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总结了国内话语分析研究的总体变化趋势。以“话语分析”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检索选取1990~2009年间七类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103篇文章,从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三个方面对文献进行了分类和数据分析。探讨了国内话语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预测了其未来国内研究的跨学科多维度研究趋势。
关键词:话语分析;研究课题;研究路径;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李亚妮(1983-),女,陕西商洛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助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窦琴(1960-),女,陕西蒲城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李丽霞(1959-),女,山东济宁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教学研究。(陕西 杨凌 712100)
1952年Harris.Z在Language杂志上发表以Discourse Analysis为题目的论文,由此掀开了话语分析研究的开端。70年代话语分析步入起步阶段,直到80年代话语分析迎来了它的兴盛时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80年代中期,话语分析的专著和论文集被引入中国,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并且利用这些理论进行英语和汉语的话语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将对国内话语分析研究做一个大致性回顾,总结其研究特点,分析其不足之处,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范围
本文选用了1990~2009年间7本外语教育界的核心期刊:《外语学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山东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国语》。这些杂志刊登了相对较多的国内主流学者,如朱永生、李战子等人关于话语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外语学刊》于2008年率先推出《话语分析》常设栏目,在中国该杂志关于此方面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全面性、权威性、代表性、前沿性。在检索过程中,笔者以“话语分析”为关键词或主题,共筛选到密切相关的文章103篇,排除了书评类文章。
2.分类研究
(1)研究课题。8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之后,话语分析研究呈现出了一个多元化的状态。笔者将从理论、文学、教学、翻译、传媒新闻(包含广告、新闻、法律、演讲、时尚语等)这几个类别来研究中国学者的研究课题的倾向,旨在汇总国内学者研究领域,找出与世界主流研究的差距和问题。
(2)研究路径。笔者将参照《话语研究新进展》一书中对话语分析路径的七个分类:会话、基于人种学、 基于语料库、 多模态、语类、批评、中介语,对筛选文章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方法。采用高一虹对量化和质化研究的界定: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均为材料型研究,以系统、有计划的材料采集和分析为特点。量化研究将材料数据化,其主要形式有实验研究、统计;质化研究的主要形式为语篇分析、人种志、个人叙述、专题陈述、互动分析;非材料性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及应用、操作描述和个人经验与观点。对于兼用多种方法的研究的分类,高一虹提出以主要的研究方法为依据进行划分。
二、结果与讨论
1.国内话语分析研究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
过去的20年间,国内学者对话语分析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论文数量在2006年后显著增加。图1数据显示:1990~1999年间,共有26篇文章发表,占论文总数的25%;2000~2009年间,共有77篇文章发表,占论文总数的75%。2006年之后,论文数量急剧增加,有51篇相关论文发表,占到论文总数的49.5%。可以说,随着有关学科的深入研究,更多国内研究者开始试探从各个角度开展对话语的解析和研究。笔者把这二十年的发展分为两个十年讨论,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前十年的研究课题、方法和路径都单一,而在2000年到2006年期间,虽然数量没有显著变化,但研究课题、方法及路径三个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展现出了新的面貌。
2.研究课题:理论引进和探讨占据绝对优势,实证研究初现转机
