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世纪以来国家国务院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人才。在小学课程中开设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品德与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思想品德,让社会品德能够和学生幼小稚嫩的心灵相结合,从而帮助塑造完美和谐的内心世界。本文就从“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入手点简单讨论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心灵;品德与生活;教学体会
【分类号】G623.15
品德与生活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以培养思想品德的课程,该课程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需求为出发点,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如何学会健康、安全、积极、有责任感和创新,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同时学会如何更好的享受生活的乐趣。本文就以笔者在实际教授《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方法进行介绍,希望能够和广大同仁进行探讨。
一、 改善授课方式,让课堂步入学生的心灵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相违背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对固有的教学手段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改变以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将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而老师主要起主导的作用。在授课的过程中将课程内容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和感知,然后再通过评价来让学生们进行自省和辨析,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同身受”,对于其心灵的触碰也更加的真实。
比如在学习“认识标识,加深理解”时,首先可以在课前准备较多的交通标志,老师制作较多交通标识的卡片供学生进行识别,对于能够识别出标志的名称和功能时给予学生鼓励,对于无法识别的标识应该进行讲解。学习完成之后就是演示,即教室中路道或者门口分别设置不同的交通标识,然后分别由学生走到标识的位置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在路道口设置为“绿灯”则可以直接向前行;若是红灯则行到该位置时立即停止,通过演示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交通标识的作用,继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会遵守交通规则。
二、投入情感,让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
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是一直是以一种威严的姿态让学生恐惧和害怕,继而被动接受,虽然能够提升学习效率,但是不适合《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的投入对于教学的效果非常有益,小学低年级学生非常敏感,因此只有用心去平等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尝试着进行体验和实践。
在学习“我们班的故事多”的课程时,由一个小故事引入课题,比如根据班级上的发生的真实事件编成一段话,比如在某天小红忘记带水,但是那天非常口渴,这时旁边的小华将自己的带的水送给了小红,此时小东在旁边也看见了便立刻将自己的多带的一瓶水也递给了小红。讲述完毕之后问同学们类似于这样的事情班级里发生的多吗?此时学生们便会将自己遇到的或者自己帮助别人的事情经过讲述出来,通过对这些助人为乐的故事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老师应该对学生投入更多的情感,加强对孩子们的关怀和呵护。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生命时老师像爸爸妈妈一样的照顾和关心会让学生心灵得到更多的触动。现如今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大多数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家长的溺爱之中,在家里那种亲情的关怀和老师的关怀会有明显的区别,同时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们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比如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普遍较大,因此会使孩子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上,相反最实际的技能却几乎没有学过比如家务。很多孩子对于做家务有着非同一般的看法,比如爸妈不让做那就不做了,此时就应该针对这种情况在班级里进行讨论,讨论怎样能够争取到实践的机会,比如有的学生会说:我会自己偷偷的做家务,让他们不知道等,老师就应该指导孩子们应该正确的面对困难,采用自认为最合理的方法和家长进行沟通,同时老师应该及时的和家长取得联系,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这样孩子们在通过自己的争取获得了生活实践,对于其心灵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这也就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通过沟通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
沟通交流是师生之间心灵交流的基础,通过对话讨论让两个生命体之间进行有效互动,使老师这个教育的参与者和学生这个学习的参与者,在一种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所有的活动。通过讨论能够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进行表达,通过分享能够将知识传播给其他人,通过探究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有效的沟通和讨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别人的理解和见解中获得启发,这样会使小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逐渐的形成。
在学习“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时,首先通过让学生观察今天的教室的环境卫生情况来引入新课程,讨论干净卫生的環境对于学习的好处,由老师起头讲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的优点,比如优美的环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心情。然后就良好的卫生环境的作用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好的环境能够使老师保持一个好心情!”有的同学说:“良好的卫生环境能够让人少生病。”等经过讨论之后,同学们发表了自己对优美环境的看法,学生们也都认识到卫生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在以后的值日过程中会更加的用心。同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提出几个问题,比如“日常的值日过程中是怎样操作的?”,然后由小组选出代表讲自己日常的值日情况进行模拟,然后再由小组之间进行评比,选出值日做的最好的小组,并树立榜样。在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抒发自己的看法,直接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让师生之间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这样老师便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评价,促使其能够积极健康的成长。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品德与生活》是培养和塑造健康品德的课程,因此理应受到重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等待塑造的心灵为着手点,敢于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将生活和品德的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以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灌输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中,让《品德与生活》达到新课改的课程要求,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品德。
参考文献:
[1]叶兵.回归生活`精彩生活——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浅谈[J].小学教学研究,2011(10).
