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数学课堂情境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u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落实这一数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根据现实性的原则和笔者的教学实践,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如果选取的情境学生不熟悉或不感兴趣,那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如:在进行“生活中的数——可爱的校园”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他们熟悉的教室,要求他们说一说我们的教室有什么,有多少?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了教室里有6盏灯、2扇门等数学问题。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已身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2)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根据开放性的原则,选取的生活情境容量要大,要让学生从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有关“8”的加减法时,我要8个同学上台模拟买电影票的生活场景,选取的8个学生有不同特征,性别上有男有女,穿戴上有戴帽子的,有戴眼镜的,有戴红领巾的。这样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台下的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共有几个小朋友?”、“需要买几张票?”、“有几个男生?”、“有几个女生?”、“ 戴眼镜的同学有几个?”等好几个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选取合适的情境呈现形式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根据趣味性、动态性原则,选取恰当的呈现方式,使课堂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具体来说有几下两种选取方法:A、尽量选取动态方式呈现情境。如:游戏、演示、多媒体等。如:在教学有关“5减几的减法”时,我没有利用图片形式,而是用实物葡萄演示“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学生看着新鲜的葡萄,提出摘下2个还有几个?摘下3个还有几个?等减法问题并思考解决的办法,收到很好的效果。又如:在教学1—10加减法的过程中,借助手指进行猜数游戏,简单方便,可以同桌猜,也可以小组猜,师生猜。学生百猜不厌。这样将书本上静态的情境转变成学生动态的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知识。B、多种方式综合运用。因受场地、条件的限制,有些生活情境不好表现出来,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来表现。如:把教材中的提供的素材编成小故事,把小动物进行拟人化的处理,配上多媒体课件、图片或声音,使学生身处童话动物世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学“小猫吃鱼”时,教师配合教学挂图,用录音机播放小猫吃鱼的故事。然后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有趣的情境中,调动了的学生学习兴趣。
  
  三、构建层递式的情境系统
  
  在教学活动中,实际上不只创建一个情境,而是教师利用声音、画面、实物场景等多种手段创设多种情境。这多种情境,应该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阶梯式的情境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进行无缝链接,使创建的情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给学生一种整体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情境结构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1)镶嵌式。即大情境套小情境。如,曾听过这样一节课,在教学除法应用题时,教师用她美丽的新家作为大情境,家里面的鲜花和金鱼缸构成小情境,用来引出两个应用题。这样,使两道枯燥的应用题变成了计算生活中的鲜花和金鱼缸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2)人物(或拟人)式。即用一个或者两个人物贯穿始终,把几个情境串起来。如:也是在教学除法应用题时,另有一教师用海尔兄弟作为主要人物串连情境。首先利用海尔兄弟遇到分鱼的难题请同学们帮忙为由引出应用题“(1)15条金鱼平均放在3个鱼缸里,每个鱼缸放几条?(2)15条金鱼每个鱼缸放5条,要用几个鱼缸里?”进行教学。接着问:海尔兄弟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引出“24个同学做小旗,怎样平均分?”的题目组织学生学习。然后和海尔兄弟起唱歌。最后判断海尔兄弟做的题目对不对。这样通过帮助海尔兄弟解难题的情境串连几个题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挑战意识。(3)承接式。即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链接情境。如在教学“整理房间”时,教师先出示小叮当的房间活动图,学生模拟整理。然后,小叮当为了感谢大家,拿出许多动物玩具给大家玩,引出动物图,学生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接着,小叮当还拿出许多水果蔬菜来招待大家,引出水果蔬菜图,学生在水果下面画√ ,蔬菜下面画○ 。这样按照事物的发展逻辑串联情境,学生学习的劲头很高,没有枯燥的感觉。
  课堂情境的创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习数学知识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发现数学王国的奥秘,从而帮助他们认识客观世界。
其他文献
一、学习目标:  ①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望、画鱼的句子的投影片。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点点拨,解决
期刊
【摘要】 写话是写作的基础,是引导学生迈入作文大门的关键,也是衡量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 重要标准。绘本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而且它的作用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有语言上的情节上的,绘画上的,更是想象上的。  【关键词】 绘本;低年级;快乐;写话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写话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
期刊
话题作文考察已经有几年,从2000年开始,高考作文完全取消了文体限制,考生可以叙述经历,编写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像。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使作文的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正是这种对文体的淡化,为考生充分施展写作才能,展现作者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考生的作文题材丰富多彩,佳作频出,既有生动形象的记叙文,又有情文并茂的散文,还有剖析透彻的议论文,其他还有极具功力的诗歌、戏剧等。那
期刊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丰富,这些内容不但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生命的本质是物质的、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等等。在教学中要适时地、适当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以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生命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作为世界的组成部分的生物界也是如此。在教学中,应该使
期刊
由于长期在农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笔者对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有一些了解:每次上作文课,学生便抓耳挠腮,冥思苦想,最后不得不涂抹几笔,敷衍了事,或照抄一番,不知所云。教师批改时,皱皱眉头,写上“内容要具体”或是“不要抄袭”。其实,谁都想把作文写好,农村的小学生并不笨,关键是要帮助他们找到通向写作之门的金钥匙。    一、作文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    《新课程》强调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
期刊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学科,要学好语文需花九牛二虎之力。老师们经常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一些学生就是“苦”不起来 ,最终是老师费尽心思备课,口干舌燥讲课,效果却很不理想。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会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的去干。同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够轻松的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
期刊
计算机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学校,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必然在数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已成为数学教育现代化和数学教改的现实课题了。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教学软件数量的增加,数学CAI也在逐步开展,许多地区、学校都在进行CAI实验。但是,根据目前学校、学生拥有计算机的状况以及教师对于计算机的熟悉程度
期刊
知识经济的发展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有负着特殊的使命。”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重视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的多、深刻的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因为每个人都有潜在能力,而这种潜在能力的充分体现在于有展示的舞台。在
期刊
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
期刊
《冀教版》七年级第四章线段、角可谓初中几何的基础,由此叩开初中几何的学习之门。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学生能进行简单说理,发展思维能力;在简单说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表述的充分性和条理性,为以后的几何推理证明作铺垫。  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线段、角”之前,还停留在小学的思维模式上,他们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明显受小学的影响,甚至根深蒂固,那么怎样通过第四章线段、角来逐步培养说理表述的充分性和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