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关键词:大学;思想道德修养;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1.研究意义
1.1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供了精神支持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他可以持久地调动全体师生强大的凝聚力。在大学校园里,一些学生成才欲望十分强烈,自我定位往往偏高,但由于发展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学习、竞争、就业、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出现焦虑、烦恼、自卑、孤独、等不良心理反应,甚至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和精神失常等意外的行为。也有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放松自己,不注重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参与到社会的不良活动之中。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认识到社会所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真、善、美相统一的终极价值目标的指向是吻合的,并能真正理解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价值。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引导他们寻求健康的文化生活,摒弃不良的文化生活,找到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1.2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供了物质条件
校园环境建设,是现代教育建造优良育人环境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学校造就人才,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在重视知识、技能的同时,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性格的培养。最近几年校园文化创造性的发展,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拓展了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空间,在奋发向上的氛围中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随着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其校园文化的传播价值、美育价值、道德认同性价值、知识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名校及有识之士认可与肯定。而思想道德的提升与这些建设密不可分,正是由于学校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才使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工作能更好得展开。
1.3制度文化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结合,为加强道德教育提供了制度约束
严谨规范、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机构,合理的管理人员是保障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学校的制度文化反映学校的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体现了学校文化的发展水平,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广泛的约束力。一方面,它通过既定的规章制度,规范全体师生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明确了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和规范性,要求学校沿着其规定的目标前进。凡是符合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必将肯定与奖励,而违背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则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質教育,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贯彻执行,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形成开放、民主的教学研究机制,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标准,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推崇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中国则宣扬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同中国校园文化相比,国外校园文化更加推崇"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提倡个性张扬的校园文化。不同的校园文化不可避免的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一个民族多元化、宗教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国家,自由、平等、个人奋斗、英雄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美国精神"成为了文化价值的向导和基本准则,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表现出来。在美国,大多数的校园文化都宣扬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务实价值观,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竞争都以个人能力为基础。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关系、课堂上自由和放松的教学氛围都是个人主义的表现。相比之下,中国的校园文化更强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2国外遵循学生主导型的培养方式,中国则采用教师主导型的培养方式
国外大学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学校工作人员的宗旨是服务学生。学生与老师处于平等的地位,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享受更多的资源。例如,一张音乐会门票,老师购买的价格是16美元,那么学生获取的价格可能只是一半。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使得国外高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上,重点塑造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个性的校园环境。学校要不惜一切代价使每个学生都接受最好的教育。在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之下,学校引导和鼓励学生建立起独立思考、冷静分析和自主决定的能力,并培养他们自信、独立、自力更生的精神。在这种教育思想和校园文化的影响之下,学生们有着很强的竞争与参与意识,使得校园文化生动而富有活力。这种勇于参与的意识正是受到国外大学鼓励学生发扬个性的影响。相比之下,受长期以来的"官重民轻"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校园文化还是以教职工为中心。对学生的发展也是着重培养其严格的纪律性,通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共性的培养上,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
2.3国外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则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
由于受社会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即受到西方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先进的工业化的影响,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偏向于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校大学生更加务实,注重实践,校园文化也具有更多的创新性。学校鼓励学生挑战自我,支持他们有创造力的想法,认为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境界。学生们也非常愿意主动参加各种社团和社会实践,培养独立能力,张扬独特的个性。而中国校园文化则更注重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大学生往往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实用。大多数的学生都可以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如何取得高分,如何顺利通过考试都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却对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不积极,即使参加也是衡量其对考试或对评奖评优有无益处,所以大多参加的活动也限于以学知识为主的辩论赛、座谈会、讲座等。 3.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3.1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校园文化,作为以学生为主体对象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对象即为学生本身,其主客体均为学生,它因学生而起、由学生而兴,是属于在学校和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学生文化现象。学生作为未来的公民,要想在社会上生存,除了素质全面发展,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具备浓郁的人文素养,懂得“何以为人”、“为何而生”,具备与人为善的品质,求真的精神,爱国报国之心,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具备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世界承担责任的人生态度,具有开阔的胸怀,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根据心理学的“同伴群体的自我对象作用”,人在自我发展中,除了通过与身边的重要成人建立自我对象关系,将他们的力量内化,促成独立性发展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来源,那就是同龄人群体。学生的发展,唯有在同伴当中,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的相互支持。但同伴关系可以产生社会化行为,但并不必然促进积极的社会化。需要学校为学生建立一种积极的同伴关系。
