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国时期淮扬地区水灾频繁,个别年份水灾奇重,为数百年所未有。除了淮扬地区特殊的气候、地形、水系等自然因素外,前人在洪泽湖修筑高家堰万里长堤,洪泽湖成为“悬湖”,为民国淮扬水灾埋下隐患;1938年,蒋介石采取“以水代兵”的军事策略,炸开黄河花园口,黄泛区泛滥成灾;民国政府水利失修,导淮、治运成为一纸空谈,是民国时期淮扬地区水灾严重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民国 淮扬 水灾 社会原因
淮扬自古就是水灾多发地,古代称“泽国”。前人对淮扬地区的水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利上,如,清代冯道立的《淮扬水利图说》,清代钱湘灵的《淮扬治水利害议》。关于民国时期淮扬地区的水灾研究,学界仅仅只有计小敏的《清代以来淮扬水上社会的研究(1644-1949)》。该文研究了清到建国前,淮扬地区人民由于水灾的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由农民到船民的身份变化。学术界对苏北水灾研究颇多,对淮扬水灾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则侧重探析民国时期淮扬地区水灾的社会原因。
(一)前人治水后患
民国之前,治河官员对淮扬水灾的治理,基本采取疏浚河道,兴修水利的方法。据史料记载,高家堰始建于汉,“至汉季建安四年,广陵太守陈登筑堰于射阳县西以御暴水而卫民田。”【1】明朝万历年间潘季驯治水,提出蓄清刷黄的治水方略,大筑高家堰。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任河道总督,继承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河督靳辅始大筑淮口至云梯关,南北两堤高至一丈,统称缕堤。计南岸海防海阜两厅所辖各汛缕堤长三万五千四百三十二丈,北岸海岸厅所辖各汛缕堤共长二万四千四百八十丈。”【2】实施“避淮注黄,蓄清刷浑”工程措施,主张蓄清河水来冲刷黄河河底的泥沙。靳辅治河22年中,黄河河床不断淤高,黄、淮、运水位日益抬高,洪泽湖大坝不断延长、加高。“因洪堤收束,流停沙积。已淤高一丈五尺以上。若导淮而水落,洪堤之底已成高原。盖较下游淮扬地面已高六公尺也。”【3】洪泽湖一旦溃决,淮扬地区尽成泽国。前人治理淮扬水患策略上,仅仅停留在治标表面,没有纵观全局,统筹兼顾,这是历史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对古人有过多的苛责。但大筑高家堰,却为民国时期淮扬水灾埋下了隐患。
(二)军事战争
民国时期连年的战争,军阀混战、日本侵华战争、国共内战,持续不断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倘若遭遇水灾,淮扬灾民只能听天由命。1938年6月,抗日战争爆发,已将近一年。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战场节节败退,6月徐州会战,日军迅速攻陷开封,直逼郑州,企图在平汉路南下,与江西的日军相呼应,会攻武汉。在战争面前,南京政府不顾及人民利益,制定了以水代兵的军事策略。蒋介石下令炸决河南花园口黄河大堤,企图用泛滥的洪水阻止日军西进,迟滞日军会攻武汉的进程。黄河决堤,“使沿河中下游44县受灾,被淹耕地1266万亩,受灾人口1250万人,死亡89.3万人。”【4】黄河水向南遍地漫流,“由涡、颍二河达淮入洪泽湖,湖水位最高涨到14.13米。”【5】由于大量黄水由洪泽湖下洩,白马湖水位连续上升。先是在永济河口破圩,8月31日新河东堤决口,运西全部被淹没,造成惨重的灾害, 直到1947年,黄河花园口修复,黄水灾害历时9年。在民国战乱的时代背景下,战争带来的损害,使得淮扬地区人民犹如热锅上的蚂蚁蚁,倘若发生水旱等天灾,对于人民来说,则是满无休止、万劫不复的苦难历程。
(三)政府水利失修