图2显示,近20年间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理论的引进、评介及探讨,占到63%。其次是与教学相关的16篇话语分析研究的文章,占到7%。其中研究教师话语分析的有10篇,而关于学生的话语分析研究仅仅有2篇。有关文学和翻译的文章分别有7篇和5篇。其他关于新闻、广告、法律、演讲、时尚语等的话语分析占到10%。1990年到1999年间,有19篇论文是关于话语分析理论,有7篇涉及教学、文学和翻译。2000年到2009年间,有47篇文章是深入介绍话语分析理论的新发展动向,有30篇涉及教学、文学、翻译以及其他更广阔的领域(新闻、广告、法律、演讲、时尚语等)。究其缘由,笔者认为,国内学者以学习国外研究者的理论为前提来从事展开相关研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国内话语分析研究初期,主要是以理论的引进和介绍为主;同时,国际学者对话语分析的一些定义和主要理论仍有争议,国内学者在一些理论上也存在争端。当然,随着这一学科为更多学者所认识,涌现出了很多该领域的探索者,开始关注更广阔的课题,将话语分析引入到教学研究,同时用来解析文学、翻译等领域的语言、语境和语用等效能。可以看到,国内的相关话语分析研究正在积极展开,实证研究将会继续增加,研究课题将会跳出单一理论的模式。
3.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1990年到1999年间,非材料性研究共有20篇,占该时间段论文总数的76.9%;实证研究共有6篇,占该时间段论文总数的13.1%。20篇非材料性研究几乎全部是对国外话语分析定义和相关理论的引进和评介。在6篇的实证研究中,有1篇是量化和质化结合的研究,另外5篇是质化研究。在实证研究的论文中,文本研究的文章占5篇,涉及观察、录音、记录、访谈结合量化的研究文章1篇。2000年到2009年间,非材料性研究有54篇,占该时间段论文总数的70.1% ;实证研究共23篇,占该时间段论文总数的19.9%。在实证研究的论文中,文本研究的文章有15篇,基于语料库中录像的研究文章1篇,课堂录音、文本结合量化研究文章3篇,量化研究文章1篇,录音、问卷结合量化研究文章1篇。
表1显示:非材料性研究仍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十年,比重有下降趋势,下降了6.9%。值得欣慰的是,从2000年起,实证研究明显增加,论文数量增加了58.6%。近十年的实证研究的路径和课题一直在追溯国外的研究步伐,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尝试从单一的介绍引进理论发展到开展实证研究。这说明国内研究试图或正在向国际接轨努力。当然,语料库建设的加强和各个学术领域的最新成就都为其在国内更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4.研究路径:研究路径逐渐多样化
表2显示:无路径或者无明确路径侧重的研究有57篇文章,占55%。这其中1990到1999年有20篇文章,2000到2009年有37篇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关于理论引进和评介及深入探讨。批评性话语分析在其他研究路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22篇文章,占到文章总数的21.4%。关于会话的研究有13篇文章,占12.6%。其他的有关语料库、多模态和语料库的研究分别占5%、4%和2%。这些文章中,理论的18篇,实证研究的28篇。实证研究的文章中8 篇是1990年到1999年间发表的,20篇是2000年到2009年发表的。
可以看到,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目前国内学者的主要研究路径,有关新闻、广告、法律等课题的话语分析研究学者们都选择了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来分析。同时,语料库和外语教学及新闻研究相结合,为话语研究提供了更真实的资料。除此之外,多模态是2008年2009年国内学者引进及开展话语研究的新途径,把学者们的视野从单纯的文本研究拓展到了与声音、图像等媒介相结合的研究中。
5.我国话语分析研究的现状小结
在第一个10年间,对话语分析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学者的研究焦点。在第二个10年间,理论仍是研究的重点,但是深度加深,研究的方法、路径、内容得到改进与丰富。
三、思考
1.开展二语课堂研究
徐赳赳指出,在话语分析中,相对于书面语的研究,口语研究受到环境、设备、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不易掌握。这也造成了研究的困难。从以上研究课题的统计数据来看,国内话语分析研究集中于理论研究,但国内学者开始在课堂话语分析研究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近年来,课堂话语实证研究有明显增长趋势。然而,林正军也指出,课堂话语分析多为个案研究,一些为录音或录像研究,少有系统性研究,关于课堂技巧性探讨比较少,缺乏对互动过程、知识建构的分析深度和系统性。针对以上情况,国内学者应该积极拓展对于教师和学生课堂话语分析的研究,改变仅对课堂进行描述的现状,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会话研究。
2.重视实证研究,尤其是个案研究和量化研究
国内话语分析研究目前仍以非材料研究为主,可喜的是近年来实证研究呈现出上升势头。国内非材料研究多为引进介绍国外学者的理论,国内学者对话语分析的探讨也多局限于对不同理论的争议。当然,也有相关学者在积极试探定义和进一步补充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这是很好的尝试。实证研究现多以文本材料的语篇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辅助有录音、访谈和问卷等形式,而如人种志、互动分析、个人叙述等质化研究手段的应用却寥寥无几。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除了该学科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还包括研究者在观念上对验证性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国内有一些文章已经尝试采用量化法及量化和质化结合方法,部分文章局限于对文本和数据的描述,缺乏一些推断性的统计。笔者认为,应该鼓励学者重视实证研究,尤其是要加强个案研究,并且以量化研究为主要手段,将客观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语言研究结合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拓宽研究路径,寻求综合角度
