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目前就业市场相对饱和与毕业生结构性过剩的背景下,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遭受性别歧视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某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想方设法地培训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比如曾受到热议的“淑女班”现象,就是高校积极寻求的一项专业创新。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了探讨。笔者从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的表现入手,探讨了如何调适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心理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和大众化,大学生毕业人数大幅度增加,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日益突出。据相关调查显示,截止到2010年5月底,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55.71%。有27.3%的用人单位承认招聘时偏向于男生。可见,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比男大学生低,并且用人单位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而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日前报道,武汉纺织大学高职学院“淑女班”的首届20名毕业生近日就纷纷离开学校走上了工作岗位。据说其中不乏国有银行、大型纺织企业、知名物管公司等等。总之就因为是从"淑女班"毕业的,找工作都比其他同学轻松。由于近几年就业压力骤增,不少女大学生希望通过培训使自己成为“淑女”,以便成为就业大军中的“香饽饽”。但是否淑女,是和学识道德、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独立人格、创新意识和优雅宽容的人格魅力分不开的。而这些内在要素的具备,需一个长期过程,出现这种现象,和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密不可分。
二、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表现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华中理工大学潘苏燕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代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恐惧成功的自卑心理。在求职过程中,因为女大学生缺乏自信,或表现得畏手畏脚、优柔寡断,不敢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或过于怯弱,谨小慎微;或在屡遭求职挫折后,享受不到成功的欢乐,感到自己无能,使心灵笼罩上愁云,变得悲观失望、心灰意冷,产生自卑心理。
(二)獨立与依赖并存的矛盾心理
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老师等过多的照顾,实践能力不够。择业时缺乏自我决策的勇气和能力,很多人依赖父母、依赖社会关系等,不愿意或者害怕独自出去找工作。在这种依赖心理驱使下,女大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工作机会,与男大学生展开就业竞争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教化带来的独立意志的强化,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现代女性独立、自主、自尊、自强的价值观,希望在自己在经过长期的学习、培训后,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接纳,能够从容走入社会就业大潮,面对各种就业压力。因此,当“就业难,难于上青天”的现实袭来时,女大学生的依赖与独立的心理矛盾不断加剧。
(三)焦虑心理
近日,西北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完成了关于“甘肃省女大学生群体状况及问题、对策调查研究”的研究报告。调查发现,46.5%的女生有过“焦虑”的情绪。报告认为,焦虑作为一种负性情绪状态,对大学生的危害极大,轻者影响生理系统的正常功能,重者会打击人的心理结构,歪曲人的意识。焦虑是指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致使其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 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择业是女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女大学生在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开始焦虑,真正到了找工作时更加紧张。一旦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女大学生又很容易情绪低落,更没有继续下去的动力。面对理想与现实,对于具有较高择业期望值而又无社会经验的女大学生来说,是让她们十分困惑的难题,容易造成心理失衡,产生焦虑心理。
(四)虚荣和盲目攀比心理
爱面子、虚荣是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另一个心理障碍。很多女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时,“都会不由自主地跟同学比较”,往往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影响就业。
三、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一)高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高校应对女大学生在择业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和不良心理进行教育,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针对女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多种形式给予适当指导。帮助她们调整就业期望值,准确把握社会形势,鼓励她们去基层单位就业。同时健全就业信息交流网络,开展就业咨询、签约指导等。
同时,加强女大学生对艺术修养的陶冶。力求选修文学、艺术课程。真正地用心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心存感激生活。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排除女大学生心理危机,走出误区,树立信心;引导女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或接受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辅导,有效排解们心中的烦恼、苦闷、忧虑,达到内心的平衡,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要培养女大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应付挫折、摆脱心理冲突的能力,努力提高心理素质,掌握必要的求职技巧,学会自我推荐,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中原视窗
[2]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3] 尹小玲、孙凡.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 [J]
[4] 袁鹏,中国妇女报
[5] 刘通、张海庆.当代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试[J]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心理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和大众化,大学生毕业人数大幅度增加,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日益突出。据相关调查显示,截止到2010年5月底,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55.71%。有27.3%的用人单位承认招聘时偏向于男生。可见,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比男大学生低,并且用人单位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而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日前报道,武汉纺织大学高职学院“淑女班”的首届20名毕业生近日就纷纷离开学校走上了工作岗位。据说其中不乏国有银行、大型纺织企业、知名物管公司等等。总之就因为是从"淑女班"毕业的,找工作都比其他同学轻松。由于近几年就业压力骤增,不少女大学生希望通过培训使自己成为“淑女”,以便成为就业大军中的“香饽饽”。但是否淑女,是和学识道德、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独立人格、创新意识和优雅宽容的人格魅力分不开的。而这些内在要素的具备,需一个长期过程,出现这种现象,和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密不可分。
二、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表现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华中理工大学潘苏燕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代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恐惧成功的自卑心理。在求职过程中,因为女大学生缺乏自信,或表现得畏手畏脚、优柔寡断,不敢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或过于怯弱,谨小慎微;或在屡遭求职挫折后,享受不到成功的欢乐,感到自己无能,使心灵笼罩上愁云,变得悲观失望、心灰意冷,产生自卑心理。
(二)獨立与依赖并存的矛盾心理
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老师等过多的照顾,实践能力不够。择业时缺乏自我决策的勇气和能力,很多人依赖父母、依赖社会关系等,不愿意或者害怕独自出去找工作。在这种依赖心理驱使下,女大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工作机会,与男大学生展开就业竞争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教化带来的独立意志的强化,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现代女性独立、自主、自尊、自强的价值观,希望在自己在经过长期的学习、培训后,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接纳,能够从容走入社会就业大潮,面对各种就业压力。因此,当“就业难,难于上青天”的现实袭来时,女大学生的依赖与独立的心理矛盾不断加剧。
(三)焦虑心理
近日,西北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完成了关于“甘肃省女大学生群体状况及问题、对策调查研究”的研究报告。调查发现,46.5%的女生有过“焦虑”的情绪。报告认为,焦虑作为一种负性情绪状态,对大学生的危害极大,轻者影响生理系统的正常功能,重者会打击人的心理结构,歪曲人的意识。焦虑是指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致使其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 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择业是女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女大学生在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开始焦虑,真正到了找工作时更加紧张。一旦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女大学生又很容易情绪低落,更没有继续下去的动力。面对理想与现实,对于具有较高择业期望值而又无社会经验的女大学生来说,是让她们十分困惑的难题,容易造成心理失衡,产生焦虑心理。
(四)虚荣和盲目攀比心理
爱面子、虚荣是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另一个心理障碍。很多女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时,“都会不由自主地跟同学比较”,往往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影响就业。
三、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一)高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高校应对女大学生在择业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和不良心理进行教育,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针对女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多种形式给予适当指导。帮助她们调整就业期望值,准确把握社会形势,鼓励她们去基层单位就业。同时健全就业信息交流网络,开展就业咨询、签约指导等。
同时,加强女大学生对艺术修养的陶冶。力求选修文学、艺术课程。真正地用心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心存感激生活。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排除女大学生心理危机,走出误区,树立信心;引导女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或接受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辅导,有效排解们心中的烦恼、苦闷、忧虑,达到内心的平衡,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要培养女大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应付挫折、摆脱心理冲突的能力,努力提高心理素质,掌握必要的求职技巧,学会自我推荐,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中原视窗
[2]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3] 尹小玲、孙凡.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 [J]
[4] 袁鹏,中国妇女报
[5] 刘通、张海庆.当代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试[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