的思考与顿悟,就是写作的源泉.
一到寒暑假,电视上经常重播《西游记》.我问学生,孙悟空为什么放着水帘洞的猴王不做,放弃享受,而要历尽艰难险阻去拜师学艺呢?学生无法回答,他们只看到电视上孙悟空的神通——如何斩妖除魔,如何护师取经等.我把原著中一些关于孙悟空的有趣细节讲给学生听,学生课堂讨论活跃,这是他们在影视作品上没有完全读出的内容,非常吸引人.于是,我鼓励他们阅读原著,并把大家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整理好,放在每周五的读书会上进行交流.从后来的交流会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是真正读进去了,并且产生了写作兴趣,发现了写作内容,写出了《叛逆的齐天大圣》《刻苦勤奋的尖子生“孙悟空”》《猪八戒的“大愚若智”》《“好员工”沙僧》等作品.最后,我们还精心准备了小品《三打白骨精》.虽然从阅读到写剧本,到演绎,经历了许多困难,但是学生乐在其中,同时教学也收到了非常好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效果.
之后,我们又按照这种方式,阅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志异》《阿Q正传》《简爱》《傲慢与偏见》等.好的作品,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写作技巧、写作内容,还有深刻的思想和生活哲理,这对学生是终身有益的.
当阅读成为纯粹的功课时,会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要与学生一起读,一起去探讨,在这个基础上去启发、教导他的思考方式,培养他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體会到书中的乐趣,才能保持永久的阅读兴趣,越读,悦读.
有读才有感,有感才能倾吐.心中有墨水,写起作文来才能挥洒自如.那如何引导学生把“活水”自然地引到写作中来呢?
三、厚积薄发,让阅读最终成为写作的源泉
通过对学生阅读不足的分析,我们发现要解决学生写作时所出现的东拼西凑、空洞乏味的现象,最根本的还是要增加阅读量.所以我尝试把阅读从课堂延伸至日常生活,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读是基础,写是根本.就如何把所读运用到写作中来,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
1根据课堂的阅读内容,每天完成不少于150字的感悟
以七年级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引导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抓住最后一部分“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选择切入点“挫折、挑战或目标”等,叫学生写写自己的感悟.这样坚持不懈地训练,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学生把阅读中的感悟形成文字,打开了写作思路.
2每周组织一次阅读分享会
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把自己一周来的阅读进行一个梳理,并完成两篇读后感或随笔.如九年级的综合阅读课《岁月如歌》中,我们通过回顾之前所读过的内容,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朱自清的《背影》、胡适的《我的母亲》、魏巍的《我的老师》等,重点关注“回忆”部分,写出自己记忆深处值得回忆的部分.从学生后来交上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学生能吸取经典阅读中的养分,写出身边最熟悉的内容,并能从关注亲情、师生情进而到关注社会.多阅读,多整理,多表达,平常多训练文笔,学生写起作文来的畏难情绪消失了,得心应手了,也就不怕作文了.
3每月进行阅读汇总
每小组轮流完成一份好书推荐稿,装订成册.笔者把全班45人分成五个小组,分配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阅读篇目.小组成员先阅读,然后为所读文章写推荐稿,最后由教师和小组长打分.挑选最出色的推荐稿装订成册,全班阅读.写阅读推荐稿的目的是让学生从阅读中训练写作,以读促写,而其余学生又能从推荐稿中获得更多的阅读内容,读写结合,相辅相成.
就这样,好书读多了,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会把头脑中积累的词汇之门打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写下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让学生真正做到“悦读”,他就已经掌握了写作的“大技”.这里的“大技”是相对于课堂上老师传授的写作技巧——“小技”而言的.因为前者是学生主动去获得的,它是长久的,学生从中不仅能学到高明的写作技巧,更能得到思想的升华.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就会充满生命力.教师应让学生快乐地阅读,这样他才能自信地用手中之笔,写出充满花香的好作品.
参考文献
[1]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84.
[2] 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35.
[3] 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13:19.
(责任编辑:赵继莹鄢林敢)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促写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的涵养非常丰富,听说读写必不可少,其中的写更是承载着表达情感和沟通交流的重任.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将它们割裂成为独立的教学板块.学习的断裂,造成了知识衔接不畅的尴尬局面.其实,有读才有感,有感才有情,在读中不断思索,才能实现创作灵感的爆发.在以往的作文课上,教师经常把写作教学复杂化,课上把写作技巧讲得头头是道,但是离开了课堂,学生还是一头雾水.
