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本解读,提升教学品质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d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  读:
  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师的看家本领。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学生主体地位、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普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和再开发。通过“了解文本背景,做教材的知晓者;避免先入为主,做教材的理解者;挖掘文本特点,做教材的发现者”三种途径,教师对文本作精准解读,依据教学目标因时施策、“随性把玩”,课堂也因此有了灵性和厚重,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阵地。
  一、了解文本背景,做教材的知晓者
  每一篇入选教材的文章,都经过编者的深思熟虑。作为教师,不仅应知悉它的文本价值,更应设法了解它的入选背景、所承载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编者的用意。
  以《黄山奇石》为例,这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它描写了闻名中外的黄山景区。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被作者描绘得活灵活现,十分有趣。这样一篇妙趣横生的写景短文,很适合二年级小朋友学习,因此,也得到教材编者的青睐。人教版和统编版都收录了此文,但是,它所承载的教学目标却不尽相同。
  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中,它被编排在第一单元,这一单元的学习主题为“秋天的图画”,它所承载的教学目标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人教版的目标集中于语言的积累和人文主题,对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方面则鲜少涉及。
  而统编版则将它编排在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学习主题为“祖国山水”,承载的教学目标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学习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陡峭”等词语的意思;能用积累的词语说一处景物,仿照课文的句子,用“像”说说图片中的石头,并写一写。统编版的教学目标除了关注语言的积累外,还聚焦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方面,不仅有理解文本词语的具体方法指导,还有旨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仿说、仿写训练。
  同一文本在不同版本所承载的目标不同,我们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也不相同。对比不同版本,我们会发现使用统编版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学目标指向会更清晰、更明确,难度也会稍大一些,教学时应更注重发展學生的语文“高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相应的语文“读写”素养的形成。当教师进行这样的梳理后,对文本所承载教学目标的认知会更清晰,解读的方向也会更明确,设计教学环节时将更有针对性。
  二、避免先入为主,做教材的理解者
  拿到文本时,我们经常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解读,但这些经验到底是有效促进还是阻碍了正确解读,我们很少去反思。下面,笔者以《黄山奇石》为例,展示文本解读如何避免“先入为主”,从一个新的方向、新的眼光去看待文本,做教材真正的理解者。
  (一)潜下心阅读,正确把握文本体裁
  当我们第一眼看到《黄山奇石》的文本内容,以及它所处的单元主题时,第一反应就会把它归为写景的散文。在网上搜集课例时,笔者发现绝大部分老师正是如此解读,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①感受黄山“奇石”之“奇”;②学习比喻方法,并进行说话训练;③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本文并不是一篇写景散文。笔者试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是题目。题目常常被称为“文眼”“题眼”,往往可以作为突破口对作品进行解读。本文的题目读法其实有两种:一种是“黄山奇特的石头”,但从文本内容来看,文中展现的并不是“奇特的石头”,字里行间没有写它多么奇特,相反,文中出现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所谓的“奇石”,你在别的景区,看到石头时,也会听到导游类似的描述,所以,把“黄山奇石”解读成“黄山奇特的石头”并不准确;另一种读法是“黄山的奇石”,“奇石”是一个词,把“奇”去掉,题目“黄山石”,与文本呈现的内容更匹配,文中通篇介绍的都是黄山比较有名的“石头”。这样解读下来,这篇文章更像是一篇介绍性文章。
  二是从文本内容中找到证据。我们可以从课文最后一段话中找到依据,请看最后一段文字:“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从文意来看,作者并不是让我们感受黄山“奇石”之“奇”,而是希望读者读完作品后,走进黄山,走近奇石,发挥想象力,给它赋以神采。
  当我们真正潜下心来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用心思考,就会发现《黄山奇石》并不是写景散文,而是介绍性文章。当我们细细琢磨,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感受时,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样才是真正的文本解读,才能做教材的理解者。
  (二)提高眼力,避免单一的认知图式
  当我们明确了这篇课文的体裁,知道它写了什么后,通常会进入到备课的第二阶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介绍“黄山奇石”的?此时,我们又会不自觉地以语文老师的眼光打量这个文本,于是,会发现它多处用了比喻修辞,如“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似乎本文的写作特点就是使用比喻修辞。很多老师也据此把教学目标定为“学习比喻方法,进行说话训练”。
  但是,我们要谨记这是一篇介绍性文章,而不是写景散文,那么,它的比喻,会不会与平时我们在其他类型的文章中看到的不一样呢?想到这一点,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就不会跑偏,目标定位就会更准确,更符合文本特点,也更有利于学生习得方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笔者把上文的分析简化成方框,进行对比。下图左框是网上搜索到的课例中教师的认知,下图右框是笔者备课时的认知,解读同一个文本,为何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别呢?
