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这一土地市场制度的改革使得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获得了增量的土地利用空间。但是如何利用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土地要素资源优势来引导城市产业创新和结构转型,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发展路径,却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对深圳市在新型城镇化试点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结构改革的实践所进行的产业结构视角的研究,可以认为,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思想指引下,城市政府可以运用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新增资源,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引领产业结构演化,通过引导创新战略产业发展来促进城市经济的产业变革。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土地利用;结构改革;产业创新
一、理论实践回顾与逻辑机制分析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方向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换言之,通过新型城镇化来达到城乡统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从而实现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促进中国经济的有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这一土地市场制度的改革使得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获得了增量的土地利用空间。但是如何利用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土地要素资源优势来引导城市产业创新和结构转型,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发展路径却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需要认真分析以发现内在的逻辑规律,从而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发展的目标。
(一)理论与实践回顾
关于城镇化进程与现代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并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西蒙·库兹涅茨[1]认为资源配置的主要领域是由农业转向工业的过程,而这正是城市化发展的进程。钱纳里等[2]认为城市化的发展是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钱纳里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中所提出的非均衡条件下的结构转变和“赶超”思想,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能够体现出来,如中国的经济建设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非均衡战略,这使我国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达到了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国内学者吕政[3]等研究认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熟期,城市化则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归总起来,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体现在: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了资源配置,使资源配置均衡;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先进技术能够在城市的主导产业中起积极使用,并由此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同时,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使得经济中的骨干产业能更快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引起产业技术革命和生产效率提高;三是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社会消费结构演进,而居民消费需求的演进又会引起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发生更高层次的演化。[4-5]我国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比过高,易造成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波动,而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则会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6]
关于土地供应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一般的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变化需要通过相应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改变来体现。在城市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也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徐萍等[7]在研究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内在联系时,以南京为例提出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应该同时优化的看法。江曼琦[8]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的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空间结构的调整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力,这里的空间结构指的就是土地利用(供应)结构,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供应)结构之间的矛盾会严重制约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我国土地供应是由国家垄断的,这一特殊情况决定了土地供应结构的变化也是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刘运通等[9]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土地利用(供应)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并且土地利用(供应)结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供应)结构会制约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条件下的土地供应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新型城镇化指的是以人的城市化为中心,并以城市经济结构向新型工业化发展为方向,有效推动城市的现代化,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化,进而全面提升我国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内涵,走集约高效以及城乡经济一体、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共同和谐发展的道路。中共中央十八大提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人口向城镇集中、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因此,新型城镇化条件下的土地供应不同于原有的城市土地供应政策,它使得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成为了可能。通过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不仅农村建设用地体现了同地同权的思想,为农业人口转移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为地方政府引导产业转型提供了土地资源空间。
(三)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逻辑分析
由于城市土地具有空间承载能力、生产能力等自然属性,因而它是城市经济主体将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加以利用的基本条件。在城市产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中,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本等资源同等重要。在城市工业化初期,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都比较单一,城市规模很小;在工业化快速上升时期,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向多样化和复杂化演进,城市规模急剧增大;在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逐渐地趋于一种稳定均衡状态,这样的情况下也导致城市规模逐渐确定下来。一般情况而言,产业结构的提升和创新发展是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转变的主要驱动力,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则是城市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前提;城市用地结构的演变具有外部扩展和内部重构的特征。在外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规模在空间上的外延扩展;在城市内部则表现为城市各功能性用地如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公共绿地等用地类型的重构。[10]同时,城市产业的创新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需求演化也会驱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产生深刻变革。
(四)新型城镇化下土地利用结构对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影响机制
