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英汉称谓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了造成这种歧视背后的文化根源,并提出了改善与消除性别歧视的建议,以期对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字】:称谓语;性别歧视;文化
1 引言
称谓语是特定的人在特定人际关系中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
称谓语与性别关系密切,在称谓语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性别歧视现象,这些均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了解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能够进一步挖掘中西方文化异同,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 英汉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
中英称谓语大致分为三类:姓名称谓语、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2]。
2.1姓名称谓语
人们在取名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愿望、社会态度输入其中,因此,姓名称谓必然折射一定的文化内涵。
在命名上,英语里通常以Rose,Pearl Daisy等命名。汉语里也多选用柔美的字眼,如娇、娜、媚等;而男姓名常常含有威严、勇敢的期望,如龙、勇、刚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尊女卑的思想。
在已婚女性姓名变化上,西方女子婚前一般用父姓,婚后改用夫姓,如Lily Smith嫁给John Brown,当人们提及这对夫妇时,会说Mr. and Mrs. Brown。中国女性也常被称为某某夫人(太太)等。
2.2亲属称谓语
亲属称谓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
英语里father还指社会地位的长者,而mother语义则向贬化方向发展,指下层社会上了年纪的妇女或歇斯底里等。汉语里“父”为率教者,[3]“母”则为乳子,体现了女性的从属地位。
中西方在使用一些女性亲属称谓词时都不同程度的使之贬化。如英语里sister,除去“姐妹”这一含义,还指“妓女”,niece除指 “侄女”还指“教士的私生女”;汉语里的脏话大多也以女性为辱骂对象,如“他妈的,娘那个球”等。
亲属称谓中的性别歧视还体现在称谓词的排序上。如英语里father and mother,husband and wifer都是男在前,女在后;汉语里也有父母,兄妹,公婆等男前女后的称呼。
汉民族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束缚,其性别歧视在传统规定上还有着特殊形式。如“夫与妻”之说,妻子称丈夫为“先生、当家的”, 妻子则被称为“糟糠、山妻、拙荆”等;又如“外、表与堂”之分,人们称父亲的父母为“祖父、祖母”,而称母亲的父母为“外祖父、外祖母”,体现着女性的从属地位。
2.3社会称谓语
社会称谓主要用来称呼家庭成员以外的社会成员。
一些称谓语在发展过程中其语义色彩发生降贬。如,英语中Lady原义是“贵族夫人”或“上层妇女”,但现在泛指各类女性,甚至含有“琐细”、“不重要”的贬义。如 Ladies room和 sales lady等,而与Lady相对应的Lord一词至今仍保留着“君主”、“勋爵”等光彩的意思。
英语中,同一个词用于男性和女性身上还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如:He is easy. 他平易近人。She is easy. 她水性杨花。又如:governor总督,governess女家教、保姆;call boy餐馆服务员,call girl应召女郎,等。
汉语里,这样的情况更多见。 “小姐”和“先生”之间的情感色彩就有很大的不对等性,“小姐”原指富贵人家的女儿,常与“千金”一起,说成“千金小姐”,但现在“小姐”可以用来称呼任何年轻女性,有时还特指从事色情服务的女性。而 “先生”一词则仍保持尊重的含义。
3 英汉称谓语性别歧视的文化渊源
称谓语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称谓系统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依托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正如Lakoff指出的,这种性别差异和歧视是“我们文化的问题症状,而不是基源于问题本身。”[4]
在西方国家,基督教是广受信仰的宗教,其宣扬了许多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据《旧约全书》,上帝先创造了男人,然后用他的一根肋骨创造出了女人,因此,女人是附属于男人的,女人生来就是居于从属地位。在夏娃禁不住撒旦的诱惑而偷吃了禁果。女性就与头脑简单、背叛、欺骗、诱惑等贬义词密切相连。
汉语称谓语中对尊男贬女的倾向性很大程度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不具有独立性。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决定了女性的从属地位,等级思想在男女称谓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这一切同时发生作用,造成了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4 英汉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改善与消除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是人们头脑中歧视女性思想在语言中的反映。要彻底消除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就要标本兼治。
随着女权主义者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猛烈抨击,一些中性词语和表达方法渐渐被人们接受。例如英语里用humankind,human being等替代man,用chair person替代chairman,把“someone has left his book in the classroom.”改成“Someone has left his or her book in the classroom.”等
汉语中也有类似用法,当性别不明确时,采用阴阳并用的手法,如:他(她)们饶有兴致的在公园里写生。另外,汉语里一些带有性别歧视成分的词已经消失,如 “奴家”、“妾”、“妾身”等,早已不再使用。
上述改变,不同程度的反应了女性称谓模糊化现象,体现了女性对男性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当然,要从根本上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像,就必须首先根除男性中心论等性别歧视观念,消除传统观念对女性的社会刻板印象。一方面,男性要积极调整对女性社会价值和家庭价值的观念,另一方面,女性应具备自尊、自强的坚韧意识,克服自卑、自弱的心理。
5 结语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中所折射出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现象并不是由语言符号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特定社會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必然反映。”[5]由于社会文化等原因,英汉称谓系统中都存在着歧视女性的现象,要真正消除语言包括称谓系统的性别歧视现象,只有女性真正改变依附男性的社会状况,实现男女平等,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性别歧视。
参考文献:
[1] 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211
[2] 丛丽,李琳琳,英汉亲属称谓形式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3)
[3] 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63.64
[4] 尹艳艳.从语言视角透视文化中的性别歧视[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3):51- 53.
