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它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在异形词的形成与使用的过程中,无不包涵着汉民族文化、心理、思维等各种内在因素。首先,从异形词出发,古今字、正俗字、音译外来词中都含有传统文化心理的因素;其次,从汉民族思维特点出发,灵活性、简约性、意合性都对异形词的产生有着促进作用;最后,汉族传统文化中对异形词影响最大的风俗是避讳。
关键词:汉族文化;异形词;心理;思维
词汇对文化的发展变化高度敏感,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其构成成分都会受到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文化因素会迅速地反映在词汇的变化中。异形词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词汇现象,它的产生自然也受到了这些文化因素的影响,并能反映出深层的文化讯息。
一、异形词中的文化心理
文字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每一字形初创之时,其形体结构都蕴含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心理状态,而异形词中有一大部分是由文字演变造成的,因古今字和正俗字而产生的异形词就与其背后的文化心理背景有关。
1.古今字造成的异形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演变,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逐渐淘汰,新旧交替不断。古今字就是由于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人们的文化心理不同造成的不同字符,比如异形词组“屍柩-尸柩”,《正字通》“古尸即屍”,段注认为“祭祀之尸本象神而陈之。至于在床曰屍”体现了人们在造这两个字时不同的心理状态。再如异形词组“圭璧-珪璧”,《说文解字》注认为:“珪,古文圭,从王。古文从玉。謂頒玉以命諸侯、守此土田培敦也。小篆重土而省玉。”
2.正俗字造成的异形词
中国自古都是封建农业大国,阶级森严,受文字书写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正俗字的产生是必然的。正字一般都是正统文化的传承表现,符合造字原意。俗字大多是市民文化的产物,常采用减省笔画的方式,这是为了书写方便,适用于民间的通俗文书。由此造成的异形词组如“慷慨-忼慨” ,《集韵》:“忼慨,叹也。或从康。本作忼。俗从亢。”《说文解字》注:“忼,忼慨也。俗作慷。”
3. 音译外来词造成的异形词
对外来词音译的不同选择是异形词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音译外来词,在进入汉语词汇中时,为了符合汉语语音系统的规律,大多记录该词的汉字只表音不表意。虽说语言符号要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则,但由于音译者所受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心理是不同的,存在音同音近字记录同一外来词的现象,这也会造成一部分异形词的出现,这些异形词既体现了本土风俗习惯,又体现了翻译者的思维方式。如异形词组“玛瑙-马脑-马瑙”“砗磲-车渠-车磲”“南无-南膜”等。
二、异形词中的汉民族思维特点
汉民族崇尚“天人合一”的朴素整体观,善于直觉的、悟性的辩证思维方式,具有强烈浓郁的伦理意识以及入世实用的人生观。从文化学的意义上说,汉语具有灵活性、简约性、意合性等思维特点,这些特点在异形词中也表现的尤为突出。
1.灵活性
汉语主张“以神统形”,重意轻言,只要能够意会、理解,形式上就可以“人详我略”。在造字之初,许多文字都没有定型,也没有进行大量的宣传推广,异体现象总是无可避免地伴随着。由于汉字的特殊性,异体字的产生方式有许多,意符可相互替换,如从牛的字也可以从羊;音符可相互替换;字体内部件位置可互换;同一个字的偏旁可繁可简;等等。因此,
一词多形的联绵词是最典型的例子,联绵词不可离析字义,各字只具有标示音节的作用,几乎每一个联绵词都有两个或多个词,这种现象给古汉语带來了大量的异形词,《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收录的由联绵词造成的异形词组就有111组,符定一的《联绵字典》中“委蛇”的异形词多达76 种。
此外还有声旁、形旁的随意变换,如“薏米-苡米”“朦胧-曚昽”等。
2.简约性
汉民族崇尚简朴的实用人生观,重意不重形,所以语言文字习惯也只讲究“辞达而已”。
文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由形象到抽象,由繁到简,由多样到统一。人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常常为追求简便而换字使用,以避免复杂生僻的汉字,汉字便出现了简化的倾向。当繁体字和简化字或同音替换的字并存并用时,就产生了异形成语。如异形词组“憫然-閔然”“窺闞-窺矙”,去掉偏旁的字都存在寻求简便的心理。
3.意合性
范晔《狱中与诸甥姪书》中说:“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这充分展现了汉语重形不重意的语法特点,其中,偏旁类化异形词是这一思维特点在异形词中的突出体现形式。
在双音词中,人们往往会受视觉心理的引导,产生趋同心理,认为长期在一起使用的汉字都属于同一类汉字,然后不自觉地在原有字形的基础上添加邻近字的偏旁,造成大量异形词的产生。如异形词组“珮璲-佩璲”“胡蝶-蝴蝶”“徭役-繇役”等等。
三、避讳
“避讳”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文化。古人在用某个词时,为了避讳,常常采用另一个字来记录。一方面,人们不愿听到忌讳的凶语,唯恐这些字眼会招致凶祸的真正来临,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却不得不表达这些内容,这便要改用另一些褒义或中性词语代替。另一方面,某些语言禁忌与统治者相关,一旦违反,会招致灭顶之灾,所以避讳历来都是民间十分看重的一项禁事。过了避讳时期之后,避讳后的词与避讳之前的词,在社会中通用,因此造成了一系列异形词语。如异形词组“端五-端午”,就是为了避唐玄宗的讳而将“端五”改成“端午”等。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刘婧. 《辞通》异形词语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
[4]冉琦. 现代汉语异形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4.