近几年,国内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主要原因在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还处于起始阶段。鉴于话语分析其交叉学科的特性,研究者也必然要遵循这一规律,从综合的角度来开展研究。比如,将语料库和新闻研究结合、语料库与二语教学相结合等。目前,批评话语分析是其主流,而积极话语分析却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复旦大学朱永生教授在国内很多大学开办报告会向教师和学生介绍积极话语分析的理论,他定义积极话语分析为“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反拨与补充”。除此之外,庞继贤和李小坤在《〈话语研究新进展〉介绍》一文中概括道:中介话语分析是本书涉及的一种最新的话语分析路径。
四、结语
话语分析是一门交叉学科,目前看来,正处于充满活力,向前发展的时期,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它在语言学中扮演的角色也会越来越重要。其跨学科、多维度的特性,使其涉及多种学科,会为话语分析研究带来更多的研究新方向。笔者认为,尽管话语分析在中国的研究仍处于理论引进和认知阶段,真实语料话语研究缺乏,但是基于其近五年所受到的不断关注,研究方法、路径以及对象会得到拓展,质化量化方法会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Harris.Z.Discourse Analysis[J].Language,1952,(28):1-30.
[2]高一虹,等.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8-16.
[3]胡东平,易来宾.话语分析:反思与建构[J].外语学刊,2009,(1):95-97.
[4]林正军,刘永兵,王冰.国内英语课堂话语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1):101-104.
[5]庞继贤,李小坤.《话语研究新进展》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1):77-79.
[6]文秋芳.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J].外国语,2004,(4):18-25.
[7]徐赳赳.话语分析二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14-20.
[8]严明.话语分析的基础:话语共同体[J].外语学刊,2009,(4):100-102.
[9]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2003,(3):43-50.
(责任编辑:赵赟)
关键词:话语分析;研究课题;研究路径;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李亚妮(1983-),女,陕西商洛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助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窦琴(1960-),女,陕西蒲城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李丽霞(1959-),女,山东济宁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教学研究。(陕西 杨凌 712100)
1952年Harris.Z在Language杂志上发表以Discourse Analysis为题目的论文,由此掀开了话语分析研究的开端。70年代话语分析步入起步阶段,直到80年代话语分析迎来了它的兴盛时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80年代中期,话语分析的专著和论文集被引入中国,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并且利用这些理论进行英语和汉语的话语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将对国内话语分析研究做一个大致性回顾,总结其研究特点,分析其不足之处,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范围
本文选用了1990~2009年间7本外语教育界的核心期刊:《外语学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山东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国语》。这些杂志刊登了相对较多的国内主流学者,如朱永生、李战子等人关于话语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外语学刊》于2008年率先推出《话语分析》常设栏目,在中国该杂志关于此方面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全面性、权威性、代表性、前沿性。在检索过程中,笔者以“话语分析”为关键词或主题,共筛选到密切相关的文章103篇,排除了书评类文章。
2.分类研究
(1)研究课题。8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之后,话语分析研究呈现出了一个多元化的状态。笔者将从理论、文学、教学、翻译、传媒新闻(包含广告、新闻、法律、演讲、时尚语等)这几个类别来研究中国学者的研究课题的倾向,旨在汇总国内学者研究领域,找出与世界主流研究的差距和问题。