3.2校园学生文化建设也是实现学校特色的重要部分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生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不同的校园文化构成了不同的学校的个性风采。走特色化道路是一个学校的生命力所在。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有其特色所在,优势所在,风格所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增多,学校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抓掘和创建好学校教育的潜在教育资源,将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学校的学生文化,也将是学校隐性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级成部分。学校应通过人文学科的有序建设和创设高品位的校园人文环境,通过课堂内外人文意识的渗透和汲入,以及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通过增强学生文化引导和建设,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意识,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庄严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3校园学生文化建设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媒体各方面的默契和配合。同样,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成效,既离不开学校软件硬件文化环境建设、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改革,也离不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适应。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的全面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因此,能否倡导并建立一种自主自立、自尊自治、开放自强的积极健康的学生文化,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教育与学生发展的良性互动,既是创新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和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风和教改的成败,也是摆在学校和教育者面前的一项容易被忽视而又必要和迫切的任务。同时深厚的学生文化积淀,也是学生主体发展的底蕴和校园文化精神的直接体现。
3.4创建校园学生文化也是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对人的根本问题的认同与理性思考。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裹挟着诸多社会问题。这一切,究其根本,是文化失衡所致,是缺乏与物质追求、科技发展相制衡、相调节的精神力量。知識社会,呼唤人的主体性精神,要求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要求人们具有独立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要注教育培养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个性的新一代。这些都有赖于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其核心目的也是通过教育改革建立起一种具备现代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新型公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则在于如何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代文化精华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精深的文化传统底蕴,又具现代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中华民族文化。学校是塑造未来公民的摇篮,社会呼唤学校在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过程中,建立起以学生文化为主体的具有浓厚的人文和科学气息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高德娟;张学梅;多校区的大学文化比较及建设的实证研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2]侯玲,冯大同;大学文化建设刍议[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1期
[3]韩树海;滕兆玮;张前;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新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冯跃林;和谐背景下的大学文化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陈静;张玲;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关键词:大学;思想道德修养;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1.研究意义
1.1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供了精神支持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他可以持久地调动全体师生强大的凝聚力。在大学校园里,一些学生成才欲望十分强烈,自我定位往往偏高,但由于发展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学习、竞争、就业、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出现焦虑、烦恼、自卑、孤独、等不良心理反应,甚至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和精神失常等意外的行为。也有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放松自己,不注重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参与到社会的不良活动之中。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认识到社会所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真、善、美相统一的终极价值目标的指向是吻合的,并能真正理解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价值。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引导他们寻求健康的文化生活,摒弃不良的文化生活,找到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1.2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供了物质条件
校园环境建设,是现代教育建造优良育人环境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学校造就人才,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在重视知识、技能的同时,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性格的培养。最近几年校园文化创造性的发展,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拓展了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空间,在奋发向上的氛围中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随着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其校园文化的传播价值、美育价值、道德认同性价值、知识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名校及有识之士认可与肯定。而思想道德的提升与这些建设密不可分,正是由于学校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才使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工作能更好得展开。
1.3制度文化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结合,为加强道德教育提供了制度约束
严谨规范、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机构,合理的管理人员是保障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学校的制度文化反映学校的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体现了学校文化的发展水平,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广泛的约束力。一方面,它通过既定的规章制度,规范全体师生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明确了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和规范性,要求学校沿着其规定的目标前进。凡是符合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必将肯定与奖励,而违背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则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質教育,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贯彻执行,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形成开放、民主的教学研究机制,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标准,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推崇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中国则宣扬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同中国校园文化相比,国外校园文化更加推崇"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提倡个性张扬的校园文化。不同的校园文化不可避免的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一个民族多元化、宗教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国家,自由、平等、个人奋斗、英雄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美国精神"成为了文化价值的向导和基本准则,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表现出来。在美国,大多数的校园文化都宣扬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务实价值观,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竞争都以个人能力为基础。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关系、课堂上自由和放松的教学氛围都是个人主义的表现。相比之下,中国的校园文化更强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2国外遵循学生主导型的培养方式,中国则采用教师主导型的培养方式
