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以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来勉励自己,鞭策自己努力在短短的课堂40分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收获,达到更大的实效。这种责任心的驱使,让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尽管在黑暗中摸索,但毕竟有所经历,经历就是财富。以下是我在实践中总结的三点看法:
一、适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三维目标去设定我们一堂课的标准。但在预设目标的时候,不能机械地去套用标准。应该结合每堂课的具体内容,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然后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在其中。三维目标不是三维分立,而是三维统一。当然,能力的目标、情感态度的目标,不是某一节课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在每一节课中有机地渗透。现在常见的问题是,有些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有些老师要求学生默读时,既没有明确的目标,又缺少方法的指导。实际上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的学段,给我们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
教师应研读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提出适合的要求。教师要不断追求教育的合理性,常常追问自己我这样安排教学符合课程标准吗?这样安排教学符合学生掌握知识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吗?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吗?我为什么要达到这一目标?等问题,并将这些观念运用到教学中去。
二、适当:教学方法要适当,采取恰当的方式,提出合适的要求
教师要深钻教材,把教材放到学生的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去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要知道,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置疑
传统的教学设计,追求清一色的标准答案。衡量教学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教学变成没问题,让学生没问题地走出教室。其实知识的价值就在于问题的存在,过去的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问题。
对于学生的置疑,老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做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课堂提问是学生和教师的双向活动,就教师而言,应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寻求最佳答案,进而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就学生而言,应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或课文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师生共同探讨,进而增长知识,开拓思路,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心态和需要,不断改进教学,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不能解决的教师应通过梳理逐步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不让学生置疑,如何引導学生置疑,看起来是一个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问题,其实是一个观念问题。这意味着教师应重新确立自己的课堂地位和工作角度;教师应开始退出课堂主角,而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不仅应从问题开始,而且应以问题为终结。
2、课堂上还要注意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新课程提倡改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课堂上既要有动,还要有静,要动静结合,放收适度,动的时候动而不乱,静的时候不显得沉闷,做到动而有序,不燥不乱。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实施多元化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应是多元化的,而不要仅限于对朗读的评价上。要通过评价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不只是提高朗读水平。评价时不仅是评优劣,还应该评对事物是非观念的认识。仅停留在你真棒!你不错!你真聪明!的层次上是不行的,应分层次,重引导,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可采用生评生、生评师、师评生、竞赛评等。
三、适时:抓住合适的时机,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动态的,备课时不仅要关注预设,还要关注生成,抓住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东西作为课程资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课堂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稍纵即逝的生成性目标与事先准备的预设性目标同样重要甚至更为宝贵。关注发展、关注生命比关注预设、关注形式更为重要。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总之,要明确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求真、求实、求高效。要创建一个绿色课堂动感语文,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要树立上一堂有意思的课比上一堂有意义的课更有意义的观念。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把自己的教育认为最好,实际上是无知的表现。让我们为追求教育的更好努力奋斗!
一、适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三维目标去设定我们一堂课的标准。但在预设目标的时候,不能机械地去套用标准。应该结合每堂课的具体内容,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然后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在其中。三维目标不是三维分立,而是三维统一。当然,能力的目标、情感态度的目标,不是某一节课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在每一节课中有机地渗透。现在常见的问题是,有些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有些老师要求学生默读时,既没有明确的目标,又缺少方法的指导。实际上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的学段,给我们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
教师应研读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提出适合的要求。教师要不断追求教育的合理性,常常追问自己我这样安排教学符合课程标准吗?这样安排教学符合学生掌握知识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吗?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吗?我为什么要达到这一目标?等问题,并将这些观念运用到教学中去。
二、适当:教学方法要适当,采取恰当的方式,提出合适的要求
教师要深钻教材,把教材放到学生的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去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要知道,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置疑
传统的教学设计,追求清一色的标准答案。衡量教学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教学变成没问题,让学生没问题地走出教室。其实知识的价值就在于问题的存在,过去的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问题。
对于学生的置疑,老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做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课堂提问是学生和教师的双向活动,就教师而言,应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寻求最佳答案,进而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就学生而言,应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或课文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师生共同探讨,进而增长知识,开拓思路,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心态和需要,不断改进教学,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不能解决的教师应通过梳理逐步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不让学生置疑,如何引導学生置疑,看起来是一个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问题,其实是一个观念问题。这意味着教师应重新确立自己的课堂地位和工作角度;教师应开始退出课堂主角,而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不仅应从问题开始,而且应以问题为终结。
2、课堂上还要注意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新课程提倡改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课堂上既要有动,还要有静,要动静结合,放收适度,动的时候动而不乱,静的时候不显得沉闷,做到动而有序,不燥不乱。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实施多元化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应是多元化的,而不要仅限于对朗读的评价上。要通过评价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不只是提高朗读水平。评价时不仅是评优劣,还应该评对事物是非观念的认识。仅停留在你真棒!你不错!你真聪明!的层次上是不行的,应分层次,重引导,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可采用生评生、生评师、师评生、竞赛评等。
三、适时:抓住合适的时机,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动态的,备课时不仅要关注预设,还要关注生成,抓住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东西作为课程资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课堂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稍纵即逝的生成性目标与事先准备的预设性目标同样重要甚至更为宝贵。关注发展、关注生命比关注预设、关注形式更为重要。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总之,要明确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求真、求实、求高效。要创建一个绿色课堂动感语文,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要树立上一堂有意思的课比上一堂有意义的课更有意义的观念。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把自己的教育认为最好,实际上是无知的表现。让我们为追求教育的更好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