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概念,指出当日神明媚的理性幻象与酒神原始的狂野暴乱相结合时,悲剧便随之诞生,此过程与赌牌这一社会性活动中人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十分契合。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喜剧《赌徒们》以纸牌游戏为线索展开情节,揭示赌徒们卑琐贪婪的恶劣灵魂的同时也承载了其带有浓厚悲剧性的命运走向。戏剧中的梦幻及迷醉既无法于一体之内自洽又充满矛盾地交合,喜剧中涉及的赌牌活动及其蕴含的日神和酒神精神形成了喜剧形式和悲剧内容、卑琐人物和崇高英雄的双重悖谬,深化了戏剧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关键词】赌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悲剧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3-0014-02
1827年至1829年间,俄国开始盛行赌牌活动。这种社会新现象立即反应在三十年代的一众俄国文学中。普希金的《黑桃皇后》(格尔曼)、果戈里的《死魂灵》(乞乞科夫)都有赌牌的情节。而果戈理的喜剧《赌徒们》的出现,也是当时俄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反映。赌牌这一社会性行为以其给人来带的特有的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快感体验,充分展现了尼采的悲剧性理论中酒神和日神精神的对立与结合,其悲剧性蕴含指向作家对当时俄国社会恶浊风气和贪婪人性的批判。
一、梦与醉的对立
赌牌活动时常伴随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惨剧,但依旧有无数赌徒为之“前赴后继”。为何它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这是因为赌牌的过程变幻莫测,并且它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迅速致富的偶然性特点通常能给人们带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快感。赌牌中理智的行为方式和渴望狂乱快感的深层心理因素正契合了尼采象征秩序与理性的日神形象和象征暴乱与放纵的酒神形象。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阐述了自己的悲剧理论。他将人类精神分为两部分,即阿波罗(日神)精神和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前者阿波罗 ( Apollo)是古希腊文化中的光明之神,是美好幻想的象征。具有日神精神的事物讲究理性,强调和谐与韵律。后者狄奥尼索斯 ( Dionysus)是葡萄酒的酿造之神,代表创造性和想象性,他象征着原始、狂欢、自由和生命,体现一种肯定人生,用生命本身的力量克服和战胜生命的痛苦的超越精神。这两种精神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境界: 梦境和醉境。当两种精神结合在一起便产生了尼采所崇尚的完美的希腊悲剧。
人类都以深层欢愉和快乐的必然性去体验梦境,而这些在阿波罗的形象中多有体现。阿波罗掌握着人内心幻想世界的美丽假象和深度意識,然而却也具有制约着假象不至病态的适度自制。阿波罗式的梦境深层次欢愉的边界是一条悬丝似的理智与自制,它防止着梦境中的假象变成现实而产生的欺骗性,但理性的脆弱仿佛使人们看到的具有欺骗性的假象更加丰富。在赌牌中,人们都抱有以一定金额的赌资来赢取更多金钱的想法。况且,赌牌这一行为的目的就是获取更多的财富,而对于金钱的热望便成为人们追求的深层次欢愉和梦境中的幻想。正如《赌徒们》中的主人公伊哈列夫一想到可以赌牌便激动得“手直抖”、连脸都“没法刮”。“真想把他们赢个精光!真的,一想到这里,心就跳得厉害。”他对金钱的渴望已经完全寄托在赌牌上,在赢了博塔廖夫上校八万卢布之后,他一个月没有赌牌,“你们简直无法想象这个时期我多么寂寞。寂寞死啦!”他希望梦境变成现实,希望可以靠赌牌一夜暴富。在手握二十万欠款票据时,他的梦境达到高潮,开始憧憬获得巨款后的生活。骗子团伙头目乌捷希捷尔内实施的诈骗行为则更能体现日神精神。被假装不经意间拉来的老地主,还有他一心想做骠骑兵的儿子原来都是诈骗集团的成员,这场分明是场精心策划并预谋已久的赌牌诈骗,是诈骗犯们追求内心层次的愉悦过程中的理性流露。