[2]李春景.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J].学周刊A版,2014(10).
[3]石花拉.浅谈小学教育中如何进行品德与生活的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8).
关键词:心灵;品德与生活;教学体会
【分类号】G623.15
品德与生活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以培养思想品德的课程,该课程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需求为出发点,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如何学会健康、安全、积极、有责任感和创新,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同时学会如何更好的享受生活的乐趣。本文就以笔者在实际教授《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方法进行介绍,希望能够和广大同仁进行探讨。
一、 改善授课方式,让课堂步入学生的心灵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相违背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对固有的教学手段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改变以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将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而老师主要起主导的作用。在授课的过程中将课程内容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和感知,然后再通过评价来让学生们进行自省和辨析,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同身受”,对于其心灵的触碰也更加的真实。
比如在学习“认识标识,加深理解”时,首先可以在课前准备较多的交通标志,老师制作较多交通标识的卡片供学生进行识别,对于能够识别出标志的名称和功能时给予学生鼓励,对于无法识别的标识应该进行讲解。学习完成之后就是演示,即教室中路道或者门口分别设置不同的交通标识,然后分别由学生走到标识的位置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在路道口设置为“绿灯”则可以直接向前行;若是红灯则行到该位置时立即停止,通过演示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交通标识的作用,继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会遵守交通规则。
二、投入情感,让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
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是一直是以一种威严的姿态让学生恐惧和害怕,继而被动接受,虽然能够提升学习效率,但是不适合《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的投入对于教学的效果非常有益,小学低年级学生非常敏感,因此只有用心去平等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尝试着进行体验和实践。
在学习“我们班的故事多”的课程时,由一个小故事引入课题,比如根据班级上的发生的真实事件编成一段话,比如在某天小红忘记带水,但是那天非常口渴,这时旁边的小华将自己的带的水送给了小红,此时小东在旁边也看见了便立刻将自己的多带的一瓶水也递给了小红。讲述完毕之后问同学们类似于这样的事情班级里发生的多吗?此时学生们便会将自己遇到的或者自己帮助别人的事情经过讲述出来,通过对这些助人为乐的故事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老师应该对学生投入更多的情感,加强对孩子们的关怀和呵护。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生命时老师像爸爸妈妈一样的照顾和关心会让学生心灵得到更多的触动。现如今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大多数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家长的溺爱之中,在家里那种亲情的关怀和老师的关怀会有明显的区别,同时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们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比如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普遍较大,因此会使孩子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上,相反最实际的技能却几乎没有学过比如家务。很多孩子对于做家务有着非同一般的看法,比如爸妈不让做那就不做了,此时就应该针对这种情况在班级里进行讨论,讨论怎样能够争取到实践的机会,比如有的学生会说:我会自己偷偷的做家务,让他们不知道等,老师就应该指导孩子们应该正确的面对困难,采用自认为最合理的方法和家长进行沟通,同时老师应该及时的和家长取得联系,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这样孩子们在通过自己的争取获得了生活实践,对于其心灵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这也就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通过沟通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
沟通交流是师生之间心灵交流的基础,通过对话讨论让两个生命体之间进行有效互动,使老师这个教育的参与者和学生这个学习的参与者,在一种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所有的活动。通过讨论能够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进行表达,通过分享能够将知识传播给其他人,通过探究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有效的沟通和讨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别人的理解和见解中获得启发,这样会使小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逐渐的形成。
在学习“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时,首先通过让学生观察今天的教室的环境卫生情况来引入新课程,讨论干净卫生的環境对于学习的好处,由老师起头讲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的优点,比如优美的环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心情。然后就良好的卫生环境的作用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好的环境能够使老师保持一个好心情!”有的同学说:“良好的卫生环境能够让人少生病。”等经过讨论之后,同学们发表了自己对优美环境的看法,学生们也都认识到卫生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在以后的值日过程中会更加的用心。同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提出几个问题,比如“日常的值日过程中是怎样操作的?”,然后由小组选出代表讲自己日常的值日情况进行模拟,然后再由小组之间进行评比,选出值日做的最好的小组,并树立榜样。在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抒发自己的看法,直接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让师生之间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这样老师便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评价,促使其能够积极健康的成长。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品德与生活》是培养和塑造健康品德的课程,因此理应受到重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等待塑造的心灵为着手点,敢于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将生活和品德的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以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灌输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中,让《品德与生活》达到新课改的课程要求,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品德。
参考文献:
[1]叶兵.回归生活`精彩生活——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浅谈[J].小学教学研究,2011(10).
[2]李春景.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J].学周刊A版,2014(10).
[3]石花拉.浅谈小学教育中如何进行品德与生活的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