(2)研究路径。笔者将参照《话语研究新进展》一书中对话语分析路径的七个分类:会话、基于人种学、 基于语料库、 多模态、语类、批评、中介语,对筛选文章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方法。采用高一虹对量化和质化研究的界定: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均为材料型研究,以系统、有计划的材料采集和分析为特点。量化研究将材料数据化,其主要形式有实验研究、统计;质化研究的主要形式为语篇分析、人种志、个人叙述、专题陈述、互动分析;非材料性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及应用、操作描述和个人经验与观点。对于兼用多种方法的研究的分类,高一虹提出以主要的研究方法为依据进行划分。
二、结果与讨论
1.国内话语分析研究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
过去的20年间,国内学者对话语分析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论文数量在2006年后显著增加。图1数据显示:1990~1999年间,共有26篇文章发表,占论文总数的25%;2000~2009年间,共有77篇文章发表,占论文总数的75%。2006年之后,论文数量急剧增加,有51篇相关论文发表,占到论文总数的49.5%。可以说,随着有关学科的深入研究,更多国内研究者开始试探从各个角度开展对话语的解析和研究。笔者把这二十年的发展分为两个十年讨论,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前十年的研究课题、方法和路径都单一,而在2000年到2006年期间,虽然数量没有显著变化,但研究课题、方法及路径三个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展现出了新的面貌。
2.研究课题:理论引进和探讨占据绝对优势,实证研究初现转机
图2显示,近20年间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理论的引进、评介及探讨,占到63%。其次是与教学相关的16篇话语分析研究的文章,占到7%。其中研究教师话语分析的有10篇,而关于学生的话语分析研究仅仅有2篇。有关文学和翻译的文章分别有7篇和5篇。其他关于新闻、广告、法律、演讲、时尚语等的话语分析占到10%。1990年到1999年间,有19篇论文是关于话语分析理论,有7篇涉及教学、文学和翻译。2000年到2009年间,有47篇文章是深入介绍话语分析理论的新发展动向,有30篇涉及教学、文学、翻译以及其他更广阔的领域(新闻、广告、法律、演讲、时尚语等)。究其缘由,笔者认为,国内学者以学习国外研究者的理论为前提来从事展开相关研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国内话语分析研究初期,主要是以理论的引进和介绍为主;同时,国际学者对话语分析的一些定义和主要理论仍有争议,国内学者在一些理论上也存在争端。当然,随着这一学科为更多学者所认识,涌现出了很多该领域的探索者,开始关注更广阔的课题,将话语分析引入到教学研究,同时用来解析文学、翻译等领域的语言、语境和语用等效能。可以看到,国内的相关话语分析研究正在积极展开,实证研究将会继续增加,研究课题将会跳出单一理论的模式。
3.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1990年到1999年间,非材料性研究共有20篇,占该时间段论文总数的76.9%;实证研究共有6篇,占该时间段论文总数的13.1%。20篇非材料性研究几乎全部是对国外话语分析定义和相关理论的引进和评介。在6篇的实证研究中,有1篇是量化和质化结合的研究,另外5篇是质化研究。在实证研究的论文中,文本研究的文章占5篇,涉及观察、录音、记录、访谈结合量化的研究文章1篇。2000年到2009年间,非材料性研究有54篇,占该时间段论文总数的70.1% ;实证研究共23篇,占该时间段论文总数的19.9%。在实证研究的论文中,文本研究的文章有15篇,基于语料库中录像的研究文章1篇,课堂录音、文本结合量化研究文章3篇,量化研究文章1篇,录音、问卷结合量化研究文章1篇。
表1显示:非材料性研究仍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十年,比重有下降趋势,下降了6.9%。值得欣慰的是,从2000年起,实证研究明显增加,论文数量增加了58.6%。近十年的实证研究的路径和课题一直在追溯国外的研究步伐,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尝试从单一的介绍引进理论发展到开展实证研究。这说明国内研究试图或正在向国际接轨努力。当然,语料库建设的加强和各个学术领域的最新成就都为其在国内更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4.研究路径:研究路径逐渐多样化
表2显示:无路径或者无明确路径侧重的研究有57篇文章,占55%。这其中1990到1999年有20篇文章,2000到2009年有37篇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关于理论引进和评介及深入探讨。批评性话语分析在其他研究路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22篇文章,占到文章总数的21.4%。关于会话的研究有13篇文章,占12.6%。其他的有关语料库、多模态和语料库的研究分别占5%、4%和2%。这些文章中,理论的18篇,实证研究的28篇。实证研究的文章中8 篇是1990年到1999年间发表的,20篇是2000年到2009年发表的。