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城镇空间不断扩大、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使得城市人口规模的承载力得到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也相应增加,为城市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一般表现为:第一,新型城镇化发展,使得城镇人口产生新的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城镇服务业的需求,特别是由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新型城镇化就成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设的驱动力;第二,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城镇中心区土地利用成本提升,原有的工业企业就会迁出城镇中心区,逐渐向城市郊外适宜的产业区集聚转移,具有产业创新意义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和新兴战略产业逐渐替代原有的工业企业集聚在城镇中心,推动新技术研发、新业态金融服务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在城镇区域内集聚、转移,是城市经济产业转型和创新的内生需求动力;第三,城市政府利用城市规划引导的新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老工业区三旧改造用地投入到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中去,能够合理地加速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效率的提高。 城市主导产业转型的发展代表着新型城镇化条件下的区域产业创新能力增强,即新型城镇中心及其周边地区的产业参与国内外相关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提升。其内在逻辑为:第一,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创新要具有提升企业生产要素优势,有助于城市经济一二三类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合理调整。从原有的产业结构向新的、适应产业经济创新发展趋势的城市产业结构进行转换,可以降低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的综合成本。第二,新型城镇化加强了各产业之间的合作、互动,为产业转型奠定了基础。例如,城市中传统的金融业向具有创新意义互联网金融业态转型,给城市新兴产业发展带来了资源,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促进了城市新兴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城市产业结构,使得在新型城镇内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由于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带来的城市土地的增量使得城市产业发展规划的战略调整更容易实现,更有利于城市各产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参与竞争,这些产业结构方面的新演化可以转化为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增强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城市经济影响力。第三,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新兴战略产业低成本生长,有可能会给更多富有创新、创业热情的年轻人群在此聚集创业,他们所带来的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又会良性地带动城市教育、体育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城市生活会更加丰富、更有创造力,并促进社区人群的教育和社会习俗的新发展。
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验条件下,深圳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分析
目前,国家层面的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细则政策还未出台。但是,一些地方政府都在利用城中村和三旧改造的土地使用政策来尝试相应的政策实践。位于我国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市在这方面做出了实践性的成果,分析这个城市的土地利用和产业转型中的创新发展脉络,可以为我们探索新型城镇化下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发展提供借鉴,并可以对未来地方政府如何利用新增城市土地空间,实现城市产业经济创新转型提供较好的选择样本。
(一)深圳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的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市从单一农业向综合经营的工业和商贸服务业发展,引起了深圳市产业结构的转变,进而促进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比较显著的体现就是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急剧扩大,第一产业用地快速减少,这也是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城市经济各类城市用地比例的不断优化的明显标志之一 (见图1)。
深圳特区在创立时期,经济仍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相对落后。而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特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优秀人才不断涌入城市,劳动者素质迅速提升和年轻化,由此带来的新工艺、新技术影响着深圳工业产业向高水平发展。由于城市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城市工业用地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土地资源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决定了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土地供应结构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圳市在城市产业转型发展中积极利用三旧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新增的土地资源,在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014年深圳的行政区面积有1 9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1 078万。相比北上广三城市,深圳城市的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建设用地短缺。2009年8月,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后,深圳市政府也颁布《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开始实施以城中村和原有旧工业区改造为内涵的全面城市更新战略。[11]通过主动从“增量扩张”向“减量发展”转变,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走内涵式城市土地利用发展道路。在2012年深圳市土地供应计划中,新增建设用地800公顷,而存量建设用地是918公顷,存量建设用地的供应规模首次超过新增建设用地。
遵循深圳市新的产业发展规划,原有旧工业区经过升级改造开始建设深圳市创新产业总部基地,为在深圳的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产业运营空间,其中的许多地块都是原来的电子工业厂房的使用地块。而城中村的土地空间改造,也是深圳重新利用城乡建设用地的试点项目。例如,深圳龙岗天安岗头城市更新项目,该片区原来城乡人口交错混杂,土地利用布局极为不合理,对岗头片区实行整体改造后促进了著名的华为企业配套产业群的链式发展空间,为深圳市新兴战略产业和配套生产服务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圳市在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方面,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前提,科学调配政府和原住村民等经济主体的未来土地开发收益,实现了“同地同权”的思想,调动各方参与改造的积极性。2008年深圳南山区大冲村改造项目正式启动后,为落实深圳市高新区配套用地要求,区政府经过与村集体、村民的平等协商,最终的补偿方案既充分保障了原住村民的利益,也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条件下城乡统一的土地利用思想。[12]
近年来,深圳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新兴产业在深圳经济中的比例大幅提高,在增量土地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挖潜改造获得了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宝贵土地资源。同时,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人均GDP的高速增长。
