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黔之驴》为例谈寓言寓意的多元解读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john3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寓言因为具有“哲理性”和“隐喻性”的特点,给读者解读带来了不少困难,而那些形象多、结构复杂的寓言,其寓意往往更是具有多元性。寓言寓意的多元解读可以从寓言形象、写作目的、时代认知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寓言;寓意;多元解读;《黔之驴》
  “寓言”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寓言》中:“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注曰: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九见信。疏曰:寓,寄也。”[1]可见,那个时候,寓言已经有了“寄托”“假托”的意味了,但在先秦乃至后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寓言还未能形成独立的体裁。直到唐代,柳宗元把寓言当作一种叙事文体加以广泛应用,寓言才取得与诗歌、散文等文体并列的地位,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文学的舞台。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把“寓言”解释为“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这就告诉我们,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植物。如果主人公是人,那么寓言就会假托一个故事;如果主人公是动植物,那么寓言就会采用拟人手法讲故事。总之,都是艺术创造,都是假托,这就决定了寓言具有“隐喻性”的特点。无论是关于人的故事,还是关于动植物的故事,其目的都是为了阐明某个道理,这说明寓言还具有“哲理性”的特点。
  寓言的“哲理性”,体现在它的“寓意”上,“寓意”就是寓言的核心意涵。理解寓言的寓意,是学习寓言最重要的目标。只有一个角色、情节又特别简单的寓言,比如《买椟还珠》《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其寓意也相对单一。但是那些角色多、情节复杂的寓言,其寓意往往也具有多面性。下面以柳宗元《黔之驴》为例,谈谈如何解读这一类寓言的寓意。
  一、转换视角,了解内容
  寓言一般篇幅都比较短小,结构也很简单,学生在学习寓言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了解其内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寓言的内容是不一样的。《黔之驴》这则寓言,学生通常会这样概括:叙述了一头驴子被好事者带到黔地,后来被老虎吃掉的故事。这是课文的叙述角度。如果我们从文中驴子和老虎的角度去考察,就会有不同的概括。
  笔者在上这一篇课文时采用了法庭辩论的形式,让被告老虎与原告(驴子的亲属)分别陈述案情。被告老虎陈述说,它经历了一个“见驴被吓-识驴被踢-最终吃驴”的过程;而原告方的陈述却是,它的亲人经历了一个“被人抛弃-被虎挑逗-最终被吃”的过程。2012年,黄厚江老师在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进行《黔之驴》的公开教学时,在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叙述语气讲故事外,又让学生分别以老虎和驴子的口吻讲“虎的故事”和“驴的故事”,其实也就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课文内容。
  不要小看这一步,这可是突破惯性解读思维的第一步。
  二、体验角色,感知形象
  在清楚了文章的内容之后,就应该细细感知寓言中的形象了。在《黔之驴》中,驴子和老虎这两个形象各自有什么特点呢?这就需要教師引导学生从形象本身的神态、动作和心理等角度去感知了。
  笔者让原告方陈述控告老虎的理由,又让被告进行自我辩护。让它们在所扮演的角色中,真正体会驴子和老虎的内心感受,再来概括这两个形象。
  老虎从未见过驴子,所以一看到这头“庞然大物”进入到自己的领地,以为是“神”,内心非常恐惧,不敢抛头露面,只能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驴子,可见其小心谨慎。过了一段时间,老虎渐渐敢走近一些,但还是不了解驴子。有一天,驴子大叫一声,老虎“大骇”,“以为且噬已也”,“远遁”,受到极度惊吓。可是老虎发现驴子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又进一步靠近它。从这些动作和心理描写中,可见老虎的机警聪明。老虎又更进一步,“荡倚冲冒”,等到激怒驴子,领教了驴子的本领之后,老虎就毫不客气地“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这些动作充分表现了老虎的果断勇敢。
  驴子虽是个“庞然大物”,但是它的技能只是一“鸣”和一“蹄”而已,在老虎一步步的试探之后,暴露了自己的实力,最终“黔驴技穷”身死虎口。此时,一个外强中干的驴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当然,转换思维,如果站在驴子的角度来感知老虎,那么老虎从见到自己的第一眼开始,就思量着如何把自己吃掉,它一点一点接近自己、试探自己,不断惹是生非,相当阴险狡诈,最后毫不留情地吃了自己,其凶恶残暴的本性表露无遗。至于驴子自己,则是一个委屈无辜的受害者。
  三、多元解读,剖析寓意
  寓言的寓意与内容和形象密切相关。就《黔之驴》而言,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来解读它的寓意。
  (一)从寓言形象入手
  从老虎的角度,面对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庞然大物”,老虎也曾惊恐、畏惧,但它仔细观察、不断试探,在摸清了驴子的底细后,果断出击,吃掉对手。这就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不能被表面强大的对手所吓倒,只要细心观察、小心应对、耐心了解、敢于斗争,就能战胜对手、取得胜利。
  从驴子的角度,面对一只处心积虑算计自己的老虎,只有增强自身的本领,才能不被对手打败,因为实力才是硬道理。
  还可以从好事者的角度,“黔”这个地方是荒凉的山区,从来没有驴子。好事者把驴子带进来,却“无所用”,只好“放之山下”。这一行为,最终导致了驴子被老虎吃掉。要知道,驴子的特长不是自由搏击,而是拉磨干活、拉车运输。这就告诉那些身处高位的人,用人要用人所长,做事要因地制宜。
  一般来说,寓言中有几个形象,就可能有几种解读寓意的维度。比如《狐假虎威》,主要涉及两个形象,狐狸和老虎。
  从狐狸的角度,它机智灵活,把不利的形势化为有利的条件。这就告诉人们,身处逆境不可怕,只要多动脑筋,敢于创新,就能变不可能为可能。
  当然,从老虎的角度,老虎不应被狡猾的狐狸所欺骗,而应善于观察和分析,认清狐狸的本质。这就可以得出另一番启示:要通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再如《农夫和蛇》,这则寓言的形象也是两个:一是农夫,一是蛇。我们可以从农夫的角度得出要分清善恶的启示;但从蛇的角度则可得出“不能忘恩负义”的结论。
  (二)从写作目的入手
