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问题解决教学呢?它是一种以问题作为载体,把教学内容问题化,通过问题解决来展开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是由教师的创造性教和学生创造性学构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活动。正因为问题解决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所以越来越受到师生的认同和欢迎。
问题解决式教学是一种反传统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向学生发问,学生也可以向老师发问,由单向交流变为双向交流,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人格平台上,形成民主的教学作风,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學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关于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
“问题解决教学”是以数学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等形式,对数学问题进行求解、发展与延伸、迁移与变形等环节,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应用新知的能力、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
1.“问题解决”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的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在每节课中,问题要努力做到:①包含明显的数学概念或技巧;②能推广或扩充到数学各单元知识和各种情形当中去;③有着多种解决方法。
2.怎样进行问题解决教学?①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②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结论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置;③大胆鼓励学生运用直觉去寻求解题策略,必要时给一些提示;④讨论各种成功的解决办法,归纳出问题解决的核心。如果可能的话和以前的问题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推广,概括出一般原理。
3.“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在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问题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心理操作,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地解决:①领会与同化。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转换命题,并整体地将问题吸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②寻求策略与验证。思维有跃向结论的倾向,分析解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寻求策略技能的提高,各种解题策略的比较与验证更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与批判精神。
二、数学问题选择和呈示的策略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向学生提供一个好问题。一个“好问题”应当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好问题”必须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究性。可接受性是指问题要容易为学生所理解问的是什么,要有一定的意义容易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障碍性则是要求问题要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也就是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是显而易见的,是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供使用的但又确实与已学内容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探究性是指学生能进行探究,而探究的过程又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如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价值、思维的价值或是人文的价值等。
2.从教师角度来看。“好问题”应当有可控性。可控性是指教师对所选问题在尝试引导环节中要能对学生的活动围绕着教学中心加以适当的控制与诱导。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任繁重,如果要将问题解决教学应用于日常教学,那么课标、教材的教学任务根本完不成,因此很多教师对“问题解决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三、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应注意
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过程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一直参与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作用、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是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
1.构建问题解决的合作关系。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师生之间的对话,不再将重点放在是什么的知识上,而是着重于为什么的知识上,科学地应用主体发展策略、动机激发策略和层次设计策略以及探究创新策略。对学生的有效的尝试指导,在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起点技能、先决技能做认真的分析,对目标技能做恰当的设定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情况成立学生学习合作小组,在教学进程中,大胆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共同讨论,互相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2.启发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对话与指导要有一显一隐两条主线:外显的主线是学生的活动,内隐的主线则是学生的思维。问题解决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外显的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分析并适时进行指导;在启发指导时使用的语言要具有发散性,不能禁铟学生的思维;不论学生得出的结论怎样,要在与学生的对话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教师指导学生的重点应是启发学生怎么去想,怎么做则是想好以后顺理成章的事。
3.调动问题解决需要的非智力系统。教师的对话和指导应突破认知领域而延伸到情感等其他领域。在课堂教学中,要动态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应用一些充分肯定、具有明确指导意义的过渡语给予学生评价和引导,这样既指出了思考、讨论的方向,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面对学生的“失败”过程,教师也应肯定“失败”的思维价值。用“想法很好”、“要发现真理就要敢于失败”、“尽管失败,但再想一想是否还有别的办法,也许离成功不远了”等春雨般的语言来滋润学生“愤”、“悱”之心,使学生的感情需要得到满足,面对挫折学生还保持乐观的态度。课堂教学中,教师热情洋溢的赞美、肯定、鼓励和褒奖,是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生长剂。无疑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才智。这种积极的评价和引导,不但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会使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努力学好数学的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影响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4.引导问题发展和迁移。问题的发展是指进行问题解决教学时,在课上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已经获解的情况下,在问题情境中的新问题、新知识的生长点上,对问题进一步探究而提出新的问题并形成新的问题情境而作为问题解决教学的进一步延伸或升华。
问题解决式教学是一种反传统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向学生发问,学生也可以向老师发问,由单向交流变为双向交流,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人格平台上,形成民主的教学作风,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學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关于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
“问题解决教学”是以数学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等形式,对数学问题进行求解、发展与延伸、迁移与变形等环节,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应用新知的能力、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
1.“问题解决”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的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在每节课中,问题要努力做到:①包含明显的数学概念或技巧;②能推广或扩充到数学各单元知识和各种情形当中去;③有着多种解决方法。
2.怎样进行问题解决教学?①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②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结论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置;③大胆鼓励学生运用直觉去寻求解题策略,必要时给一些提示;④讨论各种成功的解决办法,归纳出问题解决的核心。如果可能的话和以前的问题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推广,概括出一般原理。
3.“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在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问题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心理操作,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地解决:①领会与同化。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转换命题,并整体地将问题吸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②寻求策略与验证。思维有跃向结论的倾向,分析解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寻求策略技能的提高,各种解题策略的比较与验证更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与批判精神。
二、数学问题选择和呈示的策略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向学生提供一个好问题。一个“好问题”应当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好问题”必须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究性。可接受性是指问题要容易为学生所理解问的是什么,要有一定的意义容易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障碍性则是要求问题要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也就是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是显而易见的,是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供使用的但又确实与已学内容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探究性是指学生能进行探究,而探究的过程又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如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价值、思维的价值或是人文的价值等。
2.从教师角度来看。“好问题”应当有可控性。可控性是指教师对所选问题在尝试引导环节中要能对学生的活动围绕着教学中心加以适当的控制与诱导。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任繁重,如果要将问题解决教学应用于日常教学,那么课标、教材的教学任务根本完不成,因此很多教师对“问题解决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三、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应注意
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过程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一直参与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作用、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是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
1.构建问题解决的合作关系。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师生之间的对话,不再将重点放在是什么的知识上,而是着重于为什么的知识上,科学地应用主体发展策略、动机激发策略和层次设计策略以及探究创新策略。对学生的有效的尝试指导,在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起点技能、先决技能做认真的分析,对目标技能做恰当的设定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情况成立学生学习合作小组,在教学进程中,大胆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共同讨论,互相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2.启发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对话与指导要有一显一隐两条主线:外显的主线是学生的活动,内隐的主线则是学生的思维。问题解决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外显的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分析并适时进行指导;在启发指导时使用的语言要具有发散性,不能禁铟学生的思维;不论学生得出的结论怎样,要在与学生的对话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教师指导学生的重点应是启发学生怎么去想,怎么做则是想好以后顺理成章的事。
3.调动问题解决需要的非智力系统。教师的对话和指导应突破认知领域而延伸到情感等其他领域。在课堂教学中,要动态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应用一些充分肯定、具有明确指导意义的过渡语给予学生评价和引导,这样既指出了思考、讨论的方向,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面对学生的“失败”过程,教师也应肯定“失败”的思维价值。用“想法很好”、“要发现真理就要敢于失败”、“尽管失败,但再想一想是否还有别的办法,也许离成功不远了”等春雨般的语言来滋润学生“愤”、“悱”之心,使学生的感情需要得到满足,面对挫折学生还保持乐观的态度。课堂教学中,教师热情洋溢的赞美、肯定、鼓励和褒奖,是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生长剂。无疑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才智。这种积极的评价和引导,不但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会使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努力学好数学的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影响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4.引导问题发展和迁移。问题的发展是指进行问题解决教学时,在课上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已经获解的情况下,在问题情境中的新问题、新知识的生长点上,对问题进一步探究而提出新的问题并形成新的问题情境而作为问题解决教学的进一步延伸或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