国外大学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学校工作人员的宗旨是服务学生。学生与老师处于平等的地位,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享受更多的资源。例如,一张音乐会门票,老师购买的价格是16美元,那么学生获取的价格可能只是一半。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使得国外高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上,重点塑造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个性的校园环境。学校要不惜一切代价使每个学生都接受最好的教育。在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之下,学校引导和鼓励学生建立起独立思考、冷静分析和自主决定的能力,并培养他们自信、独立、自力更生的精神。在这种教育思想和校园文化的影响之下,学生们有着很强的竞争与参与意识,使得校园文化生动而富有活力。这种勇于参与的意识正是受到国外大学鼓励学生发扬个性的影响。相比之下,受长期以来的"官重民轻"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校园文化还是以教职工为中心。对学生的发展也是着重培养其严格的纪律性,通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共性的培养上,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
2.3国外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则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
由于受社会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即受到西方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先进的工业化的影响,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偏向于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校大学生更加务实,注重实践,校园文化也具有更多的创新性。学校鼓励学生挑战自我,支持他们有创造力的想法,认为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境界。学生们也非常愿意主动参加各种社团和社会实践,培养独立能力,张扬独特的个性。而中国校园文化则更注重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大学生往往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实用。大多数的学生都可以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如何取得高分,如何顺利通过考试都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却对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不积极,即使参加也是衡量其对考试或对评奖评优有无益处,所以大多参加的活动也限于以学知识为主的辩论赛、座谈会、讲座等。 3.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3.1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校园文化,作为以学生为主体对象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对象即为学生本身,其主客体均为学生,它因学生而起、由学生而兴,是属于在学校和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学生文化现象。学生作为未来的公民,要想在社会上生存,除了素质全面发展,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具备浓郁的人文素养,懂得“何以为人”、“为何而生”,具备与人为善的品质,求真的精神,爱国报国之心,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具备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世界承担责任的人生态度,具有开阔的胸怀,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根据心理学的“同伴群体的自我对象作用”,人在自我发展中,除了通过与身边的重要成人建立自我对象关系,将他们的力量内化,促成独立性发展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来源,那就是同龄人群体。学生的发展,唯有在同伴当中,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的相互支持。但同伴关系可以产生社会化行为,但并不必然促进积极的社会化。需要学校为学生建立一种积极的同伴关系。
3.2校园学生文化建设也是实现学校特色的重要部分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生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不同的校园文化构成了不同的学校的个性风采。走特色化道路是一个学校的生命力所在。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有其特色所在,优势所在,风格所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增多,学校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抓掘和创建好学校教育的潜在教育资源,将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学校的学生文化,也将是学校隐性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级成部分。学校应通过人文学科的有序建设和创设高品位的校园人文环境,通过课堂内外人文意识的渗透和汲入,以及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通过增强学生文化引导和建设,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意识,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庄严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3校园学生文化建设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媒体各方面的默契和配合。同样,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成效,既离不开学校软件硬件文化环境建设、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改革,也离不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适应。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的全面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因此,能否倡导并建立一种自主自立、自尊自治、开放自强的积极健康的学生文化,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教育与学生发展的良性互动,既是创新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和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风和教改的成败,也是摆在学校和教育者面前的一项容易被忽视而又必要和迫切的任务。同时深厚的学生文化积淀,也是学生主体发展的底蕴和校园文化精神的直接体现。
3.4创建校园学生文化也是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对人的根本问题的认同与理性思考。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裹挟着诸多社会问题。这一切,究其根本,是文化失衡所致,是缺乏与物质追求、科技发展相制衡、相调节的精神力量。知識社会,呼唤人的主体性精神,要求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要求人们具有独立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要注教育培养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个性的新一代。这些都有赖于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其核心目的也是通过教育改革建立起一种具备现代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新型公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则在于如何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代文化精华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精深的文化传统底蕴,又具现代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中华民族文化。学校是塑造未来公民的摇篮,社会呼唤学校在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过程中,建立起以学生文化为主体的具有浓厚的人文和科学气息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高德娟;张学梅;多校区的大学文化比较及建设的实证研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2]侯玲,冯大同;大学文化建设刍议[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1期
[3]韩树海;滕兆玮;张前;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新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冯跃林;和谐背景下的大学文化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陈静;张玲;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