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其核心追求是高效与有效。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合理定位教学的三维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建立富于个性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自主探究
一、认真研读教材,合理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与统一,指出“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首先必须充分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做到心中有“纲”,有的放矢;其次是要研读学生,掌握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如在教学“有理数加法法则”时,其三维目标可定位为:(1)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准确地进行计算。(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及分类思想。(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增强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上述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基于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正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合作交流、探究、归纳总结达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
具体教学过程可以作如下安排: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下午放学时,小徐的自行车坏了,他要修车,但身边没钱,就打电话告诉妈妈,让妈妈送钱过来,妈妈问他在什么地方修车,他说在学校门前东西向的路上,并告诉妈妈到校门口后先走50米,再走40米,就能找到了。于是妈妈来到了校门口。请问她能找到小徐吗?
2.讨论探究,点拨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情境,通过讨论给出了四种情况。然后教师让学生结合正负数的意义列出运算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上述四种运动用数轴演示出来,让学生直观感知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3.归纳总结,提炼方法。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各式的特征,得出有理数加法的规律,同时变换数值,得出两种特殊情形,即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一个数与零相加的规律。
4.巩固训练,总结反思。通过出示几组训练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训练学生正确运算的能力。同时通过总结反思,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上述运算法则,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提炼的能力。
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首先要求目标要准确和明确,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做到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关注目标的达成情况,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推进。如果教师对教材研读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就会在教学过程中无限制的扩展教学的内容,不断增加、扩大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偏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如上面关于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设计小徐修车这一教学情境,首先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通过这一情境的創设,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这一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探索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作了良好的铺垫。同时也较好地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或数学规律,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再如,有理数的乘方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接触的一种新的运算,这种运算的特点是随着指数的不断增大,乘方运算的结果是因底数大于1或小于1而增大或减小得很快,这种抽象的数的变化正是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所在。然而由于它的抽象,使学生理解和接受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使这一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生活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学时可设计这样的情境:以小组合作方式,把0.1毫米厚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张的厚度。并提出问题“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10次、20次、30次,会有多厚?”让学生大胆猜想,并通过观察、发现纸张厚度的变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城市高楼、珠穆朗玛峰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它们的高度,并进一步作出假设: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就有34层楼高,继续折叠30次有就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这时学生往往会感到不可思议,探究的激情自然会被激发,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教师一起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教会学生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应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
总之,教师在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时,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思想,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思考探究、合作交流。其次是要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客观分析学生,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自主探究
一、认真研读教材,合理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与统一,指出“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首先必须充分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做到心中有“纲”,有的放矢;其次是要研读学生,掌握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如在教学“有理数加法法则”时,其三维目标可定位为:(1)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准确地进行计算。(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及分类思想。(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增强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上述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基于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正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合作交流、探究、归纳总结达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
具体教学过程可以作如下安排: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下午放学时,小徐的自行车坏了,他要修车,但身边没钱,就打电话告诉妈妈,让妈妈送钱过来,妈妈问他在什么地方修车,他说在学校门前东西向的路上,并告诉妈妈到校门口后先走50米,再走40米,就能找到了。于是妈妈来到了校门口。请问她能找到小徐吗?
2.讨论探究,点拨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情境,通过讨论给出了四种情况。然后教师让学生结合正负数的意义列出运算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上述四种运动用数轴演示出来,让学生直观感知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3.归纳总结,提炼方法。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各式的特征,得出有理数加法的规律,同时变换数值,得出两种特殊情形,即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一个数与零相加的规律。
4.巩固训练,总结反思。通过出示几组训练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训练学生正确运算的能力。同时通过总结反思,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上述运算法则,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提炼的能力。
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首先要求目标要准确和明确,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做到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关注目标的达成情况,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推进。如果教师对教材研读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就会在教学过程中无限制的扩展教学的内容,不断增加、扩大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偏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如上面关于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设计小徐修车这一教学情境,首先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通过这一情境的創设,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这一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探索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作了良好的铺垫。同时也较好地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或数学规律,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再如,有理数的乘方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接触的一种新的运算,这种运算的特点是随着指数的不断增大,乘方运算的结果是因底数大于1或小于1而增大或减小得很快,这种抽象的数的变化正是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所在。然而由于它的抽象,使学生理解和接受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使这一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生活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学时可设计这样的情境:以小组合作方式,把0.1毫米厚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张的厚度。并提出问题“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10次、20次、30次,会有多厚?”让学生大胆猜想,并通过观察、发现纸张厚度的变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城市高楼、珠穆朗玛峰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它们的高度,并进一步作出假设: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就有34层楼高,继续折叠30次有就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这时学生往往会感到不可思议,探究的激情自然会被激发,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教师一起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教会学生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应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
总之,教师在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时,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思想,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思考探究、合作交流。其次是要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客观分析学生,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