民国政府用于兴修水利的拨款少之又少,运河淤塞、堤防失修,是民国时期淮扬地区水灾多发的重要原因。如,1931年水灾,“高邮、邵伯间运河因年久失修,八月二十五日,北风大作,防次无人,以致决口。”1946年,有识之人就提出了淮扬水灾的原因,“逊清的时候,对于运河,是非常之重视,岁有专款,按时兴一修,并且驻有大员,负责工作……时到如今,不但谈不到春修夏防,连那些工具也不知流落何处。所以现在的运河险象环生,尤以高邮一带最重。”北洋政府也任用张謇等有智之士,治理运河、淮河。民国三年,江苏省当局召集淮扬士绅,计划兴办里运河工程。“先假定经费百元、以六十万元取之于淮扬各县农田二分亩捐。余四十万元,则就运河货捐附收二成,及盐、运、航业捐征收,而成筹浚江北运河工程局。发表运河分年施工计划,经费定为三百万元,不幸计划最终未实现。”民国六年,南通张謇发表《江淮水利計划书》,拟定导淮治运经费为八千万元,但最终因为款项没有着落,不能实行。民国十九年,运工处并入建设厅下的水利局,实质是名存实亡。后因为淮扬运河决口,又设立江北运河工程善后委员会,其与治运不同,着重指标而不是治本。心系淮扬水利之士直呼:“关系国计民生之水利工程,当局者竟视为儿戏。将人民之血汗,席卷以入其私囊。”淮扬地区的治运与导淮成为一纸空谈。
民国时期淮扬地区水患不断,是由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使然。自然引起淮扬地区的水灾,社会因素加重了水灾的严重程度。通过以上我们对水灾的研究可以发现,淮扬地区水灾发生有一般水灾发生条件的共性,也有民国时期淮扬地区特殊的因素,诸多因素的叠加,使得民国时期淮扬地区水灾频繁且严重。
【参考文献】:
【1】(光绪)淮安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志集:第5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民国)阜宁县新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 ·江苏府志集:第60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3】宗受于.淮河流域地理与导淮问题.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续编:第826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4】施和金、张海防、杨峻编.江苏农业气象气候灾害历史纪年——公元前190年-公元2002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5】淮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安市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198.
作者简介:王培培,女,安徽淮南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17级中国史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民国 淮扬 水灾 社会原因
淮扬自古就是水灾多发地,古代称“泽国”。前人对淮扬地区的水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利上,如,清代冯道立的《淮扬水利图说》,清代钱湘灵的《淮扬治水利害议》。关于民国时期淮扬地区的水灾研究,学界仅仅只有计小敏的《清代以来淮扬水上社会的研究(1644-1949)》。该文研究了清到建国前,淮扬地区人民由于水灾的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由农民到船民的身份变化。学术界对苏北水灾研究颇多,对淮扬水灾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则侧重探析民国时期淮扬地区水灾的社会原因。
(一)前人治水后患
民国之前,治河官员对淮扬水灾的治理,基本采取疏浚河道,兴修水利的方法。据史料记载,高家堰始建于汉,“至汉季建安四年,广陵太守陈登筑堰于射阳县西以御暴水而卫民田。”【1】明朝万历年间潘季驯治水,提出蓄清刷黄的治水方略,大筑高家堰。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任河道总督,继承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河督靳辅始大筑淮口至云梯关,南北两堤高至一丈,统称缕堤。计南岸海防海阜两厅所辖各汛缕堤长三万五千四百三十二丈,北岸海岸厅所辖各汛缕堤共长二万四千四百八十丈。”【2】实施“避淮注黄,蓄清刷浑”工程措施,主张蓄清河水来冲刷黄河河底的泥沙。靳辅治河22年中,黄河河床不断淤高,黄、淮、运水位日益抬高,洪泽湖大坝不断延长、加高。“因洪堤收束,流停沙积。已淤高一丈五尺以上。若导淮而水落,洪堤之底已成高原。盖较下游淮扬地面已高六公尺也。”【3】洪泽湖一旦溃决,淮扬地区尽成泽国。前人治理淮扬水患策略上,仅仅停留在治标表面,没有纵观全局,统筹兼顾,这是历史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对古人有过多的苛责。但大筑高家堰,却为民国时期淮扬水灾埋下了隐患。