(二)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从三大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来看,30多年来,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1980~1994年期间,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但波动也非常剧烈。而从1995年以来,由于经济规模总量增大,增速放缓,第二、第三产业对深圳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总体上看,改革开放前期,第三产业对深圳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第二产业,而到了2006年左右,深圳市第三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并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深圳市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也成为深圳市经济增长新的引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其产业结构应该呈现“服务化”的特征。因此,深圳市的这种调整,也体现出政府因时制宜地制定产业政策的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从最初的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到如今的以“高新软优”为主要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无不显示了深圳市在经济产业结构战略调整阶段的各种探索和成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此深圳市政府适时提出“高质量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全面发展”的目标,继续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力以高新技术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2013年第三产业增速达10%,高于第二产业增速1.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5.6%,比第二产业高11.2个百分点,出现了现代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深圳“五华”①现象。 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深圳市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其拉动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的问题,主要在于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即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之比,假设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为1)持续降低,而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特征的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通常都是大于或者等于1。因此,深圳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在于不断改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见图2)。
三、城市产业结构转型下的深圳经济与广州经济发展质量比较
广州与深圳同属珠三角特大型城市。全国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广东就占了两个。广州与深圳经济发展总量差不多,但产业结构近年来却有明显的差别。研究这两个相邻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质量的关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它表明产业结构优化的道路不同,其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将会不同,这是值得城市领导者注意和深思的问题。因此,要依据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及时合理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以适应经济社会的未来大方向,避免出现产业升级中的不适应问题,减少升级矛盾对城市稳定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深圳与广州经济发展趋势比较
2009年广东省确定了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4个城市进行“三旧改造”土地利用改革试点,广州市也通过这些土地利用改革政策获得了新增的城市产业发展用地。截至2012年底,广州全市十区经市“三旧”改造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旧村、旧厂“三旧”改造用地面积为19.48平方公里。[13]这些由于城乡土地利用一体化的试点政策为广州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增量土地空间。
从2007年到2014年间深圳和广州市的GDP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见图3),虽然深圳和广州市的GDP增速基本持平,但是产业结构创新升级的趋势明显不同。而2011年之后深圳市经济发展有提速的趋势,而这离不开深圳市近年来积极的产业结构调整。
(二)深圳与广州近年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比较
广州市与深圳经济总量接近,近年来GDP总量年增速也相差不大,但主导产业构成却有很大的不同,广州市主导产业仍以传统工业产业为主,2014年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电子产品制造业、房地产业、旅游业以及外贸行业占GDP比重超过50%,各产业增速也大大高于GDP增速。这些产业结构的现状表明,广州市产业结构仍是以重化工业和传统服务业驱动为主,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依然任重道远。
进入2014年,深圳的战略新兴产业继续“引领”城市的经济增长,全年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1/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突破五成,全年深圳GDP增长8.8%,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5%。其中,互联网产业增长15.3%,文化创意产业增长17.40%,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13.9%,生物产业增长8.7%,新能源产业增长9%,新材料产业增长10.1%,战略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见图4),潜力巨大。
对比深圳市与广州市GDP增长与主导产业的增速图(见图5),我们可以发现深圳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明显优于广州市。尽管广州市的GDP增长率与深圳相差无几,但是产业创新和结构调整带来的未来经济增长潜力明显不同。
四、结论与启示
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土地供应结构、产业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影响关系。土地供应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地方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对于我国目前新型城镇化政策引导下的城市发展而言,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是我国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各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国家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改革政策思路,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以促进产业结构创新升级,从而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最终实现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增长。
由于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必须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相适应,而现今世界经济社会正在从信息经济时代向生物经济时代演进。因而城市政府应当依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地制定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引导政策。对于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和地区(如北上广深等城市)来说,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与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政府应积极完善市场机制,优化创新型人才发展环境,构建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新兴产业发展激励体系。大力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等新兴战略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潜力,顺应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从而使城市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注释:
①“五华”现象是指深圳发展的五个本土企业:华为、华强科技、华大基因、华侨城和华南城。根据《财富》杂志报告,华为2013年的年营收达349亿美元,超过爱立信的336亿美元,成为全球通信产业龙头。
参考文献:
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速度、结构与扩展[M].戴睿,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霍利斯·钱纳里,莫伊恩·塞尔奎因.发展的格局[M].李小青,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吕政,黄群慧,吕铁,周维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与问题——“十五”时期的状况与“十一五”时期的建议[J].中国工业经济,2005(12):5-13.
段利民,杜跃平.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Granger检验研究[J].生态经济,2009(7):101-104.
赵春艳.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关系的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3):487-492.
郭克莎.工业化新时期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3(2):5-14.
徐萍,吴群,刘勇,胡立兵.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3(S2):340-346.
江曼琦.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J].天津社会科学,2001(4):69-71.
刘运通,张争胜,杨雪华.珠海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3):32-33.
袁丽丽,黄绿筠.城市土地空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5(12):64-69.
曲广宁,蔡淑敏.深圳城市更新闯出存量土地高效利用模式[N].南方日报,2012-11-10.