可以看到,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目前国内学者的主要研究路径,有关新闻、广告、法律等课题的话语分析研究学者们都选择了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来分析。同时,语料库和外语教学及新闻研究相结合,为话语研究提供了更真实的资料。除此之外,多模态是2008年2009年国内学者引进及开展话语研究的新途径,把学者们的视野从单纯的文本研究拓展到了与声音、图像等媒介相结合的研究中。
5.我国话语分析研究的现状小结
在第一个10年间,对话语分析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学者的研究焦点。在第二个10年间,理论仍是研究的重点,但是深度加深,研究的方法、路径、内容得到改进与丰富。
三、思考
1.开展二语课堂研究
徐赳赳指出,在话语分析中,相对于书面语的研究,口语研究受到环境、设备、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不易掌握。这也造成了研究的困难。从以上研究课题的统计数据来看,国内话语分析研究集中于理论研究,但国内学者开始在课堂话语分析研究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近年来,课堂话语实证研究有明显增长趋势。然而,林正军也指出,课堂话语分析多为个案研究,一些为录音或录像研究,少有系统性研究,关于课堂技巧性探讨比较少,缺乏对互动过程、知识建构的分析深度和系统性。针对以上情况,国内学者应该积极拓展对于教师和学生课堂话语分析的研究,改变仅对课堂进行描述的现状,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会话研究。
2.重视实证研究,尤其是个案研究和量化研究
国内话语分析研究目前仍以非材料研究为主,可喜的是近年来实证研究呈现出上升势头。国内非材料研究多为引进介绍国外学者的理论,国内学者对话语分析的探讨也多局限于对不同理论的争议。当然,也有相关学者在积极试探定义和进一步补充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这是很好的尝试。实证研究现多以文本材料的语篇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辅助有录音、访谈和问卷等形式,而如人种志、互动分析、个人叙述等质化研究手段的应用却寥寥无几。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除了该学科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还包括研究者在观念上对验证性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国内有一些文章已经尝试采用量化法及量化和质化结合方法,部分文章局限于对文本和数据的描述,缺乏一些推断性的统计。笔者认为,应该鼓励学者重视实证研究,尤其是要加强个案研究,并且以量化研究为主要手段,将客观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语言研究结合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拓宽研究路径,寻求综合角度
近几年,国内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主要原因在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还处于起始阶段。鉴于话语分析其交叉学科的特性,研究者也必然要遵循这一规律,从综合的角度来开展研究。比如,将语料库和新闻研究结合、语料库与二语教学相结合等。目前,批评话语分析是其主流,而积极话语分析却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复旦大学朱永生教授在国内很多大学开办报告会向教师和学生介绍积极话语分析的理论,他定义积极话语分析为“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反拨与补充”。除此之外,庞继贤和李小坤在《〈话语研究新进展〉介绍》一文中概括道:中介话语分析是本书涉及的一种最新的话语分析路径。
四、结语
话语分析是一门交叉学科,目前看来,正处于充满活力,向前发展的时期,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它在语言学中扮演的角色也会越来越重要。其跨学科、多维度的特性,使其涉及多种学科,会为话语分析研究带来更多的研究新方向。笔者认为,尽管话语分析在中国的研究仍处于理论引进和认知阶段,真实语料话语研究缺乏,但是基于其近五年所受到的不断关注,研究方法、路径以及对象会得到拓展,质化量化方法会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Harris.Z.Discourse Analysis[J].Language,1952,(28):1-30.
[2]高一虹,等.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8-16.
[3]胡东平,易来宾.话语分析:反思与建构[J].外语学刊,2009,(1):95-97.
[4]林正军,刘永兵,王冰.国内英语课堂话语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1):101-104.
[5]庞继贤,李小坤.《话语研究新进展》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1):77-79.
[6]文秋芳.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J].外国语,2004,(4):18-25.
[7]徐赳赳.话语分析二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14-20.
[8]严明.话语分析的基础:话语共同体[J].外语学刊,2009,(4):100-102.
[9]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2003,(3):43-50.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