  笔者认为,除了教师习惯于从网上搜集资料,没有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深入解读文本、深入思考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的认知图式比较单一。比如,我们一看到有景物描写的文本,就会归类为写景类的文章,脑海中就会用景物描写的认知图式去解读教材。但是,景物描写在不同的体裁里,它的作用及解读角度是不一样的。例如,我们不能拿解读《桂林山水》的方法去解读《记金华的双龙洞》,因为前者是描写景物的典型文章,后者是一篇游记,虽然都写了景,但体裁不同,景物描写的角度不同,写作手法不同,我们的解读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
  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常态备课时,需要反思自己的经验和见解,要了解文章的多样性,丰富自己的认知,从而改善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正确解读文本,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专业性。
  三、挖掘文本特点,做教材的发现者
  理解了教材,教学时不会跑偏,可以保证我们教学方向的正确性。但是,如何才能实现文本的最大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根据学生的学情、知识本身内在的联系及发展规律,对文本的写作特点进行提炼,做教材的发现者。
  如《黄山奇石》中出现了两处类似比喻的外形描摹,我们解读文本时,会发现它不单纯是比喻,而是根据怪石的外形,借助想象来描写事物特点。
  细细琢磨,你会发现这两处文字还具有独特之处:一是作者凭借自己的丰富想象力,根据怪石的模样,想象出贴切的物体。其实,想象一个事物并不难,难的是要“像”,要“传神”,别人怎么看都看不出这块石头的妙处,但一经你的描述,越看越像,越看越有滋味。这样的语言,其实很考验想象力。二是这两处文本其实传递了二年级上册“语用”训练点的标准:在进行“语用”训练时,我们不能满足于孩子们说出“那两块石头像两个仙人”这样简单的语句,因为我们的文本已经比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中“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样的表达推进了一步。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说出具有画面感、形象感的语句:那两块石头就像两个仙人,正面对面地坐着下棋,一个伸手落子,一个低头沉思。这样的解读,才算真正挖掘了文本价值,顺应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有效提升了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解读教材时,不能满足于在网上搜罗各种教学设计,而应该提升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深入解读文本,思考文本的独特价值,丰富自己的认知,做教材的知晓者、理解者、发现者。如此,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价值最大化。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实验一小)
  责任编辑 胡波波
其他文献
一、教什么:備课过程中的难题破解  新课程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写作定位为习作,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统编本教材采用双线单元结构体制,一条线以主题单元的方式编排课文,一条线以语文素养和语文知识、必要的语文能力以及写作、综合性学习分成若干个知识点,由浅入深来编排。下面以统编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
期刊
江西湖口,扼江控湖,自古以来即为军事要冲。湖口有石钟山,苍翠秀丽,当年苏东坡月夜泛舟绝壁之下,考证石钟山名称由来,批评某些士大夫“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虚浮学风,写下融叙事议论于一体的散文名篇《石钟山记》,至今仍警策人心。  湖口县金砂湾学校就在石钟山畔,校长江轶强秉承苏东坡求真求是的务实精神,积极推进大读写教学——教师从读经典、读专业,到读课堂、读学生,阅读引领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
期刊
童话类课文具有想象丰富、语言生动、情节奇妙等特点,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类课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学生丧失对童话学习的兴趣。下面,笔者以小学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误区一:学童话就是学对话  有位教师在教学《从现在开始》这一课时,考虑到童话故事里有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夸张的人物,而这些都集中体现在文中人物的对话,于是,这位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时立马让他
期刊
看惯了那些长篇累牍、鸿篇巨制式的教育学著作,当我拿到李政涛教授的《教育与永恒》一书时,如遭遇了一场难得的漫天飞雪,那些简短细腻的语句,正如一片片晶莹剔透的雪花,纯净、美好、耀眼。  在我们的印象中,李政涛一直是一位专业的教育理论研究者,他的《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教育科学的世界》等著作以及大量的学术论文,都严谨、规范、系统、深刻。然而,他为什么又会出这样一本随感集?他在序言中说,是周国平的
期刊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关注发展学生素养,着力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师在教与学活动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河南省罗山县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于2018年10月开展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的各学科教师赛课活动。六年级数学教师黄静展示的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的认识”一节课。  一、导学设计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  谈话: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
期刊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时至今日,整整八年过去了,老师们已经逐渐树立起了语言运用的意识,在课堂上进行读写结合已逐渐成为常态。近两年统编教材的使用更是让老师们信心倍增,语文要素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语言意识,为老师们进行语言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抓手。不过,综观当前的教学现状,我们发现读写结合的针对性不强,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屡屡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  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  春遇见冬,有了岁月,  天遇见地,有了永恒。  循着縷缕书香,沿着潺潺清泉,缥缈月影里,我们披着夏夜的漫天星辰,袅袅晨雾中,我们步着雨后的点点红莲,随光阴流转,跨越山河,心向远方,只为,在最美的时光里与你相遇……  书香氤氲润心田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与温文尔雅的张祖庆老师的相遇,便是与温润书香的相遇。  “我是那个在黑
期刊
一、课例开发的背景  (一)缘起蹭培训  2018年暑期,我回家乡休假,从上海知明教育咨询公司周子房博士和赣南师大王从华博士处得知,2018年8月7日至12日,江西省教师质量检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与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将联合举办协同实验校区语文骨干教师写作教学高级研修培训。两位博士盛情邀请,家门口的免费培训,不蹭岂不可惜?于是我果断改变休假计划,腾出时间直奔培训地点。  (二)合作议话题  培
期刊
自教育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加大了语文改革的力度,教学改革也呈现出多种理念和模式,如“万花筒”似的绚烂绽放。但很多犹如昙花一现般短暂,唯独“语文主题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语文主题学习”就是围绕某一主题,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把多篇文章多角度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主题意义构建的一种开
期刊
这是应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邀请,在第三届全国高中“审美课堂”公开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的一节同课异构的观摩课。这篇课文收录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中,该单元的主题就是“像山那样思考”。  我所持有的“三度语文”(丈量语文的宽度,营造课堂的温度,拓展思维的深度)的教学主张,是建立在课文的课程价值基础之上的教学认知与实践。我认为,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绝不是为了简单了解课文中介绍了什么样的知识,而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