周子勋,张孔娟.城市更新的深圳样本[N].中国经济时报,2015-04-24.
赖寿华,吴军.速度与效益: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广州“三旧”改造政策探讨[J].规划师,2013(5):36-41.
责任编辑:张 炜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土地利用;结构改革;产业创新
一、理论实践回顾与逻辑机制分析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方向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换言之,通过新型城镇化来达到城乡统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从而实现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促进中国经济的有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这一土地市场制度的改革使得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获得了增量的土地利用空间。但是如何利用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土地要素资源优势来引导城市产业创新和结构转型,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发展路径却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需要认真分析以发现内在的逻辑规律,从而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发展的目标。
(一)理论与实践回顾
关于城镇化进程与现代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并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西蒙·库兹涅茨[1]认为资源配置的主要领域是由农业转向工业的过程,而这正是城市化发展的进程。钱纳里等[2]认为城市化的发展是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钱纳里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中所提出的非均衡条件下的结构转变和“赶超”思想,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能够体现出来,如中国的经济建设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非均衡战略,这使我国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达到了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国内学者吕政[3]等研究认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熟期,城市化则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归总起来,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体现在: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了资源配置,使资源配置均衡;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先进技术能够在城市的主导产业中起积极使用,并由此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同时,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使得经济中的骨干产业能更快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引起产业技术革命和生产效率提高;三是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社会消费结构演进,而居民消费需求的演进又会引起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发生更高层次的演化。[4-5]我国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比过高,易造成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波动,而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则会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6]
关于土地供应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一般的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变化需要通过相应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改变来体现。在城市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也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徐萍等[7]在研究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内在联系时,以南京为例提出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应该同时优化的看法。江曼琦[8]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的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空间结构的调整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力,这里的空间结构指的就是土地利用(供应)结构,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供应)结构之间的矛盾会严重制约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我国土地供应是由国家垄断的,这一特殊情况决定了土地供应结构的变化也是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刘运通等[9]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土地利用(供应)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并且土地利用(供应)结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供应)结构会制约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条件下的土地供应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新型城镇化指的是以人的城市化为中心,并以城市经济结构向新型工业化发展为方向,有效推动城市的现代化,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化,进而全面提升我国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内涵,走集约高效以及城乡经济一体、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共同和谐发展的道路。中共中央十八大提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人口向城镇集中、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因此,新型城镇化条件下的土地供应不同于原有的城市土地供应政策,它使得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成为了可能。通过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不仅农村建设用地体现了同地同权的思想,为农业人口转移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为地方政府引导产业转型提供了土地资源空间。
(三)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逻辑分析
由于城市土地具有空间承载能力、生产能力等自然属性,因而它是城市经济主体将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加以利用的基本条件。在城市产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中,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本等资源同等重要。在城市工业化初期,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都比较单一,城市规模很小;在工业化快速上升时期,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向多样化和复杂化演进,城市规模急剧增大;在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逐渐地趋于一种稳定均衡状态,这样的情况下也导致城市规模逐渐确定下来。一般情况而言,产业结构的提升和创新发展是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转变的主要驱动力,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则是城市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前提;城市用地结构的演变具有外部扩展和内部重构的特征。在外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规模在空间上的外延扩展;在城市内部则表现为城市各功能性用地如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公共绿地等用地类型的重构。[10]同时,城市产业的创新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需求演化也会驱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产生深刻变革。
(四)新型城镇化下土地利用结构对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影响机制