(二)军事战争
民国时期连年的战争,军阀混战、日本侵华战争、国共内战,持续不断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倘若遭遇水灾,淮扬灾民只能听天由命。1938年6月,抗日战争爆发,已将近一年。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战场节节败退,6月徐州会战,日军迅速攻陷开封,直逼郑州,企图在平汉路南下,与江西的日军相呼应,会攻武汉。在战争面前,南京政府不顾及人民利益,制定了以水代兵的军事策略。蒋介石下令炸决河南花园口黄河大堤,企图用泛滥的洪水阻止日军西进,迟滞日军会攻武汉的进程。黄河决堤,“使沿河中下游44县受灾,被淹耕地1266万亩,受灾人口1250万人,死亡89.3万人。”【4】黄河水向南遍地漫流,“由涡、颍二河达淮入洪泽湖,湖水位最高涨到14.13米。”【5】由于大量黄水由洪泽湖下洩,白马湖水位连续上升。先是在永济河口破圩,8月31日新河东堤决口,运西全部被淹没,造成惨重的灾害, 直到1947年,黄河花园口修复,黄水灾害历时9年。在民国战乱的时代背景下,战争带来的损害,使得淮扬地区人民犹如热锅上的蚂蚁蚁,倘若发生水旱等天灾,对于人民来说,则是满无休止、万劫不复的苦难历程。
(三)政府水利失修
民国政府用于兴修水利的拨款少之又少,运河淤塞、堤防失修,是民国时期淮扬地区水灾多发的重要原因。如,1931年水灾,“高邮、邵伯间运河因年久失修,八月二十五日,北风大作,防次无人,以致决口。”1946年,有识之人就提出了淮扬水灾的原因,“逊清的时候,对于运河,是非常之重视,岁有专款,按时兴一修,并且驻有大员,负责工作……时到如今,不但谈不到春修夏防,连那些工具也不知流落何处。所以现在的运河险象环生,尤以高邮一带最重。”北洋政府也任用张謇等有智之士,治理运河、淮河。民国三年,江苏省当局召集淮扬士绅,计划兴办里运河工程。“先假定经费百元、以六十万元取之于淮扬各县农田二分亩捐。余四十万元,则就运河货捐附收二成,及盐、运、航业捐征收,而成筹浚江北运河工程局。发表运河分年施工计划,经费定为三百万元,不幸计划最终未实现。”民国六年,南通张謇发表《江淮水利計划书》,拟定导淮治运经费为八千万元,但最终因为款项没有着落,不能实行。民国十九年,运工处并入建设厅下的水利局,实质是名存实亡。后因为淮扬运河决口,又设立江北运河工程善后委员会,其与治运不同,着重指标而不是治本。心系淮扬水利之士直呼:“关系国计民生之水利工程,当局者竟视为儿戏。将人民之血汗,席卷以入其私囊。”淮扬地区的治运与导淮成为一纸空谈。
民国时期淮扬地区水患不断,是由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使然。自然引起淮扬地区的水灾,社会因素加重了水灾的严重程度。通过以上我们对水灾的研究可以发现,淮扬地区水灾发生有一般水灾发生条件的共性,也有民国时期淮扬地区特殊的因素,诸多因素的叠加,使得民国时期淮扬地区水灾频繁且严重。
【参考文献】:
【1】(光绪)淮安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志集:第5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民国)阜宁县新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 ·江苏府志集:第60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3】宗受于.淮河流域地理与导淮问题.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续编:第826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4】施和金、张海防、杨峻编.江苏农业气象气候灾害历史纪年——公元前190年-公元2002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5】淮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安市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198.
作者简介:王培培,女,安徽淮南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17级中国史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