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都沿袭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这不利于研究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近些年,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任务型教学法,引起了国内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如何在我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中有效地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值得探讨。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认识误区;有效实施
作者简介:黄昀(1975-),女,安徽凤台人,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肖杨(1980-),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安徽 合肥 230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教改项目“网络环境下的任务型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项目编号:YJG2010Y16)、“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焦虑对他们的英语口语的影响及教学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JG2010Y14)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165-02
在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英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如何培养和提高我国研究生这一较高层次人才的英语水平值得深思。我国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研究生不仅能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而且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研究和学术交流。”[1]但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语法、词汇的讲解为主,学生在听、说、读、写、译方面的综合能力与大纲的要求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以心理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语言习得研究为理论基础的任务型教学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但由于该理论的复杂性,国内高校部分英语教师在将这种教育模式本土化时,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拟从分析任务型教学存在的误区着手,探讨如何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中有效地实施这一教学模式。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认识误区
1.误区一: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更容易操作
由于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途径,所以许多人认为既然任务由学生完成,那么教师只需在课前设计好任务即可,不必参与到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模式比起传统教学法的讲解和操练,更容易操作。这种看法对任务型教学法的了解不够全面。
首先,设计任务绝非易事。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任务的阶梯性、任务的难易程度、学生是否感兴趣等因素。正如Feez所言,“一项任务的难度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学习者先前的学习经历,任务的复杂性,完成任务需要什么样的语言,以及能否得到鼓励等。”[2]因此,任务设计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任务型教学法的顺利实施,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其次,教师不仅仅是任务的设计者,还扮演着引导者、组织协调者和参与者等角色。学生是任务型教学法的主体并不意味着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管不问,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还要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做出评价。
最后,Stevick指出,“在教学这一盘棋上,教师是一颗力大无穷的棋子。教师阅历广、知识丰富,就可以居高临下指导学生扮演角色。”[2]任务型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而且对教师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以及组织能力、应变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误区二:任务型教学法适合所有的教学题材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一条是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指在任务设计中,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时,履行任务的情景以及具体活动应贴近真实生活。教师设计的任务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更易于学生理解,进而使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提高其语言运用技能。”[3]由此看来,设计的任务要与真实世界的活动有类似之处,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教材中有些生僻、不太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就不适合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即并不意味着每次上课都必须采用任务型英语教学法。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一些误区,为了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英语教师在充实教育理论知识和提高英语专业水平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设计的任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智商、年龄、动机、教师等,其中,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和学习效果紧密相连。学习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前者是指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后者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如通过英语六级、找到好工作等,相比之下,内在动机更重要。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忙着记笔记、背单词,大多以通过考试为学习目的,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不足。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从而体会到学习英语的无穷乐趣。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也应充分考虑到任务的难易程度、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能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
2.设计任务时要考虑研究生的专业和类别
我国的研究生按照专业和用途的不同,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前者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后者则侧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两者的培养方向不同。但目前我国不少高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在英语教学中,将这两类研究生放在同一班级,在教学时数、教学目标、考核等方面没有区别,这不利于研究生英语的学习。
国内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师课时比较重,一般要负责二、三个班级的英语教学,通常这些班级属于不同的学院,存在文科和理工科、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的差别,这给任务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首先,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兴趣不同、知识面不同。文科类学生一般对文学、时事新闻的兴趣更大,而理工科研究生对现代科技更为关注。
其次,有时同一个班的研究生虽然来自同一个学院,但由于是不同的专业,英语水平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以笔者教授过的班级为例,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的研究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很强,但设计艺术学方向的研究生由于是艺术类学生,本科进校时英语分数就低一些,听、说、读、写、译的水平相对较弱,这两个方向的研究生在学习目标、教学要求上有所不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最后,即使是同一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英语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适当考虑以上因素。例如,学术型研究生接触本专业的英文资料更多,以后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师可考虑设计一些学术论文方面的任务,如模拟国际会议,让他们对学术规范、学术论文写作有更深的了解。为了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师可设计出不同的情景任务,如企业招聘、人物访谈等,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用英语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与传统英语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更佳。但任务型教学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为了有效地实施该教学模式,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除了要考虑其趣味性、阶梯性、可操作性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外,还要考虑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的研究生设计出不同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罗承丽.从新形势的需要探讨《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修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54-59.
[2]岳守国.任务语言教学法:概要、理据及运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364-367.