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城镇空间不断扩大、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使得城市人口规模的承载力得到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也相应增加,为城市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一般表现为:第一,新型城镇化发展,使得城镇人口产生新的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城镇服务业的需求,特别是由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新型城镇化就成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设的驱动力;第二,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城镇中心区土地利用成本提升,原有的工业企业就会迁出城镇中心区,逐渐向城市郊外适宜的产业区集聚转移,具有产业创新意义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和新兴战略产业逐渐替代原有的工业企业集聚在城镇中心,推动新技术研发、新业态金融服务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在城镇区域内集聚、转移,是城市经济产业转型和创新的内生需求动力;第三,城市政府利用城市规划引导的新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老工业区三旧改造用地投入到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中去,能够合理地加速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效率的提高。 城市主导产业转型的发展代表着新型城镇化条件下的区域产业创新能力增强,即新型城镇中心及其周边地区的产业参与国内外相关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提升。其内在逻辑为:第一,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创新要具有提升企业生产要素优势,有助于城市经济一二三类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合理调整。从原有的产业结构向新的、适应产业经济创新发展趋势的城市产业结构进行转换,可以降低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的综合成本。第二,新型城镇化加强了各产业之间的合作、互动,为产业转型奠定了基础。例如,城市中传统的金融业向具有创新意义互联网金融业态转型,给城市新兴产业发展带来了资源,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促进了城市新兴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城市产业结构,使得在新型城镇内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由于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带来的城市土地的增量使得城市产业发展规划的战略调整更容易实现,更有利于城市各产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参与竞争,这些产业结构方面的新演化可以转化为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增强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城市经济影响力。第三,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新兴战略产业低成本生长,有可能会给更多富有创新、创业热情的年轻人群在此聚集创业,他们所带来的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又会良性地带动城市教育、体育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城市生活会更加丰富、更有创造力,并促进社区人群的教育和社会习俗的新发展。
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验条件下,深圳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分析
目前,国家层面的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细则政策还未出台。但是,一些地方政府都在利用城中村和三旧改造的土地使用政策来尝试相应的政策实践。位于我国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市在这方面做出了实践性的成果,分析这个城市的土地利用和产业转型中的创新发展脉络,可以为我们探索新型城镇化下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发展提供借鉴,并可以对未来地方政府如何利用新增城市土地空间,实现城市产业经济创新转型提供较好的选择样本。
(一)深圳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的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市从单一农业向综合经营的工业和商贸服务业发展,引起了深圳市产业结构的转变,进而促进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比较显著的体现就是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急剧扩大,第一产业用地快速减少,这也是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城市经济各类城市用地比例的不断优化的明显标志之一 (见图1)。
深圳特区在创立时期,经济仍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相对落后。而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特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优秀人才不断涌入城市,劳动者素质迅速提升和年轻化,由此带来的新工艺、新技术影响着深圳工业产业向高水平发展。由于城市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城市工业用地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土地资源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决定了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土地供应结构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圳市在城市产业转型发展中积极利用三旧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新增的土地资源,在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014年深圳的行政区面积有1 9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1 078万。相比北上广三城市,深圳城市的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建设用地短缺。2009年8月,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后,深圳市政府也颁布《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开始实施以城中村和原有旧工业区改造为内涵的全面城市更新战略。[11]通过主动从“增量扩张”向“减量发展”转变,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走内涵式城市土地利用发展道路。在2012年深圳市土地供应计划中,新增建设用地800公顷,而存量建设用地是918公顷,存量建设用地的供应规模首次超过新增建设用地。
遵循深圳市新的产业发展规划,原有旧工业区经过升级改造开始建设深圳市创新产业总部基地,为在深圳的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产业运营空间,其中的许多地块都是原来的电子工业厂房的使用地块。而城中村的土地空间改造,也是深圳重新利用城乡建设用地的试点项目。例如,深圳龙岗天安岗头城市更新项目,该片区原来城乡人口交错混杂,土地利用布局极为不合理,对岗头片区实行整体改造后促进了著名的华为企业配套产业群的链式发展空间,为深圳市新兴战略产业和配套生产服务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圳市在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方面,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前提,科学调配政府和原住村民等经济主体的未来土地开发收益,实现了“同地同权”的思想,调动各方参与改造的积极性。2008年深圳南山区大冲村改造项目正式启动后,为落实深圳市高新区配套用地要求,区政府经过与村集体、村民的平等协商,最终的补偿方案既充分保障了原住村民的利益,也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条件下城乡统一的土地利用思想。[12]
近年来,深圳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新兴产业在深圳经济中的比例大幅提高,在增量土地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挖潜改造获得了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宝贵土地资源。同时,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人均GDP的高速增长。
(二)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从三大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来看,30多年来,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1980~1994年期间,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但波动也非常剧烈。而从1995年以来,由于经济规模总量增大,增速放缓,第二、第三产业对深圳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总体上看,改革开放前期,第三产业对深圳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第二产业,而到了2006年左右,深圳市第三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并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深圳市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也成为深圳市经济增长新的引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其产业结构应该呈现“服务化”的特征。因此,深圳市的这种调整,也体现出政府因时制宜地制定产业政策的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从最初的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到如今的以“高新软优”为主要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无不显示了深圳市在经济产业结构战略调整阶段的各种探索和成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此深圳市政府适时提出“高质量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全面发展”的目标,继续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力以高新技术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2013年第三产业增速达10%,高于第二产业增速1.