[5]晁继周.论异形词整理的原则[J]. 中国语文. 2004(01)
[6]袁玉倩. 清末民初白话异形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7] 邹玉华.异形词的语用值即标示值分析[J]. 语言文字应用. 2005(01)
作者简介:裴菁菁,女,民族:汉,籍贯:山西省文水县,出生年月:1997.03,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汉族文化;异形词;心理;思维
词汇对文化的发展变化高度敏感,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其构成成分都会受到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文化因素会迅速地反映在词汇的变化中。异形词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词汇现象,它的产生自然也受到了这些文化因素的影响,并能反映出深层的文化讯息。
一、异形词中的文化心理
文字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每一字形初创之时,其形体结构都蕴含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心理状态,而异形词中有一大部分是由文字演变造成的,因古今字和正俗字而产生的异形词就与其背后的文化心理背景有关。
1.古今字造成的异形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演变,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逐渐淘汰,新旧交替不断。古今字就是由于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人们的文化心理不同造成的不同字符,比如异形词组“屍柩-尸柩”,《正字通》“古尸即屍”,段注认为“祭祀之尸本象神而陈之。至于在床曰屍”体现了人们在造这两个字时不同的心理状态。再如异形词组“圭璧-珪璧”,《说文解字》注认为:“珪,古文圭,从王。古文从玉。謂頒玉以命諸侯、守此土田培敦也。小篆重土而省玉。”
2.正俗字造成的异形词
中国自古都是封建农业大国,阶级森严,受文字书写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正俗字的产生是必然的。正字一般都是正统文化的传承表现,符合造字原意。俗字大多是市民文化的产物,常采用减省笔画的方式,这是为了书写方便,适用于民间的通俗文书。由此造成的异形词组如“慷慨-忼慨” ,《集韵》:“忼慨,叹也。或从康。本作忼。俗从亢。”《说文解字》注:“忼,忼慨也。俗作慷。”
3. 音译外来词造成的异形词
对外来词音译的不同选择是异形词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音译外来词,在进入汉语词汇中时,为了符合汉语语音系统的规律,大多记录该词的汉字只表音不表意。虽说语言符号要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则,但由于音译者所受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心理是不同的,存在音同音近字记录同一外来词的现象,这也会造成一部分异形词的出现,这些异形词既体现了本土风俗习惯,又体现了翻译者的思维方式。如异形词组“玛瑙-马脑-马瑙”“砗磲-车渠-车磲”“南无-南膜”等。
二、异形词中的汉民族思维特点
汉民族崇尚“天人合一”的朴素整体观,善于直觉的、悟性的辩证思维方式,具有强烈浓郁的伦理意识以及入世实用的人生观。从文化学的意义上说,汉语具有灵活性、简约性、意合性等思维特点,这些特点在异形词中也表现的尤为突出。
1.灵活性
汉语主张“以神统形”,重意轻言,只要能够意会、理解,形式上就可以“人详我略”。在造字之初,许多文字都没有定型,也没有进行大量的宣传推广,异体现象总是无可避免地伴随着。由于汉字的特殊性,异体字的产生方式有许多,意符可相互替换,如从牛的字也可以从羊;音符可相互替换;字体内部件位置可互换;同一个字的偏旁可繁可简;等等。因此,
一词多形的联绵词是最典型的例子,联绵词不可离析字义,各字只具有标示音节的作用,几乎每一个联绵词都有两个或多个词,这种现象给古汉语带來了大量的异形词,《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收录的由联绵词造成的异形词组就有111组,符定一的《联绵字典》中“委蛇”的异形词多达76 种。
此外还有声旁、形旁的随意变换,如“薏米-苡米”“朦胧-曚昽”等。
2.简约性
汉民族崇尚简朴的实用人生观,重意不重形,所以语言文字习惯也只讲究“辞达而已”。
文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由形象到抽象,由繁到简,由多样到统一。人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常常为追求简便而换字使用,以避免复杂生僻的汉字,汉字便出现了简化的倾向。当繁体字和简化字或同音替换的字并存并用时,就产生了异形成语。如异形词组“憫然-閔然”“窺闞-窺矙”,去掉偏旁的字都存在寻求简便的心理。
3.意合性
范晔《狱中与诸甥姪书》中说:“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这充分展现了汉语重形不重意的语法特点,其中,偏旁类化异形词是这一思维特点在异形词中的突出体现形式。
在双音词中,人们往往会受视觉心理的引导,产生趋同心理,认为长期在一起使用的汉字都属于同一类汉字,然后不自觉地在原有字形的基础上添加邻近字的偏旁,造成大量异形词的产生。如异形词组“珮璲-佩璲”“胡蝶-蝴蝶”“徭役-繇役”等等。
三、避讳
“避讳”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文化。古人在用某个词时,为了避讳,常常采用另一个字来记录。一方面,人们不愿听到忌讳的凶语,唯恐这些字眼会招致凶祸的真正来临,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却不得不表达这些内容,这便要改用另一些褒义或中性词语代替。另一方面,某些语言禁忌与统治者相关,一旦违反,会招致灭顶之灾,所以避讳历来都是民间十分看重的一项禁事。过了避讳时期之后,避讳后的词与避讳之前的词,在社会中通用,因此造成了一系列异形词语。如异形词组“端五-端午”,就是为了避唐玄宗的讳而将“端五”改成“端午”等。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刘婧. 《辞通》异形词语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
[4]冉琦. 现代汉语异形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4.
[5]晁继周.论异形词整理的原则[J]. 中国语文. 2004(01)
[6]袁玉倩. 清末民初白话异形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7] 邹玉华.异形词的语用值即标示值分析[J]. 语言文字应用. 2005(01)
作者简介:裴菁菁,女,民族:汉,籍贯:山西省文水县,出生年月:1997.03,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