  在解读寓言寓意时,还有一点也很关键,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正常情况下,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明显的,但也有一些比较隐晦。柳宗元的《黔之驴》就属于后者。永贞年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王领导的革新运动,着手打击强大的宦官势力。后来革新失败,王叔文和王很快被贬。不久,王叔文被赐死,王病死于贬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也相继被贬到远地当司马。史称“永贞革新”或“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先是被贬为邵州刺史,走到半路,又加贬为永州司马。一贬就是十年,该文就写于这一时期。有的研究者根据这一段历史背景,认为《黔之驴》塑造了一个“蠢驴”的形象,意在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徒有其表实则虚弱无能的人。的确,中唐时期上层豪门贵族以及与之勾结的藩镇、宦官中,这类人是很多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黔之驴》原文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柳宗元认为驴子是可悲的,“可悲”就是“令人悲伤、使人痛心”的意思,一般我们说“可悲”时,往往带着“同情”的心里。如果是讽刺朝廷中那些表面强大实则衰弱的人,应该用不着同情。所以,这种理解有待商榷。那么这头驴子“可悲”在何处呢?按照作者的说法,应该是他“出技”示强,才导致它最终身死虎口。
  这样的理解,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看柳宗元《三戒》的序言: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期间,写过三篇分别以鹿、驴和鼠为对象的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并称《三戒》。柳宗元认为这三种动物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其中,驴子的表现就是“出技以怒强”。这样看来,作者写作《三戒》的目的就是劝诫人们不要成为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这样的人。《黔之驴》中的驴子是否也有作者的影子在里面呢?他们几个革新派,本身羽翼未丰,却想着去撼动那些大宦官、大集团的利益,最终失败。这与驴子的“乘物以逞”“出技以怒强”“卒迨于祸”的经历何其相像啊。所以,柳宗元写《黔之驴》,更多的应该是用来自警的,是“柳宗元的一种经过贬谪后的反思,一种天真的幻想”[2]。这就告诉人们:只有谨慎处事低调为人,才能保全自己远离灾祸。这种理解可能更接近作者的原意。
  那么,是不是只有与作者创作目的相吻合的寓意,才算是正確的理解呢?未必。作者一般只是取其中一种寓意进行影射,但读者却可以有其他角度的解读。在解读寓言的寓意时,一定要记得“多元”二字,从内容到形象到寓意,都需要多元解读,唯其如此,才能体现寓意的独特魅力。
  (三)从时代认知入手
  尽管可以对寓言进行多元解读,但是却不能过度解读,尤其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认知。有人认为《黔之驴》有这样的寓意:要合理引进人才。这种理解,充其量只能算是今人从《黔之驴》这篇寓言得到的某种启示,不能把它视为寓意来理解。因为在当时,还没有今天所谓的人才引进的概念。同样,《愚公移山》这篇寓言,有人说愚公破坏了生态环境,移山是不对的。这种认知也是今人不顾当时认知的局限性而强加在作品身上的。在物力匮乏的古代,生产力非常落后,作品赞扬的是一种坚持不懈、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精神。如果脱离这样的认知,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古代的寓言,那是可能会走入歧途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寓言教学,提倡个性化、多元化解读,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特的见解能力,方向是对的,但也要防止过度解读甚至误读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郭庆藩.庄子集释(全四册) [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947.
  [2]赵月.略谈《黔之驴》的寓意发展[J].镇江师专学报,1994(3):140.
其他文献
一、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1.教育体制落后高校体育教师大部分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为保证教学质量,他们均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其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和精力
浙江省台州中学是浙江省首批语文学科基地之一,学校语文组共有33名成员,其中特级教师1人,浙江省优秀老师1人,浙派名师培养人选2人,浙江省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1人,浙江省教坛新
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应根据非中文专业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及要求,运用艺术通感理论,将文学与古典音乐、中国绘画、影视戏曲表演等艺术形式融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感悟力以及多种
用不锈钢网为载体,采用浸镀法制备TiO2膜.考察了光催化膜的镀制,TiO2负载量,膜稳定性等因素,并以钨灯为光源,对亚甲蓝酸性溶液的光催化降解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TiO2/不
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问题,探讨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网络道德教
【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据形”方法追根溯源,探究字词的本义.2.学会运用“建图”方法梳理词义,探究字词词义演变过程中的相关性与相似性,了解词义的动态发展过程.
摘 要:高考微写作试题具有呈现形式综合、考点多样结合、内容与时俱进等特点。微写作的备考,要在了解微作文特点的基础上,区分不同类型的微写作试题,如实用型微写作试题、论述型微写作试题、文学型微写作试题,并提供对应的指导。  关键词:微写作;语文高考;备考策略  一、高考微写作试题的特点  在生活中,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课……大行其道,当今的中国已经悄然进入了“微时代”。预示高考风向标的《2017年浙
我国加入WTO指日可待,教育已作为服务产业列入WTO条款,国外高等教育介入我国教育市场将加剧我国高校的人才资源竞争.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高校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为使高校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美术史论及美术史教育大都以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为方向,而对同为人类绚烂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东方其他各国美术却研究甚少、知之甚少,这无疑是一个缺陷.
开放式办学是高校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主动面向社会,充分开放其教育和科研资源,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尽可能满足社会或业界各种需求的一种办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