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5.6%,比第二产业高11.2个百分点,出现了现代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深圳“五华”①现象。 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深圳市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其拉动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的问题,主要在于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即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之比,假设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为1)持续降低,而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特征的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通常都是大于或者等于1。因此,深圳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在于不断改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见图2)。
三、城市产业结构转型下的深圳经济与广州经济发展质量比较
广州与深圳同属珠三角特大型城市。全国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广东就占了两个。广州与深圳经济发展总量差不多,但产业结构近年来却有明显的差别。研究这两个相邻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质量的关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它表明产业结构优化的道路不同,其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将会不同,这是值得城市领导者注意和深思的问题。因此,要依据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及时合理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以适应经济社会的未来大方向,避免出现产业升级中的不适应问题,减少升级矛盾对城市稳定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深圳与广州经济发展趋势比较
2009年广东省确定了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4个城市进行“三旧改造”土地利用改革试点,广州市也通过这些土地利用改革政策获得了新增的城市产业发展用地。截至2012年底,广州全市十区经市“三旧”改造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旧村、旧厂“三旧”改造用地面积为19.48平方公里。[13]这些由于城乡土地利用一体化的试点政策为广州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增量土地空间。
从2007年到2014年间深圳和广州市的GDP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见图3),虽然深圳和广州市的GDP增速基本持平,但是产业结构创新升级的趋势明显不同。而2011年之后深圳市经济发展有提速的趋势,而这离不开深圳市近年来积极的产业结构调整。
(二)深圳与广州近年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比较
广州市与深圳经济总量接近,近年来GDP总量年增速也相差不大,但主导产业构成却有很大的不同,广州市主导产业仍以传统工业产业为主,2014年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电子产品制造业、房地产业、旅游业以及外贸行业占GDP比重超过50%,各产业增速也大大高于GDP增速。这些产业结构的现状表明,广州市产业结构仍是以重化工业和传统服务业驱动为主,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依然任重道远。
进入2014年,深圳的战略新兴产业继续“引领”城市的经济增长,全年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1/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突破五成,全年深圳GDP增长8.8%,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5%。其中,互联网产业增长15.3%,文化创意产业增长17.40%,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13.9%,生物产业增长8.7%,新能源产业增长9%,新材料产业增长10.1%,战略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见图4),潜力巨大。
对比深圳市与广州市GDP增长与主导产业的增速图(见图5),我们可以发现深圳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明显优于广州市。尽管广州市的GDP增长率与深圳相差无几,但是产业创新和结构调整带来的未来经济增长潜力明显不同。
四、结论与启示
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土地供应结构、产业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影响关系。土地供应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地方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对于我国目前新型城镇化政策引导下的城市发展而言,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是我国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各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国家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改革政策思路,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以促进产业结构创新升级,从而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最终实现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增长。
由于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必须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相适应,而现今世界经济社会正在从信息经济时代向生物经济时代演进。因而城市政府应当依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地制定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引导政策。对于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和地区(如北上广深等城市)来说,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与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政府应积极完善市场机制,优化创新型人才发展环境,构建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新兴产业发展激励体系。大力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等新兴战略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潜力,顺应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从而使城市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注释:
①“五华”现象是指深圳发展的五个本土企业:华为、华强科技、华大基因、华侨城和华南城。根据《财富》杂志报告,华为2013年的年营收达349亿美元,超过爱立信的336亿美元,成为全球通信产业龙头。
参考文献:
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速度、结构与扩展[M].戴睿,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霍利斯·钱纳里,莫伊恩·塞尔奎因.发展的格局[M].李小青,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吕政,黄群慧,吕铁,周维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与问题——“十五”时期的状况与“十一五”时期的建议[J].中国工业经济,2005(12):5-13.
段利民,杜跃平.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Granger检验研究[J].生态经济,2009(7):101-104.
赵春艳.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关系的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3):487-492.
郭克莎.工业化新时期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3(2):5-14.
徐萍,吴群,刘勇,胡立兵.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3(S2):340-346.
江曼琦.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J].天津社会科学,2001(4):69-71.
刘运通,张争胜,杨雪华.珠海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3):32-33.
袁丽丽,黄绿筠.城市土地空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5(12):64-69.
曲广宁,蔡淑敏.深圳城市更新闯出存量土地高效利用模式[N].南方日报,2012-11-10.
周子勋,张孔娟.城市更新的深圳样本[N].中国经济时报,2015-04-24.
赖寿华,吴军.速度与效益: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广州“三旧”改造政策探讨[J].规划师,2013(5):36-41.
责任编辑:张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