醉境是酒神狄奥尼索斯式的激情的表征。酒神的祭司中,人们成群结队地到处游荡,狂歌乱舞,无视一切神圣的法则,放纵性欲,烂醉如泥。这是一种神秘的自我放弃,个人在其中感受到的不是道德的与法则的规约下的自我,而是释放长时间被压抑的自我。在激情高涨时,主体便会隐失于完全自身遗忘的状态。人和自然合为一体,人和人之间的顽固和敌意也都分崩离析。赌牌更像是在释放生命中放纵的一面,是人们释放狂乱的深层内心的方式。随着赌注筹码的增加,人会越来越紧张,而紧张感会刺激大脑进入极度的亢奋状态,尤其是开牌的那一瞬间,亢奋达到顶点。这与极限运动的原理相同,在死亡恐惧的刺激下,大脑也会极度兴奋,人们的乐此不疲源于人类追求新鲜和刺激的天性。《赌徒们》中的乌捷希捷尔内一面说着“赌牌时激动不安的心情缩短我们的寿命”,一面在教唆赌牌时以酒精和荣誉唤起人们心底的放纵和狂妄。
赌牌在戏剧中同时具有了日神的理性与秩序和酒神狂乱放荡的内心深层次追求,日神精神让人沉迷于外观的幻觉,人们沉迷于梦中,受到梦的外观的保护,不受外界的破坏,用美丽的面纱遮掩住残酷的人生,遮盖住悲剧;而酒神则相反,象征着打破个体化原理后的迷狂状态,与本体相融合,揭开了面纱,让人直面人生的苦难悲痛,从而生出悲剧。
二、悲剧的产生
日神为人们提供了一片供自身幻想自由飞扬的小天地,并用理性和秩序的外观将它保护起来,人们没有痛苦和烦恼,只是沉湎于自己天堂般的幻象中,而一旦梦境与现实失衡,人们从美梦中惊醒发现一切皆为虚妄便会更加痛苦。酒神首要的就是破除这种不真实的外观的幻觉,他粗暴地撕开了阿波罗给人们的迷蒙的美的面纱,呈现给人们世界和人生的可怕光景,揭露在日神作用下虚伪的假象,强调我们需要直面生活中的痛苦,不要刻意回避。但在撕裂伤痕展露出痛苦的同时,酒神还带给人们以迷狂和快感,而事实上,迷乱和放纵的状态才是人们心底里想要释放出的真实情感,才是内心的现实。然而酒神的作用常在酒精或其他活动的刺激下才会出现,因此人们最真实的狂乱情感被唤醒时便会产生严重的失真感,呈现出幻觉之幻觉的双重图像,这多是和日神精神的作用碰撞后的结果。梦境的完美幻象、现实的痛苦和幻觉之幻觉的迷狂状态热烈交织时,悲剧便产生了。 赌牌就以瞬间获取大量金钱的带有偶然性的甜蜜幻象和行为中摒弃道德法则规约的放纵状态达成了现实假象幻想与内心真实幻觉的交织,从而极易引发悲剧。
喜剧《赌徒们》就以赌牌为线索,呈现出一幅社会悲剧。主人公伊哈列夫希望通过赌牌获取大量钱财,甚至以此为业。在本就带有投机性的活动中,他愈加钻营取巧,寄希望于作弊——在纸牌背后做记号和作假。但到头来却自食其果,被一个诈骗集团蒙蔽而倾家荡产。伊哈列夫曾为了“让对方输个精光”而狂热,也因为这“骗人的国度”而被骗的一毛不剩。他不时地被那种要战胜对方的激情燃烧着,被钱财的欲望驱动着,却又不时在赢家的位置发生陡然的逆转而跌落谷底,被幻灭的幽灵吞噬。对金钱的狂热产生的幻觉蒙蔽了他的双眼,而作为一个诈骗犯,却被另一个诈骗团伙欺骗,幻觉之幻觉下,才是真实的痛苦世界。
事实上尼采的悲剧理论中,悲剧一直是与崇高密不可分的,悲剧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尼采认为,悲剧会通过打破个体性原则,毁灭个体却让观者感到个体精神力量的强大,感到个体的生命力及其权力意志。通过个体的毁灭,人们感受到的不是痛苦,而是生命意志的顽强,感觉到世界生命意志的丰盈,体会到生命的不可摧毁性。如同希腊神话中英雄的毁灭被称为命运悲剧,他们拥有困兽犹斗的精神意志,屡战屡败却又无怨无悔,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地绽放绚丽多彩的生命本身,因而在个体毁灭之后,仍被称为是英雄。