[3]吕京.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0,
(6):53-55.
(责任编辑:孙晴)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认识误区;有效实施
作者简介:黄昀(1975-),女,安徽凤台人,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肖杨(1980-),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安徽 合肥 230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教改项目“网络环境下的任务型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项目编号:YJG2010Y16)、“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焦虑对他们的英语口语的影响及教学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JG2010Y14)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165-02
在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英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如何培养和提高我国研究生这一较高层次人才的英语水平值得深思。我国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研究生不仅能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而且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研究和学术交流。”[1]但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语法、词汇的讲解为主,学生在听、说、读、写、译方面的综合能力与大纲的要求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以心理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语言习得研究为理论基础的任务型教学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但由于该理论的复杂性,国内高校部分英语教师在将这种教育模式本土化时,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拟从分析任务型教学存在的误区着手,探讨如何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中有效地实施这一教学模式。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认识误区
1.误区一: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更容易操作
由于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途径,所以许多人认为既然任务由学生完成,那么教师只需在课前设计好任务即可,不必参与到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模式比起传统教学法的讲解和操练,更容易操作。这种看法对任务型教学法的了解不够全面。
首先,设计任务绝非易事。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任务的阶梯性、任务的难易程度、学生是否感兴趣等因素。正如Feez所言,“一项任务的难度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学习者先前的学习经历,任务的复杂性,完成任务需要什么样的语言,以及能否得到鼓励等。”[2]因此,任务设计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任务型教学法的顺利实施,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其次,教师不仅仅是任务的设计者,还扮演着引导者、组织协调者和参与者等角色。学生是任务型教学法的主体并不意味着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管不问,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还要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做出评价。
最后,Stevick指出,“在教学这一盘棋上,教师是一颗力大无穷的棋子。教师阅历广、知识丰富,就可以居高临下指导学生扮演角色。”[2]任务型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而且对教师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以及组织能力、应变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误区二:任务型教学法适合所有的教学题材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一条是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指在任务设计中,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时,履行任务的情景以及具体活动应贴近真实生活。教师设计的任务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更易于学生理解,进而使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提高其语言运用技能。”[3]由此看来,设计的任务要与真实世界的活动有类似之处,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教材中有些生僻、不太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就不适合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即并不意味着每次上课都必须采用任务型英语教学法。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一些误区,为了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英语教师在充实教育理论知识和提高英语专业水平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设计的任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智商、年龄、动机、教师等,其中,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和学习效果紧密相连。学习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前者是指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后者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如通过英语六级、找到好工作等,相比之下,内在动机更重要。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忙着记笔记、背单词,大多以通过考试为学习目的,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不足。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从而体会到学习英语的无穷乐趣。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也应充分考虑到任务的难易程度、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能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
2.设计任务时要考虑研究生的专业和类别
我国的研究生按照专业和用途的不同,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前者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后者则侧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两者的培养方向不同。但目前我国不少高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在英语教学中,将这两类研究生放在同一班级,在教学时数、教学目标、考核等方面没有区别,这不利于研究生英语的学习。
国内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师课时比较重,一般要负责二、三个班级的英语教学,通常这些班级属于不同的学院,存在文科和理工科、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的差别,这给任务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首先,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兴趣不同、知识面不同。文科类学生一般对文学、时事新闻的兴趣更大,而理工科研究生对现代科技更为关注。
其次,有时同一个班的研究生虽然来自同一个学院,但由于是不同的专业,英语水平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以笔者教授过的班级为例,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的研究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很强,但设计艺术学方向的研究生由于是艺术类学生,本科进校时英语分数就低一些,听、说、读、写、译的水平相对较弱,这两个方向的研究生在学习目标、教学要求上有所不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最后,即使是同一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英语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适当考虑以上因素。例如,学术型研究生接触本专业的英文资料更多,以后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师可考虑设计一些学术论文方面的任务,如模拟国际会议,让他们对学术规范、学术论文写作有更深的了解。为了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师可设计出不同的情景任务,如企业招聘、人物访谈等,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用英语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与传统英语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更佳。但任务型教学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为了有效地实施该教学模式,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除了要考虑其趣味性、阶梯性、可操作性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外,还要考虑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的研究生设计出不同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罗承丽.从新形势的需要探讨《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修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54-59.
[2]岳守国.任务语言教学法:概要、理据及运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364-367.
[3]吕京.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0,
(6):53-55.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