[5] 吴友富,外语与文化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06.
【关键字】:称谓语;性别歧视;文化
1 引言
称谓语是特定的人在特定人际关系中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
称谓语与性别关系密切,在称谓语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性别歧视现象,这些均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了解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能够进一步挖掘中西方文化异同,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 英汉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
中英称谓语大致分为三类:姓名称谓语、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2]。
2.1姓名称谓语
人们在取名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愿望、社会态度输入其中,因此,姓名称谓必然折射一定的文化内涵。
在命名上,英语里通常以Rose,Pearl Daisy等命名。汉语里也多选用柔美的字眼,如娇、娜、媚等;而男姓名常常含有威严、勇敢的期望,如龙、勇、刚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尊女卑的思想。
在已婚女性姓名变化上,西方女子婚前一般用父姓,婚后改用夫姓,如Lily Smith嫁给John Brown,当人们提及这对夫妇时,会说Mr. and Mrs. Brown。中国女性也常被称为某某夫人(太太)等。
2.2亲属称谓语
亲属称谓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
英语里father还指社会地位的长者,而mother语义则向贬化方向发展,指下层社会上了年纪的妇女或歇斯底里等。汉语里“父”为率教者,[3]“母”则为乳子,体现了女性的从属地位。
中西方在使用一些女性亲属称谓词时都不同程度的使之贬化。如英语里sister,除去“姐妹”这一含义,还指“妓女”,niece除指 “侄女”还指“教士的私生女”;汉语里的脏话大多也以女性为辱骂对象,如“他妈的,娘那个球”等。
亲属称谓中的性别歧视还体现在称谓词的排序上。如英语里father and mother,husband and wifer都是男在前,女在后;汉语里也有父母,兄妹,公婆等男前女后的称呼。
汉民族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束缚,其性别歧视在传统规定上还有着特殊形式。如“夫与妻”之说,妻子称丈夫为“先生、当家的”, 妻子则被称为“糟糠、山妻、拙荆”等;又如“外、表与堂”之分,人们称父亲的父母为“祖父、祖母”,而称母亲的父母为“外祖父、外祖母”,体现着女性的从属地位。
2.3社会称谓语
社会称谓主要用来称呼家庭成员以外的社会成员。
一些称谓语在发展过程中其语义色彩发生降贬。如,英语中Lady原义是“贵族夫人”或“上层妇女”,但现在泛指各类女性,甚至含有“琐细”、“不重要”的贬义。如 Ladies room和 sales lady等,而与Lady相对应的Lord一词至今仍保留着“君主”、“勋爵”等光彩的意思。
英语中,同一个词用于男性和女性身上还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如:He is easy. 他平易近人。She is easy. 她水性杨花。又如:governor总督,governess女家教、保姆;call boy餐馆服务员,call girl应召女郎,等。
汉语里,这样的情况更多见。 “小姐”和“先生”之间的情感色彩就有很大的不对等性,“小姐”原指富贵人家的女儿,常与“千金”一起,说成“千金小姐”,但现在“小姐”可以用来称呼任何年轻女性,有时还特指从事色情服务的女性。而 “先生”一词则仍保持尊重的含义。
3 英汉称谓语性别歧视的文化渊源
称谓语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称谓系统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依托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正如Lakoff指出的,这种性别差异和歧视是“我们文化的问题症状,而不是基源于问题本身。”[4]
在西方国家,基督教是广受信仰的宗教,其宣扬了许多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据《旧约全书》,上帝先创造了男人,然后用他的一根肋骨创造出了女人,因此,女人是附属于男人的,女人生来就是居于从属地位。在夏娃禁不住撒旦的诱惑而偷吃了禁果。女性就与头脑简单、背叛、欺骗、诱惑等贬义词密切相连。
汉语称谓语中对尊男贬女的倾向性很大程度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不具有独立性。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决定了女性的从属地位,等级思想在男女称谓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这一切同时发生作用,造成了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4 英汉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改善与消除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是人们头脑中歧视女性思想在语言中的反映。要彻底消除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就要标本兼治。
随着女权主义者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猛烈抨击,一些中性词语和表达方法渐渐被人们接受。例如英语里用humankind,human being等替代man,用chair person替代chairman,把“someone has left his book in the classroom.”改成“Someone has left his or her book in the classroom.”等
汉语中也有类似用法,当性别不明确时,采用阴阳并用的手法,如:他(她)们饶有兴致的在公园里写生。另外,汉语里一些带有性别歧视成分的词已经消失,如 “奴家”、“妾”、“妾身”等,早已不再使用。
上述改变,不同程度的反应了女性称谓模糊化现象,体现了女性对男性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当然,要从根本上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像,就必须首先根除男性中心论等性别歧视观念,消除传统观念对女性的社会刻板印象。一方面,男性要积极调整对女性社会价值和家庭价值的观念,另一方面,女性应具备自尊、自强的坚韧意识,克服自卑、自弱的心理。
5 结语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中所折射出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现象并不是由语言符号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特定社會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必然反映。”[5]由于社会文化等原因,英汉称谓系统中都存在着歧视女性的现象,要真正消除语言包括称谓系统的性别歧视现象,只有女性真正改变依附男性的社会状况,实现男女平等,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性别歧视。
参考文献:
[1] 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211
[2] 丛丽,李琳琳,英汉亲属称谓形式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3)
[3] 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63.64
[4] 尹艳艳.从语言视角透视文化中的性别歧视[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3):51- 53.
[5] 吴友富,外语与文化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