《赌徒们》中伊哈列夫的命运虽也是悲剧,但却与崇高毫无联系。赌牌可以带给人们迅速致富的快感,却也可以带给人们在赢牌的巅峰时陡然坠入谷底的幻灭感。果戈理便是想刻画出梦想幻灭后显露出的卑琐又贪婪的真实人性。诈骗团伙头目乌捷希捷尔内两面三刀,可以在忠厚老实的伪装和狡诈精明的本质性格之间转换自如。小酒館的侍者阿列克谢没有职业操守,只要旅客们给予的钱财,他可以帮助旅客们暗中换牌,也可以帮忙保守秘密,当然,如果收到足够多的钱,他也可以提供出答应帮别人保守的秘密。而主人公伊哈列夫对待一副牌态度的前后不一也揭示了他卑琐的灵魂。一开始做了记号的纸牌被伊哈列夫奉若神明,虽然纸牌背面的记号弄得他“两眼冒金星”,但对他来说都是值得的,他不仅给纸牌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阿杰莱达·伊万诺夫娜,甚至还决定回到村里后给她立块大理石的纪念碑。由此可见,他对这副纸牌多么信赖与喜爱!但当他知道自己陷入圈套之后,他的心中伊万诺夫娜犹如被推翻的纪念碑,轰然坠地。伊哈列夫将曾被他视若绝世珍宝的纸牌“扔向门上”,洒落一地,我“再也不能指望她了”他气恼地喊道:“真是一个骗人的国度!只有一个笨得出奇、一窍不通、不动脑筋、无所事事,用旧扑克打打小牌的人才鸿运高照!”伊哈列夫从对纸牌奉若神明到嗤之以鼻的态度将他赌徒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充分揭示了他贪婪自私、自食其果的悲剧形象。而果戈理以喜剧形式展现这出社会悲剧,展现人类贪婪的本性,便形成了喜剧形式和悲剧内容、卑琐人物和崇高英雄的双重悖谬。
赌牌是渗透了日神与酒神精神并表现出了二者的充分交合的带有偶然性和悲剧性的活动,作家选取这个活动来展开戏剧,聚焦于辽阔俄国大地的一隅,表现当时社会风气,在急极具冲突和戏剧化的形式下表达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判。
参考文献:
[1]果戈理.果戈理文集[M].满涛,白嗣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2]丁宇.浅析19世纪俄罗斯小说中的纸牌主题[J].俄语学习,2015,(04):51-55.
[3]蒋桂红.从尼采的悲剧学说解读盖茨比的悲剧性[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120-122.
[4]张中载.西方二古典文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简介:
高添,女,汉族,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文学比较。
【关键词】赌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悲剧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3-0014-02
1827年至1829年间,俄国开始盛行赌牌活动。这种社会新现象立即反应在三十年代的一众俄国文学中。普希金的《黑桃皇后》(格尔曼)、果戈里的《死魂灵》(乞乞科夫)都有赌牌的情节。而果戈理的喜剧《赌徒们》的出现,也是当时俄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反映。赌牌这一社会性行为以其给人来带的特有的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快感体验,充分展现了尼采的悲剧性理论中酒神和日神精神的对立与结合,其悲剧性蕴含指向作家对当时俄国社会恶浊风气和贪婪人性的批判。
一、梦与醉的对立
赌牌活动时常伴随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惨剧,但依旧有无数赌徒为之“前赴后继”。为何它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这是因为赌牌的过程变幻莫测,并且它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迅速致富的偶然性特点通常能给人们带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快感。赌牌中理智的行为方式和渴望狂乱快感的深层心理因素正契合了尼采象征秩序与理性的日神形象和象征暴乱与放纵的酒神形象。