既然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什么我们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学生有时还会在家长、教师的高压下进行机械般地“啃”呢?笔者从一个“医者”的角度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望闻问切——发现“症状”
1症状一:阅读动力不足
语文教学常常局限于课本的条条框框,一篇思想含义深刻的古文,教师经常只是教出中心思想、时代悲剧,或者在字词句子翻译上过于用力.“肢解”式学习,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失去了读的兴趣,更谈不上有感悟.教师的读并不等于学生的读,教师的悟也不等于学生的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思考.”[1]笔者任教于农村学校,阅读动力不足是导致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学生认为阅读是无趣和无意义的活动。阅读动力不足,导致阅读教学难以形成预想的效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就曾提出“有意义学习”的概念,他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就此而言,让学生懂得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写作中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它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急功近利的阅读,只会造成阅读疲劳,甚至抗拒阅读.
2症状二:阅读时间不足
初中生学习的课程较多,每天疲于完成各科的作业,部分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需要到校外接受补习.如此这般,学生能够坐下来好好阅读的时间并不多.苏霍姆林斯基曾分析道:“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1]家庭作业负担大而导致阅读时间的缩减,是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绊脚石.所以,语文教师应牢牢把握课堂时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分配好时间,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汲取写作的养分.
3症状三:阅读资源匮乏
本学年,七年级教材进行改版,开始使用部编版的语文教材,新教材要求学生在本学期内完成《西游记》《朝花夕拾》《猎人笔记》《镜花缘》的阅读,并提出“多读书、读好书、好讀书、读整本的书”的导向.这个导向无疑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发展的.但这看似简单的任务,对于一些农村中学来说,却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学生、家长不重视,不可能自行购买书籍;另一方面,学校资源不足,不能完全满足这方面的阅读需要.这是一个现实的难点.
这三种症状阻碍了学生阅读的发展.那作为教师应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去读、去悟、去积累写作素材呢?
二、化被动为主动——诊治“症状”
1诊治一:提高阅读兴趣,让课堂成为阅读的大本营
课堂是学生阅读的大本营.教师如果能好好地把握课堂,效果会事半功倍.如学习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借用了余映潮老师“一文为主,多文联读”,以及“为课文找朋友”的好方法[2].同时联读了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告诉我们:人要诚实执着;再联读当代诗人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告诉我们:不要丧失希望和斗志,要热爱生活.最后,与学生一起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领起,试写几句话.联读的意义在于不动声色地“诱惑”学生去读,增加阅读的容量,从更广更深的方向去体味作品的美感,感悟同一范畴的作品中蕴含的道理.如果就课论课,未免索然无味,学生只有读进去,才可能悟出来.
又如上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让学生抓住“在晶莹泪光中的背影”去读,引导学生体味父亲的背影留给“我”的想象与感情.课后要求学生寻找与本文感情或抒写角度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因为经过平常的联读训练,学生已掌握一定的阅读流程,所以表现得兴趣盎然,找出的作品有龙应台的《目送》、三毛的《背影》等.这时学生已能体会《背影》中的真情,这样的顿悟过程,其实也是灵感迸发的过程.教师可趁热打铁,要求学生从“泪光中的背影”入手,去写一篇作文,只要写出内心真实的感受即可,不必过于雕饰词汇.这时学生愿意写,也有话可写.联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文中来,又自觉地延伸到课外去,寻找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这对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感悟人生哲理,从而提升写作欲望是非常重要的.[3]
2诊治二:利用网络优势,共建阅读家园
现代社会是网络社会,教学也需与时俱进.农村孩子的学习资源比较缺乏,但是使用手机和电脑也很普遍.所以,在课余时间,我利用QQ和微信,开了“我阅读我快乐”的学习群,邀请全班的孩子及家长一起参与到沟通中来.班上一位同学的爸爸是书商,拥有的资源比较丰富,见识也比较广,他经常在群里讲一些从书上看到的故事和知识,同时向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阅读资源,如《格林》《读者》《意林》《作文与考试(初中版)》,还有一些涵括军事、演讲、运动方面的书籍,以低月租的方式,让我们进行无限量的阅读.大家非常感兴趣,讨论得如火如荼,效果非常好. 学生最反感的是“强迫”.但如能紧密地结合现代化的资源,多角度、多形式地帮助学生拓展阅读面,学生会欣然接受,并乐在其中.
