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诗文,扮靓作文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的考场作文,逐渐增加了语言表达的分量,越来越重视文化意蕴的丰厚。古代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丰富自由的想象、精彩绝伦的语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如果以积极的心态借鉴学习,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古典诗词扮靓作文,则必能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亮色。
  一、巧借诗文拟标题
  文章出彩自题始,一个好的题目不但应具有统摄全篇、引领全文的功能,而且应有新颖简洁、凝练含蓄、文采斐然的特点,让人过目不忘,这正是诗歌的特征的体现。巧妙运用诗句,拟出一个充满诗意的题目,不仅能捕获读者的“芳心”,抓住他的阅读欲望,而且能直接表现作者的文学素养。
  比如想表现中国文人个性的多样化,就可以“万紫千红总是春”为题,“万”“千”二字道出人物代有才人出,“紫”“红”二字形象表明人物鲜明的个性,“春”字写出了中国文人性格的影响,正是这一朵朵姹紫嫣红的“花”迎来了我们精神世界的春天。
  又如,“海棠依旧?绿肥红瘦?”这一标题,一看便知是从李清照的《如梦令》演化而来的,由于用得巧妙别致,富有诗情,令人拍案叫绝。充满诗情画意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是来自孟浩然的“花落知多少”,充满过往岁月里淡淡的忧伤。
  二、巧借诗文活语言
  恰当地引用、化用古典诗词,可以使文章增色,使语言添彩,也从另一个角度巧妙地展现作者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
  最常用的是在一组排比句中,嵌入古诗词名句,它可以使文章摇曳生姿,更有诗意。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哪去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飞鸟怎么不见了踪影?“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星空为何变得模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江水为什么现在是如此的混浊?……那些曾在美丽诗句中真正存在过的美丽景象,在今天人们对自然无情地破坏中消失了,人们在滥砍滥伐式的前进中埋葬了自己的过去,为何我们不能与自然和谐地相处,留住这些流逝的美好?
  选用人们熟悉的诗句,却翻出了新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合情合理令人信服。语言显得优美鲜活,充满了灵动之气。
  还有一种对作者审美眼光和语言变通能力要求较高的,是对诗句巧妙化用,使之和自己的叙述语言融为一体。由于兼容古今、语言典雅,常能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如:“缤纷成就和谐,试看暮春三月,鹅柳淡烟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出墙红杏的艳红,卷云时舒的碧空,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有何妨?‘万紫千红总是春’,本来万物都欣然生长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种色彩来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谐的是本质,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丰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缤纷成就和谐》)
  这段文字化用丘迟《与陈伯之书》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杜甫《蜀相》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叶绍翁《游园不值》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作者把它们用自己的思想有机地勾连起来,带领我们进入似曾相识的诗歌意境,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和谐”的心声。
  三、巧借诗文明结构
  作文要脱颖而出,除了内容深厚、语言精美外,出彩的结构也是不可或缺的。古诗言简意丰,音韵和谐,化用古诗词中的相互关联之处布局谋篇,不仅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更能给人以典雅优美的感觉,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打动读者。
  2004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将《琵琶行》一诗中有关音乐描写的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座上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等作为小标题,既体现了文章行文转换的标志,使行文结构收放自如,又巧妙地串起了从小到大父母对“我”爱的生活细节,读来有别样韵味,叹为观止,力夺高分。
  四、巧借诗文增意蕴
  此种作文受台湾作家张晓风发表于1999年《读者》上的《不朽的失眠》和边建松的《永恒的悲怆》的影响,它能使考生的作文富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底蕴,理所当然地拥有文学与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厚重与浪漫。比如《诗——中国文化的亮点》:
  诗,是唐朝的一株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诗,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在清澈柔波;诗,是元时的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是明时的一股风,悠扬在深深胡同;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题记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不必说夏时的古老传说,不必说商代的甲骨铭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让我们骄傲良多,铭表、辞赋、杂说、诗歌……在这万古奇妍中,惟有诗歌是万古不倒的青松,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中是景物,诗中的春景,在朱熹笔下幻化千万光彩,这是春的灵感,这是春恋歌,诗中的情,诗中的景,诗一样的春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的奇花,诗中的夏花,在杨万里的笔下妙趣横生,这是夏的生命,这是夏的标志,诗中的花,诗中的夏,诗一样的夏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的红枫,诗中的秋叶,在杜牧的笔下深邃悠远,这是秋的精神,这是秋的天籁,诗中的叶,诗中的秋,诗一样的秋暮。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中的梨花,诗中的冬雪,在岑参的笔下漫天飞舞,这是冬的灵魂,这是冬的乐曲,诗中的雪,诗中的冬,诗一样的塞外雪天。
  ……
  诗,是在这尘埃中绽放的绝世之花。
  诗,是中国华夏千年的不老传说。
  诗,是中国古文化幻化万千绮丽的亮点,在历史中,在传说里,诗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亮点。
  文中,诗句自身的意蕴之美和作者根据主题进行的暗示和引导,使文章既有名句的诗情画意,又有作者的机智博学,当然容易获得高分。
其他文献
“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要想让学生书写好一手好字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需要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只要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就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一手好字。而且,民间有“练字养性”之说,因此,好的书写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受益终生。  1.写字与识字相结合  写字与识字不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两者应相互结合、同步进行。识字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需要书写的生
摘 要: 演说与写作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两条不同方式,一是口头语言,一是书面语言,尽管有音响符号与文化符号之别,但殊途同归,都是表达思想、实现交际。就其思维过程来说是一致的。  关键词: 演说训练 写作 训练方法  从写作语言看,其基本要素是大同小异的,它们都要求有“明确的主题”“生动具体的材料”“思路要清楚”“言语要生动形象”。  明代袁宗道《论文(上)》中写道:“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
摘 要: 语感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整体把握,感知语言;朗读想象,感悟语言;注重实践,运用语言。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语感 培养方法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是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
蓟运河是中国流入渤海湾较大的一条水系,水质恶化直接导致渤海湾水体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其结果将对中国渤海湾的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产生较大影响。该文通过利用蓟运河干流上环境
摘 要: 写作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引导学生多阅读、勤积累;多体验、勤记录;多动笔、勤修改,才能有效提高中职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中职教育 作文教学 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  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在听、说、读的基础上,综合提炼语文素养,最终以写作的形式发表见解,是最能反映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现。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中职语文教师最感棘手的问题,教师苦于教,学生苦于学,甚至到了“谈作色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新课程教学理念,营造和谐氛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启发诱导学生多元探究。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培养他们的合作技能,有效地提高合作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技巧。下面笔者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对运用新理念,转变教学方法的认识。  一、营造和谐