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阐述了自己的悲剧理论。他将人类精神分为两部分,即阿波罗(日神)精神和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前者阿波罗 ( Apollo)是古希腊文化中的光明之神,是美好幻想的象征。具有日神精神的事物讲究理性,强调和谐与韵律。后者狄奥尼索斯 ( Dionysus)是葡萄酒的酿造之神,代表创造性和想象性,他象征着原始、狂欢、自由和生命,体现一种肯定人生,用生命本身的力量克服和战胜生命的痛苦的超越精神。这两种精神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境界: 梦境和醉境。当两种精神结合在一起便产生了尼采所崇尚的完美的希腊悲剧。
人类都以深层欢愉和快乐的必然性去体验梦境,而这些在阿波罗的形象中多有体现。阿波罗掌握着人内心幻想世界的美丽假象和深度意識,然而却也具有制约着假象不至病态的适度自制。阿波罗式的梦境深层次欢愉的边界是一条悬丝似的理智与自制,它防止着梦境中的假象变成现实而产生的欺骗性,但理性的脆弱仿佛使人们看到的具有欺骗性的假象更加丰富。在赌牌中,人们都抱有以一定金额的赌资来赢取更多金钱的想法。况且,赌牌这一行为的目的就是获取更多的财富,而对于金钱的热望便成为人们追求的深层次欢愉和梦境中的幻想。正如《赌徒们》中的主人公伊哈列夫一想到可以赌牌便激动得“手直抖”、连脸都“没法刮”。“真想把他们赢个精光!真的,一想到这里,心就跳得厉害。”他对金钱的渴望已经完全寄托在赌牌上,在赢了博塔廖夫上校八万卢布之后,他一个月没有赌牌,“你们简直无法想象这个时期我多么寂寞。寂寞死啦!”他希望梦境变成现实,希望可以靠赌牌一夜暴富。在手握二十万欠款票据时,他的梦境达到高潮,开始憧憬获得巨款后的生活。骗子团伙头目乌捷希捷尔内实施的诈骗行为则更能体现日神精神。被假装不经意间拉来的老地主,还有他一心想做骠骑兵的儿子原来都是诈骗集团的成员,这场分明是场精心策划并预谋已久的赌牌诈骗,是诈骗犯们追求内心层次的愉悦过程中的理性流露。
醉境是酒神狄奥尼索斯式的激情的表征。酒神的祭司中,人们成群结队地到处游荡,狂歌乱舞,无视一切神圣的法则,放纵性欲,烂醉如泥。这是一种神秘的自我放弃,个人在其中感受到的不是道德的与法则的规约下的自我,而是释放长时间被压抑的自我。在激情高涨时,主体便会隐失于完全自身遗忘的状态。人和自然合为一体,人和人之间的顽固和敌意也都分崩离析。赌牌更像是在释放生命中放纵的一面,是人们释放狂乱的深层内心的方式。随着赌注筹码的增加,人会越来越紧张,而紧张感会刺激大脑进入极度的亢奋状态,尤其是开牌的那一瞬间,亢奋达到顶点。这与极限运动的原理相同,在死亡恐惧的刺激下,大脑也会极度兴奋,人们的乐此不疲源于人类追求新鲜和刺激的天性。《赌徒们》中的乌捷希捷尔内一面说着“赌牌时激动不安的心情缩短我们的寿命”,一面在教唆赌牌时以酒精和荣誉唤起人们心底的放纵和狂妄。
赌牌在戏剧中同时具有了日神的理性与秩序和酒神狂乱放荡的内心深层次追求,日神精神让人沉迷于外观的幻觉,人们沉迷于梦中,受到梦的外观的保护,不受外界的破坏,用美丽的面纱遮掩住残酷的人生,遮盖住悲剧;而酒神则相反,象征着打破个体化原理后的迷狂状态,与本体相融合,揭开了面纱,让人直面人生的苦难悲痛,从而生出悲剧。
二、悲剧的产生
日神为人们提供了一片供自身幻想自由飞扬的小天地,并用理性和秩序的外观将它保护起来,人们没有痛苦和烦恼,只是沉湎于自己天堂般的幻象中,而一旦梦境与现实失衡,人们从美梦中惊醒发现一切皆为虚妄便会更加痛苦。酒神首要的就是破除这种不真实的外观的幻觉,他粗暴地撕开了阿波罗给人们的迷蒙的美的面纱,呈现给人们世界和人生的可怕光景,揭露在日神作用下虚伪的假象,强调我们需要直面生活中的痛苦,不要刻意回避。但在撕裂伤痕展露出痛苦的同时,酒神还带给人们以迷狂和快感,而事实上,迷乱和放纵的状态才是人们心底里想要释放出的真实情感,才是内心的现实。然而酒神的作用常在酒精或其他活动的刺激下才会出现,因此人们最真实的狂乱情感被唤醒时便会产生严重的失真感,呈现出幻觉之幻觉的双重图像,这多是和日神精神的作用碰撞后的结果。梦境的完美幻象、现实的痛苦和幻觉之幻觉的迷狂状态热烈交织时,悲剧便产生了。 赌牌就以瞬间获取大量金钱的带有偶然性的甜蜜幻象和行为中摒弃道德法则规约的放纵状态达成了现实假象幻想与内心真实幻觉的交织,从而极易引发悲剧。