3诊治三:抓住经典中的形象,让阅读成为“悦读”
经典名著篇幅长,内容深奥.阅读经典名著,在学生看来是非常难的.鉴于此,可尝试在引导学生读“大部头”前,先从其中的经典人物入手,选取最吸引学生的部分,重点研读,甚至通过话剧、课本剧的方式进行演绎.要进行演绎,学生就会自觉地阅读,读得越多,理解感悟程度越高,心情就会越轻松,接下来就自然而然地去读原著了.经典著作中有很多养分,它能带给学生无限的想象与享受.学生从中带出的思考与顿悟,就是写作的源泉.
一到寒暑假,电视上经常重播《西游记》.我问学生,孙悟空为什么放着水帘洞的猴王不做,放弃享受,而要历尽艰难险阻去拜师学艺呢?学生无法回答,他们只看到电视上孙悟空的神通——如何斩妖除魔,如何护师取经等.我把原著中一些关于孙悟空的有趣细节讲给学生听,学生课堂讨论活跃,这是他们在影视作品上没有完全读出的内容,非常吸引人.于是,我鼓励他们阅读原著,并把大家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整理好,放在每周五的读书会上进行交流.从后来的交流会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是真正读进去了,并且产生了写作兴趣,发现了写作内容,写出了《叛逆的齐天大圣》《刻苦勤奋的尖子生“孙悟空”》《猪八戒的“大愚若智”》《“好员工”沙僧》等作品.最后,我们还精心准备了小品《三打白骨精》.虽然从阅读到写剧本,到演绎,经历了许多困难,但是学生乐在其中,同时教学也收到了非常好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效果.
之后,我们又按照这种方式,阅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志异》《阿Q正传》《简爱》《傲慢与偏见》等.好的作品,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写作技巧、写作内容,还有深刻的思想和生活哲理,这对学生是终身有益的.
当阅读成为纯粹的功课时,会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要与学生一起读,一起去探讨,在这个基础上去启发、教导他的思考方式,培养他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體会到书中的乐趣,才能保持永久的阅读兴趣,越读,悦读.
有读才有感,有感才能倾吐.心中有墨水,写起作文来才能挥洒自如.那如何引导学生把“活水”自然地引到写作中来呢?
三、厚积薄发,让阅读最终成为写作的源泉
通过对学生阅读不足的分析,我们发现要解决学生写作时所出现的东拼西凑、空洞乏味的现象,最根本的还是要增加阅读量.所以我尝试把阅读从课堂延伸至日常生活,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读是基础,写是根本.就如何把所读运用到写作中来,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
1根据课堂的阅读内容,每天完成不少于150字的感悟
以七年级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引导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抓住最后一部分“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选择切入点“挫折、挑战或目标”等,叫学生写写自己的感悟.这样坚持不懈地训练,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学生把阅读中的感悟形成文字,打开了写作思路.
2每周组织一次阅读分享会
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把自己一周来的阅读进行一个梳理,并完成两篇读后感或随笔.如九年级的综合阅读课《岁月如歌》中,我们通过回顾之前所读过的内容,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朱自清的《背影》、胡适的《我的母亲》、魏巍的《我的老师》等,重点关注“回忆”部分,写出自己记忆深处值得回忆的部分.从学生后来交上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学生能吸取经典阅读中的养分,写出身边最熟悉的内容,并能从关注亲情、师生情进而到关注社会.多阅读,多整理,多表达,平常多训练文笔,学生写起作文来的畏难情绪消失了,得心应手了,也就不怕作文了.
3每月进行阅读汇总
每小组轮流完成一份好书推荐稿,装订成册.笔者把全班45人分成五个小组,分配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阅读篇目.小组成员先阅读,然后为所读文章写推荐稿,最后由教师和小组长打分.挑选最出色的推荐稿装订成册,全班阅读.写阅读推荐稿的目的是让学生从阅读中训练写作,以读促写,而其余学生又能从推荐稿中获得更多的阅读内容,读写结合,相辅相成.
就这样,好书读多了,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会把头脑中积累的词汇之门打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写下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让学生真正做到“悦读”,他就已经掌握了写作的“大技”.这里的“大技”是相对于课堂上老师传授的写作技巧——“小技”而言的.因为前者是学生主动去获得的,它是长久的,学生从中不仅能学到高明的写作技巧,更能得到思想的升华.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就会充满生命力.教师应让学生快乐地阅读,这样他才能自信地用手中之笔,写出充满花香的好作品.
参考文献
[1]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84.
[2] 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35.
[3] 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13:19.
(责任编辑:赵继莹鄢林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