喜剧《赌徒们》就以赌牌为线索,呈现出一幅社会悲剧。主人公伊哈列夫希望通过赌牌获取大量钱财,甚至以此为业。在本就带有投机性的活动中,他愈加钻营取巧,寄希望于作弊——在纸牌背后做记号和作假。但到头来却自食其果,被一个诈骗集团蒙蔽而倾家荡产。伊哈列夫曾为了“让对方输个精光”而狂热,也因为这“骗人的国度”而被骗的一毛不剩。他不时地被那种要战胜对方的激情燃烧着,被钱财的欲望驱动着,却又不时在赢家的位置发生陡然的逆转而跌落谷底,被幻灭的幽灵吞噬。对金钱的狂热产生的幻觉蒙蔽了他的双眼,而作为一个诈骗犯,却被另一个诈骗团伙欺骗,幻觉之幻觉下,才是真实的痛苦世界。
事实上尼采的悲剧理论中,悲剧一直是与崇高密不可分的,悲剧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尼采认为,悲剧会通过打破个体性原则,毁灭个体却让观者感到个体精神力量的强大,感到个体的生命力及其权力意志。通过个体的毁灭,人们感受到的不是痛苦,而是生命意志的顽强,感觉到世界生命意志的丰盈,体会到生命的不可摧毁性。如同希腊神话中英雄的毁灭被称为命运悲剧,他们拥有困兽犹斗的精神意志,屡战屡败却又无怨无悔,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地绽放绚丽多彩的生命本身,因而在个体毁灭之后,仍被称为是英雄。
《赌徒们》中伊哈列夫的命运虽也是悲剧,但却与崇高毫无联系。赌牌可以带给人们迅速致富的快感,却也可以带给人们在赢牌的巅峰时陡然坠入谷底的幻灭感。果戈理便是想刻画出梦想幻灭后显露出的卑琐又贪婪的真实人性。诈骗团伙头目乌捷希捷尔内两面三刀,可以在忠厚老实的伪装和狡诈精明的本质性格之间转换自如。小酒館的侍者阿列克谢没有职业操守,只要旅客们给予的钱财,他可以帮助旅客们暗中换牌,也可以帮忙保守秘密,当然,如果收到足够多的钱,他也可以提供出答应帮别人保守的秘密。而主人公伊哈列夫对待一副牌态度的前后不一也揭示了他卑琐的灵魂。一开始做了记号的纸牌被伊哈列夫奉若神明,虽然纸牌背面的记号弄得他“两眼冒金星”,但对他来说都是值得的,他不仅给纸牌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阿杰莱达·伊万诺夫娜,甚至还决定回到村里后给她立块大理石的纪念碑。由此可见,他对这副纸牌多么信赖与喜爱!但当他知道自己陷入圈套之后,他的心中伊万诺夫娜犹如被推翻的纪念碑,轰然坠地。伊哈列夫将曾被他视若绝世珍宝的纸牌“扔向门上”,洒落一地,我“再也不能指望她了”他气恼地喊道:“真是一个骗人的国度!只有一个笨得出奇、一窍不通、不动脑筋、无所事事,用旧扑克打打小牌的人才鸿运高照!”伊哈列夫从对纸牌奉若神明到嗤之以鼻的态度将他赌徒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充分揭示了他贪婪自私、自食其果的悲剧形象。而果戈理以喜剧形式展现这出社会悲剧,展现人类贪婪的本性,便形成了喜剧形式和悲剧内容、卑琐人物和崇高英雄的双重悖谬。
赌牌是渗透了日神与酒神精神并表现出了二者的充分交合的带有偶然性和悲剧性的活动,作家选取这个活动来展开戏剧,聚焦于辽阔俄国大地的一隅,表现当时社会风气,在急极具冲突和戏剧化的形式下表达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判。
参考文献:
[1]果戈理.果戈理文集[M].满涛,白嗣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2]丁宇.浅析19世纪俄罗斯小说中的纸牌主题[J].俄语学习,2015,(04):51-55.
[3]蒋桂红.从尼采的悲剧学说解读盖茨比的悲剧性[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120-122.
[4]张中载.西方二古典文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简介:
高添,女,汉族,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文学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